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线粒体动力学研究进展

2018-02-12姜小凡叶莉斯综述林冬静田洪艳审校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外膜活性氧磷酸化

黄 健,姜小凡,叶莉斯 综述,林冬静,田洪艳审校

(吉林医药学院:1.2015级临床教改班,2.2016级临床教改班,3.组胚教研室,吉林 吉林 132013)

线粒体在细胞内表现为一个高度动态的细胞器,通过不断地分裂与融合来保持线粒体稳态,即线粒体动力学。线粒体与线粒体互相紧密连接,呈网状,称为线粒体网[1]。线粒体不只是细胞内的主要产能细胞器,还能调节活性氧的生成,自由基的产生,通过细胞氧化应激引起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2]。

1 线粒体动力学分子机制

1.1 线粒体融合

首先,相邻2个线粒体找到融合的最佳位点,然后进行外膜融合,这依赖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的线粒体外膜融合蛋白1(Mitochondria 1,Mfn1)和Mfn2。由于Mfn1/2位于线粒体外膜,跨膜区面向胞质,Mfn2上疏水区2(hydrophobic region 2,HR2)介导相邻2个线粒体外膜上的Mfn1/2相互连接形成同源二聚体和异源二聚体,Mfn1/2上的GTP 酶结构域调整HR2的结构,最终使线粒体的外膜融合。值得注意的是Mfn1的GTP酶水解活性远大于Mfn2,是否提示Mfn1的融合功能强于Mfn2。位于线粒体内膜的视神经萎缩蛋白(optic atrophy 1,OPA1)则参与了线粒体内膜的融合、线粒体嵴的形成和线粒体的能量代谢,并且OPA1在线粒体融合的作用中依赖Mfn1,Mfn2依赖OPA1[3]。

1.2 线粒体分裂

首先线粒体外膜分子线粒体分裂蛋白1(mitofission 1,Fis1)上的TRP介导胞浆中动力相关蛋白1(dynamin-related protein 1,Drp1)转位至线粒体外膜,Drp1在线粒体分裂位点聚集形成“套锁”结构后与Fis1结合并形成复合体,并通过水解GTP改变分子间的距离或角度,逐渐压缩直至线粒体断裂,产生两个独立的线粒体[4]。当线粒体分裂完成后Drp1磷酸化脱落至胞质中。研究发现,与G蛋白偶联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上游调控蛋白激酶 A(protein kinase A,PKA) 或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CaN) 可被其邻近的支架招募,PKA通过磷酸化Drp1 656位丝氨酸残基介导Drp1磷酸化后从外膜转位至胞浆,然后降解失活。CaN功能相反,通过使该位点去磷酸化来维持 Drp1的分裂功能[5-6]。

2 线粒体动力学与疾病

2.1 线粒体动力学与糖尿病

线粒体动力学紊乱引起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和胰岛素抵抗,从而诱发糖尿病。通过线粒体动力学失衡使细胞内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水平下降,质子外流,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活性氧生成增加,此时细胞处于氧化应激状态。应激反应导致的致炎作用使得胰岛素信号通路的敏感性降低[7]。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第一种是Mfn2的表达水平影响胰岛素信号通路[8],有研究发现在肝中Mfn2表达水平低的个体更易于出现胰岛素抵抗[9]。第二种是Drp1的表达水平影响胰岛素抵抗,有研究发现在高胰岛素血症小鼠模型中,线粒体Drp1含量明显增加。据报道抑制线粒体分裂可以改善肥胖引起的骨骼肌胰岛素抵抗。

通过对糖尿病或糖耐量减退者进行肌活检发现,肌细胞内线粒体缺失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并且缺失数量多,大小类型不同。对糖尿病患者的骨骼肌进行检查后发现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水平降低[10]。电镜下观察糖尿病及肥胖患者的胰岛β细胞线粒体形态,发现其线粒体形态学异常,表现为线粒体呈碎片状,线粒体嵴形态破坏,体积、数目明显低于正常人。这更加直观体现了在胰岛素抵抗状态下,线粒体分裂融合动力学失衡[7]。这可能是由于线粒体分裂增加或融合降低引起的线粒体碎片化。所以线粒体动力学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因此推测在任何情况下引起的线粒体动力学失衡均可导致β细胞功能障碍,表现为胰岛素分泌减少、β细胞衰竭,最终β细胞凋亡诱发糖尿病发生。所以调节Mfn2、Opa1等相关线粒体动力学蛋白来维持线粒体动力学的平衡,是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有效途径之一。

2.2 线粒体动力学与心血管系统

当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受到氧化应激刺激时,VEC线粒体形态学异常,表现为线粒体分裂增加、线粒体结构异常、线粒体活性氧产生增加、自由基增多、氧化磷酸化水平降低和VEC功能障碍。有研究发现干扰线粒体分裂作用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中,抑制心肌细胞Drp1表达减少心肌梗死面积从而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11]。据报道在心衰中Mfn2及Drp1表达发生了显著性降低。通过干预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相关蛋白影响线粒体动力学,进而破坏VEC正常生理功能,诱导许多心血管疾病的产生[12]。

2.3 线粒体动力学与炎症

线粒体动力学失衡导致线粒体内活性氧产生增加,活性氧具有诱导Drp1活化使线粒体碎片化的作用,而加入活性氧清除剂后则可以阻止这一过程。最近研究发现在小神经胶质细胞中加入动力学相关蛋白1抑制剂Mdivi-1或敲除 Drp1后抑制活性氧产生[13],提示Drp1影响活性氧的生成。此外活性氧还可以导致OPA1同工型和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中释放至细胞质,细胞凋亡减少,线粒体和细胞形态稳定性增加[14-15]。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上进行Mfn2基因转染后发现细胞内活性氧产生降低和氧化磷酸化水平增加[16]。因此推测Mfn2影响活性氧的生成。有研究[17]发现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通过上调Fis1表达和下调PGC-1ɑ来减少线粒体Mfn2蛋白的表达使得线粒体动力学平衡偏向分裂。研究[18]发现人肺腺癌A549细胞在IL-8作用下迁移率增加,促进Mfn蛋白表达水平增加,Drp1表达略增加,OPA1表达水平下降,而OPA1影响线粒体内膜融合,出现线粒体自噬现象。据报道[19]在肿瘤坏死因子ɑ(tumor necrosis factor ɑ,TNF-ɑ)的作用下的脂肪细胞3T3-L1,线粒体形态异常,Mfn2增加,Drp1显著增加。然而,有研究发现在胰岛β细胞中TNF-ɑ可以激活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激活后的NF-KB使OPA1表达增加,促进线粒体的融合,提高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水平,ATP生成增加,从而满足线粒体融合的能量需求[20-21]。为避免线粒体总量减少达到临界,TNF-α-NF-κB-OPA1 途径是显著必要的,通过增加融合蛋白和增进线粒体脊结构,呼吸链的高效来再平衡系统

3 总结与展望

线粒体动力学参与了细胞内能量代谢、线粒体形态学、自噬、凋亡等许多生理过程。虽然有大量关于线粒体动力学在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但受限于疾病本身的机制不明和线粒体动力学的研究局限性,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去验证。

猜你喜欢

外膜活性氧磷酸化
烟草中活性氧的研究进展
T69E模拟磷酸化修饰对Bcl-2与Nur77相互作用的影响
活性氧在牙周炎中病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ITSN1蛋白磷酸化的研究进展
血管外膜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心大静脉消融外膜起源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的特征
磷酸化肽富集新方法研究进展
MAPK抑制因子对HSC中Smad2/3磷酸化及Smad4核转位的影响
益心解毒方对大鼠心肌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及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移植血管外膜早期NADPH氧化酶激活和新生血管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