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动串起课堂,体验触动心灵

2018-03-05周亚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体验实效性

周亚波

〔摘要〕团体心理辅导课注重学生的体验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深刻感悟,在感悟中逐步成长。开展活动,最终的目的是在于体验的催化和感悟的分享。心理健康课程目标在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均强调“体验”,突出了心理健康课程的亲历性与实践性。我以俞国良教授主编的心理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0课“我有一个任性的朋友”为例,就如何设计“走心”的活动,激发学生心灵的真正触动和感悟,进行一些探究和思考。

〔关键词〕心理辅导活动课;体验;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6-0025-03

本课活动的开展以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理论为指导,从“本我”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任性行为,感受任性行为对己对人的危害;从“自我”的角度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调控任性的方法;从“超我”的角度引导学生学着用理性处理矛盾。制定目标之后,本着促进学生成长的理念设计活动。几次试教下来,失败中吸取教训,成功中积累经验。下面谈谈自己磨课的过程:

一、首次设计:沉闷的活动

第一次试教,课堂气氛沉闷(见表1)。不少孩子都不愿意交流。课上我跟学生互动不够和谐,使学生和我之间产生一定的距离。衡量一堂心理活动课是否达成目标,主要看是不是全体学生都在敞开心扉真诚参与、用心体验。我开始思考自己的课,发现了不少存在的问题,并对需要改进的地方做了如下思考。

(一)要结合实际,灵活使用教材

这堂课里我播放了四段视频,拍摄视频时顾及教材,涉及了教材中案例的内容,还有亲子分享的环节也来自教材。教材内容考虑得多了,反而束缚了课堂,也少了教师个性的设计。只要把握住目标体系和辅导理念,教材内容可以灵活调整,根据学生和教师自身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和重组。视频播放控制在一到两个,亲子分享对本课教学作用也不大,可以舍弃亲子分享这一环节。重新再读设计的教案,过于偏重于教材内容,其实课的设计更应该关注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内产生共鸣,让课能真正起到协助学生重新评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

(二)要读懂学生,精心设计活动

心理活动课的根本在于“动”,活动是团体辅导生成的生命力所在。可是这堂课里我为了防止课堂纪律混乱,课前拍成了几个视频让学生观看,没有让学生自由地参与,也看不到学生潜在的成长困惑,暖身活动也是简单地播放文中的视频故事。活动过程的设计不符合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钟志农老师在《心理辅导活动操作实务》一书中讲到心理活动课要“动感第一”,没有设计好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导致课堂冷场,学生不愿意谈自己的感受。读懂学生,在活动设计上再下功夫,努力唤起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参与的动机。

二、再次设计:动感第一

后面的两次试教,在大家的帮助建议下,课堂环节改动较多。设计的每一个阶段围绕“动感第一”的活动理念,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力求课堂形散而心不散。在多次磨课后,怀着忐忑,参加了宁波市心理活动优质课首轮说课比赛,最后荣幸地进入课堂展示环节。

回顾优质课活动中展示的课堂,几次磨课后,和第一次试教相比,课堂取得较好的效果(见表2)。结合本堂课,我对体验性活动的开展有一些感受。

(一)热身游戏,在活动中获得感悟

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设计合理的心理游戏,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释放压力,进行思考,获得深刻的心灵感悟。第一次试教时,因为找不到适合的游戏,用了拍摄的视频进行导入,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调动,于是改用游戏导入本课。在“马兰花开”暖身游戏中,学生很轻松很快乐,既活跃气氛,又增进活动团体的凝聚力。尽管是一个传统的游戏,但是在这堂课里玩这个游戏却能达到本课主题的辅导目标,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了任性带来的危害。工作阶段,同学们为文文想办法调节任性时,其实就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自己。交流之后,紧接着再玩这个游戏,不再出现暖身活动时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情景了。“助人自助”在这个游戏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结尾时大家玩得更开心,更有序。几位听课的老师在课后都称赞这个游戏在这堂课中设计运用得真合理。心理活动课的游戏,不单单为了热闹,也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只有适合主题的,能服务于心理活动课辅导目标的游戏才是最值得选择的。

(二)切身亲历,在活动中触动心灵

只有能够引起心理体验的活动才能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试教的过程,我设计的活动,主要是观看文文的视频进行交流,学学同学任性的行为演一演,没有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体验。上优质课时,我保留了《任性的文文》小视频和《等待爸爸》两个视频,观看视频也是心理课开展的活动之一,同伴的表现影响小小的心灵。这次课堂展示中,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活动是“选橡皮”。试教失败后,我想着设计什么活动让学生喜欢,能触动他们的心灵。回想前些年班主任工作中学生的任性表现,想到那次亲子烧烤活动,几位家长准备了奖品给学生,尽管同等价格的本子,有一个小组为了得到一本封面更别致的本子而闹得大家不高兴。我何不设计一个让学生难以抉择的小活动呢?曾在文具店里看到过迷你动物小橡皮,于是进行了尝试。课堂上,当六块橡皮放在桌子中间时,学生的心情写在脸上。看动物橡皮时带着喜悦,听要求只能选一块时带点失望。六人小组组员开始选橡皮了,有的学生开始抢自己喜欢的,有的学生懂得谦让,有的学生挑了一块后又想要别人选的橡皮。一个显得有点闹情绪又真实展现学生内心的活动,我大胆地尝试了,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采访选橡皮的感受时,学生愿意分享和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在选择时用抢的方式得到橡皮的同学,也谈了感受,觉得自己刚才的行为有些任性。如果有第二次的选择会先为别人着想,而不能这样任着性子和同学闹情绪。活动中的体验很重要,小小的“选橡皮”活动,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明白了成长中的一些道理。

(三)动态生成,在活动中焕发活力

在师生心灵沟通、情感融洽的过程中,会不断生成新的辅导素材和新的成长体验。把握好课堂生成资源,巧妙引导,能让学生体验更深刻。

在“选橡皮”环节,有两个小组我设计了多放一块橡皮,在几次试教时,多放橡皮的小组成员都会照着活动规则,每人只选一块,自觉地把多的一块橡皮放到讲台桌前。没想到这次优质课中,有个小组的一位同学不听组员劝告,非要把多的一块橡皮占为己有。我先没有发表建议,选完橡皮采访同学时,一位同学说选的不是自己喜欢的橡皮,但是每个人只能拿一块的,反正用用一样的。那位拿两块橡皮的同学,听到后,犹豫了下,把多的一块橡皮交给了组长。随后,我表扬了这个同学对任性行为的自我调节。课堂交流时,有一个学生讲到自己的任性,有一次妈妈不答应他玩电脑,就有想跳楼的念头。还有一个学生讲到妈妈不答应在蛋糕店前停车,她打算打开车门跳下去表示反抗。尽管第一次试教也让学生交流任性行为,但那时师生沟通还没到无拘无束的地步,学生没能敞开心扉聊自己的任性,所以备课时也没涉及生命教育。在这个环节,顺着学生的生成内容,聊到生命的重要,要呵护身体的每一个部分。任性行为如果不加以调节和约束,严重的会危及生命。对课堂生成的“不和谐音符”进行因势利导,适时点化,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关注课堂内生成,灵活地调整辅导方案,让活动焕发活力,让体验得到更深入的延续。

心理活动课,只有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的心理体验,才能让辅导闪现出开启心智的精彩,平时多打磨课堂,做个有智慧、快乐的心理教师。

(作者单位:浙江省余姚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余姚,315400)

編辑/卫 虹 终校/于 洪endprint

猜你喜欢

体验实效性
基于艺术素质测评的初中生音乐课堂实效性提升对策探讨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效性的研究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