APP下载

创新驱动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2018-03-08董娇隆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毕业生驱动职业

董娇隆 ,张 涛

(1.河南化工职业学院,郑州 450042; 2.桂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创新驱动就是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推动发展方式向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促进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1]。在创新驱动这个大的背景之下,国家急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大学生,为推动国家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而缺乏一技之长的大学生相比之下,越来越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也就成为了当今时代的焦点。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召开的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指出,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95万人。比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多25万。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复杂严峻形势,要综合施策,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新进展[2]。在创新驱动背景下,面对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岗位相对较少的现实情况,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怎样正确引导大学生在创新驱动背景下合理的调整就业心理,提高就业适应能力,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创新驱动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对自我的评价与社会对其认可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落差,因此在求职过程中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3]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易被当期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悲观的就业心理较为突出

一方面,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容易让大学生产生悲观心理。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开始放慢,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服务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发展动力也有所调整,由过去的投资驱动转变为现在的创新驱动。在这种环境下,我国各地区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的企业、工厂纷纷倒闭,个体经营者破产,工人工资缩水、福利待遇不如之前等等。这些现象带来的社会舆论无形之中给大学生造成了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大学生产生悲观的就业心理和自身也有一定的关系。当前我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本来大学生在社会上找工作就充满恐惧,又加上自身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更加打击了大学生的自信心。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四学生,在面临毕业的时候,看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会出现焦虑、紧张的现象,甚至导致失眠,严重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

(二)就业过程中从众心理较为明显,易受到他人的干扰

早在1935年,马克思曾提到过青年的就业问题。“在选择职业时,我们不应当只考虑一时的爱好与虚荣,而是必须考虑所选择的职业能给人以怎样的为人类服务的机会;不应当局限于狭隘的利己主义圈子里,而应当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人类。”[4]如今,在大学生的择业与就业过程中,从众心理是最为普遍的。这一部分群体在求职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自身的客观认识,缺乏主见,易接受暗示,受到他人的干扰,注意力没有完全集中到个人的发展上来[5]。一方面,盲目听从他人的建议,随波逐流的做决定。多数大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后,没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之对自身的特长兴趣又不了解,在面临就业时,只能盲目的听从师兄师姐的建议,随波逐流的选择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没有主见,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看到身边的朋友去报考公务员、招教、事业单位,自己也跟着去报考。在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我国经济下行对各行各业影响较大,而对相对稳定的事业单位影响不大。因此,一些大四毕业生在对比其他工作之后,都纷纷扎堆报考相对稳定,环境不错的事业单位。他们认为事业单位收入相对稳定,几乎没有风险,工作量又不是很大,同时社会地位又高,待遇又好。

(三)在就业与择业时优柔寡断,严重影响自身的就业选择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一般分为去公司企业就业、考公务员、考研、考招教(特岗)、自主创业、出国等等。按照大多数大四学生的思路,他们一般会首先面临选择就业还是考研的问题。选择先就业,可以早积累几年的社会工作经验,可以尽快提升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选择先考研,可以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最终可以提高自身的就业平台。“大学生不同的就业价值取向能折射出大学生心理、心智成熟情况,及个人发展追求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差异。”[6]此外,想法灵活多样的大学生会先选择就业或者创业。特别是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之后,国家鼓励高校大学生创业。并且,2017年2月4日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支持在校大学生创业。《规定》指出,入校新生可以申请保留入学资格,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并且入学之后也可以申请休学开展创业。但是,就业的稳定性与创业的风险性使得部分大学生在选择创业还是就业时出现优柔寡断,徘徊不定的情况。就业相对稳定,收入相对较少;创业风险较大,但是也有可能收入不菲。另外,还有一些大学生会在面临多个工作岗位时,不知道去相对稳定,但工资较低的事业单位?还是去收入较高,但工作压力较大的私营企业?同时,某些大学生还会面临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等等的选择,大学生在就业与择业时出现的这种优柔寡断、徘徊不定的心理,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就业选择。

二、创新驱动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对创新驱动背景下的就业信息缺乏充分了解及自身缺乏相关锻炼

一方面,严峻的就业形势是当前大学生产生悲观就业心理的主要原因。从2013年至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分别为699万、727万、749万和765万。而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高达795万人,比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多30万,增幅3.92%;2016年相比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增幅3.03%;2015年相比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增幅3.02%;2014年相比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增幅3.0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从2013年至2016年,这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平稳增长,增幅在3.02%左右;从2016年至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增长幅度较大,增幅为3.92%。随着就业总人数的不断增长,2017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2017届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缺乏相关锻炼,导致毕业之后什么也不会。经过高三严酷的洗礼,某些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开始对学习放松,不够重视。大学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也从来都不参加,导致在大学四年里什么也没学到。不仅学习没学好,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高,最终在找工作面试的时候总是四处碰壁。

(二)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自身没有准确的定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科学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为将来找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大学生有无职业生涯规划,直接影响着就业的成败。每个大学生都想找工资待遇好,环境舒适的工作,都想进大城市发展,但是,他们不知如今面临着就业岗位紧缺的现实情况,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他们总是在学校里想入非非,而很少提早去对自身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科学的规划也就不能深刻的了解自身状况,不知道自己将来适合从事何种职业,在什么地方发展,这样在找工作时只能是随波逐流,到最后一事无成。相反,大学生步入大学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尽快做一个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有个准确的定位,找到自己的目标,并且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坚持下去,这样才会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三)在面对择业和就业时,独立选择意识欠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特别是手机媒体的便捷化,大学生每天拿着手机就可以了解到大量的就业信息。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自我认知和独立选择意识较为欠缺。他们在面对择业和就业时很容易被网络上的一些虚假信息欺骗,有的学生被骗之后,心理抗压能力不足,导致出现心理疾病。2017年1月23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一篇新闻,西安市西京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不到一个月被骗三次。他被用人单位提前收取“防违约押金”,被黑中介骗了500元钱,甚至被疑似传销组织的不明团伙骗到了外地。综上,在校大学生应该全面了解社会现实,尽早培养自己的独立选择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自己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驱动背景下应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正面解读,营造氛围

面对纷繁复杂的就业形势,各高校招生就业处要加强就业舆论监控,掌握就业舆论话语权,不断更新发布当前就业新动态,适当舒缓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帮助大学生正确解读经济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形势与政策。其实,国家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要是应对我国经济运行新常态的。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以中高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创新驱动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有部分人认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各行各业都要瘫痪了,大学生就业会越来越困难,所以部分大学生会担忧自己将来找不到工作。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高校要大力宣传、积极解读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实质,要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对自己将来就业的实质性影响。要让大学生了解到,经济新常态下不一定会缩减就业岗位,有可能会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国家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在解决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而且也推动了全社会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大学生理性的看待就业问题,提高他们的就业信心,对出现就业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减缓心理压力,引导他们树立积极正确的就业观。

(二)科学规划,合理定位

大部分大学生产生不良的就业心理,多数是因为没有进行合理的个人定位,以及对自身的职业定位模糊不清造成的。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对自己职业选择的主观、客观因素进行分析,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有利于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在职业能力的自我评估上,要科学合理的对自身进行评估;在职业信息的掌握程度上,大学生要重视职业要求与自身素质的匹配程度,积极主动做好求职准备。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自己要进行合理定位。大学生在就业之前的准备过程中,一定要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不仅要看到自身的优势,而且也要明白自己的劣势。这样,大学生在择业与就业时不会盲目听从别人的建议,自己就会科学合理的做出选择,这样对大学生自身克服从众心理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三)心理辅导,培养能力

在创新驱动背景下,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是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举措。要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心理辅导部门,“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宣传教育”[6],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掌握面试技巧,做好印象管理工作;在个体就业受挫之后,及时开展就业心理干预,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树立自信,迎难而上,摆脱心理困扰,掌握常见的心理调试技巧[7]。积极开展就业创业心理辅导活动。通过开展心理测试、心理咨询、班级活动、素质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来帮助大学生放松心情,缓解心理压力。通过开展像职来职往、非你莫属等这样模拟找工作的训练,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自信心。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自主选择是在掌握一定的信息之后,自己独自做出的选择,前提是要具有一定的选择机会。培养大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就要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要让他们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05/19/content_5074812.htm,2016-05-19.

[2] 教育部长陈宝生在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611/t20161130_290526.html,2016-11-30.

[3] 冯卫东,张剑波.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7):119-121.

[4] 许庆朴,等.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7.

[5] 王晶.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6] 王天营,曹婷,沈菊华. 基于价值取向的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差异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4,(12):204-208.

[7] 刘蕴.“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引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6):64-65.

[8] 牟艳娟,欧阳胜权.增强研究生就业教育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1,(12):136-138.

猜你喜欢

毕业生驱动职业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