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求同析异 探因寻果
——以《苦恼》和《祝福》比较阅读为例

2018-02-25

学语文 2018年6期
关键词:契诃夫祥林嫂悲剧

古今中外,虽然时代、地域和人种差异极大,但人们对幸福生活有着共同的追求;不同的人在生活历程中有着不同的境况和遭遇,但他们内心往往有着同样的痛苦和忧虑。阅读中外文学作品,会发现有许多人物有着相近或相似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世界,对此加以比较,会让我们对作品及其人物的认识更为清晰和深刻。

一、人物悲剧命运源于事件外因和内因的交织叠加

《苦恼》写的是一位在大雪纷飞的夜晚出来找活的老车夫姚纳,因为最心爱的儿子刚死,想找人倾诉内心的伤痛。在和客人交流的时候,他千方百计地想在客人面前提及儿子死了这件事。每次他都用最怯懦卑微的声音引出话题“老爷,我的那个……儿子在这个礼拜死了”。这时候如果有人能够哪怕只施舍一点善意,哪怕只做出一丁点倾听的姿态,对老人表示一下最起码的同情,老人也会好受一些。可是有谁在乎这个孤身一人的可怜老者?有谁会知道失去儿子对他来说意味着多大的痛苦?他们没有心思去关心老人儿子的生死,他们都在寻找自己的所谓的快乐生活;他们不是老人的倾听者,他们只会因为嫌马车跑得慢而大声呵斥“老干巴猴”快点,然后再在老人后脑勺上加上一个“脖拐儿”。周围的冷漠让人无法倾诉痛苦,这是造成姚纳悲剧结果的外部因素。小说的结尾写道:“老马嚼着草,听着,把鼻息喷到主人手上……姚纳讲得起了劲,便把心里的话统统讲给它听了……”老车夫的忠实听众竟然是一匹马,这真是对人情冷漠的环境的极大讽刺。冷漠而麻木的人不如一匹马,能安静地给老人倾诉的机会。契诃夫用他一贯冷峻的风格,不动声色、细腻地将人物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掩卷沉思,小说作者的愤激与悲悯的情怀让人动容。

如果说契诃夫《苦恼》表达的是烦恼无处诉说的苦恼,鲁迅在《祝福》中则展示出悲伤诉说出来之后被践踏的悲哀。讲述往往是一个困境,向他人讲述痛苦更是一个不分国界、时代的困境。祥林嫂的一生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打击。看似都是外部因素造成,例如一是丈夫祥林的死,这让她背负克夫的罪名;二是被卖给贺老六以及贺老六的死和孩子阿毛被狼吃掉,这一次她戴上了不守节烈、败坏风俗的枷锁;三是捐门槛后仍得不到鲁四老爷和太太的宽恕和谅解。她期待改变,可当她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又慌忙地大声说:“你放着吧,祥林嫂”,她“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连精神也不济了”这次打击使她“直是一个木偶人”。祥林嫂自身是一个善良、朴实、淳厚的贫苦农村妇女,她并非不想为自己的丈夫守节,但她没有独立选择的权利。婆家卖掉她,使她守节不成,而封建道德又因为她未能为前夫守节而惩罚她。她正是在这重重束缚下经济上受尽剥削,政治上备受压迫,精神上惨遭摧残,直至最后沦为乞丐,冻饿痛苦而死。她的善良带给她的只是无尽的受辱!从这一点来说,个人认识上的禁锢,无疑让这份悲剧程度雪上加霜!

二、人物悲剧命运源于环境偶然和必然的交互效应

丧子是一种偶然,于是在风雪中,姚纳一边艰难地赶车,一边寻找倾听者,他人的表现看似不经意地达成一致,但其实是整个社会环境的冷漠造成的一种悲剧的必然性。“好几回转身去看军官”,试图继续关于儿子死了的话题,但“军官老是闭着眼,明明不愿意再听”。三个年轻人一路上不断咒骂他,当听说他儿子死了后,其中一个驼背说“咱们都要死的”;途中驼背还给了他一个“脖儿拐”,他仍然笑着,屈辱地奉承他们“好高兴的几位老爷哟”,然后找到一点讲话的缝隙就诉说“我儿子死了”:他卑躬屈膝地对待所有咒骂侮辱甚至挨打,当然是因为小人物已经习惯这种屈辱,也是为了能有机会向这些陌生人讲述自己的悲伤。当他决心与一个看门人去“攀谈”并被看门人粗鲁地赶走后,他“伛下腰,任凭苦恼来折磨他”,回到住处也没有人愿意听他的讲述,还未开口,起来喝水的年轻人就睡着了。在整个过程中,姚纳尽管小心翼翼,讲话支支吾吾,但都是积极主动地试图去诉说,或者说,他都在积极地想方设法自救。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无法忍受这种锋利的疼痛,必须讲出来才会使自己好受一些。

姚纳向他的马讲述,这可以视为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祥林嫂则是混沌的,更像是一个溺水濒死的人,不分对象,不作铺垫,直接抓住便说,只是她最后什么也没能抓住。终于祥林嫂在别人快乐的祝福中离开了人间。姚纳和祥林嫂两个卑微痛苦的生命都遭遇类似的悲剧,但他们的痛苦有所不同。祥林嫂比姚纳更悲惨。她的丧子是突然而惨烈的,完全没有给她心灵的准备或者过渡;并且,她的痛苦伴随着无限的自责:如果自己能料到春天也会有狼到村子里来,如果自己不那么大意让阿毛一个人到门口去剥豆,她的阿毛就不会死——所以她的诉说都从“我真傻,真的”开始。两人的精神状态也很不相同:姚纳主动搭讪,即使受到侮辱也试图努力把自己的悲痛讲出来;祥林嫂不作铺垫,不看对象,直接自顾自地讲下去。

祥林嫂被侮辱、被损害,然而她并不顺命,她在周围的环境里几乎是完全孤立无援的,然而她并不软弱,她的求生意志,她对于自己悲惨命运的一再反抗、挣扎永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她最后被那个旧世界毁灭了,但作为一个人的形象,她却是完整的。她的全部希望、渴求便是过一个真正的人的生活,也就是说,想用自己诚实的劳动成果来换取最起码的生活权利。然而祥林嫂始终没有争到作为人的应有价值。

三、忧郁情结下底层人物悲剧命运探因

鲁迅是学医出身,在那个时代,他站在科学理性的角度,看到了社会无边的黑暗。伟大的作家对卑微生命心灵的悲苦体会得如此纤细入微,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恰恰成了孤独人类最大的希望与慰藉。

其实在契诃夫的笔下,关怀的广度已经越过姚纳而至所有芸芸众生。军官、三个年轻人、守门人、年轻车夫,所有这些人都有可能是姚纳,他们内心也一定有广大的无边无际的苦恼,他们的苦恼也许也找不到地方诉说。契诃夫通过姚纳要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最终要表达的是人的孤独;即使操同一种语言,长同一种肤色,人与人之间彼此取暖亦是何等艰难。仔细研读文本的话,不难发现,这篇小说里没有哪个人是快乐的,所有的人都怀着一颗疲惫的心在大街上穿来穿去。用梭罗的话来说再恰当不过了:城市是一个几百万人一起孤独生活的地方。一方面,我们能看到不同社会阶层的贫富差距,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他们生活的彷徨和无目的性。当姚纳提到“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时,驼子说了声“大家都会死的”。这似乎就是他们的逻辑:反正都是死,不如浑浑噩噩地过。表面上看,这些老爷真快活,沉浸在愉快的氛围中,实际上欢乐只是假象,无聊、空虚、乏味才是实质。

鲁迅比契诃夫要更“冷酷”,他让祥林嫂成功地得以诉说,他着意要表现的是人如何践踏侮辱别人的痛苦,于是,整个世界在这一刻简化为“看/被看”的模式。个人内心最刻骨的悲痛到最后只能成为一种展览,他人从中获得的只是观感的满足,满足过后便是厌恶乃至践踏,同情、理解、慰藉都是奢侈。如果说契诃夫小说中的马还多少给人一点安慰,那么,鲁迅的悲伤与绝望则把人带入无底的深渊。

祥林嫂的悲剧,在于她生活的那个时代,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和她一样的劳动妇女,或轻或重都受封建礼教的摧残、迫害,因而她的悲剧带有普遍性。鲁迅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展示了她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让人看到封建礼教的罪恶,同时也让读者看到,我们国民心理存在的痼疾。鲁迅塑造祥林嫂这一悲剧形象,在于 “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达到了这一目的,同时,他借用祥林嫂的悲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让读者既能看到那个时代的罪恶,又能看到人物自身的不足,让读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样,鲁迅通过他独特的审美追求而塑造的这一形象,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大作家用最朴素的笔还原出最真实的生活底色,并在人物塑造中融入他们对人生的悲悯和关怀。阅读他们的作品,读者从中感悟生活,思考人生意义,丰富个体的情感。对照阅读完这两篇作品,由衷感叹作家对生活烛幽洞微的表现能力,深切感受到人生中无法倾诉的痛苦,让人感叹其实倾听也是一种美德。面对弱者的倾诉,我们其实只需要做一个善意的倾听者。

猜你喜欢

契诃夫祥林嫂悲剧
伟大的悲剧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祝福》的文本细读与推理
变色龙
别让道歉成为一种打扰
别让道歉成为一种打扰
你要有拒演悲剧的底气
近视的悲剧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一曲悲剧英雄的赞歌——《伟大的悲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