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2018-02-24丁长青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技术农村

邓 红 丁长青 王 腾

(兰州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深度应用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进而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正当其时。党在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开创乡风文明新气象。同时,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移动设备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向融合创新、智能引领的2.0时代全力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重大机遇。①任友群,郑旭东,吴旻瑜.深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6)解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05).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政策的出台加快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步伐,“三通两平台”的持续实施,使农村教育信息基础建设成效显著,信息化教学条件明显改善,但是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剖析问题的成因,因地制宜的提供解决策略,破解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弊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有利于顺利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农村教育供给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旨在促进全社会广泛参与、协同发力,培育振兴乡村新动能,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增强农村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人才是第一资源。乡村事业的兴盛离不开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其中人力因素是最活跃、最能动和最具创造性的因素,人才能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智力保障和动力支持。农村人口基数大,劳动力丰富是我国基本国情。但随着国际间“国之重器”等核心技术竞争的白热化和国内人口红利优势的逐渐消失,如何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提升人力资本创造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价值量,不仅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成效,更事关国家的前途命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农村人口的素质水平则取决于地方教育事业的繁荣程度。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信息化,依托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创新技术力量,开发本土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普及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精准脱贫,提升农村人口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科技素养和文化素养,为乡村振兴和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的实现储备充足的智力资源,助力乡村建设事业成就显著、现代化强国之路行稳致远。

另一方面,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治理结构,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覆盖面,阻断贫穷的代际传递,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学者学术研究和教育职能部门决策考量的重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常态化的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树立正确的教育信息化理念,建立健全配套设备,因地制宜开发本土信息化教学资源,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拓展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学校的覆盖范围,将有利于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的教育发展差距,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问题

(一)硬件资源有待完善

配置低,设备单一,老化严重。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技术设备以台式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为主,很少运用平板电脑、笔记本、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活动。信息技术硬件设施是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硬件资源配备性能的高低由地方财政条件、学校经济条件和校领导重视程度等多重因素所决定。多数农村学校电脑数量少、电脑硬件配置低,多为城市已淘汰的机型。

使用率低,缺乏配套维护投入。张伟平等人对我国20个县农村地区的实证调研发现,少数农村学校的信息化设备是社会捐赠的陈旧设备。①张伟平,王继新.信息化助力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模式及建议——基于全国8省20县(区)的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18,24(01).一方面,这些更新换代产生的二手设备使用不便,操作系统和主流办公、教学软件兼容性差。另一方面,受设备老化的影响,易产生蓝屏、卡机、死机等故障,维修成本高。农村学校的宽带网络、电脑、投影仪等设备一般由地方政府采购,统一安装和调试。然而,后期维修、更新升级的经费投入匮乏。受“三通两平台”等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影响,大部分农村学校的信息化硬件设施条件已大为改观,不少学校开设专线校园网络并配置新式信息教学设备。但学校出于电费、维修费,教师操作不习惯以及教学管理繁琐等方面的考虑,致使大量多媒体电教室的电脑长期处于停机的状态,桌子上落着厚厚的灰尘。硬件设施使用率低,资源闲置,信息化教学设备沦为面子工程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软件和数字教学资源急需补充

软件数量难以适应信息化教学。县级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财政投入比例失衡,开通网络和采购硬件设施的经费投入远远超过购置软件与数字教育资源的经费,这种情况在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尤为突出。学者调研发现,大部分农村教师可以利用信息设备实现简单教学目标,也能独立制作PPT教学课件。一方面,由于缺乏较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视频剪辑软件、音频剪辑软件和动画制作软件,课件表现形式单一,视觉效果差。另一方面,受数字教育资源短缺和教师对网络信息搜集、整合能力的制约,课件内容单薄,缺乏对新近教育教学资源的引入和展示,只是简单复制和再现课本内容,课堂链接信息对学生难以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和思维启发作用,教学效果较差。

缺乏适切的数字教学资源。当前信息教学资源的开发人员缺乏对农村地区的实地调研和体验,他们主要生活和工作在城市,对农村的经济社会、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等信息了解不充分。开发的课程资源主要面向具有中等学习能力的城市学生,以城市学生的学习体验为标尺,课程内容主要体现城市学生的生活经验。农村学生与这些“城市本位”的教学资源存在先天性隔阂,对外界新事物缺乏认知交集和情感共鸣,高大上的学习资源往往演变成学生吸收新知识、教师创设新情景的障碍,使活学活用的理论成为生搬硬套的条条框框,降低学生接受新事物、探究新问题的兴趣。鲜明的城市特征命题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成为一纸空谈,生活经验和情景应用的巨大鸿沟进一步加剧城乡学生知识储量与增量的差距,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改革方向背道而驰。比如,农村孩子很有可能从未见过共享单车、高铁,教师如果盲目套用城市素材,讲述共享经济的繁荣前景和以“复兴号”智能高铁为代表的技术创新热潮,这对于没有共享单车骑行体验和高铁乘坐经历的农村孩子而言,仅仅是眼前闪现的科幻片,而无法真实感受到共享理念和科技成就赋予自己的高效与便利。“复兴号”智能高铁400km/h的设计时速在学生脑海里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一串冰冷的数字。同时,还应该引起注意的是数字教学资源与农村学校的教材版本存在脱节。比如,国家开发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里的教学资源是以人教版课标教材为主。但实际上,各地的教材版本不一、内容差别较大,推广的资源未能与农村学校的现实情况相适配。

(三)师资力量薄弱

缺乏持续有效的信息化师资补充机制。目前虽然有“特岗教师”、“省招教师”、“免费师范生”、支教大学生等政策弥补农村学校信息技术师资短板。但就实际效果而论,众多高学历年轻教师并没有开启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发展的新局面。第一,城乡二元治理结构使城市占据大量优质教育资源,重点学校制度加剧县域教育资源校际分布的不均衡,“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制度使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的教育资金远远少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教育经费不足,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低,发展前景差,难以吸引人才长期留校任教,年轻骨干教师依次向乡镇中心校、县城重点学校、城市集聚,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教师流失严重。第二,信息技术教师的编制少。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学等相关专业的年轻教师缺乏编制,从而加剧农村学校信息化发展的艰难程度。第三,农村学校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年轻教师一般会在县城、市区买房和结婚,远离家人的孤独感使教师难以安心扎根农村。第四,教师数量少,人均工作量大。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教师仅有4~5名左右。一个教师往往身兼数职,不仅要负责教学,还承担学生生活管理、心理疏导、安全保障等工作①史大胜,曹鑫莉,董美娟.“互联网+”背景下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机遇、挑战及应对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8,(05).。同时,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适龄女教师迎来生育高峰期。农村学校“男少女多”和信息技术教师男性居多的师资性别结构。教师匮乏和育龄女教师比例高的叠加性压力,大幅度的增加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量,繁重的工作压力加速教师逃离农村学校的步伐。第五,部分学校表面上设置了信息技术教师,但实际上都是由非科班出生的语、数、英等科目教师兼职。知识结构的差异使兼职教师无法胜任信息化教育教学的重担。

教师知识结构老化,队伍老龄化严重。教师平均年龄为45岁,年龄在50岁以上的教师比例高达35%,年龄在30岁以下的年轻老师仅占8%左右。一方面,部分教师的知识水平较低,知识体系更新缓慢。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居多,多半是本土初高中毕业的村民,缺乏正规的师范教育和培训,加上对外交流不便,无法及时吸收新知识和培养新技能,只能依靠陈旧的知识结构和有限的自身经验来开展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老龄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低,学习难度大、周期长、过程痛苦。只有7%左右的50岁以上老师能制作简单的PPT课件,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无法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老龄教师低水平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对信息技术的抵触心理,极大地削弱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动力。

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困难。对于多数农村学校,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和对外学习成本较高。尽管教育部明文规定,学生人数不足100人的学校应当以100人的标准拨放经费,但落实情况却不如人意。在农村教育生态中,中心校拥有农村学校事务的管理权,左右着教育资源的供应和配置。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依附于中心校的弱势地位,进一步压缩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空间。一方面,年轻教师对信息技术学习热情高,对更新教育理念和拓展专业知识诉求强烈,但由于教育经费往往只能供应教学工作的需求,而无力支撑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和对外交流活动,严重制约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实效和自身专业化成长。另一方面,参加对外交流和培训需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农村教师人数少,人均任务繁重,脱岗培训将会冲击脆弱的教学活动。

(四)教育信息化发展认识存在偏差

重视不够,教育理念亟待更新。地方教育部门、校领导和部分教师对教育信息化重视不足是造成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成为应对教育部专项检查的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②焦建利,贾义敏,任改梅.教育信息化的宏观政策与战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32(01).第一,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于农村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扩大知识边界,开拓视野,缩小知识鸿沟的重要作用。第二,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协同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意义。第三,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生态的突破性影响。信息技术不仅可以颠覆传统教育过程,变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师生关系,还能创新教育理念,构建“终身性、全民性、范在性、灵活性”的学习型社会。不少教育官员、学校负责人和教师还停留在“教育技术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的粗浅认识阶段,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就是用图片、文字、音频、视频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进而完成教学目标。

(五)师生信息素养水平低

教师层面上,应用水平较低。教师的应用技术仅局限于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对互联网技术、数字信息技术、移动智能技术等缺乏认知与学习。高龄教师普遍不会操作班班通设备,中青年教师基本可以使用办公软件,如office、WPS,但对信息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力不足,无法深度应用网络教育资源去整合、开发和组建适合本校情况的教育资源数据库。大部分教师缺乏维修和排除故障的技能,电脑黑屏、投影模糊等常见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学生层面上,信息技术课程少,学习效果差。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教师缺乏,信息技术课程多由其他科目教师兼任,兼职教师水平的局限难以保障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课程常常在临近考试或者学校活动时被随意占用,加上申请使用信息电教室手续繁琐,开课率低,致使学生的上机操作时间少。满堂灌的知识不能在实践中被及时消化和吸收,学生学习效率低。

二、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策略

(一)软硬兼施,建立健全配套设备

教育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第一,应针对农村学校,尤其是办学条件差的偏远地区学校的电脑、投影、电子白板、电子教学触控等硬件设备,建立定期检查和维修制度,并划分专项资金用于日常养护。①张倩苇,王咸伟,胡小勇,况姗芸.贵州边远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政策选择[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11).第二,及时淘汰落后机型,采购新式信息化教育教学设备,不能让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输在起跑线上。第三,开发和应用智能教学APP。在“互联网+”和教育信息化2.0协同发展时代,应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加快开发智能教学APP,积极推广农村学校使用智能教学软件和配套设备,供给优质教育资源。比如,学生可以利用“改作业”APP来批改作业,只需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对数学运算和选择题进行拍照,瞬间能够查看批改情况,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写作智能批改”可以标注英语、语文作文中的错别字和语法错误;智能语音软件通过对农村学生的朗读进行语音识别,实现发音矫正;可借助VR、AR场景进行模拟练习和深度体验,如部分农村学校化学实验原料和器具不足,难以满足学生正常学习需求。VR、AR模拟技术可以突破条件的局限,在新奇、有趣的新技术应用场景中传递课程知识,深化使用者的学习体验。②何克抗.智慧教室+课堂教学结构变革——实现教育信息化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J].教育研究,2015,36(11).

(二)共享优质数字教学资源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地方政府、教育集团、互联网公司、各级学校纷纷投身于“互联网+教育”的应用实践中,整合人、物、财等资源,线上线下联动,助推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迎来新高潮。比如,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教育机构名师通过互联网、农村学校的“班班通”设备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开设直播课堂。直播课堂有三个优势:第一,覆盖不同的教材版本。直播课堂解决数字教学资源与农村学校的教材版本不匹配的难题,为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提供便利。第二,课程多样化。涵盖全部科目以及阅读、音乐、朗诵、绘画、乐高机器人等活动课程,并定期直播专题讲座,如时政小课堂、心理健康、卫生常识科普、安全教育等。第三,师生互动性强。在直播过程中,农村学校的教师辅导学生落实教学环节,并收集学生的疑问及时在线反馈给直播端的授课教师,直播教师据此进行解答,互动交流机制通畅。一方面,直播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成为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授课环节,利于学生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混合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反复观摩名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打破认知局限,更新知识体系,潜移默化中实现专业化成长。

(三)开发信息化教学的乡土资源

因地制宜开发本土教学资源是建设农村信息化教育资源库的重要举措。当前农村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源于城市,其课程以城市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为基准,与学校使用的教材版本、课程内容存在脱节,加大教师的教学难度,且与农村学生的知识结构缺少重合区域,导致学生理解困难,学习兴趣下降。③段晓芳,慕彦瑾.“数字鸿沟”难填平:西部农村校信息技术教育之忧[J].中小学管理,2016,(08).因此,应着眼于农村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脉络,从中汲取养分,开发教育教学的乡土资源,促进数字教育资源的供给侧改革。中国传统乡村是辉煌灿烂的农业文明的发源地,自然环境优美,动植物资源丰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源远流长;孕育出丰富的中国政治智慧和独具特色的乡村治理方案;文化底蕴深厚,文人墨客辈出,乐山好水的高雅志趣、心系故土的乡愁情怀世代传承,耕读传家的良好风尚千年盛行。农村学校作为乡土文化的核心,应从这些优势资源中生发出适切农村教育的信息化资源。比如,开展“走进大山,认识自然”的科普活动,根据农村的丰富的植被拍摄教学视频,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组织学生下乡调研,走进村民家中,了解底层群体的生存现状,通过互联网获取我国的精准扶贫经验和基层生态模式,引导学生关心家乡,思考乡村未来的发展路径,培养学生关注时政、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发现问题的敏锐视角,锤炼其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四)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提升农村教师综合待遇,增强对信息技术师资的吸引力。教师待遇是引进高水平农村信息技术教师需考虑的首要问题。第一,在教师待遇、住房交通、子女教育等各方面给予倾斜政策。可以参考湖北省的做法,对于农村新老师实行省级统招分配、经费省级统筹、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负责、农村学校使用的新制度,对有意向到偏远、艰苦地区任教的信息技术教师,给予每人每年5万左右的财政补贴。《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均要求改善乡村教师的待遇水准和生活条件,借助优惠政策增强农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激励高层次人才扎根农村。第二,建立合理的补偿标准计算模型。模型应综合考虑学校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等因素,以减轻外部条件对教师的负面作用。第三,工资标准和补偿力度要弹性反映不同高校、学历、专业的稀缺程度和可替代程度。针对教师的毕业高校的层次、学历和专业,尤其是培养成本高、毕业生数量短缺的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的教师要提高工资幅度,加大补偿力度,让信息技术教师愿意到农村从教。第四,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准入门槛,农村所在地的省教育部门应牵头组织“农村教师专场招聘进高校”活动,优先选择录用双一流大学和双一流学科的高校毕业生,从而提升信息化师资的质量。

(五)增加相应编制,减轻教师工作量

信息化师资是加速农村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武器。农村学校师资结构一直呈现出“总量超编、结构缺编”的畸形状态;信息化教师任务繁重,经常要分担教学之外的事物,进一步压缩教师备课、教学、批改作业和专业深造的时间;城乡、区域、校际间在待遇、交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巨大差距也加速农村学校信息化教师外流趋势①王瑛,郑艳敏,贾义敏,任改梅,周晓清.教育信息化资源发展战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32(06).。第一,要增加信息技术教师的编制数量。编制是留住优质师资的定心丸,能让农村学校形成“引才留才用才”的良性机制。壮大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批高学历、高水平的信息化教育教学骨干,为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保障。第二,临聘教师配偶在校工作。组织教师配偶参加技能和业务培训,负责学校的安全保障、教学设施管理、学生心理咨询、卫生检查和纪律维护等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可以减轻包括信息技术教师在内教师群体的非教学任务量,为教师专心投入教学、专业知识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就地解决信息技术教师配偶的工作问题,让教师能够安心任教,免除异地奔波、亲人相聚困难之苦,凸显学校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

(六)统筹校际合作

依据就近原则,县城学校、乡镇中心校分别和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组建结对帮扶机制,共享信息化师资和数字教育资源,形成教育精准脱贫共同体。建立校际间信息技术师资双向流动,鼓励县城学校、乡镇中心校的优秀教师等到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定期支教,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科学的教学方法、良好的信息素养输送进农村学校的血液中,增强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造血”功能。同时,选派小规模学校、教学点的青年教师到县城学校、乡镇中心校挂职。青年教师对信息技术学习需求强烈,吸收新知识速度快,记忆力强,在挂职学习的过程成长迅速,回到农村学校能将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其他教师和学生。首先,应根据校间距离、帮扶学校的条件、任教的时长、任教的职位,对县城学校、中心校选派的教师给予补贴,调动老师任教的工作干劲。其次,建立教师异校任教考核制度。参照考核指标体系,对异校任教的教师的教学进行量化考核,将其评估结果作为其评职称、提待遇的考核依据。

(七)建立常态化农村教师培训体系

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是解决农村教育信息化问题的突破口。建立常态化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体系,打造乐教、善教的教师队伍,是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应有之义。第一,明确培训目标。培训应旨在提高教师的网络资源挖掘、数据分析能力和整合能力、多媒体软件交互应用能力、信息设备的故障排除与日常维护能力、教育资源数据库的管理能力等,构建科学的信息技术素养知识与技能结构。第二,培训方式灵活多样。改变单一的封闭授课方式,根据教师的闲暇时间,采取课堂案例教学与动手操作同步推进、线上辅导、线下教师和培训人员定期交流、组建网络学习社区平台、专题讲座、走进大学课堂等方式,提升培训效果。②吴青青,陈涛.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培训实效性的提升[J].继续教育研究,2016,(07).第三,遵循培训课程难度递增和实物教学的原则。首先,讲解互联网、通信技术、计算机构造与配置、操作系统、信息设备常见故障与排除方法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其次,培训人员对电脑、触控电子屏幕、投影仪、电子白板、扫描仪等设备进行现场操作和维修示范,提高教师对硬件的运用和维护技能。最后,依次对办公软件(Office、WPS)、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lllustrator)、图像管理软件(ACDSee)、音频剪辑软件(Aution)、视频剪辑软件(Premiere、会声会影)、动画制作软件(Flash)、网页设计软件(Dreamwear)以及智能教学平台、APP加以讲解和实操。

猜你喜欢

信息化信息技术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