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工科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实效性探讨

2018-02-13林幼筹

青年时代 2018年33期
关键词:教学实效性形势与政策新媒体

林幼筹

摘 要:《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各科类学生的必修课程。由于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给该门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文就工科院校的课程特点,以及新媒体对于这门课程的影響入手,研究了如何在新媒体下加强形势与政策的实效性,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形势与政策;教学实效性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我国的教育形式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许多工科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已经满足不了课程和学生学习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程缺乏应有的价值。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工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育工作者需要重新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基本内容,通过创新教学手段、方式来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一、工科院校大学生和形势政策课程的特点

(一)政治特征

作为工科院校思想政治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政治方面的素养,让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综合素质。同时,工科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充分反映了工科院校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以适应较高的教育需求。

(二)针对性特征

作为90、00后相对独立的学生群体,他们的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同时面对的学习压力也相对较大。他们在日常生活并没有经历过复杂的考验,这使他们无法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在信息复杂性的背景下,学生们有更多的渠道来获取信息资源。因此,通过形势和政策这门课程的教育体制改革,学生不仅可以更多地关注热点新闻和焦点问题,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分析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困惑,实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有效性特征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中,主要分为两个不同的模块。形势主要是对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政策则主要是通过调整情境来实现学生对情境和政策内容的实际效果的认识,以适应教育内容的动态发展。同时,在这种教学背景下,也有很强的实践效果。

(四)可变性特征

在情境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整合中,其课程内容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外部的理论和系统的相关特点,关注当前的热点实时问题,完善教学方案,通过分析新形势的变化,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同步,为教育课程中灵活多变的教育内容的创新提供新的依据。

二、新媒体环境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影响

(一)新形势下沟通渠道的多样化,加大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难度

过去,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在学校学习报纸和电视上的新闻等,但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象牙塔里的学生更喜欢通过新媒体来获得信息。他们可以通过qq、msn、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进行信息交流和传递。这种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增加了形势与政策在教育上的难度。当学生们接收到一些信息的时候,无法判断信息是否是真实有效的。

例如,在2011年,西太平洋发生9.0级地震。关于盐和辐射保护的谣言立即在互联网上发酵,全国各地掀起了争夺食盐的热潮。突然之间,多个城市的商店和超市的盐都被抢购一空,一袋盐的价格从1美元涨到了5美元,10美元,甚至20美元。虽然相关专家立即站出来制止谣言,但抢购盐的热潮仍在继续。这次事件的主要媒介是著名的渠道网络社区-天涯社区、 QQ、msn等几个大的社交型网站。在新媒体时代,面对网络谣言,想要澄清事实似乎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一事件足以说明新媒体对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因为传播渠道的多元化而面临的困境。

(二)新形势下资源缺乏和政策教育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有丰富的获取知识的资源和多种获取信息的渠道。相比之下,我们的形势和政策的教育在利用新媒体资源方面相对不足,缺乏创新的方式和手段。目前,课堂上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仍然主要是教授灌输。方法简单、僵化、落后,使学生感到无聊,降低了课程内容的价值和意义,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在新媒体充斥在世界各个角落的情况下,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学生对传统教育,特别是课程的教学模式有排斥,传统的形势与政策的课程研究也是敷衍了事,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

当今形势与政策教育中最常用的新媒体是多媒体课件,最直观的材料是图片材料。其他新媒体如如何使用微信、QQ,如何建立网站、如何开设微博等,都可以用于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

此外,现有的评价方法也反映了影响形势和政策教育者不愿意或不积极开发和利用新媒体资源的情况。目前,许多工科院校的评价方法还比较简单,多以传统试卷的形式出现,结果往往不列入学生的最终分数档案。这个评估系统很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时没有任何压力,学生也没有任何的学习动力,可有可无,即使是为了考试,大多数学生也只是坐在教室的死角,并不会认真的去学习这门课程,这也背离了这门课程设立的初衷。

(三)信息传播和接收不平衡,将给形势和政策教育带来更大挑战

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是积极的引导,引导大学生自觉接受、理解和遵守党和国家的政策,但是在当前的新媒体大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渠道非常多,而信息的传播的速度也是非常快速的,这对当前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另外,现在的大学生厌倦了传统的说教方式,部分学生对正能量的信息缺乏正确的认知,而对于负能量的信息却传播,而且关注度会比较高。

药家鑫事件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药家鑫案受害者的家属,通过微博、博客,对药家鑫的背景发表了大量评论,说药家鑫是富二代红二代,药家背景深厚。它的粉丝近8万人,各种各样的帖子不胜枚举。当时,法院和检察院等当局发表的声明几乎不为人所注意和相信。人民日报还专门就药家鑫案发表文章,称公共言论应该有界限,并表示这些信息是未经证实的谣言,有部人在通过互联网随意发布信息,编造事实,煽动公众的情况,引导公众与法律对抗。

这一案例提醒我们,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运用真相来引导大学生,避免不合理不真实的信息传播是当前形势与政策教育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

三、加强工科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有效性的措施

(一)重视和提高教师的新媒体素养和使用新媒体平台的能力

新媒体为教师准备课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新媒体平台提供了广泛的信息、丰富的资源可以自由使用、大量的信息并且非常方便查询,缩短了教学准备时间,同时,在课堂上对新媒体平台上对时事的错误评论进行针地性的指导与评论,让学生敢于讲真话,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让学生主动思考,分辨真伪,同时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提升课堂教学的魅力,所以,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也要培养老师的新媒体素养。老师们应该认真对待新媒体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用他们的语言和方式与年轻人交流,为他们解疑答惑。

(二)加强互动,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教育空间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育者的启蒙和引导,使青年大学生能够选择与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政治信仰。这一目标如果仅仅只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其效果非常有限。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和匿名性对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良好的积极的意义。在新论坛、微课、社区等这类的新媒体平台进行交流的时候,正常用户都是匿名的,因为在现实不敢说或者说不想说,所以,老师们通过这样的平台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想法,并找出学生产生困惑的原因,理性的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在各种思想碰撞中分辨是非。

(三)在新媒体的幫助下,创新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这门课程想要提高其有效性,首先要让学生认同党的路线与方针,将这些思想转化为学生认同的理念来影响学生,将思想转化为实践行动。“形势与政策”可以结合大学生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的机会,根据当前政治热点,科学地设计和讨论课题,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即时交流。学生可以发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四)将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整合为一个开放的教育模式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有效性只取决于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非常薄弱。“形势与政策”可以利用新的平台,对于校内外的资源进行整合,让老师发挥好其指导作用,并在这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导,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和重点,重视学校内外教育资源。在政府和社会的各种资源的融合中,学生家庭与社会联合教育将为学生提供当前政治教育的实践指导。

在学校内部,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更紧密地关联校园文化氛围、学生服务、团建活动、公益活动以及寒暑假时间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并与工科院校相关部门共同组建教育力量,实现“全人教育”。整合校内外资源,共同营造形势与政策教育环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和有利补充,也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接受形势与政策的理念,并不断将其内化于实际活动中。

四、总结

总之,在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学体制不断进行优化的新形势下,教学形式也因为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育体制改革中,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形势与政策课程为核心,真正顺应国家发展的新形势,实现教育模式的有效引导。同时,在教育体制的创新中,也有必要对新问题和新形势进行系统分析,以促进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优化和发展,为教育体制的创新和优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石志强,张燕,宋长进.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实证研究——以《形势与政策》和《军事理论》课程为例[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4(01):13-15+56.

[2]李忆华,肖宗志.网络环境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J].未来与发展,2016,40(05):57-60+33.

猜你喜欢

教学实效性形势与政策新媒体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