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成课堂的几个必要条件

2018-02-09章桂周

中学语文 2018年34期
关键词:建构文本课堂

章桂周

新课改之后,“生成”一词,其实大家并不陌生,甚至是耳熟能详。“生成课堂”相对来说倒是一个新提法,而高举“生成课堂”大旗的则是江苏名师李仁甫。这些年,在李老师等人的倡导下,生成课堂方兴未艾,逐渐成为语文界热议的话题。

早在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就提出“生成性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习主体的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是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生成过程。生成课堂是相对于传统的再现课堂(或曰控制课堂),真正由学生自己来推动教学的进程。笔者觉得,走向生成课堂,方向是对的,大体不差,应该是进入了语文的正道。学习为何?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增益才能,发展成长。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很难想象会有什么学习效果。教学为何?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不教,促进学生的发展成长。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学生的学才是内因,教师的教只是外因,而内因才是根本,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很难想象离开了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会有什么教学效果,大概只能师生两相龃龉,结果徒劳无益。生成课堂就是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导地位、教学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自主生成,主动建构,成为学习成长的主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成课堂正是顺应了学习和教学规律,正道直行。

但我们说,生成课堂不是就能包治百病,放之四海而皆准。不是每一堂课都可以变成生成课堂,也不是任何人想上就可以上成生成课堂。生成课堂也有一些必要条件,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有可能产生不可预约的精彩。

一、可供生成的文本资源

不是什么文本都可以进行生成课堂,它必须要有可供生成的点。如果没有可以学习的资源,没有可以发现的奥妙,没有可以体验的美感,没有可以建构的知识,学习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更不会有生成课堂。我们必须提供真材实料,让学生有得学,并且甄别生成类型,采取不同的生成策略和方法。

或者,文本要有一定难度。那种一望而知,一竿子就能扎到底的文本,是很难生成。也就是说生成要有一定的“智能势差”,有很多疑惑需要解决,有很多难题需要克服,需要跳一跳才够得到,这个时候才有学习的兴趣,才有生成的可能,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增长才干。像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这首小令很短,而且以前小学就上过,现在高中又学,根本就没有什么难度, 你要让学生去生成就不大容易。你非得让学生去生疑提问,只能是沉默冷场。但这首小令表达很精彩,尤其是炼字功夫,像其中的四个“一”还是可以引导学生去揣摩体味的。

或者,文本要有欣赏的美点。就高中生而言,对他们来说真正有难度的文本不是很多,一般也只是个别地方可能有难度,有疑点。事实上还有不少文本本身并不难,但颇具魅力,让人美不胜收,让学生心旌摇荡,咂摸良久。这样的文本若让学生好好品味欣赏,自然能生出很多美艳与精彩。像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本身并不难懂,但那真淳的语言,温馨的场景都足以让学生流连忘返,品味再三。这时候分享美感,分享阅读体验也就水到渠成。

或者,文本要有一定的争议性。如果文本有一个争议性的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生成,而且能够带动对整个文本的阅读与思考,同时训练我们的思维能力。因为有争议性,学生有了更多探究空间,更容易产生好奇心和好胜心,就能让双方相互辩驳,唇枪舌剑,将问题引向深入,生成精彩的课堂内容。像《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究竟有无真爱,像《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做的是好梦还是噩梦,又如《夜归鹿门歌》中诗人表达的是恬适愉悦的情感还是郁闷不平的情感等。如果课堂上就这些问题学生发生争议, 就能很轻松地引爆课堂,达到生成的目标。

或者,文本要有训练的情境。如果一个文本有足够的魅力,就会吸引学生去模仿它,乃至研究它,生发出无限的可能。像学了《再别康桥》或《雨巷》,也想尝试写一首新诗,抑或是改写成一首古诗;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想谈一谈“凤辣子”形象等,这就有些创作和研究性质,大概也属于生成性学习,但不局限于课堂,我们姑且不论。有些文本本身就有语文实践情境,或能生发出情境,这时候学生置身其中,可能跃跃欲试,想要一试身手。如果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就会生成丰富多彩的课堂。比如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就有语言推敲的实践情境,学生会生发类似的联想,我们趁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遇到的例子,像草坪标语是“我给小草一点爱,小草给我一片绿”好,还是“小草给我一片绿,我给小草一点爱”好,体会改动文字就更动了思想情感的道理,训练学生锤炼语言的能力。

二、先行自学的时间保障

生成不是说生成就能生成的,需要学生充分的准备与酝酿,先行自学。只有充分准备了,认真地自学了,才能学后知不足,了解障碍与困惑的所在,知道哪里还不懂,哪些还不会,哪些有了自己独到的体悟。所以我们必须给时间让学生先行自学,做好准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给予时间保障。

很多老师喜欢让学生课前预习,做好准备,如果学生真的都能课前准备,那自然是好,能够给课堂节省大量宝贵的时间。但问题是现在应试倾向严重,学生有做不完的作业,根本没有时间来进行语文预习。而且,语文是相对靠后的“软学科”,家长、班主任估计也不愿意让孩子花时间做语文预习,怕影响了孩子的整体学习。说实在的,我们也不能不考虑这些因素,天天让学生预习,只怕学生、家长、班主任都会反感和抵触。所以,我们有时还是退一步,一般不让学生课前预习,只有一些篇幅过长的课文或一些重要教学活动才让学生课前先行自学,进行准备。

就实际情况来说,我们一般还是把学生的先行自学放在课堂上。要想实现生成的课堂,就要舍得下这个本。只有准备得越充分,才越能释放更大的能力。没有时间保障,生成也就无从谈起。特别是一些篇幅不是太长的课文经典,课上就要让学生先多读几遍,好好地读一读注释,翻一翻工具书,记一记自己的疑点或发现。甚至,让学生都来读一读,搞个朗诵会,都有可能掀起一个小的课堂高潮。只有让学生认真读了,想了,动手写了,后面的生成才会水到渠成。

另外,在课堂生成的时间间隙,也需要给时间让学生思考,乃至耐心地等待和热情地鼓励。否则,硬要逼问,只会让学生紧张,反而思维不能活跃起来。做老师的,要多创造宽松愉悦的环境,让学生充分思考,认真准备,可能就会有更好的发挥,让人惊艳,而一味地干扰与紧逼,大概不但不能激发学生潜能,还可能适得其反,让学生游离于课堂。

三、引爆课堂的必要预备

生成课堂主张将教学的引擎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当甩手掌柜,无事可做,坐享其成。只是说教师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进行预设计划,然后再到课堂上按章办事,照本宣科,事实上教师备课还是有必要的。教师进行预备,不要像过去那样拘泥于具体的教学程序,封闭呆板,只是把握大的方向,估计种种可能,做好相应的准备,可以写在笔记上,也可以写在课本空白的地方。

首先是我们要预备大的教学板块,设想有多少生成的可能。这是我们教学的目标与重点,需要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的话,我们的教学最终会变成漫无目的的扯淡,与学习无干,并不真能让学生发展成长。当然,这些板块只是大体的框架,实际情形要看机缘,在实际教学中根据生成情况及时调整,完全可以打破次序,进行增减详略,甚至可以删除某些板块,亦或形成新的教学板块。这是生成的结果,完全是正常合理的,甚至是必须的。

在相应的板块里,我们也要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知识与技能的储备,形成文字,记录在案,或是做成卡片形式,以备不时之需。这样,我们教师才能更好地融入到与学生的对话中去,从而将学生带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春江花月夜》的哲理美,诗中有着人生易老、人生苦短的喟叹,我们是否可以联想到类似的诗文,帮学生加深理解体会呢?于是我们可以准备这样一些资料,如汉代诗歌“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唐代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代悲白头翁》),王勃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滕王阁序》),苏轼的“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赤壁赋》)。

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预备课堂生成的策略与方法。不是什么语文课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提出疑问,然后进行相互解答。这只是生成课堂的一种形式,不能包打天下。我们还要根据不同的文本,不同的课型,相应地调整我们的生成策略。在这里面,有提问答疑、阅读分享、表态辩论、成果展示、批注交流、朗读评议、主持讨论、讲课模拟等等。比如说,有些课比较简单,学生又有兴趣,我们可以试着放手让学生当老师去上课,从而产生不一样的体验。

四、学习建构的助力引领

在课堂上,我们也绝不是装聋作哑,完全放任自流,而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因为教师无论是在学识技能上的领先性, 还是思想认识上的成熟性,都要求我们参与其中,而且是做好引领和调度。

学生要进入愤悱之境并不容易,有时需要教师的助燃,就是要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推波助澜,火上浇油。譬如在上《项羽之死》一课时,我们给文中三个场面拟写小标题,一开始学生思路没有打开,并不顺畅。这时候,我说,没有那么难吧,你们上一届的师兄师姐都拟过十几个标题呢!比如说“十面埋伏”“这个杀手有点冷”“黑武士”。在这一激之下,同学们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许多同学纷纷要求拟题,以致上黑板都站不下了,而且是精彩迭出。如“虞美人”“杀破狼”“满江红”“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楚歌惊魂夜”“东城破阵曲”“星陨乌江畔”等等。

有时候,需要我们因势利导,做好关联的工作,进行互联互通,拓展引申,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结构系统。李仁甫老师说互联策略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竭力打通学习内容‘点’与‘点’之间的界限,能否在学习内容‘点’与‘面’之间尝试转换,能否有意搭建学习内容‘内’与‘外’之间的桥梁。”比如在上姜夔的《扬州慢》时,我让学生推荐好句名句,分享阅读体会。其中一位同学推荐“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句,品读赏析也很精彩。我顺势提到“冷月”原本就是无声的啊,这是怎样的写法。于是自然讲到“移就”修辞格,联系到我们以前学习的《记念刘和珍君》中“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的句子,以及“美丽的错误”等日常用语,帮助学生理解“移就”,体会修辞的神奇的妙处。

学生的生成是自发而多样的,有的可能琐碎,有的可能散漫,有的可能浅显,需要我们教师引导他们聚焦到重点问题,从而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袁爱国老师说:“其实在生成课堂上,教师的主体性得以最充分的发挥,就是教学机智。”这样我们就能够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比如我们学习《庖丁解牛》一课,学生有不少疑问,但其中大部分都与这篇文章的哲理寓意有关。于是我引导学生说,这篇文章寓意丰富,你们都从中获得怎样的启发与感悟。结果,一堂课下来,同学们说了近二十条感悟,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其实,生成课堂在多年以前我就尝试过,但真正自觉地建构生成课堂也就最近一年的事。在生成课堂,我感受到了别样的精彩,感受到了有温度的课堂,从而爱上了上课的感觉。我想,生成课堂的真谛就在于顺应学生学习的规律、学生成长的规律,放开了学生的手脚,解放了学生的思想,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他们无限的潜能。但生成课堂并不是唾手可得的事,需要我们的极大智慧与艰辛努力,探索其中的奥妙。生成课堂的魅力无穷,我们只是刚刚上路,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建构文本课堂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