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立替康或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结直肠癌伴肝转移

2018-02-10郑涛陈熙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伊立卡培迟发性

郑涛 陈熙

本文将2014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接诊的80例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伊立替康或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对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4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接诊的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中选取80例参与此次实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奥沙利铂组(n=40)和伊立替康组(n=40)。奥沙利铂组患者年龄为48~75岁,平均年龄为(61.57±1.34)岁,男女患者比例为17∶23;伊立替康组患者年龄为47~76岁,平均年龄为(61.35±1.49)岁,男女患者比例为20∶20。对基础资料实施统计学检验分析(统计学软件:SPSS 23.0)得知,两组患者基础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80例患者均接受卡培他滨给药治疗,每日给药2次,每日给药1 000 mg/m2,持续给药两周[1]。

奥沙利铂组:每个化疗周期只给1次药,均加施奥沙利铂,1次给药130 mg/m2。

伊立替康组:在治疗第1天,加施伊立替康,每日在1.5 h之内静脉滴注给药150 mg/m2。

所有患者均接受6个周期的治疗,每个周期为3周,总疗程不超过24周。

1.3 统计学方法

对80例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实施检验分析(统计学软件:SPSS 23.0),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80例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分析

伊立替康组中,完全缓解为2例(5.00%),部分缓解为12例(30.00%),稳定为12例(30.00%),进展为14例(35.00%),客观缓解率为35.00%,疾病控制率为65.00%;奥沙利铂组中,完全缓解为1例(2.50%),部分缓解为14例(35.00%),稳定为15例(37.50%),进展为10例(25.00%),客观缓解率为37.50%,疾病控制率为75.00%。两组客观缓解率及疾病控制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4 1、0.952 4,P=0.816 0、0.329 1均>0.05)。

2.2 80例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分析

伊立替康组中,恶心呕吐为3例(7.50%),感觉神经病变为12例(30.00%),白细胞下降为16例(40.00%),迟发性腹泻为7例(17.50%),血小板减少为1例(2.50%);奥沙利铂组中,恶心呕吐为4例(10.00%),感觉神经病变为14例(35.00%),白细胞下降为15例(37.50%),迟发性腹泻为4例(10.00%),血小板减少为1例(2.50%)。两组恶心呕吐、感觉神经病变、白细胞下降、迟发性腹泻、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6 6、0.227 9、0.052 7、0.948 6、0.000 0,P=0.692 3、0.633 0、0.818 4、0.330 0、1.000 0均>0.05)。

3 讨论

结直肠癌发生率较高,目前临床常采用化疗方案进行治疗[2]。而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联用与伊立替康、卡培他滨联用常用于治疗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3-4]。曹玉娟、王德林、刘承伟等[5]在其研究中对治疗组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实施伊立替康、卡培他滨联合治疗,结果显示其短期疗效与接受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联合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相似,与本次结果具有一定相似性,本次研究结果中,伊立替康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与疾病控制率与奥沙利铂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此外,据有关研究显示,伊立替康或奥沙利铂与卡培他滨联用均会产生一定毒副作用,极易造成患者出现感觉神经病变、恶心呕吐、白细胞下降、迟发性腹泻、血小板减少等情况[6-9]。而本次研究结果中,虽然伊立替康组恶心呕吐、感觉神经病变发生率低于奥沙利铂组,白细胞下降、迟发性腹泻、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高于奥沙利铂组,但数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伊立替康或奥沙利铂与卡培他滨联用的安全性接近,虽然造成一定不良反应,但经过治疗及干预,未对化疗进程造成严重影响。

综上所述,伊立替康或奥沙利铂的临床效果相似,与卡培他滨联用,均有利于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病情的控制及改善。

[1]杨瑞萍,安艳海,黎盼盼,等. 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结直肠癌68例临床观察[J]. 内科,2015,10(5):688-689.

[2]刘慧燕,张斌. 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29(4):243-245.

[3]刘崇远,吕鲁闽,徐宝康,等. 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与安全性[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4,30(10):907-908,918.

[4]汪云超,冯锋,黄普文,等. 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治疗5-氟尿嘧啶化疗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的效果[J]. 江苏医药,2013,39(8):908-911.

[5]曹玉娟,王德林,刘承伟,等. 伊立替康或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结直肠癌伴肝转移的临床研究[J]. 中国肿瘤临床,2014,41(9):593-596.

[6]董秋霞,宋岩,王兴元,等. 伊立替康和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一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J]. 癌症进展,2016,14(2):155-158.

[7]熊勇,李小兵,杨灵,等. 卡培他滨联合伊立替康二线治疗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9):86-87.

[8]陈燕,陈国明,詹莹,等. 3种化疗方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成本-效果分析[J]. 中国药房,2015,26(32):4465-4467.

[9]李孝柱. 奥沙利铂与卡培他滨联合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效果研究[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1):180-181.

猜你喜欢

伊立卡培迟发性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配合
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2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术后迟发性出血的诊治体会
卡培他滨对复发转移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分析
单药或联合方案二线治疗进展期胃癌研究进展
伊立替康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卡培他滨相关基因多态性与手足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进展
卡培他滨联合调强放疗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的疗效观察
生姜泻心汤治疗伊立替康导致的结直肠癌小鼠迟发性腹泻
长春瑞滨联合卡培他滨对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和无病生存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