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飞经走气”之青龙摆尾※

2018-02-09阳仁达朱重政黄文韬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15期
关键词:行针经气青龙

罗 明 阳仁达 兰 伟 孙 璐 朱重政 黄文韬

(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湖南 长沙 410208)

青龙摆尾又名“苍龙摆尾”,其作为明代针刺手法的一大创新,具有激发经气,促使气血加速运行,增强循经感传,从而达到“过关走节”的作用[1]。《针灸大全·金针赋》:“若夫过关走节,其法有四:一曰青龙摆尾……”。那么青龙摆尾的手法如何呢?根据徐凤《针灸大全·金针赋》:“……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徐氏认为,先进针至皮下,达到一定的深度后,不进不退,一左一右地拨动针柄,如船夫摇舵一般。但是随着针灸的不断发展,后世古今医家在继承徐凤的手法之后,皆有所创新。

1 继徐凤之后的古代医家对青龙摆尾之论述

1.1 汪机论青龙摆尾 《针灸问对》曰:“……行针之时,提针至天部,持针摇而按之,如推船舵之缓,每穴左右各摇五息,如龙摆尾之状。兼用按者,按则行卫也。”汪机将穴位结构分为天、地、人三部,针刺时先直接刺入地部,得气后,缓缓将针提到天部,行针,气至后,向左手方向摇摆后下按针身,将针刺入地部,气至后退到天部,再向右手方向摇摆,刺入地部,气至后再次退到天部。每次行针的时间为5息(约17秒)。

1.2 李梃论青龙摆尾 《医学入门》曰:“……以两指扳倒针头,朝病所,如扶船舵,执之不转,一左一右,慢慢拨动九数,甚三九二十七数……”。李梃强调先将针刺入天部,行针得气后将针扳倒,调整针尖朝向病所,同时以九数或九的倍数左右拨动针柄,激发经气,直到经气流通,产生循经感传。

1.3 杨继洲论苍龙摆尾 《针灸大成》曰:“……凡欲下针之时,飞气至关节去处,便使回拨者,将针慢慢扶之,如船之舵,左右随其气而拨之,其气自然交感,左右慢慢拨动,周身遍体……”。杨继洲之手法类似汪机,提倡先将针直刺入地部,气至后再提针到天部,把针尖指向关节,再下按,如船夫摇橹之势,慢扶针,一左一右慢慢拨动,直至经气向关节方向传导。再慢慢将针退回天部,将针尖逆着关节方向,操作手法同前,如此反复操作至周身经气通畅。

2 现代针灸家对青龙摆尾之论述

2.1 郑魁山青龙摆尾针法 进针得气后,医者随患者呼吸节奏扶针柄向左右前后(45°以内)四个方向交替缓慢如钟摆式拨动针体,不断重复,往返拨针如“江中舡上舵”,达到激发经气之功。操作毕,缓拔针,速压针孔[2]。

2.2 陆瘦燕青龙摆尾针法 操作时,针刺得气后,保持进针深度,扳倒针身,使针尖朝向病所,勿捻转,握持针身,左右缓缓摇动针体,如船夫摇橹之状。摇摆九阳之数,直至循经感传,此为补法。泻法的操作同补法,只是在拨动针体的时候行六阴之数。另外,陆瘦燕认为在应用本法时,若进针后迅即得气,则可纯用补法,如下针后感觉沉紧涩滞,此邪气大盛,必须先用泻法,去其邪实,然后真气才能随至[3]。

2.3 陆寿康青龙摆尾针法 针刺得气后,退针至天部,将针尖指向病所、握持针柄,保持深度,然后轻轻压下针身,左右缓缓拨动针柄(45°以内),如摇桨之状,拨动时行九阳之数,使经气感传。操作结束后,缓出针,速压针孔[4]。

2.4 管遵惠青龙摆尾针法 强调管氏下针十法(进、退、捻、留、捣、弹、搓、努、盘、飞),针刺得气后,提针至天部,顺势调整针尖指向病所,执住针柄保持深度,左右或前后(45°以内)慢慢拨动针体,往返拨针如扶船舵之状,行“九阳之数”,使针刺感应逐渐扩散。操作毕,缓出针,疾压针孔[5]。

2.5 杨兆民青龙摆尾针法 进针得气后,将针退至浅层,调整针尖指向病所,再次得气后,慢慢摆动针柄,如同手扶船舵航向一样,由此诱导循经感传[6]。

2.6 李家康青龙摆尾针法 针刺前,先调整患者呼吸至平稳后,采用爪切式进针,嘱其咳嗽,随咳下针,针刺得气后,提针到皮下,按倒针身,角度为30°~50°,使针尖指向病所。手执针柄,保持进针深度,向前后、左右慢慢拨动针柄。进针时按天部行针3次、人部行针9次、地部行针6次,退针时按地部行针9次、人部行针3次、天部行针6次。每层行针3次,整个手法共行针54次。配合患者呼吸进行补泻,呼气时进针得气后,在吸气时将针柄一左一右一上一下拨动此为补法;若在吸气时进针,得气后在呼气时将针柄一左一右一上一下拨动,此为泻法[7]。

3 青龙摆尾手法的应用

青龙摆尾作为“飞经走气”四法之一,其要义在于疏通经络,调畅气血,可用于气滞血瘀的各类疼痛、癥块等,现将临床运用举例如下。

于宏君等[8]将58例落枕患者随机分为青龙摆尾针法组30例和普通针刺组28例。除手法不同外,其余均相同,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青龙摆尾针法组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P<0.01)。

周光涛等[9]在84例三角肌下滑囊炎患者肩三角肌隆起处寻找阿是穴,针刺行青龙摆尾手法结合拔罐,1个疗程后的治愈率为84.5%。

王加等[10]将6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选取相同的穴位,治疗组采用青龙摆尾手法,对照组运用电针疗法。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张慧等[11]将60例心肌缺血患者随机分为手法组和药物组,每组30例。手法组根据辨证,选用适当的穴位予以青龙摆尾手法治疗;药物组口服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结束后比较各自的疗效,发现手法组整体疗效优于药物组(P<0.05)。

4 讨论与展望

综观古代医家对“青龙摆尾”的论述,笔者发现徐凤的手法为源,其“一左一右,慢慢拨动”渗透了后世古代医家的手法之中。汪机在徐风的手法基础上提出了拨动针柄的时间,并强调了“按”法,认为按压可使卫表之气抵达深部,充分发挥表阳之气对体内深部的治疗作用。李梃在徐凤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向病所和“九数”,天部属阳,九为纯阳之数,针刺在天部得气后,将针尖指向病所并行纯阳之数,是天部之阳结合纯阳之数,可大大增强循经感传,达到“气至病所”之功。杨继洲提出青龙摆尾中的补泻应通过患者的病情灵活掌握,倡导经气当过关走节乃至流变全身。我们知道,在循经感传中,关节是经气流通的“最大阻力”之所在,经气若能通过关节,则一通百通。杨继洲强调经气的过关走节,通过关节经气的畅通从而达到全身经气畅通,最终达到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的作用。全身经气畅通为该法之根本所在。

观夫现代医家对“青龙摆尾”的论述,笔者发现杨兆民和郑魁山基本继承了徐凤的手法,杨兆民认为针尖要指向病所,但没有强调经气的过关走节。郑魁山在徐凤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呼吸和开阖补泻手法,在行针的过程中结合患者的呼吸,让患者密切配合,达到了“治神”的目的,因为治神是疗效的关键。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粗守形,上守神”,强调上工针刺守神,此外《素问》云:“形弊血尽而功不利者何?神不使也”,说明针刺没有疗效很重要的原因是未治神。出针按压针孔是开阖补泻中的补法,不使经气外泄也。陆寿康、管遵惠在汪机手法的基础上融合了开阖补泻,倡导急闭针孔。陆瘦燕结合了李梃和杨继洲的手法,并根据进针得气的时间及针下有无沉紧涩滞而行补泻手法,初下针得气快则为虚证,行补法;初下针,针下沉紧涩滞则为实证,当先用泻法再用补法。该手法具有迅速出击,驱除实邪的特点,但仅根据针下的感觉来判虚实,笔者持保留意见。因为术者针下的感觉会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有时候针下的沉紧涩滞或许正是得气之征。正如《针经指南·标幽赋》曰:“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李家康在前人的基础上融入了呼吸补泻、捻转补泻、九六补泻,重视天地人三部。

在临床运用上,“青龙摆尾”可用于气滞、血瘀的各类病症,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三角肌下滑囊炎、心肌缺血、落枕等。

综上所述,关于“青龙摆尾”的手法历代医家均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笔者在查阅数据库的时候发现关于“青龙摆尾”的文献较少,缺乏基础性研究,也缺乏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其机理的研究实属空白。这或许与历代医家关于该手法的论述不统一有关。那么总结统一该手法和加强该手法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将是今后要走的路。

猜你喜欢

行针经气青龙
头针治疗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量效和时效参数分析
人体经脉养生律
针灸学教材中行针手法来历考证
浅论手太阴肺经经气运行规律
邹医师讲针灸
人体经脉系脏养生律
少林功夫拳(三)
小青龙说“角”
青龙现身记
青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