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的国医大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探析

2018-03-01,,,,,,3,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国医频数医案

,,, ,,,3,

2009年首批国医大师评选结果出炉,他们身怀绝技,传承中医药精华,临床经验丰富,而在国医大师治疗的病种中,冠心病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当前冠心病治疗以西医为主,但中医在冠心病防治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金匮要略》中设有专篇论述胸痹,提出了“阳微而阴弦”的病机,也创制了“栝楼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经典方剂,古之胸痹,今之冠心病。本研究筛选首批国医大师治疗冠心病的100例医案,以期能探析国医大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为今后临证治疗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医案来源 所选医案以《国医大师医论医案医方·心系病症辑要》[1]、《国医大师验案良方·心脑卷》[2]、《国医大师验案精粹·内科篇》[3]、《国医大师经方验案精选》[4]、《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一~三)》[5]、《现代名医类案》[6]6部著作为资料来源,医案来自方和谦、邓铁涛、朱良春、李继仁、李振华、张琪、张学文、张镜人、周仲英、郭子光、裘沛然、路志正、颜德馨、徐景藩、李辅仁、颜正华等16位首批国医大师。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病机明确,四诊信息齐全,中药齐全,有良好疗效。排除标准:诊断不明,医案信息资料不全,无明确疗效。

1.3 数据库的建立 将医案分解为医家、病机、四诊信息、中药四部分。参照《中医诊断学》[7]、《中药学》[8]、《中药大辞典》[9]对数据名称进行规范化录入,摘录提取信息时遵循客观、尊重原文的原则,所得信息录入Excel2016软件建立数据库。

1.4 数据处理 将数据库导入SPSS Statistics 20.0及 Clementine 12.0 软件,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Aprioi算法),聚类分析(Ward法)对用药规律进行挖掘。

2 结 果

2.1 频数统计

2.1.1 中药使用频数≥10的药物 中药在纳入100例医案中,共计使用了198味中药,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是丹参,其次是炙甘草,使用频率均超过50%,茯苓、半夏、麦冬、枳壳、川芎5味中药的使用频率也超过了30%,使用频率≥10的中药共计42味。详见表1。

表1 中药使用频数≥10的药物

2.1.2 四诊信息频数统计 在100例医案中共计有150个四诊信息元素,其中有两个高频出现的元素:胸闷、胸痛,二者出现频率均超过70%,其他较高频出现的元素18个。详见表2。

表2 冠心病四诊信息频次>20次的元素

2.1.3 药物类别及性味归经 在100例医案中共计使用中药1 317次,共16类中药,其中使用频次高的有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四类,累计使用频数均超过100次;使用频次较高的有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安神药、解表药、化湿药、消食药(见表3)。对198味中药分别进行四气五味和药物归经频次统计,苦味药23种,累计出现471次;甘味药23种,累计出现483次;温药22种,累计出现422次;辛药20种,累计出现370次;寒药10种,累计出现230次;平药9种,累计出现21次;酸药6种,累计出现115次;凉药1种,累计出现10次;未出现咸药、热药。在归经方面,药物以归脾经、心经、肝经、肺经、胃经为主,其次是肾经、胆经、大肠经、心包经。详见表4。

表3 药物类别累计频数、百分比居前10位的分布

表4 药物性味归经构成、频数分布

2.2 关联规律

2.2.1 药物关联 采用Aprioi算法对高频使用中药进行了关联分析,设置最大前项数为1,最低条件支持度为20%,最小规则置信度为65%,共得到18个药对,置信度最高的是麦冬- 五味子;支持度最高的是茯苓- 半夏。详见表5、图1。

表5 国医大师治疗冠心病高频药物关联规律

注:线条粗细程度代表中药间关联度强弱。

图1中药间关联度强弱图

2.2.2 病机与药物关联 本着尊重原医案病机的原则将百例医案证型统一规则命名,命名后有痰瘀互结证25例,气虚血瘀证16例,气阴两虚证14例,痰浊闭阻证11例,气滞血瘀证9例,胸阳不振证9例,心肾不交证与心肾阳虚证各3例,肝郁气滞证、阴虚阳亢证、心脾两虚证、气血两虚证各2例、脾肾两虚证与心肝阴虚证各1例。详见表6。

表6 病机与中药关联规律

2.2.3 四诊信息与药物关联 四诊信息与中药进行关联分析。详见表7。

表7 四诊信息与药物关联规律

2.4 聚类分析 通过Ward法对高频词前30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结合中医药理论得到6个中药聚类组合。详见表8、图2。

表8 国医大师治疗冠心病常用中药聚类组合

图2国医大师治疗冠心病常用中药Ward聚类树状图

3 讨 论

探析国医大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中药使用频次最高的是丹参,其次是炙甘草。丹参善能通行血脉,祛瘀止痛,对治疗胸痹心痛有良好疗效,现代药理研究已经广泛证实,丹参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抗炎镇痛作用。炙甘草甘温补中,以资脉之本源,且能通利血脉,在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炙甘草汤中作为君药使用。在四诊信息统计中,除了冠心病典型的胸闷、胸痛症状外,常伴随心悸、神疲乏力、气短、头晕、纳眠差等症状,舌象以舌淡、舌质暗、舌质红、舌质紫、苔白、苔薄、苔腻为主;脉象以脉细、脉弦、脉沉、脉滑等为主。可以佐证现在大多数医家认为冠心病乃本虚标实之证的观点。《内经》云“心痛者,脉不通”并不单单指血瘀为患,痰浊闭阻也是其主要病理机制;痰、瘀为标实也。所以国医大师在用药中多以补虚药为主,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化痰药为辅,颜德馨认为单用补虚药可致气愈滞、血愈壅,单用活血化瘀药可致气愈亏、血愈耗,故应通补兼施[10]。

在药物关联中置信度最高的是麦冬- 五味子,二者配伍常用于气阴两虚证型,支持度最高的是茯苓- 半夏,多用于祛痰湿;纵观18个药对,功效多以益气、活血、祛痰、通阳为主。国医大师治疗气虚血瘀证多用黄芪、丹参,或黄芪与丹参、川芎、当归互相配伍使用;治疗痰瘀互结证多以丹参配伍半夏、茯苓,炙甘草;治疗痰浊闭阻证多用陈皮、白术、半夏、茯苓治疗;治疗气阴两虚证多用太子参、山药进行治疗。当病人苔白时多用厚朴、砂仁、白术、白芍等治疗;心悸多用酸枣仁、白芍、枳实治疗;脉细多用酸枣仁、白芍、葛根、降香治疗;纳差多用砂仁进行治疗。这些为临床中加减用药提供了指导。

四气五味理论在冠心病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素问·藏气法时论》云:“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这可为心病治疗大法[11- 12]。国医大师用药多以苦、甘、温、辛为主,如补虚药多甘,活血化瘀药与理气药多辛、苦、温,药物的性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药物的功效,以此来指导临床用药。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是研究中药作用的归属,趋向于某些脏腑、经络或特定部位等定位定向理论[11- 12],国医大师治疗冠心病的药物以归脾经、心经主,所用药物多作用于心脾二脏;邓铁涛认为冠心病本虚以心气虚为主,与脾关系甚大,心气虚的主要表现是心主血脉功能低下,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心气依赖于气血濡养,所以邓老认为补益心气重在健脾,脾升发清阳,将气血上济于心,使心气得复[13];张镜人认为冠心病出现的心动悸,脉结代与脾气不足直接相关,所以张老常以白术健脾益气[14];路志正认为脾虚在胸痹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认为通络化瘀为标,健脾和胃为本[15]。

在中药聚类分析中得6个聚类,C1:瓜蒌、薤白、桂枝、枳实方可视为,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仲景以“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以化痰通阳散结,聚类中郁金、石菖蒲、陈皮、枳实、橘红、竹茹化痰通阳以祛邪,附子温阳通脉,太子参益气通脉以补虚。 “痹”者,闭也,心脉瘀阻不通,“不通则痛”则出现胸痛、胸闷等不适,方中香附、桃仁、红花、赤芍、三七活血化瘀,使血脉通则痛自止;C2:半夏与枳壳皆可消痞化痰,取其相须之用,多用于痰浊闭阻证;C3:麦冬五味子取生脉散之义,佐以党参、黄芪益气,川芎、当归活血,多用于气阴两虚兼血瘀证;C4:茯苓与白术相互配伍是经典组合,在四君子汤中二者共凑健脾祛湿之效,多用于脾虚湿盛证,《鸡峰》卷十八中有茯苓白术汤用于治疗胸痞;C5与C6均为单味药,二者功效已在上文阐述,通过聚类分析更加佐证了二者在治疗冠心病时的关键作用。

在治疗冠心病时国医大师使用中药频率多以丹参、炙甘草为甚,根据辨证加减辅以黄芪、太子参、川芎、当归、茯苓、半夏、陈皮、白术、炙甘草等;常用的药对有麦冬- 五味子、茯苓- 半夏、丹参- 党参等;用药类别多以补虚药为主,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化痰药为辅;用药多以苦、甘、温、辛为主,归脾、心二经居多;苔白时多用厚朴、砂仁等治疗;心悸多用酸枣仁、白芍治疗;脉细多用酸枣仁、白芍治疗;纳差多用砂仁进行治疗。通过回顾性研究国医大师治疗冠心病用药,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聚类分析,总结出3个用药特点:通补兼施;痰瘀并治;心脾并重。这有助于发现用药规律,为前瞻性临床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以指导临床遣方用药。但由于国医大师治疗冠心病医案众多,本次筛选100例医案作为研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国医用药规律,但还不够完善,望以后类似研究中可以纳入更多医案,以使结果更加合理。

[1] 刘建和,吴亦之,王建国.国医大师医论医案医方·心系病症辑要[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212- 245.

[2] 李剑颖,赵丹丹,杨建宇.国医大师验案良方·心脑卷[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2- 77.

[3] 吴大真,李剑颖.国医大师验案精粹·内科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 38.

[4] 杨建宇,李剑颖,王发谓,等.国医大师经方验案精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1- 40.

[5] 董建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一~三)[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1- 30.

[6] 易法银.现代名医类案[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1- 35.

[7]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39- 177.

[8]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8- 51.

[9]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4- 5945.

[10] 颜德馨,魏铁力,屠丽萍.医案三则[J].江苏中医杂志,1986,10:37.

[11] 凌华,孙晗.中药四气五味理论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J].新中医,2017,49(4):161- 163.

[12] 丁凡,巩江,崔超,等.中药归经理论研究概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3):127- 130.

[13] 林晓忠,吴焕林,严夏.邓铁涛教授调脾法治疗冠心病验案1则[J].新中医,2001,33(6):14- 15.

[14] 程络新.张镜人教授重视脾胃的经验[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5,10(2):20- 21.

[15] 孙建国,张守林.路志正从脾论治胸痹集萃[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7):15- 16.

猜你喜欢

国医频数医案
国医大师葛琳仪为本刊创刊三十年题词
“我起床讲求三个半分钟”——国医大师金世元的养生经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名中医医案数据挖掘平台
基于字向量的BiGRU-CRF肺癌医案四诊信息实体抽取研究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传承孟河医派 弘扬国医精髓
重庆举办第十五届国医名师大讲堂
基于医案探讨王孟英辨治温热病处方用药规律
频数与频率:“统计学”的两个重要指标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