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018-02-15张慧颖

对外经贸 2018年9期
关键词:未来教室互联网+互联网

[摘 要]“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励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中心,目的是通过智能化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教学模式方面分析其教学现状,研究“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新模式,提出建立“未来教室”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未来教室;智能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8)09-0126-03

Abstract: The teaching mode of “Internet +” is centered on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autonomy and inspiring students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The aim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rough intelligent teaching.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arget of talent-cultivating、the course system and the teaching model of the major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and finding out the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establishing “future classroom”.

Keywords: “Internet +”; Future Classroom; Intelligent Teaching

[作者简介]张慧颖(1979-),女,汉族,天津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基金项目]2016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互联网+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天津商务职业学院为例”(课题编号:VESP3038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研究背景

结合国家“互联网+”、大数据等重大战略的任务安排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文件要求,2018年教育部出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通过实施该计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化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推动教学改革,强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提升人才培养素质以满足国家人才发展需要,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人才状况一直存在着规模大但能力不强的问题,不仅是高端人才短缺,技能型人才短缺也非常严重,人才结构问题突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优化的要求,就要从教育出发,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职业教育为例,研究“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教学模式。

二、理论基础

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機制的理论,它重点研究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如联结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均是研究学习规律和学习本质的主要理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发展起来。相对于传统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信息化、智能化教学组织和教学实践中起到很好的指导性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解释现实,一个人要获得一种同现实十分一致的建构体系要经过大量的探索和试误过程;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教师承担更多的教学责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引导学生通过认知、探究、实践、合作学习进行知识技能体系的建构。

三、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明确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较扎实的对外贸易理论基础,较强的外语沟通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胜任市场开发、单证、跟单、租船订舱等岗位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从该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以岗位技能和职业操作能力为基础,强调对学生的外贸一线基础岗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特色明显,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二)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成熟

在高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核心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按照业务流程进行课程体系解构,其主体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和教学情境设计均以业务流程中的主要环节为中心。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中,形成了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技能训练课、专业限选课等一系列课程。职业基础课的主要课程为国际贸易、经济学基础,主要开设在第一学期,为纯理论课程,主要讲授经济学原理和国际贸易理论,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专业理论基础。职业技术课的主要课程为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谈判口语、外贸跟单实务、报关与报检实务、国际货运代理实务,为理论加实践课程,涵盖国际贸易相关流程环节的实际操作。技能训练课的主要课程为进出口贸易实务、进出口单证实务、外贸操作实务,均为在实训室授课,主要涵盖了国际贸易中主要的专业技能训练,包括市场开发、合同签订、价格核算、单据制作、合同履约等方面。专业限选课中主要有国际金融、外经贸会计实务等课程,是对职业技术课和技能训练课的辅助和补充,以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从课程设置可以看出,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成熟,主要课程设置均围绕国际贸易中的业务磋商能力、市场开发能力、合同签订能力、报价核算能力、单据制作能力、合同履约能力等主要专业能力展开,符合职业教育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标准要求。

(三)教学模式为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的形式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情境问题的设置、教学进度的设计上基本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目前在教学模式上基本采取以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了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教学法、双语教学法、模拟软件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从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角度分析,这种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优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差异化学习得到满足,学习程度加深;优质化、数字化学习资源得到丰富,学生既能够进行正式课程学习,也能够进行非正式资源学习。这种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习的开放性、多样性、实践性、应用性得以体现,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四、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具有局限性,前沿专业知识方面教学存在不足

从学科特点而言,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是应用性学科,涉及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多门学科的知识,涉及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对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专业教师既要具备深厚的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学科知识,又要具备对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和国际贸易前沿发展的了解和掌握,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国际贸易学习的教学环境,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在对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跟踪反馈和对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实际调研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是:学生在技能操作方面展现了较强的能力,但在处理综合业务问题上存在明显的能力不足,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薄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比较明显。由于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导致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较弱,职业发展前景受到限制。对于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来说,仅仅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不够的,学生还需要具备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方面的专业理论素养。基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及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专业理论素养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涉及的专业知识比较广泛,而且这些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因此对专业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专业实训条件建设侧重专业教学软件的累积,难以形成先进系统的专业实训教学体系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建立以先进的专业实训条件为中心,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先进系统的专业实训教学体系需要具备先进的实训教学理念和教学信息化水平,科学的实训教学质量标准、教学方式方法和仪器设备配置,高素质的教学队伍。在对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建设调研中发现,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先进的实训教学理念,实训教学质量标准有待提高,过于侧重专业教学软件的累积,难以形成先进系统的专业实训教学体系。这一问题直接限制了实训教学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不利于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当前国际贸易行业无论是传统的国际贸易业态,还是新兴的跨境电商业态,都要求一线实际操作人员具备全面的岗位技能。落后的实训教学水平难以培养出符合当前需求的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导致学生的职业拓展空间有限。

五、“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要解决当前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不足,就要依托“互联网+”的发展背景,将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建立以“未来教室”为中心的信息化、智能化教学模式。

(一)形成高度整合的学科资源

“未来教室”的设计和建立,需要具备高科技的硬件环境和高智能化的软件环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智能化和智慧化的教学环境。相对于传统教室和一般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未來教室”项目中的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海量的学科资源和学科信息,能够将同质学科资源和跨学科资源进行高度整合、更新,满足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跨专业、应用型学科的特点。“未来教室”通过信息技术淡化学科界限,将学科间的知识进行重构,建立具有联系的优质学科资源,使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有更多机会深入学习大量前沿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素养。

(二)建立互动交流、讨论分享的教学活动方式

“未来教室”的建立是以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虚拟桌面技术为基础,通过数字化设备,教师和学生可以完成“数字化”的教与学的任务,极大地缩短了传统教室的简单传授知识的时间,大大增加了互动交流、讨论分享的时间,形成数字化的自主学习模式。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中,形成信息的双向输入和输出,形成讨论—实践—总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实践、总结能力大大增强。

(三)形成数字化教学评价体系

“未来教室”中的高智能化教学软件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和数字化分析,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多维度的评价和总结。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习记录,可以及时调整课程方向和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实践指导,保证了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雨青,万书玉.“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基于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2):10-12.

[2]陈一明.“互联网+”时代课程教学环境与教学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28-232.

[3]刘邦奇. “互联网+”时代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51-56.

[4]颜正恕,徐济惠. 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5):74-78.

[5]王竹立,李小玉,林津. 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4):14-21.

[6]姚霞喜,王旭红,胡秀丽. “未来教室”应用于我校功能材料专业教学的展望[J].教育教学论坛,2017(11):239-240.

[7]张亚珍,张宝辉,韩云霞. 国内外智慧教室研究评论及展望[J]开放教育研究,2014(2):81-91.

(责任编辑:乔虹 梁宏伟)

猜你喜欢

未来教室互联网+互联网
例谈未来教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未来教室
对“未来教室”的初步探索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