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2018-02-16刘荣红崔海军

文教资料 2018年3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刘荣红 崔海军

摘    要: 高职院校应结合“互联网+”技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包括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方式的信息化、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应树立“互联网+”信息技术化思政课教育的理念,结合“互联网+”技术,优化课程教学目标、资源整合,结合信息化技术创新教学内容和“互联网+”技术平台,创新教学方式及建立多元化、过程性考核的课程评价体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互联网+    思想政治课    教学改革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冲击、碎片化知识的影响、便携通信设备的普遍、网络的校园覆盖,使信息化技术及信息与高职学生紧密相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整合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网络化的思政教学平台,形成智慧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堂。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堂教学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形式。

通过调研,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以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学校除留学生外几乎所有學生开设,学习规模较大,而师资数量相对较少,合班开设情况较多,授课班级学生约100人。因此,当前思政课程的教学靠老师讲授为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课程实践较难开展。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借助“互联网+”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课前一般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或一些免费网络课程平台上传教学课件PPT,供学生预习及提前熟悉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多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并收集或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视频和微课视频穿插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和视觉、声觉的冲击,课后借助一些平台进行作业布置和考评。但整体来说,信息化技术应用比例较少,教师主导性过大,学生参与度不高。

(二)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度。

一些高职院校,侧重于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学习,职业技术教育总是优先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是高职院校的顶层设计和教学改革的重心一般在重点专业及相应专业课程。二是教学改革和实践的经费投入偏在专业系部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来经费来源单一,主要依靠学校的经费投入,这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经费受到限制,而“互联网+”技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和支持。三是学生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及当前热点问题及社会的评论,对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重视度不够高。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匮乏,信息化技术水平不高。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对全校学生,生师比较大,思政课老师数量相对偏少,任务偏重,教师忙于课程的课堂理论教学,用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的时间偏少,课程的信息化技术提升有限,普遍信息化技术水平不高。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普及,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和知识高地的绝对占有者[2],师资队伍的发展和更新与时代脱节,不易实现思政课程教学不断更新,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信息化技术及时事热点相呼应,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受到限制。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技术培训少。

近年来,针对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相应的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日益受到重视,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业化培训比较单一,特别是信息化技术的培训资源较少,妨碍了思想政治课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互联网+”技术的掌握。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偏重文科思维,对偏逻辑和理科式信息化技术理解和掌握困难较大,通过教师的自学,难以很好地掌握。

二、“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涵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互联网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构建优质的数字化思想政治教学资源、信息化式教学平台,更新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教学资源的整合。

在“互联网+”背景下,要对以往的教学内容、教材内容及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深度学习和解读,借助互联网对其进行重构,并结合学生的思想动态、思想需求及国家发展要求、社会热点、国际事件、历史故事、师生事迹,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并结合信息化技术,形成文字、视频、案例、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

(二)教学方式的信息化。

“互联网+”技术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改变以往老师单一的讲解,不仅授课内容信息化,在授课过程中要利用视频、图片、微课、平台讨论、课堂平台信息及时回馈等多种信息化形式。授课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学生的手机客户端和投影设备及视听设备对学生形成视觉、声觉及实践活动体验,对学生形成从外到内、从感性到理性的全方位、信息化的冲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三)学生的主体性。

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进行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由于知识的碎片化、专题化和共享性好、开放性;学生接触知识便捷和迅速,谈论和反馈及时和具体,思政课程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和主角,采取“自主、探究、协作、讨论、反馈”的教学方式[3][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成长,从而让学生在大量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中学习、思考、重塑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师的主导性。

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进行思政课程教学,由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和便捷性及信息内容选择的个性化、自由化,授课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从原来的课堂的主宰者、管理者和传授者变为“互联网+”技术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平台的设计者、引导者、指导者和学生网络学习的监控者,教师仅主导课程的发展,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学的“一言堂”。

三、“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一)学校和教师树立“互联网+”信息技术化思政课教育的理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层面对思想政治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更新,应该树立网络化、信息化、平台化、碎片化及开放性、共享性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思政课程教学理念。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互联网+”技术紧密融合。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及日益普及,对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影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应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制度上、管理上及教学改革方向上都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互联网+”技术紧密融合作为基本要求。同时,思想政治教师要严格贯彻这样的要求,在课程教学的准备、教学过程及课后的反馈和考核等方面都必须紧紧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使课程教学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另外,学校和老师要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借助新媒体平台,将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渗透到各学科、各专业和文化教育、主体活动及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强化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化教学,使信息化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在高职校园里随处可见、随处可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2.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多年來,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一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在教学实际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基本以教师的课堂灌输为主,学生处于课堂从属位置,只能听从老师的讲解,能否理解或从内心主动接受则不得而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开放、更加碎片化,基本知识学生可以从网络平台获得,通过微课、慕课等形式学习,在课堂上更容易实现翻转课堂、课程实践,使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实践、探索和思考,并使这些零碎化的教学信息迅速集中,形成课堂教学成果,这样学生成为课程教学活动的主体,老师在此过程中组织和引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3.教学时间的碎片化和教学场所的开放化。

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进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构件,知识精细短小化后,学生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互联网终端利用数据流量或校园网络,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课程的学习、讨论和信息反馈,学习时不再局限于课堂,在走路、休息、吃饭、玩乐时都可以查看学习内容、与其他同学和老师交流和反馈、在平台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主动学、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和主动认知,从而提高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认知、辨别和思维分析能力。另外,借助“互联网+”技术,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不再局限于教室甚至校园,在蓝墨云班课、在线课程、专题网站、公众号、微博、微信群、QQ群等多种新媒体平台上熟悉和学习教学内容,不再受传统教学场所的限制,而且这样的新媒体教学平台更加开放化,不同学校的学生、社会上的求学者都可以参与进来,自主学习。

(二)结合“互联网+”技术,优化课程教学目标。

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在传统的基础上要结合“互联网+”技术进行优化,教学要求不仅局限于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还包括社会热点问题、国际时事问题、学生思想动态、心理健康、政治观点等方面的要求。除了理论知识目标外还有课程实践体验要求等。

1.课堂理论、思政热点、课程实践三位一体。

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目标包括课堂理论知识目标、思政热点目标和实践体验目标[5],三个目标围绕课程教学三位一体。课堂理论知识目标的设置依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学生基本情况,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进行设定,便于多媒体技术的实现和教学,以“够用、实用”为度;课程热点目标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社会调研、学生实际思想状况分析及国家政策和学校要求选择社会、学校、学生都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思政前沿问题,正确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拓宽学生的理论视角和视野,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课程实践目标结合理论知识目标、课程热点目标结合信息化技术筛选内容,开设相关课程实践项目,制定相应目标要求,通过课程实践促进学生知行转化,使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建立校级层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平台和师生沟通平台。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指出“建立大学生思想理论课主题学习网站和微信公众账号学习平台,使之成为宣传展示学生理论成果的学习阵地,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有效补充作用”。但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方面还存在比较大的缺失,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互联网+”技术将校级层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平台和师生沟通平台的建设写进课程目标。

(三)资源整合,结合信息化技术创新教学内容。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校园无线网络的覆盖,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产生影响。通信设备的普及和网络的全面覆盖,高职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同时解决问题的途径更依赖网络信息和网络资源,这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内容,贴合学生的思想实际需求,吸引学生。

1.调研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

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老师要借助各种网络渠道、信息途径调研和收集学生的思想动态、兴趣点、困惑点,对其动态观测和分析,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课程培养目标、社会发展动态筛选和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

2.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是贯彻国家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主阵地。使用的教材是全国统编教材,内容精练,普适性强。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准备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地域特点、学校特色和学生思想动态,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转化时,要借助信息化技术,结合当时的社会热点,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和具体,贴近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

3.教学内容数字化。

“互联网+”技术背景下进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模式改革,必然要求教学内容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而“互联网+”的特征决定了教学内容的数字化特征。要将相关教学内容由静态的文字、图片、图形转变为动态化、立体化的视频、音频及实践体验等数字化形式,如微课、慕课、案例录像、实践直播等。这些形式形象、生动、有趣,容易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这些数字化的形式还可以根据当前社会热点、国际时事、学生活动动态调整和更新,从而确保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时代感,紧密贴合学生的需求。

(四)结合“互联网+”技术平台,创新教学方式。

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新媒体发展迅速,信息量巨大,学生自主性得到提升。因此,如何借助“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变得尤为重要。

1.建设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课程平台。

基于“互联网+”技术进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和要求,按照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建设相应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平台。教学平台要有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微视频、习题等内容,而且要有师生、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功能,能够课前、课中、课后支撑课程的信息化、数字化教学;教学平台还要能够整合校内外各级优质网络资源、网络论坛、优秀思政类网站链接等,使学生得以课后延伸学习、复习、测验、互动交流和评价反思。

2.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下,学生接触信息更加方便和快捷,课堂信息的采集和汇总更加及时和形象,课堂的交流和沟通更加实时和便捷,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接触和感知相关信息,分析和讨论相关问题,思考并反馈思想认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目标在学生主体参与中得以内化,提升课程的实效性。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和辅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把握教学活动的走向,及时分析学生思想认知,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的思想得以净化和提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发挥互联网线上教学的优势。

线上教学包括学生课前平台预习、课中借助平台辅助教学、课后平台学习、复习、测验、反馈等,另外还包括微课、慕课、视频公开课等线上教学资源的学习。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时间不再局限于课堂授课时间的限制,需要课程全过程的设计、引导和检查、监督。由于课程教学超越授课地点和时间的限制,课程教学依靠单个老师无法完成任务,因此必须建设信息化教学团队协作完成,由主讲教师、辅助教师、线上信息平台管理员等人员组成。

(五)建立多元化、过程性考核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的教学评价可以评估学生对本门课程教学目标的掌握,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查。“互联网+”技术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需要创新课程评价方式,以适用新的教学模式。一是课前要评价学生平台预习情况、以往课堂参与情况,并汇总指导课中教学及后面课程的教学;二是课中评价学生课堂教学参与情况、完成情况,作为课堂效果评价的重要因素;三是学生课后任务、实践的评价,评价结果使课程后续教学得以改进和完善;四是学生线上资源学习、讨论交流、发帖等的线上评价;五是课程整体考核的评价;六是学生之间的互评、师生之间的互评。这样形成多元化、过程性、立体化的评价结果,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想政治素质及增强教师的课程教学效果意义突出。

四、结语

基于“互联网+”技术进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涉及学校、学生、教师及社会资源多方面主体,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学生的思想和社会认识不断发生变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师要不断学习政治理论,提升理论素养、不断学习信息化技术,提升信息化能力,在国家、学校的政策指导和支持下,持续做好高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改革,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政治过硬、思想合格的职业技术人员。

参考文献:

[1]周娇.“互联网+”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融合创新[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5):79-81.

[2]谢礼娴.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的智慧课堂探析[J].廣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5(3):52-57.

[3]曹鑫海.“互联网+”形势下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9):275-276.

[4]蓝燕.浅议“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变革[J].鄂州大学学报,2017(3):11-13.

[5]骆昭平.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三位一体”教学结构探究[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6(3):95-97.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课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