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郑生主任医师运用健脾疏肝法治疗崩漏经验※

2018-02-09王玉玲刘亚楠宋雪莉石晓茹李郑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21期
关键词:舌质肝郁脾虚

王玉玲刘亚楠宋雪莉石晓茹李郑生

(1 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2016级,河南 郑州 450000;2 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2017级,河南 郑州 450000;3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国医堂门诊,河南 郑州 450000)

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1]。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好发于青春期少女及近绝经期妇女。现代医学常给予内分泌激素治疗及对症治疗,甚者采用诊断性刮宫、子宫内膜去除术等手术疗法。崩漏是妇科常见疾病,其病程日久,易反复发作,甚者可影响生育。

李郑生主任医师是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的学术继承人,国家级名老中医,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内科医、教、研工作40余年,对中医内科杂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善治疗脾胃肝胆系疾病,同时对妇科与脾胃相关疾患也有独到见解及思路。笔者有幸跟随李郑生老师学习,受益良多,现将导师治疗崩漏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崩,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别论篇》,载有:“阴虚阳搏谓之崩。”漏,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载有:“妇人素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其同时也提出瘀阻胞宫、冲任而致漏下的病机。隋·巢元方指出“劳伤气血”“脏腑损伤”导致“冲任二脉虚损”,从而发生崩漏之病机。同时也指出崩和漏可以相互转化,与“漏为崩之渐,崩为漏之甚”理论相一致。明·张景岳将崩漏的病机总结为:“先损脾胃,次则冲任”“穷必及肾”。清·傅山认为崩漏的病机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清·叶天士将导致崩漏的机理概括为虚、热、瘀,同时认为崩漏的发病与脾肝两脏关系密切。周铭心教授[2]指出:治疗崩漏应发于机先,当先治脾。因肝病传脾,虽病在肝,但治之不尽治肝,而兼治子母,故重用健脾胃药。结合历代医家之观点,将崩漏的病因病机总结为脾虚、肾虚、血热和血瘀等导致冲任不固,子宫藏泻失常。李师认为:崩漏虽病在冲任,然月经的产生以肾为主导,月经的周期和经量的控制和调节主要与肝、脾有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之间相生相克,脏腑、气血、经络密切相关,且虚、热、瘀等比例因素可单独或复合成因,又可互为因果。故李师结合临床经验,认为崩漏的病机关键为脾虚肝郁,病机之本为脾胃气虚。治疗以健脾疏肝止血为基本治则,如兼有血瘀、肾虚等情况,亦会使用活血化瘀、补肾益气等法。同时,李师指出:因导致崩漏的病因有素体虚弱、情志不畅、劳逸过度、饮食不节或体质因素之不同,肝郁与脾虚之轻重亦会有所不同,故将崩漏分为脾虚失统证及肝郁血热证。

2 证治分类

2.1 脾虚失统证 症见: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沥日久不尽,血色淡,质清稀;面色 白,神疲气短,或面浮肢肿,小腹空坠,四肢不温,纳呆便溏;舌质淡、体胖大、边有齿印、苔白,脉沉弱。病机:素体脾虚、劳倦思虑、饮食不当或久病不愈等,均可导致脾气受损,脾气不足或中气下陷,统摄无权,冲任失固发为崩漏。法用健脾益气,举陷止血,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而成的自拟健脾止血汤。药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醋柴胡、升麻升阳举陷,固脱止血,与黄芪、四君子汤配合,可增强统血摄血之力;黄芪、当归配伍又可补气养血,体现“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思想;阿胶、远志、炒酸枣仁养血止血,安神宁志;黑地榆配阿胶凉血止血;米醋酸涩收敛,可达迅速止血之目的。若脾虚日久,土壅木郁,嗳气、腹痛者,可加醋香附、延胡索、郁金等以疏肝理气;若气虚血瘀,出血色暗,夹有血块者,可加三七粉(冲服)、丹参等以活血化瘀;若脾虚湿盛,胸脘满闷,食少便溏者,可加炒薏苡仁、炒白扁豆等以健脾祛湿;若兼有腰膝酸软、小便频数等可加桑寄生、菟丝子等以补肾益气;若出血量多势急者,可加用熟地炭、柏叶炭、茜草炭等以清热凉血,收敛止血,以达到迅速止血之目的,与“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思想相一致。

2.2 肝郁血热证 症见:经来无期,经血突然暴崩如注,或淋沥日久难止,血色深红,质稠,烦躁易怒,胸胁乳房小腹胀闷或窜痛,嗳气或善太息,便秘溺黄,舌质红,舌边可有瘀斑,苔黄,脉滑数。病机:情志不遂、暴怒伤肝、肝失疏泄,气郁日久化火,热伤冲任,迫血妄行,发为崩漏。治法:疏肝清热,养血止血。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药用当归、炒白芍养血和血、柔肝缓急;柴胡、郁金、香附、乌药等以疏肝理气;炒白术、茯苓、陈皮、砂仁、甘草等以健脾益气,牡丹皮、栀子以清肝热,疏肝郁;女贞子、旱莲草等补益肝肾、滋阴止血,体现滋水涵木之思想,熟地黄炭、柏叶炭、茜草炭等以收敛止血;若气滞血瘀,出血色暗,夹有血块者,可加三七粉(冲服)、丹参、益母草等以活血化瘀;若兼有腹痛、两胁胀痛,可加用青皮、元胡等以行气止痛。

3 医案举例

案1患者,女,29岁,2016年12月16日初诊。主诉:不规则阴道出血3月余。患者平素月经正常,5个月前因工作压力大致月经2月未至,遂至西医院就诊,给予黄体酮胶囊口服,后虽月经来临,但继之出现在未行经期间阴道淋漓不断出血。现症:阴道淋漓不断出血,血色淡,小腹坠痛,气短乏力,腰痛,睡眠差,大便多不成形,3次/天,纳可。舌质淡、体胖大、边尖红、苔白,脉沉细。子宫及附件彩超示: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功能失调性性子宫出血。中医诊断:漏下。辨证为脾虚失统证。处方:黄芪15 g,党参10 g,炒白术10 g,茯苓15 g,陈皮10 g,生山药15 g,香附10 g,砂仁10 g,柴胡6 g,升麻5 g,当归12 g,阿胶珠10 g,生地黄炭15 g,柏叶炭15 g,茜草炭10 g,炙甘草5 g,米醋30 mL(为引)。7剂,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嘱患者忌生冷、辛辣、油腻。

二诊:患者诉出血量已明显减少,但仍未停止,腰腹坠痛、气短乏力等症状较前明显缓解,舌脉同前。李师求因治本,认为患者兼有肝经郁热,故在上方基础上去升麻、生地炭,加女贞子12 g,旱莲草12 g,滋阴止血。继服15剂。

三诊:药后患者诉阴道出血已停止,无腰腹坠痛、气短乏力、腰痛,仍有大便不成形,3次/d,舌质淡、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炒薏苡仁、炒芡实、桔梗等以健脾益气,渗湿止泻,调和肝脾,以巩固疗效。

案2患者,女,35岁,2017年8月16日初诊。主诉:月经淋漓不尽13天。患者自2017年8月3日来经后至今未止,淋漓不尽,血色深红,量少,伴心急烦躁,腹部胀满,口干渴,时嗳气,纳可,眠差,大便干,2日一行,小便可。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西医诊断:功能失调性性子宫出血。中医诊断:漏下。辨证为肝郁血热证。处方:当归15 g,炒白芍10 g,炒白术10 g,茯神15 g,柴胡6 g,郁金10 g,香附10 g,乌药10 g,牡丹皮10 g,炒栀子10 g,炒枳实10 g,砂仁10 g,益母草15 g,女贞子12 g,旱莲草12 g,生地黄炭15 g,茜草炭10 g,甘草3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嘱患者忌生冷、辛辣、油腻。

二诊:患者诉服药5天后阴道出血已止,仍有眠差,大便偏干,日1次,小便可。舌体胖大,边尖红,苔薄白,脉弦滑。故在上方基础上去生地炭、茜草炭,加合欢皮15 g解郁安神。继服10剂。嘱患者中药汤剂服用完后,改服逍遥丸,以巩固疗效。

3 小结

李师在治疗崩漏时紧扣病机,着眼肝脾,扶土抑木,使脾健气足血旺,复其统摄之职,肝疏气顺血盈,正其疏泄之功。全方补中有行,行中有止,补不壅滞,行不耗散,止不留瘀。且李师治疗该病之所以能取得迅速止血之效果,与应用米醋为引有关,因小米能健脾,酸能敛肝,能控肝克脾土,达酸涩收敛,止血健脾之疗效[3]。金元·李东垣《脾胃论》:“善治病者,唯在调理脾胃。”李师强调:崩漏虽为妇科疾患,但其发病机理与脾胃有着密切关系[4]。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虚、湿、痰、食、瘀、热等病理因素皆可因脾胃气虚产生、变化,故在临床诊疗中,应健脾益气法贯穿始终。最后嘱咐患者,重视经期卫生,防感染;调饮食畅情志;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早睡早起,适当运动。

猜你喜欢

舌质肝郁脾虚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冠心病患者舌质变化与冠脉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研究
滋肾解郁汤治疗肝郁型阳痿41例
疏肝益肾汤治疗肝郁肾虚证月经后期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