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年来国内《共产党宣言》研究现状梳理、评析与展望

2018-02-21赵继伟

新疆社科论坛 2018年5期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译本宣言

刘 宇 赵继伟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一部极为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在其发表170年的历史长河中,一些思想体系早已被湮没,而《宣言》所阐明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却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并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在当代中国,伴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创新。十年来,学界对《宣言》的研究始终是国内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重点。笔者选取一些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评析与展望,尝试提出仍需继续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一、关于《宣言》传播的研究

《宣言》传播的过程是从陈旧观念中解放出来的过程。1872~1893年,社会历史条件发生深刻变化,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变化的实际为《宣言》先后写了七篇序言。一方面,七篇序言是对文本内容的不断修改、说明和完善,在思想解放中从不拘泥于已有的结论,反映出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的道路上坚持不懈的理论探索和历史观察;另一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创新史,《宣言》得到不断传播和发展。

《宣言》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随着不同译本和版本的发展而不断拓展,这在世界学术理论领域是绝无仅有的。自1848年2月《宣言》在伦敦出版以来,语言最初的是以德语在伦敦出版,随后波兰文本、丹麦文本、法文译本相继出现。在此后一百七十年间,共被翻译成200多种文字,出版了数百种版本,使得《宣言》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并产生深刻影响。

大体而言,《宣言》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命运与无产阶级革命历程紧密相连。《宣言》在世界范围的曲折传播经历从一个侧面记录了近现代工人运动的历史。一方面,《宣言》的问世回应了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对科学理论指导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宣言》通过被翻译成各种文字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宣言》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从不自觉到自觉,从零星到系统,从片断到整篇,从文言到白话,从模糊到精确的发展过程。在关于《宣言》在中国的传播过程研究中,陈家新通过考察和分析,认为:一是在清末民初,《宣言》经历以只言片语、段落章节的摘译到全本翻译至中国的过程。二是根据罗章龙、黎锦熙等人的回忆,认为罗章龙译本虽无实物佐证,但是是确实存在的。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进一步指出最初毛泽东读到是罗章龙译本,而不是长期学界普遍认为的刘仁静的《宣言》节译本或陈望道译本。①

关于《宣言》在中国的传播特点研究,学界普遍认为选择性传播是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最为鲜明的传播特点之一。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之交的特定历史语境下,国内各阶级主体基于自身的阶级利益和政治需要,早期知识分子对《宣言》进行有选择地译介,对符合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选择性传播,这一传播过程也伴随着《宣言》的本土化和中国特性进程,最终被建构起为国人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②

关于对《宣言》早期在中国传播主体的评价上,学界普遍认为,在肯定马克思主义者的贡献的同时,应看到其他阶级成分传播主体对《宣言》在中国早期选择性传播的积极贡献,坚持全面客观地评价。更为重要的是,在对非马克思主义者传播主体和其他传播形式、载体的贡献评价上,有学者指出应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不能只看到翻译本、全译本和正式出版本的贡献,应对《宣言》译本出版之外的其他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与传播范围的研究给予足够的重视。③

总体而言,由于《宣言》在中国的传播时空跨度之大,随时都可能会有新的早期的《宣言》译本被发现。关于《宣言》在中国传播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一个聚焦点,并将持续下去。

二、关于《宣言》译本、翻译和文本的研究

1.关于《宣言》具体译本的研究

十年来,在《宣言》具体译本的研究上取得的重要进展。在判定《宣言》汉译本是否为独立译本的标准上,陈红娟指出可以通过作者、依据的蓝本和内容变化幅度三个因素来作为判断是否成为独立译本的主要标准。④在此基础上,陈红娟进一步开展《宣言》具体译本的研究,考证陈望道《宣言》文本版本源流。根据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通信记录,认为陈望道翻译的《宣言》初版时间可以精确到1920年8月17日前,直至目前,在全国共发现17种版本的陈望道译本,考证其版本刊布,可见该译本传播时间之久、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此外,无论是陈望道本人的回忆还是陈望道译本与1906年日译本的文本比对,抑或是对译本术语差异的考究都佐证了陈望道译本主要依据的底本为1906年幸德秋水、堺利彦合译的《宣言》日译本这一事实。⑤

在对具体译本的解读上,学界认为对陈望道译《宣言》的解读应注意该译作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之间的交互影响。有研究者指出该译文的几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分别是新文化运动对译文文风的影响、译者日后修辞学家的身份在译文中的反映和日语译本对该译文的影响。⑥从对该译文的细读中可见,影响译文语言运作的既有特定历史时期的外因制约,也有译者特定的主体性方面的内因介入。通过长期研究,高放得出《中国共产党宣言》是受《宣言》直接影响下于1920年11月定稿的结论。考证认定,这份宣言的作者不是个人手笔,很可能是上海和北京的共产党组织集体讨论、反复修改的产物,把这份宣言英文稿译回中文的不是张国焘,而是张太雷。⑦同时提出在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中学习的《宣言》译者是柯柏年是不对的,强调《宣言》的23种中译本没有柯柏年译本,而是1938年延安出版社出版的成仿吾、徐冰合译本。在对其他译本的研究中,有学者在论证过程中运用详尽的史料与严密的理论支撑,强调《宣言》博古译本的翻译底本为俄文版。⑧

2.关于《宣言》部分关键词、句的译文选择

总体而言,在词、句的翻译上,学界的认识既有共识亦有争鸣,呈现出对文本的研究更为精确的把握趋向。

关于“消灭私有制”的翻译。德文aufheben(中文译为消灭)一词目前学界主要有三种翻译用法:“保存”、“消灭”、“既保存又消灭”。高放强调问题不在翻译本身,主要还在于观点。在研究中高放考证《宣言》中译本“消灭”一词是由博古从俄文转译来的,而不是从德文原文直译的,而“消灭”一词德文aufheben这个多义词根本不含“消灭”意义,含有扬弃、废除等意。为了从以往“左”的错误中汲取教训,建议依据《宣言》德文原文,将“消灭”改译为“扬弃”或“废除”,将“消灭私有制”改译为“扬弃私有制”。⑨

关于两个“最彻底的决裂”译法。德文原文Brech-en(中文译为决裂)有决裂、破碎、折断、撕裂等多种含义。经过对不同语言版本《宣言》的校对,高放认为用“破除”比“决裂”更贴切。强调既然用“破除”,就要把“根本”改为“坚决”,这样才搭配得当,提出把“最根本决裂”改为“最坚决破除”这一更新的译法建议。⑩

关于《宣言》首句的翻译。有学者认为用“妖怪”或者“幽灵”形容共产主义有些不恰当,认为德文原文Gespenst一词没有任何贬义,结合共产主义的本质和特点,将“Gespens”译为“思想”更为合适。一方面强调共产主义对于反对它的各种人来说是高度抽象的、可怕的,而对广大劳动人民而言,则是一种新生的东西,是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同时鉴于“游荡”(德语:umgehen)一词在中文语境下通常具有贬义,而共产主义是一种思想和精神,对无产阶级的解放起理论指导的作用,基于共产主义在世界广泛传播的实际,将“umgehen”译为“传播”更具有合理性。

关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翻译。在针对句的译文考察,有研究者认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中的“无产者”一词可译为“劳动者”,由于劳动者涵盖的范围比无产者的更为广泛,内涵更为丰富,改动后的表达更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3.学界对《宣言》主要观点的解读

当今世情国情、时代特点和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来对《宣言》进行解读,对《宣言》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概括,但对《宣言》的研究不能脱离《宣言》主要观点的解读和分析。目前理论界普遍认为《宣言》蕴含主要观点包括阶级斗争思想、“消灭私有制”思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两个决裂”思想、“两个必然”思想和“全球化”思想。笔者认为这些基本观点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选取的视角不同形成了不同阐述。

关于阶级斗争思想的研究中,学界普遍认为《宣言》的当代价值体现在阶级分析的典范。有学者指出,《宣言》对资产阶级的批判是“历史的批判”与“价值的批判”的统一;还有学者指出解读阶级斗争要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变化的现实相联系。正如恩格斯曾特别强调历史辩证法,逻辑地包含在《宣言》的论述当中,在当今社会的现实发展中仍然发挥着历史辩证法的强大威力:现实社会在《宣言》揭示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求存生变,阶级斗争在《宣言》揭示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中不断演变,崇高理想在《宣言》揭示的人类解放的征程中变得更为现实,体现出《宣言》的历史洞察力和时代精神。

对消灭私有制的认识上,郝贵生、刘建平针对辛子陵《走出〈共产党宣言〉的误区》一文中的错误观点进行批判,认为辛子陵对《宣言》采取主观武断、断章取义、歪曲事实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方法,陷入歪曲否定《宣言》基本结论的误区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宣言》中“消灭私有制”的思想是科学的结论,“一个消灭”是达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步骤之一,是毋庸置疑的。而在消灭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和过程中,汪亭友强调要全面看待消灭私有制的历史必然性和消灭私有制过程的渐进性的问题,将目标化为长期为之奋斗的动力,无产阶级需要在掌握政权的前提下逐步实现这一目标。

关于马克思人本思想的论述,学界普遍认为《宣言》中的人本思想及现代意蕴要从历史、现实的两个维度来解读。有研究者认为《宣言》第二章最后一段所阐明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宣言》的思想精髓,《宣言》指明了普遍的人的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以及改变人的现实生存状态的价值选择,体现出对包括工人的生活状况在内的人类终极关怀,对人类解放和发展的关注。还有研究者认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蕴含着四层含义:其一,“全人类的解放”是“每一个人的发展”;其二,存在于社会现实中的活生生的个人是“自由发展”的主体;其三,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其四,人的“全面发展”是消灭异化后各方面的发展和权利实现。科学阐明了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科学内涵、实现逻辑和现实旨归。

学界关于“最彻底的决裂”译文的争论不仅是翻译的问题,而且涉及正确把握《宣言》的精神本质的问题。科学认识和把握“两个决裂”思想,对于清除“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恢复“两个决裂”思想的原有之义十分必要。有学者认为要得出“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正确认识,应该从实践的检验与进一步的认识宣言所表述的整体思想体系及本质;还有学者认为“两个最彻底的决裂”思想的实质上指明了共产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即对私有制和私有制基础上的意识形态的根本否定,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两个必然”思想同“两个最彻底的决裂”一样作为《宣言》中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观点,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两个必然”在思想内涵上是一以贯之的,但在语言表述的形式或有差异。有学者强调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确立了无产阶级理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基于唯物史观,资产阶级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根本对立以及“两个不可避免”进行了科学论证,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作出了“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为无产阶级的崇高社会理想奠定了理论基石。“两个必然”论断有其科学的理论依据,“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历史条件,还有学者强调需要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联系起来加以理解。

关于全球化思想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全球化思想可概括为《宣言》的全球传播、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和社会主义的全球拓展。加深《宣言》的社会主义全球拓展思想的理解,也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宣言》的红色记忆和增强经典的理论力量。而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宣言》中的全球化思想蕴含着经济全球化思想和国际经济治理新途径,马克思、恩格斯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利弊分析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很强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三、学界从不同角度对《宣言》的解读

学界历来重视对《宣言》文本的挖掘与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同学科将《宣言》中揭示的相关原理进行解读,每年均有大量探讨解读《宣言》的成果发表。总结、梳理与评析十年学界从不同角度对《宣言》的研究,对于深化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从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角度解读

从党的建设角度,《宣言》揭示了政党的本质,强调政党就是阶级利益的代表,明确提出了关于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思想。基于《宣言》蕴含的党建思想,有学者认为可从四个方面展开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其一,坚持中国共产党在实现民族振兴中的全面领导;其二,坚持把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性质加以建设;其三,让中国共产党真正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其四,让中国共产党真正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的维护者、建设者和发展者。

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宣言》是一部具有浓厚思想政治教育意蕴的活教材,奠定了党的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础、为党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科学路径,确保了正确方向。学界普遍认为《宣言》对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和启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思想解放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有学者进一步阐述学界对《宣言》思想政治教育意蕴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对其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的揭示,其二是对其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启示的探究。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的时间尚短,学界研究的重点在于学科基本理论与方法建构,对《宣言》思想政治教育意蕴研究的细化深化还不够,还存在研究路径亟待整合、研究内容需要深化、研究重点必须聚焦等问题。

2.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角度的角度解读

从马克思主义公正观角度,《宣言》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一部基础性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作为考量正义问题的理论基石,以现实批判作为剖析公正问题的方法维度,以“自由人联合体”作为解决公正问题的价值诉求,内在地生成了其公正思想的逻辑轨迹,科学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基本内容。有学者认为社会形态意义上之社会制度的分配正义是共产主义的逻辑起点。社会主义事业能否保持稳定或共产主义运动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在社会主义道路或共产主义的社会在其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在社会生产关系层面上能否努力或不断地向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目标及其内在分配正义标准靠拢,持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角度,J. B.福斯特驳斥把《宣言》说成是“反生态”的种种误解,强调所有生态问题都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引起的。有学者认为《宣言》内在蕴含着双重视角和双重主题:一是红色革命的视野,以追求社会正义为主题;二是绿色视野,以实现生态正义为主题。通过研究分析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双重扩张的本性和产生双重危机,即资本扩张与生态扩张的全球化、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

关于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宣言》中体现的现代化思想揭示了现代化与代价、文明与对抗是并存的。资产阶级社会是现代化开始的标志,只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消除代价和对抗。有学者认为关键是在尚未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今天,现代化的关键是要追求合理的代价、合理的对抗以至最后消除对抗和代价。还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变革了对现代性的认识,从现代性的“神奇”与“平庸”的二重性中论述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矛盾特征,阐述了他对现代性的辩证批判。在这一认识基础上,马克思分别从变革现代社会的历史主体和未来社会现代性的建构两个方面,揭示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必要性和未来共产主义的开放性。

3.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学术思想关系的角度解读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术关系研究上,主要集中在“谁是《宣言》基本思想的主要确立者”的问题上。有研究者在对《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共产主义原理》、《宣言》诸多文本进行比较,参照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文本,发现正是马克思帮助恩格斯进一步克服“真正的社会主义”残余影响的过渡。因此,《宣言》的基本思想主要是由马克思确立的。不过也应看到,尽管在马克思、恩格斯之间存在一些观点差异,但并不是根本性的对立。《宣言》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署名的,但学界对其主要作者一直存在争论,甚至认为二者的思想不一致。在《宣言》完成之前,恩格斯曾写过两份草稿,有学者通过比较两份草稿和《宣言》的结构、用词和内容, 能够更加清晰地确定他们两人的理论贡献是旗鼓相当的,他们的思想根本上是一致的,而恩格斯付出了近一个月的努力,经历了起草、讨论、修改等一系列艰辛的过程,写作《共产主义原理》,印证了他们在学术思想上合作的历程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

四、关于《宣言》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这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世情和国情的深刻、正确判断,也对新时代的新特点进行了深刻解读,提出了新时代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作为新时代共产党宣言,不仅继承了《宣言》的精髓和实质,在当今的中国坚持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应了在新时代“举什么样的旗”和“走什么样的路”的根本问题。

1.《宣言》的地位和作用

《宣言》是无产阶级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它的问世不仅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诞生,更为无产阶级政党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理论武装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南。在内容上,《宣言》科学阐明了工人阶级自身的全球性、社会主义运动的全球性、共产党人的目的和策略的全球性和社会主义全球性思想。有学者评价《宣言》无论就其传播的范围,还是对国际工人运动及其无产阶级领袖的影响而言,都称得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经典的著作。其所具有思想的深刻性、语言的感染力以及理论的鉴别力,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或缺的思想元素。在影响上,《宣言》系统论述了资本逻辑所导致的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乃至灭亡的历史趋势。一方面,资本的逻辑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导致了全球化发展。另一方面,资本的逻辑还导致了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收入差距的拉大,经济危机的爆发,最后走向“两个必然”,深刻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方向。

2.《宣言》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总体把握

《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代表作和奠基作,它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有学者指出《宣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言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宣言》的基本理论、原则的发展、超越和创新。在新时代,只有认真把握《宣言》所阐明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3.《宣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宣言》蕴含着巨大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思想“常青树”,永远闪耀着人类社会发展真理的耀眼光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充满新使命、新特点的历史阶段,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正不断传承和发扬《宣言》的智慧和力量,坚持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导向,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决心,领导着拥有十三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中国,为中国人民也为世界人民继续实践和探索着中国方案,不断开创当代马克思主义新篇章。

对于当今中国人民而言,《宣言》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治国理政的真理。在新时代,坚定不移地坚持《宣言》的基本原理的同时,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推动理论的与时俱进,结合我国的国情作出自己的思考。完全可以这样说,我们的前途和命运正依据于此。

五、关于《宣言》研究的评析与展望

十年来,《宣言》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围绕《宣言》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核心思想;《宣言》文本逻辑、内容特点及其在中国的译介、传播与历史影响;《宣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关系;进一步阐发《宣言》的当代价值这四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对《宣言》的研究有进一步深化的余地,主要体现在对文本对于现实社会状况的具象意义研究存在不足,迫切需要理论发掘和建构。近些年来,围绕《宣言》现实适应性的问题研究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马克思诞辰两百周年和纪念《宣言》发表一百七十周年的期间,相关的学术成果颇丰,这些研究成果都进一步诠释和强调了在新时代结合现实理解经典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对于在方法论层面具体将《宣言》同当今社会科学合理地联系结合这一最为重要的议题的论述尚不充分。这有待学者们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予以更多的关切与思考,促进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推动研究角度和方法的多样化。

今后的研究方向可以是首先在强化对《宣言》及其七篇序言的整体解读,正确把握《宣言》文本的翻译和解读,科学把握《宣言》核心思想,进一步梳理《宣言》早期传播中的一些史实,运用跨学科的视角和工具,例如认知语言学、传播学、文化学与经典文献阅读分析相结合,为深刻理解认识经典文献提供了独特视角。其次强调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经典文献以及重要政治文献进行研究,可以采用实证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宣言》进行时代解读,增强《宣言》方法论研究的理论深度、实践温度。坚持将《宣言》所揭示的基本原则同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相结合,强化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聚焦,在研究中根据新的理论和实践发展需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和以科学的态度追求真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作出新概括、获得新认识、形成新成果,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最后在研究过程中既要有跨界思维,又要有守位意识,保持自身的学科本色,以免“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注释:

①陈家新:《〈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翻译和版本研究》[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8期。

②王海军:《试论中国历史语境下早期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性传播——以〈共产党宣言〉为个案的分析》 [J] ,《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6期。

③蒲国良:《〈共产党宣言〉在中国传播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6期。

④陈红娟:《概念厘定与译本甄别:〈共产党宣言〉汉译考》[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5年第2期。

⑤陈红娟:《版本源流与底本甄别:陈望道〈共产党宣言〉文本考辨》[J],《中共党史研究》,2016年第3期。

⑥王东风,李宁:《译本的历史记忆: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解读》[J],《中国翻译》,2012年第3期。

⑦高放:《从〈共产党宣言〉到〈中国共产党宣言〉——兼考证〈中国共产党宣言〉的作者和译者》 [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3期。

⑧张远航:《〈共产党宣言〉博古译本的文本溯源与传播新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第1期。

⑨高放:《要与时俱进理解和运用〈共产党宣言〉——以“消灭私有制”的原理为例》 [J] ,《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2期。

⑩高放:《〈共产党宣言〉对我国的深远影响及其核心思想辨析》[J],《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译本宣言
青春宣言
Father's Day
柔软宣言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杭州宣言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
《孙子兵法》蒙古文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