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破质疑:走向共生的语文课堂效果优化

2018-02-09夏永明

中学语文 2018年34期
关键词:河伯秋水庄子

夏永明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时难保不会出现枯燥无味的问题,特别是教学那些难度较大的文言文一类知识时更是如此。如果我们站在教学论的视角进行分析,教和学是对立统一的一个概念,其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二者的活动应当是互相协调的,即师与生之间应当是一种平等协调的关系,而在这一对关系之中,学生作为“学”的主体,其作用更应该得到重视,在课堂上,学生所受到的重视,可以从多个方面体现出来,其中对学生质疑思维的照顾,使之以质疑为基础进行深入的研究,便可以说是教师的一项特殊任务,这个任务完成得好,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便会有更大的进步,课堂的趣味性也将会变得更高。

一、对文本初期认知

质疑不应当是一无所知时的胡乱猜想,而应当是在掌握了基础知识、习得了基本能力后的有理有据的推断,这是我们需要注意到的一个客观原则。为此,在接触到某篇经典文章时,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的初期认知给予必要帮助,从而使其质疑更显专业的精神与态度。比如《秋水》,教师需要利用更人文化的视角帮助学生进入新课: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有一个人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自己化身为一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而当他梦醒以后,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卧在床上的普通人,便感觉到非常迷茫——是我做梦化为一只蝴蝶,还是一只蝴蝶做梦化为了“我”呢?同学们都清楚,做梦的这个主人公是谁?对,就是这篇《秋水》的作者庄子,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做过类似的梦,但只有庄周把这样的梦变成了一种哲学、变成了一种文化,并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物化”,它让物和我之间的界限消解掉,让万物同而为一,并在中国哲学史与文化史上造成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当讲解了这些以后,学生对于庄子及其思想有了基本的认识,此时,教师引领学生对《秋水》一文的基础知识如陌生字词、文言句式等加以了解,掌握本文基本含义,然后便可以正式过渡到质疑认知的环节中去。

二、对文本提出质疑

在一篇经典篇章文本里面找到一个看起来已经成为定论的问题,对其提出个性化的质疑,这可以有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使学生能够尝试在质疑之后进行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内化。比如学习《秋水》这篇文章之后,出于克服学生学习古文的思维惰性考虑,教师即可以给其安排提出质疑的机会,比较常用的是对庄子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句提出质疑,使大家先表达自己对于本句的理解,接下来将其与下半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结合起来,实现更加深入的反思。当学生在查阅资料以后,进行彼此讨论,会更加明白,自己一直以来的质疑,实际上是一种误解,是不晓得庄子整句话完整意思时的曲析,而当大家普遍认为已经明白了庄子这句话意图之际,教师则提出更深的问题:为何广为流传的名言只有前半句,后半句却被略掉了?这个问题的提供,让学生得以产生更深一层的质疑,为《秋水》一文的后续分析提供思维动力,并使学生产生连锁反思效果:该怎么理解文章里面“望洋兴叹”这个成语?质疑的屡次破解与呈现,让文章中河伯的心理变化清晰起来,学生的自主探究之路更加顺畅。

三、对质疑进行突破

在经典文本的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学习障碍,会使学生产生困惑之感,这种困惑之感,会让学生在无助的情形下设法自助与寻求他助,从而在自学与协作学习中对质疑进行突破。比如学习《秋水》一文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原文里面的标点符号去掉,使学生处在没有标点的阅读氛围之中,显而易见的是,这样的做法对于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 学生必然感觉到阅读的困惑,这种困惑也可以视为另一种质疑,而反复的朗读可以突破这种质疑,在辨析中寻求发展,特别是对于“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这样的去除复杂标点的情况,以及“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一类的复杂句式,则可以采取协作处理的办法,在争论与交流中化解质疑、达成认知共识。这种基于障碍所产生的质疑,一方面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更使学生的主旨探究能力得到加强,为其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四、对能力进行拓展

在高中生的学习过程当中,一般所应用的均为窄范围思维,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拓展教学思维范围,使学生的思维实现跳跃式发展,让其在跳跃思维的带动下保证思维层次与思维宽度的拓展,实现基于文本的对生活与生命的恒久思考。为此,教师还可以让质疑呈现出障碍式跃进的效果,以保证学生能力的发展目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河伯感觉“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里面的“殆”进行分析,指出“殆”于何处,如何才能够避免这种“殆”问题的出现。此活动直指学生心中的深层困惑,会让大家的思维快速进入到活跃与拓展的状态,特别是后面的“殆”于何处问题,可以使大家站在河伯的视角,达到个体和文本共生的效果。其次,在教学《秋水》一文时,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对作品里面的“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进行深入探索,研究河伯最终是否信了?河伯最终信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如果不是教师的提点,学生是很少会去思考的。在教师的质疑引导下,学生将文章中的虚词“且夫”视为切入口,在跨越此障碍时,大家会表现出令教师欣喜的自我认知与交流协作能力,最终发现:河伯是认为自己原来太狂妄了;继而他们有了一个崭新的想法,即何伯认为的狂妄,其实原本并不算真正的狂妄,文章中说的“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原本是客观的现实,这样的发现,让文本认知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产生了思维上的真正跨越,在对质疑或者说是障碍的跨越式发展中获得了真正的学习乐趣。

五、对认知进行深化

认知是没有极限的,虽然庄子说用有涯求无涯是危险的,但那只是一种哲学上的探讨,对于高中生来讲,依然是要深入追求的,特别是当认知进入到瓶颈期的时候,需要教师的恰当指点,突破瓶颈障碍,走向认知的更深层次。比如在学习《秋水》一文时,便应当使学生尝试在辨析的过程中认真求证,在求证的过程中致力于自我拓展,像在学生明白河伯“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并不能称之为狂妄之际,学生会产生一种阅读学习的成就感,此时教师便可以给其当头棒喝, 让其质疑继续呈现:同学们的这种推断,看起来是非常有道理的,可它和庄子本来的意思是一致的么?正如《论语》中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教师为大家提出质疑的可能性之后,学生便能够以兴致盎然的姿态,进行由课内而课外的拓展研究,在求证过程当中,了解到庄子思想的深层次闪光点,那是一种“世界难知而人生不可执、名利不可索而求之”的无为思想,是对追名逐利的淡然与漠视态度,这种态度和河伯的观点是既相同又相异的,河伯观点是庄子思想的一种另类表达。总的说来,学生思维发展是没有限度的,但却往往易于走向感性与无序,教师的使命即在于学生质疑与认知能力发展的过程中,进行方向上的引领,使之不被只言片语所困惑,积极地面对文本、面对生活。

我们需要意识到,让学生对高中语文教材里面的经典文章进行内涵的深挖,是极有必要的一项工作,而学生的经验与能力毕竟不足,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全面引导与关注, 以便使学生从提出疑问,到化解疑问的全过程都能走合理发展之路。总的说来,只有在这种持续性的探索之后,才能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进步,如同海神若那样,不断汲取新的内容,方有可能成其“多”、达其“大”、致其“美”,这可以说是我们教学《秋水》时的一点额外体会吧。

猜你喜欢

河伯秋水庄子
“河伯”形象的文化精神透视
秋水无声
《秋水共长天一色》
秋水长天(创意作品)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桥下再无秋水,桥上再无相思
人神传说之河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