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九大精神引领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2018-02-13袁德栋

青年时代 2018年33期
关键词:十九大精神培育路径

袁德栋

摘 要:高校作为文化传播和创新的重要阵地,是整个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引领者,肩负着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高校必须担负起文化育人的职责,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等途径来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十九大精神;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中最富活力的元素,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状态和道德素质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和前途。让更多青年学子产生民族文化认同,增强大学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青年一代向着国家的发展道路不断奋斗,让国家进一步凝心聚力和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当前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十九大精神引领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必要性

新时代、新挑战、新要求,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校必须担当起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任,使他们从根本上了解、认同我们的文化,主动承担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做新时代的合格建设者。

(一)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必然要求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思潮多元化复杂化,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渠道高度泛化,舆论环境管控难度加大,加上西化分化等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少消极、错误的价值观对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出现理想信念混乱和信仰危机等思想问题,严重威胁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因此,高校必须开展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二)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新时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文化自信包含着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自信、对中国现实发展道路的自信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可以提升大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提升他们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将来顺利步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打下扎实基础,帮助他们成长为新时代可靠的人才支撑。

(三)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的需要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类的物质财富不断丰富,精神方面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生活在新时代的大学生在享受丰富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对自身的精神需求更加迫切,解决他们的精神财富不足问题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没有先进的文化充实他们的思想意识,落后的文化就会趁虚而入。当精神需求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时,他们往往就会表现出迷茫、困惑、焦虑等不良情绪。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使他们自觉认同和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扬弃不良外来文化侵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是非常迫切的。

二、十九大精神引领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

大学作为“以文化人”的教养之所,作为“以德树人”的教化之地,更应广泛地凝聚文化自信、坚定地传承文化自信。高校要把知识教育与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推动十九大精神入耳入脑入心,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社会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的重要内容。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让大学生牢固树立主流文化意识,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保持清醒的甄别能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其一,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社会网络媒介发达,大众传媒在舆论宣传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高校可以通过大众传媒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校园网络、广播、公众号等公众传媒影响力,以多种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各方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就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从而转化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其二,要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校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要言传身教,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主动引领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此外,还要在大学生群体当中树立更多的学习榜样,积极发挥朋辈榜样的教育作用,用身边人讲好身边事,引导更多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華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艺术瑰宝,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高校要充分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大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产生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实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高校文化环境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高校要以文化人,构建文化育人环境,从而达到培育文化自信的目的。首先,高校要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力量,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学校日常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不断与时俱进,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其次,高校教师要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引入课堂,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扩展,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学习和吸收。再次,要大力推进优秀校园文化建设,定期举行读书沙龙、专题讨论会以及各种传统文化展示与体验活动等,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感悟人,提高大学生参与文化实践的自觉性,引导大学生从被动自发接受转为主动自觉研究优秀传统文化,进而知行合一。

(三)大力开展基于文化自信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高校是社会思潮的前沿阵地,具有文化育人的历史责任。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我国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其核心就是要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让大学生把个人责任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理想信念教育是强基固本、凝魂聚气的育人工作,必须将其置于核心地位。高校要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明确主流文化,增强其民族文化主流意识,培育崇尚科学、不断创新的思想观念,从而自觉抵制非主流文化和腐朽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需要在教育教學过程中不断融入文化建设。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立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导向,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要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通过定期开展主题班团会、主题沙龙等活动,教育大学生严防不良文化的思想渗透,克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取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塑造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担当,帮助大学生树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文化自信。

(四)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

大学生的年龄大多是18-22岁,基本都是成年人,心智相对成熟,文化自信意识正在苏醒,但因为他们仍处在自觉开眼界和接纳新鲜事物和文化思潮的时段,会不自觉地受到西方文化和习俗等多方面的影响,从而弱化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因此,要不断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自身的文化辨别力和区分力。一是大学生要积极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理性对待、吸收、借鉴、扬弃西方文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进行自我教育,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建设事业添砖加瓦。二是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自我服务和管理的能力,从而有效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结束语

大学生是新时代的筑梦者,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程度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风气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加强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指引和价值支撑。

参考文献:

[1]林晓燕.新媒体境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7(6):72-74.

[2]李春成.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育研究[J].理论观察,2017(10):120-122.

[3]戎寒.论新时期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J].大连大学学报,2017(4): 26-29.

[4]姚倩倩.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基于文化认同的视角[J].学理论,2018(2): 229-232.

猜你喜欢

十九大精神培育路径
凝心聚力推进人民法院工作实现新发展
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强大精神力量
医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有效培养路径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素质培育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