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发展理论意蕴*

2018-02-21

新疆社科论坛 2018年5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中心群众

赵 琦

正如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言“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政治活动一直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人类社会进步起推动作用的人民,是国家社会的主人和政治生活的主体。“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发展肯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地位,使政治真正回归人民自己,它是人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自觉,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本质体现,因而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 “人民”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人民”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永恒的时代概念,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理论渊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人民”一词都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规定性,其背后所折射出的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内涵和意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人民”是由“人”跟“民”两个字组成的,“人”一般是相对于其他生物而言,“民”则相对于上层阶级而言。“人民”作为一个词汇,一般是指与统治阶级相对的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如《孟子·尽心下》中就有“诸侯之宝三: 土地、人民、政事”的说法。封建专制主义时期,普通百姓多被指称为子民、臣民、庶民、小民、草民、蚁民、黎民、万民、兆民、平民、生民等。其中子民一般是地方官称所辖区内的人民,封建时代人民把地方官称为父母官,所以境内百姓称为地方官的子民,《红楼梦》第一四章回中,雨村便道:“我是管理这里地方的,你们都是我的子民。”①臣民则泛指国君统属下的臣子和百姓,它是封建君主制政体国家对广大人民的称谓。臣民的本质是“奴性”,他对国家具有强烈的依附性,缺乏独立的人格和意志,相对国家权力而言,只有义务没有实质上的有效权利。巴金在《秋》里面写道:“他们像疯狂的专制君主,凭着个人一时的好恶,任意屠戮没有抵抗力的臣民。”②蚁民是旧时统治者对老百姓的蔑称,也为老百姓在官长面前的卑称。聂绀弩所著的《鲁迅——思想革命与民族革命的倡导者》一文中:“天才们给中国人民取个雅号:‘蚁民’,就是说人们的生命像蚂蚁一样的不值钱。”③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尽管人民这一概念与上述提及的诸多称谓相似,均指普通大众这一社会群体,但其所蕴含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处境,却有着天壤之别。孙中山先生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指出:“专制国以君主为主体,人民皆其奴隶,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今日我国为共和国,应以人民为主体。”④近代以来,“人民”的概念被广泛使用,但往往与公民和国民等词混淆,泛指社会的全体成员。虽然它们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人们在国家中的地位,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国民和公民均为法律概念,国民是具有一国的国籍,依法享有权利并履行义务的一切社会成员;公民则是具有一定国籍并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而“人民”则更多意义上是一个政治概念,是相对敌人而言的,它具有一定的阶级和历史内容,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关系。最重要的是公民或国民是指一国中所有具有该国国籍的人,不以其是否起进步作用为标志,而人民则是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大多数人,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综上所述,“人民”作为一个内容丰富的政治概念,既不同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子民、臣民和草民,也不同于资产阶级统治下的国民与公民,而是有它自己特殊的内涵和规定性。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唯心主义者们过分夸大少数站在历史前台的英雄人物的力量,而忽视了广大默默无闻的人民群众的作用。只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后,“人民”这一概念才有了科学的含义。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语境中,人民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起进步作用的阶级、阶层和集团的总和,其内涵的主体始终都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劳动群众。人民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还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是创造世界历史的根本动力。马克思的人民观赋予了“人民”以阶级性、革命性和先进性等全新的品质,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指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建立了真正的“人民”共和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广大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的真正主人。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剖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⑤因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思想,就必须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一)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

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首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还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毛泽东同志认为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并强调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⑥邓小平同志充分肯定了作为生产力主体和社会主义国家主人的人民群众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决定作用,认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⑦江泽民同志则明确指出人民群众在我国社会中的主人翁地位和根本作用,“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⑧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⑨习近平总书记也郑重指出:“历史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⑩,他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尊重了人民群众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主人地位,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这是对我党不同时期领导人坚持群众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践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决定力量的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历史主体论”的最新丰富和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之所在。党的宗旨即一个政党存在的根本目的和意图,它真正地回答和解决了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作为我们党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毛泽东同志最早从党的性质和宗旨上提出“为人民服务”的科学论断,党的七大明确将“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邓小平同志则直接指出无产阶级政党要“执政为民”,江泽民同志在继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则进一步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提到新高度,凸显了我党执政的价值追求和根本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了党的宗旨,他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一切政党相区别的根本标志”。这是我们党依据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条件,对党的性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也是对坚持党的宗旨要求的进一步升华,因而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总而言之,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它植根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党的性质与宗旨决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要求。“以人民为中心”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继承和发扬,是我党一贯坚持的重要思想,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群众路线作为我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在长期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伟大创造。党的七大把群众路线提到关系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党的性质的高度。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我们党的三大作风之一,作了集中论述。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关于群众路线的理念,他指出,党的领导的本质内容是群众路线。党是人民群众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党为人民群众指明前进的方向,统一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身根本利益而奋斗。江泽民同志把党群关系问题作为一个政治问题提高全党面前,并把它当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根本政治问题。胡锦涛同志则指出:任何政党的根基都在于人民群众的支持。人心向背是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关于群众路线的重要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他号召全党要热爱人民,把人民群众当成自己的衣食父母;就是要扎根基层、扎根人民,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就是要求大家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的智慧和能量;就是要去干事创业,敢于责任担当,为人民增进福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向来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并以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公开把“利益”两个大字写在共产主义的旗帜上,公开声明要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毛泽东同志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文中曾深刻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邓小平同志指出,必须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和人民的需要,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生产力是否发展提高到非常突出的地位。江泽民同志也一再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就是不断使全体人民得到并日益增加看得见的利益。胡锦涛同志则提出,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为群众排忧解难,真正做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再次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思想是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论断,是更好地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切身利益的精辟阐述,充分展现了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以民为本和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思想境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在当代中国的生动诠释。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发展的科学阐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发展,就必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走共同富裕之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本质体现,也是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发展的根本目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的目标是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最高价值取向就是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为根本的东西。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它以实现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为最终目标。党的性质决定着我们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人的本质的真正回归,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发展,就必须始终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根本问题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把党的根本宗旨真正落实到各项工作中,使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利益。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发展的基本动力

马克思首次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本身的生存给予了充分肯定,“全部的社会人类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生活的决定因素,正是人民群众创造了人类社会历史。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形成了对待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即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人翁地位,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时期,我们都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尊重群众,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历史和实践雄辩地证明,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没有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任何事业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反之,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发展,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和所发挥的作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就一定能激发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能量,党的事业就一定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发展的价值归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要旨。160多年前,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就明确指出历史的进步,“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即使生产力大力发展了,社会财富多了,但是如果只有少数人因生产力的发展富裕了,而广大人民生活水平或人均生活水平没有得到共享,这种生产力的发展为少数人服务的结果,决不能算是社会进步。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共享发展”这一科学理念,并强调“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这是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本保证。

四、“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发展的理论价值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发展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中国共产党是十分重视并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回顾历史,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眼于时代要求和社会实践,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同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提出了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金标准,即“看老百姓满意不满意,老百姓高兴不高兴,老百姓拥护不拥护”,成为全党的共识。江泽民同志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80周年的历史经验,提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入 21 世纪,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重要执政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前几代领导人治国理政的经验基础上,首次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大命题,这是我们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的继承和丰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增添了新的内涵,必将极大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贫困,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主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把“蛋糕”做大;当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做大“蛋糕”的同时还要分好“蛋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进一步强调:“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这一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重要体现,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时代诠释,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它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彰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经过90多年艰难曲折的持续探索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彰显和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共同的伟大事业,必须一切为了人民,也必须一切依靠人民,人民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造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享用者,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也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大关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倾听人民心声,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重要体现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为最高标准,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始终体现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自己的利益;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发展明确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等重大问题,它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发展,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心连心,切实做好关心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才能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我们党才能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更好地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才能使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根本宗旨的当代传承,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指导思想的理论突破,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入。本文在厘清“人民”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阐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上,初步探讨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发展的思想内涵及其理论价值。“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发展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彰显了人民实践主体的社会地位,阐释了人民福祉的利益归宿,明确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谁受益的根本问题,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发展,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坚持为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目标而奋斗,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遵循和重要指南,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注释:

①曹雪芹:《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156页。

②巴金:《秋》[M],四川文艺出版社,2015年,第44页。

③聂绀弩:《聂绀弩杂文集》[M],三联书店出版社,1995年,第28页。

④《孙中山全集》(第2卷)[M],中华书局,1982年,第481页。

⑤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年。

⑥《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1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80页。

⑧《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61页。

⑨胡锦涛:《每个党员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拜人民为师》[EB/OL].http://gx.people.com.cn/GB/179479/15049715.html.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中心群众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