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校企文化融合途径探索

2018-03-08那菊华张丽萍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企精神

那菊华,张丽萍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 青州 262500)

校企文化融合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1]。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是职业教育重要的社会责任和根本任务[2],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强调,要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相融合,将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提出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教育过程”。深化校企文化融合、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不只是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简单相加,更是需要全面多维立体的互动与融合。

一、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问题分析

课题组通过对企业管理人员和高职院校应往届毕业生的调查,梳理分析了高职学生在企业就业的适应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由于校企文化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高职毕业生从熟悉的校园进入陌生的企业,对企业文化产生种种不适应。调查显示,高职毕业生对于企业的工作环境、规章制度、工作节奏、人际关系等方面,在工作初期不适应或不太适应的分别占63%、41%、61%、55%。有55%的高职毕业生表示更留恋校园生活。81%的高职毕业生认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差异较大”;认为“差异不大”或“没有差异”的分别只占12%和7%。54%的高职毕业生认为学校环境比企业环境更舒适,30%的学生认为差不多,只有16%的学生认为企业环境更舒适。另外,调查结果还显示,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入职适应周期长、离职率高、更换工作频率大等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以及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要求。究其原因,一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二是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职业引导,三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模式单一。导致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度、接受度和认同度较低。如何提升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和接受能力,并使其成为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和企业需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在国家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但校园文

化建设尚未形成融学校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于一体的具有职业教育和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比如,学校历史、校风校训、行为规范、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对于企业理念的吸纳和融合程度还不够,体现不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具体体现在学生的爱国情怀等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不足;身体素质好,但承受工作压力能力差;科学人文素质能满足持续发展需要,但缺少职业理想和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对“工匠精神”认识不够,过分追逐利益,急功近利等。这些问题从深层次反映出校园文化的浸润教育功能没有发挥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力度不够。高职院校应该在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重视加强校企文化融合。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提升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沟通协调等在内的职业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校企文化融合的内容

建设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需从建设校企融合的校园文化入手。吸收、融入现代企业精神、管理制度、服务理念、职业规范和生产技术等先进文化要素,形成与企业人才需求相衔接的现代新型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部分组成[3],校企文化融合也应有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因此,校企文化融合应在保留学校的历史传统、校园风貌和一定的物质形态的基础上,全方位融入包括企业精神、价值取向、物质文化和规章制度,以及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等内容。

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学校在培养行业企业所需要的“职业人”时,应将职业标准和行业企业特有的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使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育人环境、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机制等校园文化要素更加直接、有效地服务于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成效。要更加精准地对接企业需求,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教育过程,培育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和探索创新的工匠精神,使学生在走上实际工作岗位时,具备较好地适应能力,能够自觉地认同所在行业企业的文化观念、价值理念,遵守其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并逐渐内化为自己做人做事的准则,真正成为企业需要的“职业人”。

三、校企文化融合的“四对接”途径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校企文化对接的关键。高职校园文化应注重吸收企业核心文化理念,主要包括质量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及创新意识。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但核心文化理念是所有企业都看重的,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是支撑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企业最希望员工认同并拥有的特质[4]。只有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际,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吸收企业文化中的精华,使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有效融合对接,才能形成独具特色又充满魅力的高职校园文化,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促进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校企精神文化融合对接,促进学生职业精神的形成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高职院校应充分研究分析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职业素质要求,学习借鉴企业入职培训及在岗培训的内容和目标,提炼总结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精神要求,有选择地吸收、融合优秀企业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创新建设融合现代企业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校园精神文化。例如,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凝练了“做精做实、创业创造”的校训,确定了“先于企业,高于企业,严于企业”的办学理念,创新了“专长、素质、能力”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通过融入企业精神、创新意识、质量观念和效率观念,加强校风建设;融入企业敬业精神、科学精神、创业和创新精神,促进形成优良的教风;融入企业责任意识、竞争意识、管理要求和职业道德,加强学风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仅使学生道德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队意识等人文素养达到企业要求,又能使学生爱岗敬业精神、务实作风、纪律观念、创新思维等职业素养满足企业要求。

(二)校企物质文化融合对接,促进学生岗位意识的形成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企文化融合的基本载体。高职院校物质文化基本形成了一定的风格和特色,应学习借鉴企业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做法,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在校园布局、建筑、景观等硬件设施建设中,传递企业文化,形成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基础,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增强服务社会意识和观念。在实训场地设施的建设上,将企业可实施性、可应用性强的物质文化引进校园实训场所。根据企业产品工艺流程进行布局,配置操作规范要点、操作流程图解、工具安全使用图示、安全问题解决展板,悬挂企业文化警句等;在地面上划安全线和设备位置线,设置班前会、实施安全训练等;设置各类安全警示和逃生指示标志,张贴消防设施使用图解、安全生产守则、质量管理、环保管理、设备管理、工具耗材管理、成本管理宣传图片和突发事件处理办法及示意图等,体现职业文化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再现企业真实生产情境。在图书馆、教学楼、宿舍、食堂等公共场所,室内外的布置和氛围等都应与企业物质文化对接,通过适当方式,宣传企业理念、企业精神、先进人物、管理制度和企业案例等内容,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实现全面渗透,熏陶学生养成好的职业素质,达到潜移默化教育的目的。

(三)校企制度文化融合对接,促进学生岗位责任意识的形成

制度文化是校企文化融合的软渠道。建立与企业发展需要和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校企合作机制,是实现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途径。成立校企共同体联盟,采用多元合作方式协同育人,积极开展校企间的技术合作,促进生产、教学、科研相互渗透,实现“产教研”一体化,为学生提供实训与就业创业机会。企业选派经验丰富管理人员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开发与教学设计,选派能工巧匠参与实践课教学,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坚持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高职院校选派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参与生产实践和技术创新,优化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提升教师“双师素质”。

高职院校原有的制度是沿袭传统制度建设规范来制定的,新常态下应在保留原来科学合理的制度基础上,将企业先进的管理制度引进校园,制定实施与企业接轨的校内外实习管理制度、5S、6Sigam管理制度等,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做到行为规范,缩短其入职后的适应周期。另外,政府或学校,应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政策权限内,积极探索建立完善工匠制度,用制度养成制造业的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文化,创建有利于工匠成长的体制机制。

(四)校企行为文化融合对接,促进学生职业行为的养成

行为文化是校企文化融合的实践方式。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结构中最直接、最广泛的部分,是由校园精神文化通过物质环境、管理制度等渗透到师生思想中并外显于行为,从而形成集体共有的精神风貌以及行为方式。高职院校要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企业文化在专业文化和课程文化中融合与渗透。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企业精神、文化理念教育。结合专业教学内容,把“自强、自立、爱岗敬业”等企业精神和“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企业文化熏陶。通过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完成与企业员工行为的对接,提升学生入职后适应岗位和更换岗位的能力。一是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二是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对接;三是课堂学习活动与生产活动对接;四是学生身份与员工身份对接;五是专职教师与企业师傅对接;六是学业考核与生产性考核对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活动,深化校企全程化、协同式育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安全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工作态度、应变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思想等,使学生的人文精神、身心健康、职业素质在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践中逐步养成,顺利完成由校园人到职业人、社会人的转变。

校企文化融合具有动态性、发展性的特征,随着产业发展而发展。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从物质到精神,从理念、制度到行为,应将各要素的融合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适合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对接的有效途径,实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3,(01).

[2] 许建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途径的探索与实践[C].中国职教学会2013年——科研工作委员会论坛“现代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中的产业文化育人”,2013.

[3] 杨好,解艳华.工业文化进校园,亟待破解“融合”难题[N].人民政协报,2011-08-24(03).

[4] 马杰,林峰,卓璧湖.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校企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拿出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