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河日记》中的中国文化探析

2018-02-13金光源

青年时代 2018年33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

金光源

摘 要:《热河日记》是一部客观地反映和评述乾隆时期中国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名著。它是18世纪朝鲜杰出的实学思想家、现实主义作家朴趾源的代表作之一。《热河日记》不仅真实地记录了朴趾源所經过之地的风俗民情,而且比较详细地反映了乾隆时期中国北方地区农村、城镇和都市生活中的各种外显或内隐的文化状况和文化观念。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热河日记》中记载的中国表层文化现象,并对其予以探讨,以期能为研究者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热河日记》;中国文化;朴趾源

一、《热河日记》中的满族文化内容

《热河日记》真实地记载了朴趾源亲眼目睹的满、汉、蒙、回的一些民俗文化,其中满族的民俗事项记载较多。这是因为朴趾源随使节团渡过鸭绿江后,在向燕京(今北京)进发的途中,所经过的地区(辽宁、燕京)大都是满族的聚居地或满汉杂居地的缘故。在《渡江录》、《盛京杂识》等篇中都详细记载了满族的生活和民俗文化。

民俗是一个民族生活的外貌,是民族文化中传承保留得比较稳固的部分。满族这个自古以来就生活在“白山黑水”间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中保留了许多独特的民俗文化。朴趾源作为异国他乡的一名使节团的随员,当他一渡过鸭绿江, 踏上异国的土地,就感受到了不同于朝鲜民族民俗的满族民俗文化的气息。

在《热河日记》中,最先记载的满族民俗是居住民俗和服饰民俗。

他详细地写到了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性别的满人发式:“处女髻发中分,绾上,以此为辩貌”,已婚女子的发式是“绾髻”。《热河日记》中已注意到满族女子爱在发上插花装饰的习俗。凤凰山下鄂姓家的母亲,“年近七旬,满头插花”;在通远堡遇见的那位年纪在“五旬以上”的“意谓主家婆娘”的打扮是“满髻插花、金钏宝珰”;即便是“颠发尽秃、光赭如匏”的迎亲婆,也“寸髻北指,犹满插花朵”满族妇女这种插花饰发的习俗反映了她们对美的一种追求,而这种习俗与他们的居住条件有一定关系。她们依山傍水而居,春夏秋可随手采摘缤纷的野花以饰发,而他们雄深轩鬯的住室和宽广的庭院以及种花的爱好,都给这种习俗的延续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朴趾源对满族的崇尚骑射的习俗也作了描述和探讨。满族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自古以来就在射猎和战争生活中造就了善骑射的习俗,这种善骑射的骁勇本领,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清朝皇帝在入主中原后,还不忘以骑射为根本。朴趾源对满族崇尚骑射的习俗作了客观反映。在《热河日记·还燕道中》,朴趾源详细地描写了皇侄豫王与15岁、11岁皇孙从热河还京,一路沿道打围的情景。虽然崇尚骑射的习俗是满族的一种外显的文化现象,但是这种由生存和历史衍生与选择而成的“家法”,不仅成为满族男子必遵的一种行为模式,而且也积淀在民族的深层心理中,成为传统代代继承延续。

在《热河日记》中,除了对上述满族民俗有真实记述外,其他如满族好烟习俗、天足习俗、佩饰习俗、尚色习俗、服饰习俗、婚俗、丧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民俗作为种文化现象,它是民众意愿和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的种表现,满族民俗文化精神对于抱着“利用厚生”目的来华考察的朴趾源不能不产生影响。

二、《热河日记》中的建筑文化内容

建筑,作为文化的一种空间表象,往往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它作为一种象征,标志着处于特定时空结构和文化环境中的人的审美创造能力与文化发展的历史尺度。

从《热河日记》开篇的《渡江录》至末篇的《盎叶记》,朴趾源详细地记录了沿途所见的大量建筑。从凤凰山下的“雄深轩鬯”的满族民居到汉族重檐深院的住宅;从辽东城外“庙堂壮丽、复殿重阁”的关帝庙到“风动铎鸣、声震辽野”的辽东白塔,乃至“三檐九陛、琉璃黄瓦”的太和殿,“处处楼台周遭重遮”的雍和官,朴趾源都不厌其烦地勾勒和记载。在《热河日记》中记载的各类建筑有几十种,其中官观寺庙和皇城建筑记载最多。在《黄图纪略》中所记载的大都是燕京的皇宫建筑,如皇城九门、金鳌桥、太和殿、文华殿、文渊殿、午门、五凤楼、天坛、雍和宫等。

建筑作为人类的创造,凝聚着人类自觉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建筑形式,不仅反映者人们的审美心理结构,而且它的建筑形式也包含着某种文化精神,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物化实体。建筑形式和格局不仅能体现实用的功能,而且能体现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水平。它不仅隐寓了一种文化观念,而且完全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作为来到东方最著名的皇都考察的朴趾源,对于巍峨壮观的皇城建筑不能不发生兴趣,不能不将它作为实录考察最敏感最触目的对象。

在传统建筑的布局中,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的安排在横轴线上。从朴趾源的记载和实际来看,在紫禁城中为了突出至尊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将它们置于了中央地位的纵轴线上,而且由于太和殿是皇帝坐朝的金銮股,所以紫禁城的所有建筑都拱卫着凸现于纵轴线中心点上的太和殿,像这种特点无非是显示皇宫的至尊至贵。朴趾源在《太和殿》等文中还写到了皇宫中的陪饰性建筑,如横跨太液池上饰以百玉栏杆的金鳌桥,“悉雕龙风,阑头皆为螭首外向”的三层月台、“柱高六七文,柱身遍刻龙螭”的擎天柱、九龙壁等,这种雕塑着龙凤螭鳌的建筑同样显示了皇城非凡的气象与尊贵。

由此可见,《热河日记》中记载的许多建筑,都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是灌输给人们种种文化观念的建筑形式。

参考文献:

[1]朴趾源.《避暑录》,韩国文集丛刊,民族文化促进会,2000年版.

[2]柳得恭.《并世集》,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东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韩东.《谈朴趾源的文学理论内涵与创作实践》,《延边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4]韩东.《论朴趾源“热河日记”的创作技巧及其手抄本的学术价值》东疆学刊,2016年4月.

[5]华云松,赵旭.《“热河日记”中的辽宁形象解读》,东疆学刊,2016年10月.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
浅议在印度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问题及对策
水天一色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从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谈中国历史研究的整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