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词作状语”与“词类活用”关系辨析

2018-02-25

学语文 2018年6期
关键词:词类古代汉语现代汉语

对于古代汉语中“名词作状语”是否归于“词类活用”现象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等著作认为“名词作状语”是“词类活用”;郭锡良等学者认为,“名词作状语”中名词词性未发生变化,不算是“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一般认为名词用作动词是名词临时性获得了动词的语法特点,而名词用作状语则相当于现代汉语中一个介词结构的功能,表示动词存在的一种状态等。状语是句法结构上的分类,是根据词或短语在句子中的功能意义划分出来的类。名词用作状语不存在词性变换的问题,但这与名词用作动词的语法现象相比,它处于另一个层面的语言维度。想要弄清楚“名词作状语”是否与“名词用作其他性质的词”同为“词类活用”,那么,厘清“词类活用”的概念便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一、什么是“词类”

“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加以分类。语法上所说的词类,是指词的语法分类。”(邢福义、汪国胜主编《现代汉语》)一般情况下,词的语法分类以词的形态、组合能力和造句能力等语法特征为基本依据,以词的意义为重要参考因素。根据词的语法特征,可以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虚词包括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和拟声词等。由此,“词类活用”中的“词类”,在某一程度上我们可以简明地将其等同于词性,即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介词等。所以,所谓“词类”,一般是指词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副词和连词等这一层级上的语法分类。

二、什么是“词类活用”

顾名思义,所谓“词类活用”即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的灵活运用。由于语言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均有此语法现象。其概念可分为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

1.狭义的“词类活用”

现在一般认为,“词类活用”是把A类词临时借用作B类词,词性临时发生了变化,去充当其他词类。这种概念源于近代,清末著名语言学家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多处提到词的“随文异用现象”,并称之为“字类假借”,即“甲类词假借后即成乙类词”。“陈承泽不赞成马建忠 ‘甲类词假借后即成乙类词’的观点,在《国文法草创》(1922)一书中提出‘词类活用’说。”(张劲秋《“词类活用”之说再认识》)在这一面,陈承泽主要不赞同马建忠的“假借”提法,其实从实际来看,“词形变化”是两个观点的重要共同特点之一。“词类活用”中词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很多,如下列例句中加点的字:

(1)左右欲刃.相如。(刃:名词活用作动词,用刀砍,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老:把……当老人赡养;幼:把……当孩子抚养。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孟子·梁惠王上》)

当然,就词性的变化而言,并不是所有的词类都可以活用,一般仅局限于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实词和少量的副词。

2.广义的“词类活用”

广义的“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原有性质或基本功能”。(郭锡良等编 《古代汉语》)它是人们出于对语言表达(包括语言文采、语言涵义及情感抒发等目的)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语言现象。“表达者为了取得某种特殊效果而对词语所作的一种临时的变通使用。严格来说,它是一种修辞现象。”(邢福义、汪国胜主编《现代汉语》)如古代汉语中: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活用作动词,游水、游泳)(《荀子·劝学》)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数词活用作动词,把……看作一样;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把……看成等同)(《兰亭集序》)

再如现代汉语中:

(1)他很绅士地鞠了一个躬,没有说话就走开了。(绅士:名词活用作形容词)

(2)这次考了个第一名,他又风光了一把。(风光: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陈承泽不赞成马建忠 “甲类词假借后即成乙类词”的观点,提出了“词类活用”这一概念,并将其分为“本用的活用”与“非本用的活用”。所谓“本用的活用”,“此类活用大抵但生文章论上字类之变异,于字性则无变动”;所谓“非本用的活用”,“不独文章论上字类生有变动,即于字性说明上亦复生有变动者,谓之非本用活用”。(陈承泽《国文法草创》)由此可见,广义上的“词类活用”并不是所有的词的词性都要发生临时性改变,也可以不发生变化。

三、“名词作状语”是否归为“词类活用”现象

判断“名词作状语”是否是“词类活用”,弄清“词类”和“词类活用”的概念十分必要。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发现,“词类活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由此,简单地认为“名词作状语”属于“词类活用”或不属于“词类活用”就略显不够严谨了。

1.“名词作状语”不属于狭义的“词类活用”

一般来说,普遍认为的“‘名词作状语’不属于‘词类活用’”观点中的“词类活用”其实指的是狭义的“词类活用”,即把A类词临时借用作B类词,字词的词性临时发生了变化。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形容词等名词活用现象中,名词本身的性质在某种特殊语言环境下临时发生了变化;而名词作状语中,名词的词性并未发生变化。一般认为,名词作状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一个介词结构的功能,表示动词存在的一种方式和状态等。状语是句法结构上的分类,是根据词或短语在句子中的功能意义划分出来的类,名词作状语不存在词性变换的问题。所以,在“词性临时变化”这种条件下,“名词作状语”不属于“词类活用”。

2.“名词作状语”属于广义的“词类活用”

由上文论述可知,广义的“词类活用”现象跟词性是否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只不过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中词性发生临时性变化的现象占大多数。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即‘词有定类’。”(王宁主编《古代汉语》)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经常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这与现代汉语语法情况基本一致。按照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正常规范语法”来说,名词一般不充当句中的状语成分,现代汉语的名词类别中,也只有时间名词、地点名词和方位名词可以作状语。由于人们语言习惯或修辞需要的关系,一些名词被灵活运用,在句中充当状语,临时改变了它的基本功能。名词作状语时尽管其词性未发生改变,但其基本功能---在句中所充当的句法成分,较之前却有了明显差异。所以,从广泛意义上讲,“名词作状语”属于“词类活用”。

四、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理解产生不同的分类方式

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理解很容易形成不同的思想观念,甚至思想派别,准确而全面地把握“词类活用”的概念是判断“名词作状语”是否属于“词类活用”的前提,不同的思考维度会产生不同的结论。因此,对于一种语言现象的语法归属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准确而全面地把握相关概念,然后从不同的维度分层说明并论证。有时,看似讨论的是一个问题,其实不然,因为概念的不明和理解角度的不同,很多争论都是“答非所问”,或“驴头不对马嘴”。问题不在同一个前提下,不在同一个概念层面上,再多的争论也毫无意义。所以,简单地由“词性是否发生变化”来判别一个词的活用与否,在概念不清的情况下,任何结论在逻辑上都会有推理的不对称性和瑕疵。

猜你喜欢

词类古代汉语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从唐诗的对偶看汉语的词类和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