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青藏高原自然资源展览理念
——以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自然馆为例

2018-02-19高嫣

西藏科技 2018年1期
关键词:冰川西藏

高嫣

(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西藏 拉萨 850000)

青藏高原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与生俱来的条件,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孕育了气候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风景旅游资源等等。对于西藏而言,其自然资源有以下特点:一是有限性,部分资源非常丰富,居全国前几名,但还是有部分资源非常的稀少,甚至没有。二是区域性,由于自然条件的区域反差性和地质地貌的区域不同性,造就了西藏自然资源的区域差异性。三是整体性,从利用角度看,人们通常是针对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中的部分资源,但实际上每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都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西藏高原生态系统。四是多用途性,部分自然资源都有多重功能和用途,如河流既能发电又能灌溉等类似的资源。

总而言之,西藏的自然资源总体上看非常丰富。从资源利用角度看,这就是西藏实现跨越是发展的有利资本,可以大力开发自然资源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然而严酷、脆弱的地理生态特点,一方面限制了部分资源的开发,另一方面又容易使部分资源的开发产生不良的效应,尤其是过度的不合理利用常常造成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影响高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环境的质量。因此,对于展示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是自然馆展览中关键一环。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予自然馆展览设计更多思路,通过将动植物标本数字采集、数字建模、3D动画等做到立体展示、场景复原,使得展品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自然馆在展览设计方面充分利用西藏自然资源的丰富和脆弱两个特性,形成数字化自然资源保护场景复原,向观众展示作为生态保护的部份,应该为国家生态屏障建设和保护地球环境贡献力量,同时获得视、听、触的多元化体验。

1 丰富的自然资源

1.1 矿产宝藏

展项背景:西藏地处世界最大的成矿带之一,阿尔卑斯至喜马拉雅成矿带东段,地质构造十分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种比较齐全,分布广泛。在中国已发现的173种矿中,西藏就有102种。在已探明储量的矿种中,铜、锂等位居世界前列,其中锂储量占世界总量的一半。

展览设计:利用矿物加工提炼模型,将矿物在冶金工业中矿石的提炼过程做成一个小型的实体流程模型展示,辅以在化工、农业、光学、电子、医药等方面应用的图版加注解。西藏矿产资源分布,以光电技术制作展项,展示西藏主要矿产的分布、配合LED或者背光图版诠释其它科学内容。将西藏特有矿产进行归类,为了将知识普及到各年龄层,可先在大屏幕上播放矿物种类的短片,然后几个人同时知识抢答,答对者加分,分数累计可兑换礼品。同时设置分数累计所用到的计分设备或游戏挂件。通过视频演示过度开采的现象,以及倡导科学、环保、合理的开采资源,从科学的角度阐述合理开发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2 巍峨雄峰

展项背景:西藏高原北有昆仑山脉及其支脉唐古拉山脉、南有喜马拉雅山脉西有喀拉昆仑山脉、东有山高谷深的横断山脉及纵贯东西的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及其支脉,境内还有珠穆朗玛峰为世界最高峰、中国最美峰南迦巴瓦峰。

展览设计:在地板上,制作青藏高原五大山系山体地势沙盘模型,沙盘能同时体现峡谷、水系的细节特征。沙盘顶部安装透明度较高的玻璃地板,使参观者更直观的认识西藏的五大山系,同时形成良好的展览氛围。

1.3 峰峦雄伟

展项背景:追求最高和最美是每个人的梦想。在这里,亲身体验攀登珠峰所经历的各种气候变化,感受南迦巴瓦峰的巍峨景色。珠穆朗玛峰地区气候复杂多变,即使在一天之内,也往往变化莫测。一年中只有两段时间是登山的最佳季节,一是3月初至5月末,一是9月初至10月末,但是考虑到各种不确定因素,实际上的好天气总共加起来也不过20天的时间。2008年5月8日,采自希腊奥林匹亚的圣火,飞越千山万水,在珠穆朗玛峰顶峰传递。奥运火炬成功登顶珠峰,体现了奥林匹克和平、友爱、积极的精神得以广泛传播,展示了中国登山队员的风采和精神,同时,也向世界兑现了中国的承诺,意义非凡。

展览设计:制作珠穆朗玛峰模型,充分展示以珠峰模型为主题背景的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区域是整个西藏高原的最高点,在模型里也是最高点,将严格按照地形地貌等比例制作,功能上能够显示冰川冬夏季变化,体现其环境和气候特点;同时能够通过投影仪投影显示有资料记录以来的冰川和冰峰的变化情况,体现环境变化和高原抬升的影响。模拟奥运火炬登顶场景,制作仿真奥运火炬登顶场景、火炬模型,以背光图版形式结合,展示奥运火炬登顶的历史意义和科学背景。运用立体投影技术,游客通过控制终端,游戏式体验从珠峰大本营开始的珠峰之旅,可选择路线、装备、导游、队员等;可作为旅游纪念光盘或礼品销售。每个装置可以容纳1-2人,多个装置可以通过控制终端相连,逗留时间为15分钟。采用雾幕成像技术,在展室正中投放南迦巴瓦峰的影像,投影仪可安放在天花板上,游客穿过影像,既可以体现南迦巴瓦的瑰丽景象,又不会影响游客参观。

1.4 高原河流

展项背景:青藏高原上的巨大山岭普遍发育着现代冰川,许多著名河流的源泉即冰川融水。西藏境内江河纵横,水系密布,流域面积大于10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多条,大于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在100条以上。不仅有举世闻名的雅鲁藏布江及其五大支流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帕隆藏布和多雄藏布,还孕育了长江和澜沧江(下游称湄公河)上游等多条重要支流。同时,西藏还是国际河流分布最多的一个中国省区,亚洲著名的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湄公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等河流的上源都在西藏。

展览设计:以光电技术制作展项,展示西藏水资源的分布、水系(太平洋水系、印度洋水系和内陆水系)、国际河流和流经区域等,配合LED或者灯箱诠释其它科学内容。以液晶显示屏播放西藏主要河流发源地、冰川溶解等影片,参观者可通过控制终端选择观看内容。按比例缩小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及其周围景观,将参观者的视角设为站在江边悬崖俯视。这里用真的水来展示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水系,让参观者可以看到雅鲁藏布江流域和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景色,看到雅鲁藏布江水流的特点,看到世界最深的大峡谷的垂直气候分布带和生态景观。通过光线设计采用真的阳光,将反光和凹面镜组将太阳光引入室内,展示内容包括热带雨林典型动物和植被,起到节能环保的作用。

1.5 高原湖泊

展项背景:西藏湖泊类型多样,几乎包含了中国湖泊的所有特征。区域中淡水湖少,咸水湖多。初步查明的各类盐湖大约有251个,总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盐湖的周围多有丰饶的牧场,也是多种珍贵野生动物经常成群结队出没之地。

展览设计:在电子地图上,利用不同的颜色标记不同的湖区。制作盐度测定仪器的使用和读数模型,利用盐度计或分光光度计比对淡水湖、咸水湖和盐湖含盐量的不同。将盛放水质样品的比色皿放入分光光度计中,可定期进行更换。参观者直接点击光度计上的测试按钮即可在几秒钟内获得读数。利用多媒体展示内陆湖及盐湖的形成过程(入湖径流和湖面蒸发作用)。在一个有刻度的桶里装有一定的水和沙子,其中沙子代表水中的矿物质,有两人配合,一人向水桶中加入水,另一人从水桶中往外舀水,调整两个人的速度,再看桶内水和沙子的比例,以此来反映含盐度不同的湖泊的形成。

1.6 高原冰川

展项背景:西藏高原经历了多次冰期与间冰期的冷暖交替,是地球上中低纬地区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无论是现代冰川还是古代冰川,都是影响高原环境的重要因素。

展览设计:用制冷设备模拟冰川瀑布的形成过程,分段展示水、雪、冰和冰川。用模型与浮雕结合的手段搭建大型冰川覆盖包裹整个展区,制作的人造冰川(其材质与冰川相似)要方便参观者触摸感受。冰川的塑造需有一个原型,动态展示冰塔、冰盖、冰蘑菇、冰桥、冰瀑等冰川奇观,让参观者置身其中(钻冰洞,过冰桥);周围设置冰川造型的座椅或者沙发,以冰川的漂移为设计概念,与冰川的景观模型相呼应,同时可以缓解进入景观模型的压力,控制参观速度。从冰川取得的冰川样品放在透明的有机玻璃的保温器材中进行展示,并进一步解释冰川样品的科学意义,尤其是古气候学方面。

1.7 生命奇迹

展项背景:生命起源于海洋,并经过了由低等到高等、简单到复杂的漫长进化过程,自然环境的优胜劣汰形成了适应于一种特定环境的生存方式。人类大约出现在两百万年前,并与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真菌共同组成了这个缤纷的世界,可谓是生命的奇迹。

展览设计:制作米勒实验的模型道具,配套的展板内容为米勒实验中所必须的要素,如模拟闪电的电极,模拟海洋、大气等,做成填空题的形式,每一个要素为一小块可翻动的活版,一面是答案,一面是个问号。该项为在空间为约16平米(半径为3.5米)的半圆形室内播放从米勒实验开始到单细胞形成的投影,播放内容为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然后到单细胞的形成过程,空间设定为可以容纳20-25人,播放时间5分种。

2 赶超的展览理念

陈列展览是一项基于传播学和教育学的,集学术文化、思想知识和审美于一体的,面向大众的知识信息和文化艺术的传播媒介。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目的是进行知识传播和公众教育,“知识性和教育性”是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目的。因此,展览的选题及其内容策划是自然科学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核心,而陈列展览内容准确、完整、生动的表达则是通过形式设计来完成。

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自然馆以青藏高原隆升及其演化为背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展示主线,运用标本、雕塑、模型、动画、图片、影像等多种手段,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再现青藏高原诞生、成长和演变的地质历史,从地质矿产、地理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等多角度、全方位揭开青藏高原的神秘面纱,探索青藏高原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矛盾、冲突及其和解之道。同时利用崭新的展览手段,将科普场馆科学性、趣味性、互动性充分融合。

2.1 坐上火车去拉萨

在高原交通展项前,设计类似车厢的沿途风光观光室,观众坐在座位上,从两侧的屏幕上可以看到类似火车奔驰中窗外的地理风光,在前面的屏幕上显示火车行进的具体位置,观众也可以自己选择游览沿线哪段路程的风光,同时也可以了解青藏铁路的建设历史。

2.2 西藏旅游路线模拟游

在展厅特定区域地面上,有针对性的安装点式感应地板,旅游线路中某些代表性区域辅以安装感应式地板,相邻墙壁吊以多台液晶显示器。当观众进入旅游地图区域,踩到相应重点介绍点的地板时,针对该区域的相关视频介绍就会在墙壁镶嵌的液晶显示器中播放,当多个点的感应式地板被触发时,计算机将通过不同的显示器针对不同的区域进行对应的视频播放,播放的视频可以根据馆方需要随时进行更改。

2.3 与动物赛跑

设计虚拟动画装置,参展者在跑步机上的动作、姿态、速度等数据输入电子屏实时传动,电子触摸大屏中储存多种典型动物(包括鸟类、哺乳类、鱼类等)的详细信息(如图片、介绍、生活习性、生境等),参展者选定一种动物进行比赛时,动物应按照均速在屏幕中人的旁边奔跑,人与虚拟动物之间比较速度大小。同时,可载入动物声音,在两种状态下发出不同的声音。通过展板、影像、实物等展示西藏能源资源、农作资源、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程度以及资源利用对生产生活带来的改善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介绍科学高效利用自然资源的方法,宣传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2.4 登顶珠峰体验

通过仿真情景营造和大型光机电系统的综合应用,在封闭空间内以实景山体和虚拟风雪营造逼真的珠峰环境。攀登珠峰体验装置需要通过一段简短的楼梯可以到达,需制作透明的密闭装置,该密闭装置的内部环境可以通过调节来模拟登山过程中人类能感受到的变化(寒冷、低氧等)。考虑到安全方面,体验者的身体素质及体验强度要有不同的标准,体验可能需要的大衣和便携式氧气罐可以做相应配备;或者也可以在密闭装置内部设有按钮,不同的按钮代表升高的海拔,体验者可以通过自己选择来控制装置内部的环境。整个装置应该配有两套门,一套是正常出入的门,材质为一般门窗,里面的门可以将整个装置密封。整个装置占地15平米,可以同时容纳20-25人同时体验,体验时间(包括装置的调试以及设置)为10分钟。观众穿戴墨镜、羽绒服、登山靴等登山装备进入封闭空间内体验登山过程。

3 总结

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自然馆的建设,将充分突出青藏高原隆升的恢弘气势,集中展示世界独一无二的壮美景观和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有效体现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作用,以此确保博物馆成为弘扬藏民族优秀文化、展示新西藏建设成就、传播科学思想与方法、普及科学知识的主要阵地。为充分体现“展示西藏、突出特色”的展示理念,在世界屋脊上构建具有自然、民族、科技特色的博物馆精品。

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网络科普、手机短信、移动互联网、移动电视、微博、微信等形式不断创新,技术日趋成熟、应用更加方便、操作日趋简单、费用逐渐降低,应用及依赖者日益增加。新形势下,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创新陈展形式,丰富陈展内容,着力办好精品陈列展览,通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完成了西藏探险模拟装置关键技术研究及集成示范、青藏高原隆起模拟及大型沙盘互动信息装置、攀登珠峰体验模拟信息装置、冬虫夏草等西藏特色菌类生长模拟信息演示关键技术的研究等7个课题相关信息技术研究、多媒体三维动画制作、复合幻像技术合成、多媒体、影视播放视频信息、指针控制桌面、视频联动机械展柜、机械控制等系统集成研究及相关装置研发。这些无疑是对青藏高原自然资源的自我推荐和宣传,丰富了自然馆的展示内容。

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展览理念的创新发展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建设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西藏科技工作的关心关爱,凝结了科技界和援藏省市对西藏科技工作的鼎力支持。它的建设为西藏搭建了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协作的推动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机制。对于在全区普及科技知识、弘扬创新精神、培养科学文化具有深远影响。搭建了与内地科研科普单位合作交流平台。西藏各相关单位与内地科研科普机构积极有效对接、协同配合,有利于充分利用内地丰富的科技资源,助推西藏科技创新和科普宣传纵深发展,有利于建立常态化内地科技资料引入渠道,将对充分利用内地创新资源,推动西藏科技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营造了崇尚科技创新的氛围。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展览吸引了干部、群众、学生广泛参与,在西藏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文化和创新精神的氛围,对西藏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推动深入实施西藏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乃至作为“第三极”对建设科技强国发挥应有的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1]陆建松.博物馆展览策划:理念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2]吴晓明.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时期的自然类博物馆展示——兼谈浙江自然博物馆新馆展示实践[J].科普研究,2010,05(4):75-79.

[3]邱成利.发挥新媒体优势创新科学普及方式[J].科普研究,2013,8(6):41-49.

[4]董红彦.浅谈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创新与发展[J].大科技,2013(19):358-359.

猜你喜欢

冰川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绒布冰川的内心独白
为什么冰川会到处走?
我们一起去西藏
冰川会发出声音吗?
神奇瑰丽的西藏
长途跋涉到冰川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西藏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