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西部乡村社会发展及制约因素

2018-02-28李蓉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制约

李蓉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西部乡村社会发展成就以及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西部各省必须找准制约发展的因素,对症下药,以多元手段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以乡村内生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 改革开放四十年;西部乡村;发展成就;制约

一、改革开放以来西部乡村社会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广泛实施,推动了西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西部贫困状况得到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1、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滞后,我国贫困人口长期集中于此。特别是西部乡村,自然条件限制了自身发展。据统计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贫困发生率为97.5%,农村贫困人口规模7.7亿。2015年全国贫困发生率为5.7%,而西部地区贫困发生率为10.6%。截止2017年底,全国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其中东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300万人,比上年减少190万人;中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1112万人,比上年减少482万人;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1634万人,比上年减少617万人。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四十年间,西部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整体大幅度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但依据目前情况来看,西部农村地区贫困人口仍占到全国贫困人口的50%左右。

2、城镇化速度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乡村城镇化建设逐渐深入,并与新型工业化改革相契合,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变革了西部农村的经济结构,解放了生产力。西部农业就业人口比重逐年下降、工业和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上升、生产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在解决温饱之后,进入小城镇和大城市从事二三产业,转入城市的农村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西部农村在非农化和小型工业化的实践中逐渐形成新的城乡经济运行机制。市场调节资源配置实现了城乡间生产要素的良性互动,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城乡之间生产要素和劳动力流动的壁垒逐渐消除,城市市场逐步向农村放开,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

3、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提高

西部12省农业人口占全国农业总人口的60.45%,土地面积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27.7%,西部农业落后于东、中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农林牧渔总产值得到较快增长。据统计,1978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67.78亿元,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366.1亿元,占全国的26.29%;到2016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1832.2亿元,农林牧渔总产值31654.1亿元,占全国的28.2%。农业机械化程度显著增加。1978年西部农业机械总动力为2490.19万千瓦;2016年达到26228.2万千瓦,为1978年的10.53倍;农业机械总动力占全国的比重由1978年的21.19%提高到2016年的26.97%。西部各省不断加大对农田水利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帮助农民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据统计,1978年西部农村地区耕地灌溉面积为11299.28千公顷,到2016年耕地灌溉面积为19699.2千公顷,占全国的29.34%,比1978年增加了74.34%。1978年西部地区农村用电量为51.4489亿千瓦小时,占全国的20.33%;到2016年用电量为911亿千瓦小时,占全国的9.86%,是1978年的16.71倍。

4、乡村生活水平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2015年的33%。据统计,1978年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19元,到2013年,西部农民人均收入7436.6元,增加为1978年的62.49倍。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正在逐步缩小与东、中部地区的差距,西部农民生活状况也得到了改善。从收入結构来看,改革开放初期,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所占比重最大,超过80%;到2016年,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9443.83元,经营性收入为4116.85元,工资收入为3061.15元,分别占比43.68%和32.29%。随着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向外出务工转移,推动了农民工资性收入比重的大幅提高。

二、西部地区乡村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四十年,西部乡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改善,现代化新农村已初见端倪。但受到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西部乡村发展水平与发达省份的差距仍然较大。西部乡村社会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

1、农业生产条件差,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

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差,气候环境恶劣,资源短缺,造成了西部农业生态环境较差,影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西部地区人均耕地面积与东、中部地区相比偏少,耕地质量较差,地形复杂,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降低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由于道路交通、电力、水利建设滞后、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较低,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农业用电量少和化肥、塑料薄膜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使用量少等方面都严重影响了西部乡村的发展。

2、产业结构阻碍农业现代化发展

西部各省都是传统农业大省,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土地征用和买卖中的不合理因素严重影响农民的权益,引发农村群体性事件,严重阻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加之西部城镇化质量不高,规模小、布局不合理,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由较高的工业化与之相匹配,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要以二、三产业为支撑点。

3、劳动力素质低减缓农业发展速度

西部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文化素质不高。文化素养的缺乏导致农民对现代农业的理解存在偏差。传统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缺乏市场竞争意识。文化水平低,市场观念淡薄,缺乏市场应变能力,导致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偏低,阻碍了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同时,缺乏农业新技术和农业经营管理经验,也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目前西部针对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专业技能培训落后,农村人力资源匮乏,增加了发展现代农业的阻力,这也进一步导致了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变缓。

4、金融发展滞后制约现代农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省份都加大了农业农村金融扶持力度。但由于政策不完善,扶持的力度不够,广大农民仍然没有直接享受到金融政策扶持的优惠条件。近年来,西部农村资金大量外流、资金分配不均,使西部乡村发展缺乏动力支持。从现实状况来看,西部地区普遍财力不足,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财政投入有限,减缓了西部农村城镇化与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

5、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西部乡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发展比较东中部地区仍然缓慢。农民工在教育、户籍、养老和医疗保险等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农民工子女随迁城镇后入学条件受限、享受不到住房和购房优惠政策、基层医疗机构专业化服务水平低、农村合作医疗费用较高等问题,导致了西部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另外,西部乃至全国老龄化时代到来的现实情况下,西部乡村医疗养老机构完全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的需求,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还不健全,都无法满足西部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三、结论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西部乡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加快。但与东、中部相比,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迟缓。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西部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西部各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认清自身不足,找准制约发展的因素,对症下药,补齐发展短板,以多元手段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以乡村内生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凌薇.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扶贫新局面[j].农经,2018-03-05.

【作者简介】

李 蓉(1982.4—)女,汉族,山东菏泽人,硕士,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猜你喜欢

制约
制约民航空中进近交通管制工作的因素及应用措施
漫谈修辞研究的起源
创新型农业科研人才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活力激励措施研究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
关于我国电商产业园区建设的研究
论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制约和促进因素
武陵山区民族村寨民生体育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浅析金融制约“三农”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
新形势下新闻舆论监督相关问题浅析
制约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因素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