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金玉良缘”的得与失

2018-02-13欧阳林

青年时代 2018年33期
关键词:宝黛王夫人薛宝钗

欧阳林

摘 要:王夫人、薛宝钗暴力操作“金玉良缘”,给尚能勉强维持表面繁荣的贾府带来了噩运,失去了正直的群众基础和社会良心的支持。她们虽得偿所愿,但贾府落得墙倒众人推,被弹劾抄家,机关算尽却得到一个残局。

关键词:金玉良缘;木石前盟;正直无私;偏执狭隘;得失

中国传统文学鉴赏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人们对艺术作品大团圆结局的偏爱。大团圆是对美好爱情的祝福,对天伦之乐的珍惜,对尊者、长者、贤者的尊崇维护,对幼者、弱者、畸零者的爱护关照;治家以清明,理家有法度,一家人同舟共济,虽苦犹乐。而《红楼梦》里的“金玉良缘”却让人油然而生凄凉厌倦之意,而无祝福美满之情。原因在王夫人和薛宝钗身上。

一、论王夫人

《红楼梦》荣国府拙劣的家长王夫人,为了独占贾府权力,强行运作外甥女薛宝钗和儿子贾宝玉的“金玉良缘”,来反转和取代贾母主持下几成定局、而且一直得到几乎全府上下一致祝福的宝玉黛玉的“木石前盟”。王夫人为了向贾母施压逼她放弃支持宝黛爱情,同时也为了逼宝玉听话,就设局让宝玉挨打。(第三十二回)王夫人选择身边的丫鬟金钏作为第一个牺牲品,把她时常和宝玉玩笑话的一句话捏成罪名,高调赶走这个心高气傲的大丫鬟。果然金钏不堪受屈跳井身亡。加上同时爆发的琪官潜逃事件,宝玉被贾政重责。从此贾政、王夫人在对待宝玉的态度上达成共识,贾母被儿子疏远。接着王夫人无中生有、小題大作地导演了一出抄检大观园的闹剧(第七十四回),还亲口捕风弄影指桑骂槐地以“病西施”“狐媚子”的恶名,让王熙凤驱逐了“像你林妹妹”的大丫鬟晴雯,致使病重的晴雯因无人照顾而殒命。王夫人做的几件事暴露了她暗黑心理。贾府最后的败落,恰好应了探春的谶语:“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第七十四回)贾家迅速败落,王夫人和薛宝钗都无法推卸责任,贾家被抄家不能完全归咎于外部政治因素。

二、论薛宝钗

《红楼梦》多次描写了宝钗对宝玉的爱慕。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自诩有淑女风范的薛宝钗让宝玉坐到她炕上,鉴赏各自的玉佩和金锁上暗示他俩未来“金玉良缘”的两句成双成对的话,小小年纪用心良苦;第三十回薛宝钗看见宝黛结成攻守同盟很是吃醋,拿自己的小丫鬟来撒气,王夫人心疼她“心事太重”;第三十六回袭人受王夫人重用升职为准姨娘,薛宝钗来向她道贺,宝玉正在午睡,宝钗顺势就坐到床边宝玉的身边帮宝玉绣贴身穿的肚兜,在家教严格的封建家庭里,这些事情是男子的屋里人才有资格做的。这是强者心态呢,还是宝钗人前人后不一样?有王夫人做靠山,有贵妃贾元春的旨意,也许薛宝钗早把自己看成了宝二奶奶,所以她的行为比躲躲闪闪,吵吵闹闹,是是非非,分分合合的宝黛之恋显得更加堂而皇之,光明正大,当仁不让,舍我其谁。事实上薛宝钗和王夫人一样生性凉薄,只相信权利和金钱。她为上位连林黛玉的生死和贾宝玉的人格尊严都毫不顾及,连帮助过她排斥打压林黛玉的袭人最后也随手抛弃。宝钗要的是独占鳌头的地位,有了地位,情感才具有合法性。可是当薛宝钗最终登堂入室做了宝二奶奶时,这个结局却让人倍感凄凉厌倦、罪孽深重。

三、“金玉良缘”之失

薛宝钗其实并没有年轻一代当家主妇应有的胸襟和眼光,她没有看清贾家、薛家和其他大家族日渐腐败同时被朝廷逐渐削弱之后的生存之道:不是世家大族之间互相勾联,容奸纳恶,继续为非作歹;而是励精图治,清明治家,为朝廷为国家效力。纵观凤纨黛钗探湘诸女,包括宁府的尤氏在内,能以正直无私的为人引领家风,又有开放的心胸、长远的眼光和实用的学问,被贾府上下认可并被宝玉爱重,且最有可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慢慢调理好这个烂摊子的,只有林黛玉一人。林黛玉的优势表现在以下三点:

1.家世和为人

林黛玉母亲贾敏是贾母最疼爱的小女儿,经历过贾家最繁盛的时期(第七十四回王夫人语),胸襟格局自然不凡。黛玉父亲是前科探花,钦点巡盐御史,祖上四代侯爵,是钟鼎之家,书香之族。林黛玉自小聪慧敏识,被父母视如珍宝,虽是女儿却当做儿子来教养,见识和眼界高于常人。林黛玉在母亲病故后来到京城依傍外祖母生活,和宝玉一样跟着贾母起居,宝黛耳鬓厮磨,言和意顺。薛宝钗的到来打破了这种桃花源式的平静生活,小小年纪就有过商场阅历、深谙强者法则的薛宝钗,和刚明事理却还阅历尚浅的宝黛相比太不简单了。而薛宝钗的家世背景乏善可陈,她的父亲亡故前是个皇商,其兄薛蟠人称呆霸王,是个不学无术的浑不吝,可见家教稀松平常。到贾府之前,薛宝钗正筹备进宫选秀,这时薛蟠为强买人贩子拐卖的小女孩香菱,打死了在他之前交了定金的冯渊。唯我独尊,轻视生命成了薛家的德行标签。

2.才华与人品

薛宝钗来到贾府,逼着才十一二岁的宝玉黛玉成长了。起初,来自“金玉良缘”的冷暴力一度让黛玉失去了一贯的自信与温和谨慎,她反感“金玉良缘”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精神碾压,断定看似浑然不觉的薛宝钗心里藏奸,忍不住在窥见破绽时出言讥讽,落得一个伶牙俐齿、说话像刀子最不饶人的名声;宝玉感情的飘忽不定也让黛玉倍感烦恼,两个人时常闹别扭。

成长中的宝黛定情后,黛玉的心胸也开阔了,她注意到了贾家经济上进少出多的困窘,不由得为他们做些算计;她还看到了贾府管理上的缺陷,很多人拿贾府做幌子为自己作威福,甚至违法乱纪谋财害命。(第六十二回)所以尽管她自己处境堪忧,又无人扶持,却能合群从众,园里的活动基本都不落下,还经常扮成开心果让姐妹们解颐一笑。她还发起并积极参加诗社,和姐妹们一起怡情养性。

薛宝钗处世则基本靠钱和权。她温柔敦厚的背后其实是稳操胜券的强者心态,轻松舍几笔小财,便收获美誉和仰慕无数。但在大事上面就暴露出她和王夫人一样器局狭隘,远不及探春黛玉凤姐。比如抄检大观园这种民怨沸腾的事,她只在乎这是王夫人有意谋划帮她露脸上位的好机会,所以一个姑娘家晚上让众婆子抬着四处巡夜,这是严苛如王熙凤都没有做过的事,可惜都是表面功夫,没有实际意义,徒添下人们的抱怨。可抄检大观园的消极影响连探春都看得到说得出来,她却不以为意,一味迎合王夫人,显得自私狭隘、世故圆滑。

薛宝钗的人生目的性极强,不能选秀进皇宫平步青云,也要结一门富贵荣华的好亲事,如她自己咏风筝的诗所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很俗的诗,但是很强势。诗如其人,薛宝钗明知宝黛的恋爱关系和情感的依存关系,却听从家长安排,用调包计欺诈宝玉和她拜堂成亲,这种人品和贾府上下沆瀣一气的腐败气息可谓水乳交融。第三十二回金钏屈死后王夫人怕人说她假念佛真苛吝,因为一句玩笑话赶走服侍自己多年的丫鬟,更怕人联想背后有什么猫腻,就假称金钏偷东西才撵她。薛宝钗不失时机表明立场,说金钏可能贪玩失足落的井,如果真的是赌气跳井就是个糊涂人,不用可惜。两人一拍即合。

林黛玉的命运则令人嗟叹。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林黛玉空有绝世的才情和容颜,却徒付流水:大观园两次起诗社,黛玉都有夺魁之作(第三十七回,第七十回);闲来抚琴,能让目中无人的妙玉听得出神(第八十三回)。她还会裁剪衣服(第二十八回),会居家布置(第四十回整齐精致的闺房),有经济头脑(第六十二回“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生活节俭(第二十五回别人觉得没味道的茶叶她都愿意要;第四十回窗纱旧了都不叫人换)又不悭吝(第二十六回打赏送茶叶的佳蕙两把钱;第四十五回犒劳送燕窝的婆子几百钱),还懂得反省(第三十四回题帕定情,深悔旧时和宝玉闹别扭和好哭十分无味),懂得退让(第六十二回黛玉喝了宝钗递给她的半杯残茶)。她和姐妹们相处和谐融洽,时常妙语连珠,偶尔慧黠逗趣,个性清灵磊落,为人洒脱大方。加上出身名门,才貌双全:这样一个娇俏可爱、伶俐聪慧的媳妇,别人求之不得,王夫人却弃之如敝履,见之如见仇敌,驱逐晴雯就是要象征性地打击黛玉。种种极端行为表明:王夫人一直在排除异己,为自己筹谋十几年的“金玉良缘”扫清道路。

3.黛钗和宝玉的关系

长大的宝玉心里只剩下了林妹妹,薛宝钗却不肯认输,仗着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直摆出鸠占鹊巢、舍我其谁的姿态,以致宝玉几次示意她不要白费心思。第三十六回王夫人把袭人抬举为宝玉的準姨娘,宝钗中午来到怡红院,宝玉正午睡,袭人已作为屋里人坐在宝玉身边赶蚊蝇,一边绣宝玉贴身穿的肚兜,看见宝钗来了,心领神会地给宝钗让位置;宝钗也不避嫌,就走过去坐下还拿起肚兜来绣。这是公然把自己不当外人了。不料这时宝玉神差鬼使地说起梦话来:“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宝钗就呆住了。这表示宝玉对宝钗的感觉有了质的变化,虽然表面敷衍,实则对她的人品心生厌恶,以后不可能生出夫妻情分了。但宝钗依然故我。第五十七回宝玉借着紫鹃说的一句话:我们姑娘“大了该出阁时,自然要送还林家的”,就借题发挥假装痴狂起来,不让林黛玉回苏州,要和她长相厮守,公开表明宝黛恋爱关系。于是王夫人为了防止袭人报告的“不才之事”抄检大观园。

王夫人枉顾儿子的感情和黛玉的优点,非要破坏“木石前盟”,大失人心。而“金玉良缘”非但没有解决贾府的财政困境,又招惹了身上有命案的薛蟠进门,加之贾家人常年恃宠而骄,本来就劣迹斑斑,声名狼藉,贾妃的薨逝更意味着贾府不仅内忧加重,而且有了外患……王夫人不修身以德,清明治家,反而使良善被欺,小人得意,加剧了内部矛盾,使家风正不压邪,终致墙倒众人推的抄家噩运。

参考文献:

[1]李鸿渊.近十五年来《红楼梦》之女性主义批评综述[J].红楼梦学刊,2011,(1):167-188

猜你喜欢

宝黛王夫人薛宝钗
一切容忍都是为了和谐
大唐故王夫人墓出土墓志
阅读《红楼梦》“宝黛参禅”的感悟
王熙凤比薛宝钗差在哪里?
薛室钗:用一生为原生家庭还债
《红楼梦》说唱的典故使用与宝黛爱情的民间接受*——基于弹词开篇、木鱼书、子弟书的研究视角
淡极始知花更艳——小议薛宝钗
尤三姐柳湘莲的关系在宝黛爱情中的象征意义
王夫人“点头不语”有深意——品读《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