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基础能力教学初探

2018-02-10黄永平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头腔听音歌唱者

◆黄永平

(甘肃省天水市职业技术学校)

一、识谱能力(视)

识谱能力是“视唱练耳”课培养的第一个基础能力。所谓“视”,即视谱、看谱、识谱、记(背)谱。这是声乐教学课基础的能力。

声乐是音乐诗歌和演唱技巧完全结合的艺术,不论是简谱、五线谱都必须具有全面准确、快速的识谱能力,包括音符、调式、调性、旋律、节奏、节拍、各种标记符号等,都要全面读懂。而且所谓的“识谱能力”。包含看谱能力,还包含记(背)谱能力,根据前人经验的总结,以分为视觉记忆法、听觉记忆法、运动神经的记忆法等。究竟采取何种记(背)谱方法,是多种方法的运用,都要因人、“因曲”而异。这对老师而言,又涉及到因材施教与“因曲制宜”的深层教学问题。

二、发声能力(唱)

发声能力是歌唱的基础能力。识谱能力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发声音能力才是目的。也就是说,识谱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声歌唱。歌唱发声由呼吸、发声、共鸣等几个环节构成的。发声能力主要是将普通的声带磨练成发出持久的、合乎科学方法的、有艺术感染力的、美妙动人的声音。使呼吸力量的大小、声带张力的强度与共鸣腔体的调节三者之间,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

第一是学会唱名法。不论是首调唱名法,还是固定唱名法,都要娴熟掌握、运用自如。

第二是重视起音(也叫始音、起首)。即乐句开头的第一个音,起音是歌唱者的喉部声门从未发声的呼吸状态转变为发声状态。起音标志者发声时声带闭合的方法,包含着气息声带共鸣等的正确控制和协调配合,起音在声乐发声时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与声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关系。又分为硬起音、软起音、舒起音等方法;起音的划分只是大致的、粗略的,而不是绝对的、精准的。

第三是呼吸。而一首歌曲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的变化,全靠呼气和吸气肌肉坚强而又灵活的完成。呼吸分为锁骨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在歌唱时主张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是一种最完善、最科学的呼吸法。同样要全部掌握综合运用。

第四是共鸣。声乐歌唱的共鸣腔包括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又称为上部共鸣;尤其是对于头腔共鸣(包括鼻腔、咽腔、鼻窦、额窦、喋窦等);头腔共鸣(高声区)即鼻腔、鼻咽腔和鼻窦等。歌唱者唱高音时,主要依赖于头腔共鸣,以它为主,其他共鸣为辅;口腔共鸣即口腔、口咽腔和喉腔发声时主依赖于口腔共鸣,以它为主,其它共鸣为辅;胸腔共鸣即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肺部。发声低音时,主要依赖于胸腔共鸣,以它为主,其它腔体共鸣为辅。虽然我们依照各共鸣腔体与声区的关系划分出高、中、低三个声区,但不是说唱歌时可以将共鸣腔体孤立地使用。不能在唱高音时只能用头腔共鸣,唱低音时只能用胸腔共鸣,而是应当使所有的共鸣腔体连成一整体,并根据各个共鸣腔体在三个声区的不同比例,主次有所侧重,使之有机的协调配合起来,混合运用,获得混合共鸣,更要准确把握、灵活运用。

第五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思想感情的信号,声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音乐和语言的结合。无论是咬字吐字的声、韵、调还是头、腔、尾都要要做到以字行腔、字正腔圆。在声乐教学中做到字正腔圆、吐字清楚、准确,首先要掌握中国语言的规律性。就汉字来说,构成语言的每一个汉字,都要是三个因素合成的;即声、韵、调。声——就是声母(音节开头的辅音);韵——就是韵母(声母后面的部分);调——就是字的声调(音节中具有区别作用的音高变化)。歌唱者首先要分辨“四声”,即“阴、阳、上、去”,这是字音的高低升降。要咬清“五音”,即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喉音,这是字在口腔中的部分。要吐正“四呼”,即开呼、齐齿呼、撮口呼、合呼,这是字在口腔中发音的着力点。这些都是我国传统声乐理论中,关于吐字咬字的宝贵经验,只有认真学习,才能真正做到“字正腔圆”。

第六是情感。歌唱中“声”与“情”的关系,要具有情感体验与情感表现的能力,真正发挥声乐演唱的生命与灵魂,真正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收到以情动情的艺术效果。在声乐教学中可以发现,歌唱者有着良好的声音条件,也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和一定的技巧,但唱起来却显得呆板苍白,缺乏动人的魅力,是因为没有深入歌曲的内涵,没有领会歌曲的意境和音乐美,即使再好的嗓音条件,也难以做到动人的歌唱,想的只是怎么唱得更响些,而根本没有考虑到歌唱的表现力和自己理解。真正发挥演唱情感需要各种发声能力,不是单纯的、孤立的。一方面,在实际演唱中,各种能力要求水乳交融,形成有机的整体,综合运用;另一方面,各种发声能力还要根据美声、民族、通俗三种不同风格的演唱方法而相对不同地运用。

二、听音能力(练耳)

“听音能力”练耳是确保歌唱的重要手段。作为声音艺术的声乐,

歌唱者以声音作为艺术创造的“材料”,因此对于这种“材料”的优劣,首先歌唱者自己要有准确的鉴别、判断、调节能力。因为耳朵的听音能力,就是声乐创造过程中“声呐系统”的掌握运用能力。练耳即训练演唱者的耳音,一方面,是训练聆听钢琴伴奏的听力;另一方面,是训练演唱者自身歌声的听力。

练耳训练的是学生的听音能力,这同样是声乐艺术的一大重要能力。因为听音的能力辨析、调节、纠正发声的不同能力,对于当老师的必须具有一副好耳朵,没有好耳朵不可能对学生的问题有正确的判断,也不会有好的解决办法了,即使有,也是瞎话,由此可见,所谓音乐的耳朵是至关重要的,所谓音乐的耳朵就是对音乐具有准确的或准确的听觉,并在听到音乐时把它抓住,保持和再现的能力,声乐教学中,无论是教师或学生,必须具备敏锐的听音的能力,它是声乐教学能否正常进行,能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声乐同所有的音乐一样,都要是声音艺术,因此,听音能力自然成为所有音乐人的基础能力。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许多音乐人都要十分看重自己的耳音能力。对于声乐学者而言,听音能力同样十分重要,通过对声音的听辩,既可以准确地学会别人的演唱,又可以判断、纠正自己演唱的发音,起到“声呐”系统“声音导航”的重要作用。听音能力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演唱时的音准。

总之,声乐教学基础能力课的教学无论是视谱,还是练唱、练耳;整个“视唱练耳”课教学,都要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对调性、调式、旋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音量、和声、复调、音阶、音符、表情、风格等关于声乐的各要素,从“视谱”到歌唱,都要求准确到位、完美无误。声乐视唱练耳课“三大基础能力”作为基础能力训练课,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它必须更加强调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条件、不同观点情况、不同爱好、不同特长,采取“单兵教练”的、“一对一”的、个别课的教学方法,不宜采取“集体课”与“小组课”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还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即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可分步进行训练,然后进行组合训练。否则,就难保证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随着声乐教育越来越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声乐教师同其他所有教师一样,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是以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为其职责的人。针对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扎实的演唱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头腔听音歌唱者
听音识人
平远雨夜
重读《昆虫记》4 竹笼中的“歌唱者”——蝈蝈儿
家庭听音室的房间响应横向比较及改善建议
歌唱的基本素养
由“听音为字”看“戏”“䏘”“丫麻”
头腔共鸣在声乐演唱技能中的意义探讨
初探歌唱者演唱中的技术转换
声乐教学之歌唱着力支点
声乐演唱中不良心态的克服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