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大外贸”背景下普通高校国际经贸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问题探究

2018-02-15张文学

对外经贸 2018年9期
关键词:普通高校互联网

[摘 要]“互联网+大外贸”背景下,外贸企业对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国际经贸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弊端,结合新形势下外贸企业对经贸人才的需求特征,应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快速适应我国外贸发展对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互联网+大外贸”; 普通高校;国际经贸专业;本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8)09-0129-04

Abstract: The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have some new features in the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the great foreign trade”. The universities must overcome some of the shortcomings and drawbacks that have existed for a long time in the economic and trade personnel training ,combined with the dem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e talents of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nnovate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to quickly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on international trade talents demand.

Keywords: Internet Plus the Great Foreign Trade; University;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Talents

[作者简介]张文学(1963-),男,教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

目前在“互联网+大外贸”的国际贸易新模式中,我国出口企业中的中小企业所占比例已高达近75%,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成为我国国际贸易的主力军。与此同时,我国每年普通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近80%都进入中小企业就业。据国家跨境电子商务协会预测, 2016年的未来三年“互联网+大外贸”人才缺口将达到445.5万人,因此,企业亟需更多更高水平的国际经贸人才为外贸事业助力。

一、“互联网+大外贸”模式下企业对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特点

1.具有极强的电子商务实践能力

“互联网+大外贸”模式是通过设立跨境电商B2B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外贸提供综合服务,推动传统外贸企业和其他产业的跨界联合,彻底实现了跨境电商B2B平台与生产、外贸、物流等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的融合,推进了进出口贸易产业链和其他产业链的对接,实现中小企业零距离对接全球客户。在此背景下企业亟须的是具有一定电子商务实践能力的国际经贸专业人才。要求国际经贸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不仅要扎实掌握经贸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而且还要强化其电子商务的实践能力,要系统掌握电商环境下的外贸运作方式和模式,诸如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以及网上银行、商店、采购、交易等。

2.具备较高的全球化视野

“互联网+大外贸”模式最本质的价值在于互联网的大数据,这也是其最有经济效益的生产要素。2014年以前我国外贸跨境电商的发展大多是外贸信息的展示,没有大数据沉淀,在这种情况下外贸并没有真正享受互联网变革带来的红利。2014年以来我国跨境电商实现了出口交易闭环,形成了全球大数据沉淀,达到了“互联网+大外贸”的深度融合。这就要求国际经贸人才能够站在全球视角观察进出口贸易运行的模式和规律,把控对国际外贸市场发展周期的预判,具备利用全球大数据、国际商贸资讯把控重要信息的能力。

3.具备快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各种力量和因素的互动与博弈使经贸发展变数丛生。“互联网+大外贸”格局是在世界经贸变数中求生存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会使交易平台更加开放、高效,信息资源爆发、大数据沉淀,交易主体趋小、趋众,跨境交易订单碎片化、小额化,交易产品种类更趋繁杂,交易对象区域分布广泛化以及线上线下商务活动界限模糊化等,作为中小微外贸企业那种抱守固有产品、固有品牌、固有模式就可以生存、一劳永逸的做法只会导致企业加速走向灭亡。因此,外贸企业在变数中求生存的希望就是能够引进具有快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国际经贸人才。

4.具备预见国际贸易风险和解决贸易摩擦的能力

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的高机遇、高难度与高风险并存。可以预见,未来外贸企业间的贸易争端、纠纷和摩擦也会越来越多。中小微外贸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本来就较弱,所以他们越来越重视引进具有预判国际贸易风险、能够灵活化解和处理贸易纠纷和摩擦的人才,通过引进这些人才使外贸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降到最低,最大程度为企业减少损害和损失。

二、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国际经贸专业学生培养中存在的弊端

1. 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

根据2015年教育部本科招生专业数据,目前全国有540多所普通本科高校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虽然不同层次的普通高校设置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实践環节教学内容不同,但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比例虽有不同,但都有一些共性的设置(见表1)。其中大多高校的专业实习基本安排在实验或实训中心利用软件采用

人机在线模拟的方式进行,有些学生为了提高计算机系统评价成绩往往走一些捷径而不按规范要求去做,如果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就会导致实习效果下降。毕业实习环节因各种因素影响,学校大多是发给学生实习指导书(大纲或任务书)后就分散到各地实习,虽有教师指导、检查、汇报等规定,但往往都流于形式,对过程控制不到位,形同虚设,学生被动参与,难以达到实践环节的要求,没有真正为学生提供一个增强外贸实训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良好实践环境。

2.课程体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断层,学生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降低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在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方面,时至今日仍然在改革中,不少高校的课程体系缺乏创新,课程结构不合理,因人设课、因人开课现象非常严重。由于资源短缺,学校不能按照学分制的要求让学生在课程体系范围内自由选课,而往往是给学生限定选修课程而使学生“被选课”,造成部分课程形同虚设,根本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与之对接,课程体系非常单薄,结构严重失衡。很多地方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严重脱钩,使为地方经济贸易发展服务弱化。

3.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存在缺失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外贸企业对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加剧,但另一方面却出现高校国际经贸专业本科生就业困难的窘况,高校辛苦培养的毕业生却遭到一些企业的拒绝,出现两难的境地。主要原因在于:虽然目前不同层次的普通高校设置的国际经贸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类型侧重点各有不同,但事实上在人才培养模式、目标、方案上有较普遍的相似性,培养的人才类型偏单一,从实际效果看大多趋向于培养注重理论学习的研究型人才,而对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明显还没有到位,在人才培养上缺少层次和创新,不能满足经贸人才细分市场的要求,导致高校经贸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缺失。

4.外语教学重考试轻实用

外语是国际贸易交往沟通的桥梁,作用不言自明。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国际经贸专业所授外语是英语,只有很少部分高校采取小语种教学,现在随着我国外贸地区多元化的发展,需要小语种人才的外贸企业逐年攀升。通晓外语特别是精通口语是外贸企业对国际经贸专业毕业生的首选,现在很多外贸用人单位直接用外语进行面试,大量毕业生被企业拒之门外主要原因在于外语水平较低。虽然我国大多数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课程设置中相关外语课占比高达40%左右,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考试轻应用、重课堂灌输轻双向交流互动,没有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外语交流学习的环境。

5.具有“双师型”“双语型”资质的教师较少

目前我国几乎所有普通本科高校聘用教师的学历最低门槛是博士,而且大多要求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培养阶段至少有两个阶段是“211”“985”高校,同时对教师科研成果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对教师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的相关综合能力却没有任何考量要求,如从事国际经贸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英语口语水平(双语型),同时还应具备在外贸企业从事对外经贸业务的经验以及具备相应的能力证书等(双师型)。而大多博士的成长经历基本上从学校到学校,属于完全的“学院型”人才,理论功底扎实而外贸实践能力较弱。

三、“互联网+大外贸”背景下,普通高校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1.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平台”,加强过程管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

“两种资源,两个平台”是指高校资源和企业资源、校内平台和校外平台。首先,高校通过和外贸企业合作,利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聘请企业CEO、企业专家、优秀业务员等作为学校的校外导师,定期为学生上课和指导实训,使学生同步接受“双导师”指导,同时学校委派年轻教师进企业,与企业业务能手结对子,在为企业提供理论指导的同时参与具体业务操作,接受国际贸易实务训练。校企双方对此要建规立制,强化考核,并使之常态化。其次,学校充分利用企业平台作为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或者学校为企业提供场地,企业利用自有资源、设备进行投资,共同打造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平台,由双方共同派出专家队伍,指导学生直接参与平台企业运营,实现校企共赢。当然,共建平台的主要宗旨是以提高学生外贸综合业务能力为终极目的,校企双方必须明确责权利,加强过程管理。第三,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完全可以进行校企合作办学,高校可以筛选一些具备资质要求的高水平外贸企业或者跨境电商企业采取“2+2”或者“3+1”模式进行合作,大学生前2年或3年在校内集中学习,后2年或1年在企业完成国际贸易系统实训,校企双方对大学生两阶段的培养方案的制定、学习、管理、实训必须实现无缝对接,并形成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确保教学计划的实施和培养目标的实现。这些措施对进一步提高国际经贸专业毕业生的综合业务能力特别是电子商务能力大有裨益。

2.加快与国外高校交流的步伐,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拓宽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学校应有计划、有目的鼓励优秀青年教师充分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等机构提供的各种留学渠道和资金支持,争取到国外一流高校做访问学者、进修工作或短期培训,积极支持青年教师自筹资金出国留学,调动青年教师学习外语的热情和氛围,进一步提高国际经贸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同时加强与国外高校之间的合作,增强彼此之间的教学与学术探讨,选派优秀的学生到国外高校交流,引进更多的外国留学生同国内学生一道学习,共同提高外语交流水平。或者通过采取“2+2”“3+1”等模式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办学合作,推进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国际化办学进程,不断拓宽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3.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尽量与区域经济发展接轨,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

目前普通高校课程体系建设基本由课程群加模块构成,形式直观,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导向明确。为了使国际经贸专业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要求,更好地与区域经济发展接轨,不断提升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普通高校的课程體系设置中应尽量体现出地域经济特色和产品特色、彰显地域对外贸易发展特点、与区域经济发展接轨的课程模块,尽量增加体现地区经济发展特色的交叉学科课程群。同时还要密切结合行业认证体系的标准对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

4.人才分层培养,满足市场的不同要求,实现学生对就业预期的多样化

目前我国各层次普通高校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培养重心各有不同。普通本科院校培养重点大多都侧重研究型人才,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虽重视但实际培养效果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根据调查,目前市场急需的国际经贸专业人才主要还是集中在应用型和复合型为主(见表2)。据此,在不同层次的普通高校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分层培养的基础上,地方普通高校内部也应该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知识结构以及能力要求等科学设计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进行有效的分层培养,重点立足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进一步满足市场的不同要求,实现学生对就业预期的多样化。

5.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打造“双语型”和“双师型”的双一流教师队伍

要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国际经贸人才,就必须构建“双师型”和“双语型”的双一流教师队伍。在打造“双语型”教师队伍方面,首先要加大引进高水平海归博士的力度,提高师资力量的国际化水平。其次,在引进国内博士时,把外语口语水平纳入综合能力考量的指标范围。第三,鼓励青年教师申请公派或自筹经费到国外高校做访问学者、培训、交流。第四,要加强同国外高校的合作,彼此建立长期的、稳固的互派教师学习、工作的联系。第五,聘请外贸企业具有“双语型”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兼职授课。在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方面,首先,引进教师时要优先引进那些具备一定外贸业务经验、相关的能力证书的博士。其次,密切与企业联合,共同打造为教师提供外贸业务实训的平台。第三,通过建章立制,聘請企业高水平业务员和教师结对子,互相交流,作为校内、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第四,邀请外贸企业CEO、高管定期到校内为教师学生做外贸业务专题报告和从业经验分享,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业务水平。

6.优化双语课程设置,创新双语课教学方式,创建良好外语环境,突破学生口语、听力瓶颈

目前大多数普通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外语课设置比例一般控制在总学时的30%~40%左右,而双语课课程的设置门数及对应课程因各高校的资源不同而有所差异。目前高校双语课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双语课程设置偏少;双语课教学质量偏低。主要原因是担任双语课授课的都是本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外语口语水平本身有限,而双语课程大多又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内容专业化程度高,其结果是学生既听不懂英语又不明白专业内容。整个课堂教学形式是教师读一段英文再翻译成中文,教学效果之差可想而知。为进一步提高经贸专业学生的外语听说能力,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增加高校国际经贸专业双语课程门数,最少控制在10~15门,涵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二是制定合理的计酬措施,专业核心课程采取白天中文授课,学生了解了专业知识后,稍后晚上安排时间由双语课教师全英文授课跟进。三是双语课程尽量采取小班授课,便于师生互动。尽量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外语环境,突破学生口语、听力瓶颈。

四、结语

“互联网+大外贸”背景下,要求我国普通高校必须改变国际经贸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面长期以来形成的弊端,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平台”,夯实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快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优化课程体系,增加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的课程模块和交叉学科课程群,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接轨;人才分层培养,实现学生对就业预期的多样化;努力打造“双语型”和“双师型”的双一流教师队伍;不断创新双语课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如此,才能不断满足“互联网+大外贸”模式对经贸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丽群.“互联网+大外贸”发展新模式分析[J].国际贸易,2016(4):18-20.

[2]聂清.能力驱动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4):23-25.

[3]张晴.“互联网+”环境下新型外贸人才供需矛盾与解决对策[J].榆林学院学报,2016(11):110-112.

[4]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中国跨境电商人才研究报告[EB/OL]. http://b2b.toocle.com/detail-6254680.html

[5]Lockley T,Hirschel R,Slobodniuk A.Assessing the action plan: Reform in Japanese high school EFL[J].Electronic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2010,9(2):152-169.

[6]葛浩阳.经济全球化真的逆转了吗——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的探析[J].经济学家,2018(4).

[7]曹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能型”教师培养机制创新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7(12).

(责任编辑:郭丽春 梁宏伟)

猜你喜欢

普通高校互联网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思辨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