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支撑下中医诊断学的教与学

2018-02-09杨艳秋兰辛键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21期
关键词:诊断学医案教与学

杨艳秋 兰辛键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强,操作与理论并重的中医专业基石课程,不仅需要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病情资料的采集,还需要具备运用中医理论对所获取的病情资料进行真假辨识、分析归纳、准确得出辨证结论的能力。

在传统的中医诊断学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主要是课堂讲授,学生的学主要是课上记笔记,课下背笔记。学生的学习任务主要是消化、理解课上的内容,学生被动地接受,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以信息技术支持为特征,涉及现代教学观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1]。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按需学习、选时学习、重复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的个性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强化,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得以极大发挥。

中医诊断学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化教学中,教学平台、微助教、学习通、微课、慕课、电子医案等资源的应用,让课堂悄然发生着变化。

1 微助教助力中医诊断学的课上学习

微助教,是华中师范大学田媛老师和华中科技大学专业团队合力推出的利用信息化手段,帮助教师搭建的智慧课堂,旨在进行课堂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学生利用手机进行课堂签到,手机签到既缩短了签到时间,也预示着中诊课程的开启;手机答题和讨论中的随机点人环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出勤率、课堂研讨、虚拟论坛发言、平时作业和小测验等模块便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作出发展性评价;微助教即时统计学生的参与成绩,并以数据和表格的形式进行展现,根据学生参与率和答题正确率的变化,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课堂状态,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度、把握教学难度。

微助教能够为教师带来“控制感”,给学生带来“参与感”。提供的课堂签到、课堂测试、课堂讨论等多种互动功能,以游戏化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让教师的教学实践与创新,化繁为简、对症下药,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 微课慕课助力中医诊断学的线上学习

微课、慕课的学习形式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灵活、方便,自主性、积极性得以发挥。

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中有些概念生涩难懂,教师课上的一次性讲解,学生不能完全掌握,教师将生涩难懂的概念制作成微课或利用微课讲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学生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自主选择观看的内容,重复学习,强化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名校名师开放的免费中医诊断学慕课,让学生不受身份、时空的限制,共享所需的、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感受着名师名家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

医学院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医学素养和自主探究解决疑难、复杂医学问题的能力,并始终保持这种能力和热情。学生主动探究、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热情至关重要。微课、慕课实现了学习时间、学习空间的延伸,将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网络、延伸到任意课堂……为主动探究、终身学习提供了平台和可能。

3 学习通助力师生课下互动

学习通为师生构建了一个网上虚拟的交互空间、一个虚拟的网上学校。教学环境由线下的有形课堂变为线下线上结合的“O2O”环境[2];教学资源亦从纸质文字教材为主,向多种媒体资源共存转变。

学习通借助信息技术对中医诊断学中病理声音、望诊图片、问诊视频、体格检查影像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并通过相应的教学设计,把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使学习者通过人机交互,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的学习活动。同时,教师可适时将教学课件、典型医案、在网络平台上收集到的资料与学生分享。网络交互平台,不仅给所有学生,更是给交流不畅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提问、发言、讨论、畅所欲言,在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中增进情感、启迪智慧、产生共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与共同成长。

4 基于虚拟现实教学助力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仿真技术生成一种交互式人机世界,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是利用计算机和专用硬件仿真一种境界,通过参与者与“仿真环境”的交互作用,完成一个“历程”来进行学习,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3]。虚拟现实的仿真技术已在医学教学中开展,脉象训练仪、舌象仪等已在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中运用,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在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中得以实现,为更好地开展实训教学提供信息科技支持。

5 电子医案助力知识拓展运用与科研

中医的症状采集特色鲜明,重视患者的主观感受,证候表现中蕴含着病、证的客观规律,处方用药客观、具体,针对性极强。中医病案是中医学的宝贵财富,是中医药薪火传承的精髓,正如章太炎先生所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医案是临床的第一手资料,中医先哲独到的学术见解、详尽的临床实录、深入浅出的临证分析,是中医理论、个人领悟及临床实践的完美结合。医案中蕴含着大量的隐性疾病诊治规律,由于医家的诊断与治法主观性强,相似症候的诊断差异性强,用药规律经验性强,摒除医案中的主观因素和经验成分,挖掘其中的普遍客观规律,仅凭个人之力难以进行全面的梳理与总结。

“互联网+”时代将传统的中医传承模式“读经典、做临床”赋予了新的内涵,即从“读经典”到中医经典知识管理,从“做临床”到中医医案知识管理,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获取感性的中医诊疗知识[4]。基于本体的名老中医医案研究应用系统[5]、中医诊疗系统软件、中华医典、医案通APP等,让学生能更好地直面真实、具体的临床问题,将医案转化为诊疗知识,培养学生以病案诊治为中心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以期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逐渐形成辨证思维、整体思维模式,也为系统地研究知名医家的临床经验、学术思想和临证思维提供了可能。

数据挖掘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研究医案中方药与病-证-症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提供了可能。研究资料数据较充足,运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数据挖掘分析方法,从药症角度研究医案,既能摒除原有主观病证分类的影响而得到客观的分类结果,又可依据分类结果验证原有的疾病分类是否完善,还可以发现新的有内在联系的疾病分类类型及最佳治疗方药,甚至可以为现代医学提供疾病分类的新思路,促进中医学不断前行、创新发展[6]。

6 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融合多种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教学实践者既要研究教与学的资源,又要研究教与学的过程,并对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教学设计、教学开发、教学应用、教学评价和管理四个环节缺一不可[7]。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打破了传统单一的学习方式,课堂氛围变得轻松;将复杂的理论知识简单化、可听可视,提高了课堂效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丰富了教学内容与形式,拓展了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4]。教师授课的形式不再局限于讲台、课堂,可以录制成微课、慕课,通过学习通等教学平台进行发布;学生的学习形式也更加灵活,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在课前、课后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课上的教学内容也会因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可以是针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式讲解,可以是针对课上要运用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也可以是引导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讨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师应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根据学科自身需求加以选择,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佳化,不能一味追求形式而忽略教学的实际需要。每位教师应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自身学科的教学过程中。

教育信息化让媒体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娱乐,也成为学生学习的必备工具。教育信息化的成效或最终目标应体现在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育信息化强调要运用信息技术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8]。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成熟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显然已不符合我们的时代要求,更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未来的教学将是学术、技术、艺术三术的完美结合。

猜你喜欢

诊断学医案教与学
楷书的教与学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教与学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PBL教学结合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欢迎订阅《小学数学教与学》
新加香薷饮医案6则
基于现代网络通讯工具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与探索
古医籍中刺络放血医案浅析
诊断学教学中融入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