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理解“新时代”的五个维度

2018-02-07马彦涛赵聪聪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新时代特色理论

马彦涛,赵聪聪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这是基于对我国发展所处阶段的准确把握提出的一个重大科学判断。基于这一重大判断,我党在理论上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历史视角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出了新判断,在实践层面为新时代确立了新的奋斗目标,在文化层面提出了要营造新时代的文化环境与时代氛围,在发展层面上明确了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设定了新的时间表,提供了新的行动指南。

一、理论维度:新的指导思想

新时代产生新思想。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2〕人们创造自己的思想成果,必须与其所处的时代相适应,也必须根植于其所处的时代土壤。我们党的每一个重大理论创新,都是在回应时代需要的前提下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所产生的最新成果,每一次新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都会指引新的历史阶段开启新征程、凝聚新的磅礴力量。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需要新思想。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程就是在新的历史阶段不断形成新的指导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稳步发展,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的深刻把握,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提出与落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1〕。这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这个具有960多万平方公里、13亿多人口的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另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国今后必须坚持和贯彻落实的指导思想,是为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理论武器,也是回答“习近平之问”(即“为什么出发”)的密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深邃。一方面,从时代课题的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的指导思想与行动指南,他站在理论和实践的高度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应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怎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了回答这一重大课题,我们党提出了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理念等,内容涉及面广泛,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军队、党建、国际等各个方面。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还用“五个是”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用“十四个坚持”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对我们在具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学会弄通落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具体要求。

二、历史维度:新的发展时期

新时代展现新气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1〕这种极不平凡集中体现在“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1〕,这种极不平凡是可载入史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1〕。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时代要有新目标,生活在新时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也是新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独特的时代重托。我们更应以崭新的姿态、昂扬的斗志、十足的信心,为实现新时代的新目标而奋斗,为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而贡献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彰显强大民族伟力而奋斗不止。

新时代取得了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一个发展的集合体,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接力的逻辑过程。正是因为有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实践基础与理论成果,新时代才得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价值取向上,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动力上,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走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在收入分配上,更加注重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制度建设上,创造性地提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在社会发展水平上,由注重重点突破走向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发展;在对外开放和国际战略上,由回应挑战走向更加积极作为、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新时代的发展注入了发展的动力、活力与合力,为推动新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个方面积聚了强大的思想磁场,为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的逻辑演进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与新的实践基础,更为提升中华民族的历史地位、提高中国人民的自豪感与荣誉感增添了信心。

新时代开辟了由富到强的新征程。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逻辑起点和出发点,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真正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现在的强起来。新时代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完成的历史使命、聚集的时代课题、关注的时代特征与之前皆不相同。在理论上,新时代所要完成的是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之后中国所面临的新问题,这首先要在理论上进行回答并进行理论准备。在实践上,要注重各群体在强起来之后的心理适应与环境适应问题。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从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些时代问题上给出了合理的理论表达。新时代就要回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这是关乎中国的前途命运,关乎中国去往哪里、走向何方的重大问题。这不但需要在理论层面给出合理的回应,更应在实践层面为各群体提供一个适应新时代的实践场域,以保持与理论的同频共振。

新时代赋予了新使命。马克思说过:“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3〕新时代意味着新的历史机遇与历史境界,也伴随着新的历史考验。如何在新时代完成时代所赋予的新使命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一场新的考验,是新的“赶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就是要把中国共产党不断锻造成引领时代风尚、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历史考验、永葆蓬勃朝气、始终一心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是要在新时代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与新面貌;就是要在新时代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就是要在新时代仍然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

三、实践维度:新的奋斗目标

新时代提出新目标。新时代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伟大的宏伟蓝图,提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我们从来都没有像现在这样更接近于这个伟大梦想,更有信心实现这个伟大梦想。具体来说,伟大梦想又划分成了具体的任务和目标,改革的目标、强军的目标、依法治国的目标、大国外交的目标等,这些目标最终都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总的宏伟蓝图。目标是指引我们走向成功的旗帜和风帆,有目标的人生是幸福的,有目标的民族是有希望、有力量的,我们相信,只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做,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奋进,就一定能各个击破,直到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新时代新目标的规划具有阶段性特征。任何目标的实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目标的实现,就越需要认真对待,决不松懈。中国共产党向来是根据阶段性特征对目标进行规划的。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十八大再次重申了这个目标。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又作出了新的部署和规划,提出了“两步走”目标,第一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按照新的战略部署,我们将提前实现第二个“一百年”计划,本世纪中叶将进入现代化强国的行列。这不是文字上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目标,我们有信心一步一步地朝着目标前进,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自信、更有力量实现这个目标。实现这一新的战略目标,不仅会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也会对世界产生历史性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必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境界。

四、文化维度:新的人文环境

新时代塑造新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真正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强起来”是一个内涵丰富、体系多元的概念,不仅包括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丰裕,还包括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的建立、健康的精神世界的培育、多元发展需求的满足以及美丽生态环境的塑造。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站起来”的问题,因而以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工作重心,忽略了对社会人文环境的关注;改革开放40年来,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要解决“富起来”的问题,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党和国家对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精神世界的健康发展及美丽生态环境的建设逐渐提上议事日程,也引起了社会和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但力度依然不足。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需求方由“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供应方由“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由此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人民需求的变化趋向,由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不仅是物质生活的需要,更是精神世界、人文情怀、生态环境、制度文化、安全氛围等的需要。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讲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这些都是新时代我们即将面对的新环境,也是必须重新塑造的新环境。

物质环境在基本稳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稳定解决了13亿多人口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不仅如此,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了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这些都为良好的物质环境的打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物质环境的基本稳固是很多代人付出艰辛努力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可以载入史册的伟大功绩。但发展是个持续不断的主题,没有终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要求。新时代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国际地位没有变,依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新时代的发展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决定了我们当前的根本任务依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脱离这个中心,依然是要坚持改革开放,不能故步自封。

人文环境在新时代有了新发展。物质环境的基本稳固是激发人们产生更高层次需求及多元结构需求的重要因素,正如马克思所说,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4〕。这个新的需要就是更多元化、更高层次的需要,由生存型需要转变为发展型和享受型需要,由单一注重物质生活的需要转变为同时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多元生活的需要,由低层次的物质需要转变为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新时代新的人文环境的塑造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要求我们端正姿态、精神饱满、一往无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投入全部的精气神。

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确实有了显著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比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在早期发展阶段,由于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意识不强,发展生产力、解决温饱问题还是主要矛盾,因而生态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但社会发展到新时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阶段,显然发展模式、发展理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关注于自身生活在其中的自然世界,着眼于建立宁静、和谐、美丽的生态环境,以此保障社会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大自然才能向人类伸出友爱的橄榄枝,才会帮助人类、养育人类、发展人类。如果我们破坏自然规律,其程度超过了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那么人类就要受到反噬,不仅当代人类的发展会受到影响,子孙后代的发展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绿色、健康的发展理念和生态环境观,努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五、发展维度:新的社会主要矛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历来具有根本性关键性。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述。1956年党的八大的表述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与当时我国基本国情和生产力落后的状况是相符合的,但是在后期的贯彻落实中由于受到国内外形势的影响而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至2012年党的十八大的表述基本相同,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表述,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是新时代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需要准确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从供应方和需求方的角度来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的“变”,主要体现在供应方和需求方都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供应方是落后的社会生产,需求方是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供应方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需求方同样发生了变化,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供应方与需求方都发生变化表明,我国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民对物质文化的基础性需要基本得到满足,我国社会进入了高速、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在人民需求增加的情况下,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明显已经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这对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要求我们花大力气、下大功夫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地推动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虽然主要矛盾变化了,矛盾的供应方与需求方也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依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就决定了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及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不能变、不能丢。在“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进一步拓展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认识,拓展我们对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内涵与外延的把握,将会更好地引领我们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制定新时代发展新战略新举措的基本依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是我们党和国家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和关键所在。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判断,有助于党和国家更加全面地分析和把握多方面、多样化、个性化、多变性、多层次的人民需要,与时俱进地分析研究人民需要的时代特点和发展规律,从而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求以强大的、全面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而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显然已经成为满足人民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准确判断,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不容忽视且必须摆在重要位置上的理论依据,是党和国家制定新时代发展新战略新举措的根本保证。

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是党的理论与时俱进的重大成果。矛盾理论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丰富,特别是在中国的发展中,一代又一代领导人都密切关注矛盾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过矛盾的重点论,揭示了蕴含在其中的矛盾不平衡思想,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列宁在此基础上结合当时的世情国情提出了帝国主义矛盾不平衡发展理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与《矛盾论》中,详细阐述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概念,系统阐述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情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对社会主要矛盾理论进行了创新与发展,提出了改革开放、发展生产,解决人民对于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81年提出),并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放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从而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点,丰富和发展了矛盾理论。其后我们一直沿用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直到党的十九大,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根据新的发展情况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重大判断,作出了新表述,推动了理论的与时俱进。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变化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立足现实,又一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成功结合,这是党的理论的伟大创新,既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是总结历史经验、顺应社会发展大势的重大决策。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能否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以此来确定工作重心和根本任务,事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重大理论判断往往是开启发展新阶段的思想基础,是关乎全局的重大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新时代的新矛盾。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人民生活水平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平台,不再是以往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了,正是因为我们党正确分析我国基本国情,才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判断。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确立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确定了新时代的逻辑起点,在理论维度上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历史维度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出了新判断,在实践维度上为新时代确立了新的奋斗目标,在文化维度上提出了要建立新时代的文化发展环境与时代氛围,在发展维度上明确了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五个维度之间并不是分离孤立、互不相关的,相反是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我们准确理解新时代的新思想、新气象、新目标、新环境、新矛盾提供了一种整体系统性的思路,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7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9.

猜你喜欢

新时代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