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济慈《给秋天》到林徽因《秋天,这秋天》

2018-02-22涂新峰

新一代 2018年18期
关键词:赏析阅读

涂新峰

摘 要:秋天,是个特殊的季节,古往今来,许多人从内心发出叹息。18世纪末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写出了《秋颂》,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强烈感受和热爱,济慈主张“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事物外貌,表现景物的色彩感和立体感,重视写作技巧,语言追求華美,对后世抒情诗的创作影响极大。

关键词:秋日读诗;赏析;阅读

作者将秋日的早晨、中午与夜晚依次布局为诗歌的三节,把三个互不相同的画面按照时间顺序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取材方面把人和物、动和静、声音与色彩精巧的编排成了一个整体,和谐与自然的完整美显示了济慈的大手笔,也让读者领略到了诗画般的秋之美。

创作结构共分为三节,依次为秋色、秋人与秋声。第一节写的是“秋色”。初秋五彩缤纷的清晨美景将读者带入到了花朵遍地、白雾渺渺及紫彤彤的葡萄、绿油油的藤蔓、红艳艳的苹果等一个充满视觉盛宴的世界。让读者饱览了秋天的绚丽,并采用知觉的意象给予了静态景物以动感,能让读者在想象中看到、触摸到万物的成熟。第二节写的是“秋人”。秋天的午后,打谷、拾穗、收割以及酿酒等农活一一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但农人,在打麦场中随意的坐着,迷恋着罂粟花的芬芳与美丽,镰刀则被放置一旁。高昂着头背着装满谷物的粮食,通过小溪,非常有耐心的观看慢慢洒落下来的最后的酒浆。第三节描述的是“秋声”。作者在这一节中具体刻画了秋日的傍晚景色,将自然界中的多种虫鸣鸟叫声加以描述。

意象美是《秋颂》给读者最为深刻的感觉与印象,最显著特征就是细腻、精致、善于雕琢,全诗运用视觉意象、嗅觉意象以及触觉意象相互结合的手段对秋天景色进行了描写,极其符合典型的西方逻辑与缜密思维的特征。

《秋颂》的第一节以视觉意象为主,将色彩斑斓的秋景描绘了出来。白雾蔼蔼的清晨、红灿灿的骄阳、金黄色的茅草檐、婀娜多姿的鲜花等等,向读者告知:秋季是一个色彩交织的美丽季节,还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篱笆旁、农舍边、田野中、藤蔓上等等遍地都是成熟了的果实,给人一种真实的视觉感受,让人在金秋美景中流连忘返。《秋颂》的第二节则是以触觉意象为主。济慈赋予秋以人的形象,在谷仓旁边端坐、酣睡在犁沟里、弯腰拾谷穗、跨涉溪水、肩扛谷穗囊等一些情景的描写,秋天所体现出来的各种意象直观具体,可触可感的。读者眼前的秋天是听得到、摸得着、看得见的真实的秋天。《秋颂》的第三节则以听觉意象为主。溪水间的蚊虫、菜园中的知更鸟、天上的群燕以及篱笆周围的蟋蟀等声音交汇成秋日交响曲,让读者感觉到秋季才是令人无法忘怀的美好的季节。

修辞美是 济慈的《秋颂》的特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法。诗歌的开篇把秋与太阳都拟人化了,是这“两位挚友”将秋天成熟的美景带给了大家。在诗歌的第二节,作者把秋比拟为一个女神,通过其坐、卧、站、走等动作形象描写,绘出了秋天的风景画。作者犹如一个雕刻家,把所有的景色都刻画在了秋这尊雕像上,并对秋收加以解说。抽象的秋天有了人类的行动与情感,制造出了非常生动形象的美感,产生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同时还使用了拟声修辞手段。在第三节,作者运用咩咩、呢喃、呼哨等拟声修辞法对羊群、燕子与知更鸟等动物的声响进行描摹,使得秋天的各种事物愈加有声有色,让读者领略美丽而丰富的秋天意象,享受到济慈所作《秋颂》所蕴含的艺术魅力与感染力。

总之,济慈的诗给人一种强烈的精致感,《秋颂》开启了西方诗歌意象派的先河,创作风格色调浓重、层次分明、质感强烈,具有重分析与重描述的西方文化色彩。济慈的《秋颂》影响了中国的林徽因。

林徽因的《秋天,这秋天》很有济慈的风格,此诗作于1933年11月中旬,是林徽因纪念徐志摩飞机失事两周年写的。这是一首借景抒情诗,一首“悲秋”之作,是诗人特殊的“伤秋”,是情感的悲吟,是失去朋友的痛悼。

林徽因的《秋天,这秋天》,如济慈的《秋颂》,把秋天拟人化,济慈把“秋天”变成了“你”,而林徽因让秋天变成了“他”,而诗中的“我”就是诗人自己。

《秋天,这秋天》修辞美,体现在拟人化的手法的运用,济慈把“秋天”变成了“你”,而林徽因让秋天变成了“他”,“太阳仍笑着那微笑,/闪着金银,夸耀/他实在无多了的/最奢侈的早晚!”同时,还用了比喻和通感的手法,“斑彩错置到各处,/山野,和枝叶中间,/像醉了的蝴蝶,或是/珊瑚珠翠,华贵的失散,/缤纷降落到地面上。/这时候心得像歌曲,/由山泉的水光里闪动,/浮出珠沫,溅开山石的喉嗓唱。”诗人把绚丽的色彩,转化为听觉,让读者置身诗境,真实奇妙。同济慈一样,诗人林徽因也运用了拟声的手法,“一阵萧萧的风,起自/昨夜西窗的外沿,/摇着梧桐树哭。——/起始你怀疑着/荷叶还没有残败/小划子停在水流中间/夏夜的细语,夹着虫鸣,”“信仰只一细炷香,/那点子亮再经不起西风/沙沙的隔着梧桐树吹!”整首诗同样具有济慈的风格,一字一句也是经过精雕细刻出来的,给人一种强烈的精致感,表达了诗人独特的认知感受,撼动着读者的心。

在深秋诵读林徽因的诗歌《秋天,给秋天》“信仰只一细炷香,那点子亮再经不起西风,沙沙的隔着梧桐树吹!”,“秋天的骄傲是果实,不是萌芽——生命不容你,不献出你积累的馨芳;交出受过光热的每一层颜色;点点沥尽你最难堪的酸怆”……并以此诗悼念逝去的父亲!

参考文献:

[1]林思伽.秋天的故事[J].作文与考试,2017(1).

[2]黄爱平.秋天的思绪(组诗)[J].民族文学,2017(8):119-120.

猜你喜欢

赏析阅读
书画作品赏析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