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职业学校校企文化深度融合的几点思考

2018-02-24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企融合

关 琳

(兰州现代职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迈进人才强国行列。职业学校担负着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必须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先后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文件,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把“需”和“求”紧密结合起来。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密切了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校企合作的机制为校企文化对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要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过硬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校企文化融合锻造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促进校企文化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融合,建设与现代产业相适应的校园文化,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制的需要,是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是服务经济建设的根本。

一、校企文化融合的意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等。是企业个性化的根本体现,是企业生存、竞争和发展的灵魂。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学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内容。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作为一种氛围、一种精神,具有塑造情操、提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基本相同的结构;都是以人为中心,都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感染人的功能;都具有导向、规范、激励、凝聚的作用;都是为了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事业发展。学校是企业人才的基地,企业是学校价值的延伸。职业学校和企业有共同的基础、使命和需求,相依共存,不可分割。

职业学校的任务就是向企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职业教育只有在理念上和产业发展相适应,在机制上相协调,在文化上相融合,才能满足其对人才的需求。所以,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先进的企业文化相融合。这不仅是突出职业学校特色的需要,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有效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需要,更是实现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的需要,是传承和创新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是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的需要。

各职业学校所在地拥有众多的优秀企业资源,它们沉淀了丰富的工业文化,校企文化融合就是要将校园文化和优秀的企业文化全面融合。通过校企文化融合有效提升办学理念,优化育人环境,强化师资力量,促进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发展职业素养,实现学校教育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同步配套。

二、职业学校校企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

目前,职业学校大多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但是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职业性”不强。校园文化注重系统建设、活动开展和个性培育,但是忽略“企业文化”,培养的人才缺少职业素养,毕业生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用人需求。二是“紧密型”不够。校园文化建设突出专业文化和技术文化,缺乏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培养的人才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不能很好的做到与企业文化的水乳交融。三是“整体性”不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机制,但是忽略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下校企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缺乏校企文化融合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四是“内涵性”不够。职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实力,少个性、“千校一面”的现象,特别是由中职学校升格的高职院校,更是忙于转型,文化定位模糊。五是“创新性”不够。职业学校校企文化融合受资源、环境、资金等因素的影响,缺乏良好的载体,表层的合作多、深层的融合少;沿用的惯例多,创新的途径少,校园文化建设和企业需求脱轨、和经济发展错步。六是“导入性”不够。校企文化融合大多局限于通过企业实训、引企入校、冠名班等形式实现对学生职业经验、职业精神的培养,缺乏将企业管理和文化理念导入、渗透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形成育人特色。七是“渗透性”不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主要以专业课、实训课为平台,忽略了文化基础课的渗透作用。职业学校的每门课都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渗透企业文化,培育职业品质。八是“地域性”不强。职业学校的发展根基是地方经济,服务对象是地方企业,但是没能很好的挖掘地域性企业文化、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校园文化融合,打造学校文化的地方特色,缩短学生适应企业的距离。九是“班级性”不够。职业学校虽然通过定向班、冠名班等形式与企业合作育人,但是很少将将企业的管理文化、制度机制融入班级管理和文化建设,普通班级日常管理更难“企业化”。十是“入企性”不够。职业学校校企文化融合的主要方向是“引入性”,通过引进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融合,极少考虑推校入企,将校园文化特色推进到企业实训基地。

三、校企文化融合的基本策略

校企文化融合的目标就是要融合企业优秀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管理制度、创新意识、服务理念、职业道德、质量标准、生产技术、工作环境、工匠精神等先进文化要素,建设具有职业特色、满足现代企业人才需求的新型校园文化,全面提升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成效。

(一)融合校企优势,建立长效机制,深化双主体合作育人

实现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就要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以人才培养为纽带,调动企业积极参与,共建机构、共享资源、共同育人、长效共赢。成立校企共同体,由企业与学校共同成立领导机构,共同负责、共同管理、共同建设;建立师资共享机制,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兼职学校教师、科研教学,学校教师担任企业职位、实践锻炼,双方身份互转,取长补短;建立专业共建机制,按企业需求增加专业,开设冠名班、订单班、定向班等,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共同设计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协同分段培养,共同评价学生与教学效果;建立资源互助机制,学校发挥场地和设备优势,引企入校,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共建实训基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团队合作、共同管理;建立文化共融机制,学校校园环境和教学环境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元素,企业老总讲理念、部门经理讲规划、专业人员讲技术、能工巧匠讲经验,企业传播文化、学校关注企业,企业推动学校、学校服务企业,企业收获人力资源、学校提高育人质量。

职业教育集团是职业学校、行业企业等组织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而组织的教育团体,是近年来我国加快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的重要模式。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有利于整合多方力量,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有利于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近日教育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中,提出要建立“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合作机制”。职业学校和企业可以结合实际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合作设置专业、研发专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教学标准和教材,开展专业建设;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或职工培训方案,实现人员互相兼职;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开展学徒制合作,联合招收学员,按照工学结合模式,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政府将进一步支持、建设一批行业指导的跨区域大型职业教育集团。职业学校要借力政策春风,以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推动校企文化的融合,深化双主体育人机制,提升人才培育质量。

(二)融合企业管理理念,创新制度精神文化,升华学校发展内涵

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管理思维、经营理念等要素导入到学校精神、办学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规章制度等方面,是发掘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建立文化个性,突出文化在学校改革、建设、发展中的地位,提升学校影响力和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现代企业管理经营理念具有普遍适用性。通过引进企业识别系统(CIS)、国际质量认证体系(ISO9000)等企业管理模式,从理念识别、制度识别、视觉识别、传播识别等方面建设学校识别系统(SIS),构建学校文化体系。职业学校要积极研究企业管理理论,借鉴优秀企业的文化构建,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办学规模、专业特色、文化底蕴等因素,提炼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经营活动的学校核心理念、学校成员广泛认同和信守的学校精神,规划前瞻、科学的学校定位和发展愿景,确立鲜明独特、意蕴深远的校训、学校口号、格言、师生誓词等,形成学校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的校风、学风、教风。

制度是学校的文化契约,是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制度建设是提高文化执行力的前提条件。校企文化融合的制度建设就要主动选择、引进、吸收企业文化的先进元素,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不断完善和调整学校制度建设的理念和方向,提升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从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与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就业管理、后勤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等方面进行科学分类,理清管理思路,补充、修订制度,提高制度品质和管理效能。编制包括办学理念、学校愿景、教师誓词、工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建议、专业培训、薪酬制度、奖惩制度、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的教师手册,编制包括学校概况、办学理念、学生誓词、校规校纪、入学指引、生涯规划、校园安全等内容的学生手册,编制表述学校文化识别要素的学校文化手册。

(三)融合职业道德精神,营造企业环境氛围,培育学生职业素养

职业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要以“职业化”为核心,充分传达学校的办学理念、师生精神风貌、历史资源和发展愿景等,营造校本化、企业化的育人环境。根据学校核心理念和文化识别要素,设计整体的校徽、校牌、校旗、校服、校歌、办公用品系列、宣传制品等;融合现代企业倡导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质量意识、勤业奉献、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绿色环保、中国质量、崇尚劳动、敢于创新、责任纪律等职业道德、精神和理想,设计学校建筑物、花园雕塑、校园道路、办公室、教室、公寓(宿舍)、实训室、图书馆、礼堂、食堂、活动室等场所的命名和外墙、内壁、门厅、走廊、楼道的布置,形成静态的文化氛围,让优秀的企业文化走上墙头、更上心头,浸染学生的心灵;发挥校刊、宣传栏、板报、橱窗、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学校网站等学校文化传播设施的优势,宣传企业精神、企业理念、先进事迹、专业知识、管理制度、企业案例等内容,营造动态的文化氛围,让先进的企业文化入耳入心、内化言行,熏陶学生的素养。

教学环境文化建设就是要融合现代企业的生产环境、生产方式、管理文化、运行机制等,在校内建立真实的企业学习环境。借鉴企业的车间建设标准建立具备生产功能和教学功能的实训车间、实训基地、实训室;实训场所墙上张贴6S管理标语、安全管理规定、行业标准、管理理念、精神价值观、质量评比、人员分工、耗材管理、工作流程、岗位能手等,设备上张贴安全操作规程、设备保养规定等,实训器材的摆放、规章制度的要求、教师的演练与企业岗位一致,学生着统一的工作服参与实习实训,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和工作氛围,让学生提前在这种企业文化的浸泡中成长,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学校的订单班、定向班、冠名班更是要将合作企业的文化要素深度融入到班级制度、物质环境、管理模式、班风建设、学习方法、考核评价、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师配备、教材开发等班级文化建设中,打造企业化的班级特色,用企业精神和特色文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感染学生的行为,滋养学生的心灵,加强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四)融合企业人才需求,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实现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目标,人才是关键;提升人才能力和素质,与企业实际需求接轨是关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对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打造“中国品牌”、“中国质量”、“绿色制造”迫切要求提升质量意识和职业素养。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校企文化融合要建立与现代企业人才需求和人才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校园文化建设应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教学文化建设为重点。

在培养目标上,大力培育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业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企业岗位群、行业对职业素质、能力、技能的要求为导向,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突出职业理念、职业责任、质量意识、环保意识、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等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在专业设置上,力求与产业发展同步,主动适应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的发展需求,注重动态化、特色化、前瞻性、科学性、灵活性,精准对接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在培养模式上,不断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工学结合,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推行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开展“订单式”培养;实行“双证制”。在专业建设上,校企协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核心课程标准,创新课程体系,更新教材内容。在教学活动上,校企共建教学团队、共同教学,在专业课中展现企业文化,在实践课中体验企业文化,在文化课中渗透企业文化;促进教学管理企业化,教学过程职业化,学习方法开放化,考核评价多元化。

(五)融合企业竞争意识,打造活动职业特色,彰显校园文化魅力

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因素和凸显职教特色、提高育人质量的关键问题。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有如春风化雨,具有润物无声的功能,循序渐进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心理素质、行为准则等,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高尚精神、健全人格、良好品行、综合素质等。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要积汲取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中国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地方本土文化、优秀企业文化的精髓,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文化发展的战略方向,转化为适应当地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人才要求的具体生动的活动内容,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形成“职业化”的校园活动文化,提升职业学校特色文化育人能力,促进学生“职业化”成长。

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应本着“人人尽展其才、人人尽显其才”、培养学生“做人的底线、文化的底蕴、技能的底功、创业的底气”、让学生“全面化发展、职业化成长”的理念,将各类文化教育活动系统整合、全面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精心设计、联手企业举办主题文化节、健康体育节、校园艺术节、技能竞赛节、科技创新节、就业洽谈季等品牌活动;举办职教集团论坛和企业家、行业专家、优秀毕业生、能工巧匠、专业人员讲坛等“请进”活动和社会实践、参观体验、调查了解、志愿服务等“走出”活动;广泛开展职业特色鲜明的社团活动;校企联合举办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开展训练辅导,“以赛促教、以赛促练”;鼓励学生参加各级技能竞赛活动,在高层次竞赛舞台上展现自我,“以赛精技、以赛育德”;经常举办企业价值理念、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意识、遵规守纪、生态文明、生涯规划、等主题讲座教育活动;建立优秀企业文化展示中心、心理素质辅导中心、优秀毕业生事迹展示中心、专业知识展览馆等场所,帮助学生体验职场文化、拓展综合素质。“职业化”的校园活动促使“学生生活精彩、专业技能精湛”,学生成人让家长满意,成才让企业认可,成功让社会赞许的育人目标。

校企文化融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产业发展而发展。推进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深化双主体合作育人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校企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