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文化强省战略的目标体系和实践路径

2018-02-06李学军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四川文化

李学军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 610072)

一、四川文化强省战略的目标体系

自党的十六大做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重要部署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着力点和基本要求,全国各地相继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掀起了一场如火如荼的文化建设热潮。

文化强省战略的实现涉及文化体制、文化公共事业、文化产业、文化政策法规、文化人才培养等诸多要素,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程,这在客观上决定了文化强省战略具有多层次、多维度的目标体系,涵盖指引性强的总体目标和可操作性强的具体目标。

(一)四川文化强省战略的总体目标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指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总体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健全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生产服务体系,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完善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营造有利于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把四川建设成为全民素质优良、社会文明进步、科技教育发达、文化事业整体水平和文化产业整体实力西部领先的文化强省。”[2]2011年,中共四川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立足于四川文化建设实践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定位,强调“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到2020年建成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进一步科学、准确地确立了四川文化强省战略目标。

四川文化强省战略的总体目标是对全省文化建设的统筹安排和布局,是对未来文化建设成果和蓝图的宏观描绘。《四川省“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强调,要正确把握文化改革发展形势的深刻变化,立足四川文化建设实际,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发展理念,厚植发展优势,破解发展难题,不断开拓四川文化发展新境界。四川建设文化强省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文化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文化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巴蜀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文化发展主要指标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如期实现文化小康目标,基本建成文化强省。”[3]2018年,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明确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将文化建设纳入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大局来谋划和推动。[4]在全国各省大力促进文化大繁荣和大发展、掀起文化强省高潮的背景下,四川省需立足省情,不断丰富和发展文化强省战略的内涵,不断提炼文化强省战略目标。

(二)四川文化强省战略的具体目标

四川文化强省战略的具体目标是指对每个指标和能力维度应达到的标准和水平,根据《四川省“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的相关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遵循“培育人文精神、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和培养工程。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巩固和完善,全省人民普遍树立先进的价值理念和有序的行为规范;四川人民坚忍不拔、勤劳勇敢、乐观豁达、知恩图报的鲜明文化精神和形象深入人心;建立起以“一馆三地一展”为龙头、以村镇陈列室为支点、以参观线路为纽带的抗震救灾精神和感恩奋进文化宣传教育体系,文化悦民、文化育民、文化聚民的积极效应充分彰显,形成健康向上、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3]。

二是瞄准“便利化、均等化”的建设取向,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工程。核心内容为:文化便民、文化惠民和文化设施标准化工程深入推进,全省城市建成“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建成“十里文化圈”,实现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县县有两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和广播电视站”、“村村有农家书屋”,搭建起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适用高效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全省人民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和实现,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提升[3]。

三是围绕“市场化、高效化”的目标要求,实施文化体制改革攻坚工程。主要包括: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全面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完成,建成一批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改革和创新文化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自主经营、运转高效、富有活力、充分竞争的文化企业运行机制,实现全省文化建设和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型;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形成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文化宏观调控体系;消除行业壁垒和地区封锁,构建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科学执法的现代文化市场管理体系[3]。

四是探索“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路径,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工程。包括;形成“一核四带”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和“5+2”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传统文化产业改造升级,新兴文化产业所占比重显著增加,形成一批综合实力强、影响力大、带动作用明显,具有行业代表性和区域代表性的产业旗舰和骨干企业;文化企业上市公司和文化集团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加速,文化产业成为全省支柱性产业,西部文化产业高地和区域文化市场中心地位基本确立。

五是坚持“特色化、大众化”的基本原则,实施巴蜀文化精品创作工程。以“市场化运作、项目化包装、科学化营销”为理念,构建起文化领军人物项目负责制、重大选题招标机制、重大作品开发机制和重要奖项评选机制;“巴蜀画派”打造和振兴川剧取得良好成效,并创作出一批具有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主旋律高扬、人民群众喜爱、富有巴蜀特色的文艺精品力作。

六是搭建“常态化、实体化”的展示平台,实施四川文化“走出去”工程。编织“文化传播媒介网络”,重要新闻媒介和新兴媒体传播平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打造一批具有强大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知名网站、数字出版基地和数字电影院线;实施四川优秀作品对外推广工程,提升国际文化服务贸易规模,构建起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的新格局。

七是遵照“规范化、系统化”的建设指南,实施文化政策法规体系完善工程。地方配套政策日趋完善,形成法制保障有力、配套政策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得到有效保障,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和文化管理部门业务指导机制较为完善,实现文化执法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

二、四川文化强省战略目标的实施步骤

四川文化强省战略,应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选择科学合理的路径,分阶段、分层次地明确和实施重点目标和任务。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明确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将文化建设纳入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大局来谋划和推动,这些规划和改革发展目标为文化强省战略实现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时间节点,可以以此为基础划分战略实现的具体发展阶段和任务。

2011-2015年:重点突破阶段。以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为两大重要抓手:一是全面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基本形成责利相统一、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提升文化消费,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达到8%左右,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占现金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达到4%左右[5];二是在基本实现“一核四带”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和“5+2”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基础上,实施集团型扩张与基地型集聚并进策略,形成一大批有文化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同时积极促进文化企业集聚发展,形成多个文化产业基地[6]。

2015-2018年:统筹推进阶段。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文化精品创作、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人才建设、文化法律法规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以“公益性、基本型、均等性和便利性”为导向,覆盖省、市县、市(州)、乡镇、村(社区)等五级的公共文化设施和运行保障机制全面完善;文化创作生产机制有效创新,到2018年,四川文化精品数量和市场占有率居于全国第一梯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重点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四川成为名符其实的文博大声、非遗大省;形成较为完备的文化人才吸引、培养、储备、激励保障机制,到2018年,基本建立与文化强省战略目标相适应的多层面全方位的人才队伍,四川成为名符其实的文化人才强省;基本形成完整的文化政策法规体系和配套保障制度,四川成为名符其实的文化执法大省。

2018-2020年:跨越发展阶段。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新兴文化业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链条加速延伸,文化成业成为全省支柱性产业;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群众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升;巴蜀风格的文化精品不断出现并广为流传,国际文化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度提升。到2020年,全省具备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创新力、传播力和竞争力,成为名符其实的西部乃至全国的文化高地。

三、四川文化强省战略的实践路径

确立合理的文化发展战略和达成目标,必须要制定科学的构成体系及实践路径。四川文化强省战略的实践路径,必须具备统筹兼顾的思想,在公益性文化建设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城乡和区域均衡发展、“五位一体”、文化特色品牌、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以及管理体制创新等若干方面,形成特色鲜明的战略实施路径,为四川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奠定基础,指明方向。

(一)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统筹发展

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方面,两者被视为文化发展的“双轮驱动”,文化发展的两个“支点”,它们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界定两者的性质,分析并统筹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文化市场开放有序、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和开发、文化川军素质优良、巴蜀风格的文化品牌满载盛誉,文化传播体系健全先进;文化产业成为全省支柱产业,建立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文化强省,成为西部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传播力的区域文化中心和文化发展排头兵。

1. 找准不同特点,坚持“两手抓”

坚持“两手抓”,既要正确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性质,找准不同的特点,又要看到两者之间的互相联系;政府既要集中力量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又放手推动经营性文化产业向前发展,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

要推动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建设上的宏观调控作用。从主要是行政管理为主向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管理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鼓励捐赠和赞助等各项政策,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业,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要加大财政的投入,调整各种资源配置,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公益性文化事业方面,要加强农村、军营、学校、城市社区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基层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同样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应当通过体制创新,来推动国有文化单位的改革,发挥国有文化单位在文化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要结合市场机制来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这是文化生产方式的一次深刻变革,也是文化生产力的一次本质提升。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壮大文化产业实力;放手让一切有利于文化发展的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焕发出勃勃生机,鼓励文化精品走出国门,体现文化的软实力。

2.坚持“双轮驱动”,兼顾两个“轮子”的发展

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各方参与,在“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方针的指导下,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主力,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体现其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原则,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与此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做到创新体制、灵活机制、发展市场、壮大活力,培养一大批有实力强大的骨干文化企业,提高四川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坚持“双轮驱动”,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要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当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

3.统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战略

无论是“两手抓”,还是“双轮驱动”,归根结底都要贯穿统筹兼顾的战略思想。从四川省的情况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改革发展,文化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天府新区升为国家级新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获批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历史性机遇,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政府在财政扶持、税收优惠、土地扶持、拓宽投融资渠道方面要充分体现统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思路。

(二)城乡和区域均衡发展战略

1.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1)要求“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资源信息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数字放映、农家(社区)书屋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使用长效机制”。

(2)提出了“新农村综合体配套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基本指标。这些措施都将有力促进四川文化均衡发展。

(3)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文化活动,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4)积极开展“全民阅读”、“文化列车”、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鼓励和扶持各类社会团体和机构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5)推动媒体办好农村版或农村栏目。

(6)鼓励支持农村文化艺术进城,城市剧院、文化展馆、文化广场要为农民演出提供便利。

(7)鼓励和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点、便民文体用品店等文化服务网点建设,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基层延伸,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5]。

2.扶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

四川存在较多的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这类地区有的交织重叠,文化发展十分落后。加大对这些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财政投入,是四川文化均衡发展的战略之一。

在加快推进文化均衡发展”的内容中,一方面要求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不断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并明确提出要“以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为重点”,建立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将有力促进文化落后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均衡发展”[8]。另一方面提出了“实施省内发达地区带动贫困地区和其他地区帮扶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的文化对口帮扶工程”,同时还把战略目光瞄准牧区群众和寺庙僧尼,要求免费为他们订阅手机信息,推动先进文化产品深入这些地区的群众[5]。

3.吸引东部发达地区参与本部地区的文化产业

四川虽然地处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如东部地区,但本地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却十分丰富,完全可以鼓励东中西部地区走向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动发展,吸引东部地区在人才、技术、经验等方面提供帮扶,逐步缩小东西部的文化差距,形成区域文化产业的均衡发展,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三)“五位一体”统筹发展战略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并明确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当中,阐述了“文化建设”的具体内涵。结合四川的实践,这个内容包括了三个方面的要求:

1.加快完善文化管理和经营的机制

“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的要求,是从文化事业管理和文化产业生产经营机制两方面提出的,即从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入手,统筹兼顾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这和前述“两手抓”、“双轮驱动”的思路保持了一致,强调的是文化发展的内部环境。

2.为文化建设创造优良的外部发展环境

四川文化强省战略中,对“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作出了具体部署。例如,大力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电影、电视剧、演艺娱乐等文化产品市场;培育艺术品交易、文物复制、民族民间工艺品等特色文化产品市场和网络文化市场;拓展动漫游戏、移动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兴市场;加快培育资本、人才、信息、技术和产权等要素市场;培育文化服务市场等等,为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5]。

3.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

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在改革转制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文化资产,要从健全管理体制入手,既要用好这笔资产,让其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益,又不能让其闲置起来,或任其白白流失,保护好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职工的根本利益。四川文化强省战略在“创新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方面,提出了“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制定国有文化单位综合评估考核办法,形成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措施[5]。

(四)文化特色品牌发展战略

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打造自己的文化特色品牌,是四川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内容。

1.着力打造四川特色文化品牌

一是要求推出“中国气派、巴蜀风格”的优秀文艺作品。这里确定了四川文化品牌的特色是“中国气派、巴蜀风格”,既把眼光瞄准了全国的市场,又突出了巴蜀地方历史文化特色,明确了四川文化特色品牌的战略定位[5]。

二是从扶持重要文化人物入手,打造“文化川军”。推行“文化领军人物项目负责制”,以优秀人才为核心,聚集一大批创作、生产、经营人才[3]。《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规定了对“文化企业领军人物”的奖励制度,这些措施将有利于建设一支能够创造具有巴蜀文化特色品牌的文化队伍

三是要求建立打造文化品牌的良好的市场机制和外部环境。即要求建立重大选题市场招标机制、重大作品立体开发机制、文化产品营销传播体系,“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格局[5]。

四是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深入挖掘“五大文化资源”和“八大优秀题材”。这五大资源是: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优秀民俗文化资源;八大题材是:重大革命题材、抗震救灾题材、西部大开发题材、历史文化题材、民族团结题材、廉政建设题材、新农村建设题材、现代生活题材等[5]。

上述文化资源和题材,构成了四川文化特色品牌的核心内容。

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集群

文化产业集群的运营方式释放着巨大的能量。文化产业集群的崛起,实际上也是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大整合、大发展的表现。在四川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势头良好的情况下,2009年12月28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列出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强调抓产业链条的聚合,做强文化产业集团;抓重大项目的整合,集中打造文化产业集群;抓文化业态的融合,拓展文化产业空间。

一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进一步整合出版发行、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广电网络等文化资源,培育具有行业代表性和区域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文化战略投资者,提高文化产业的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9]。

二是依托各地文化资源和产业基础,加快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吸纳和带动能力的文化产业基地。积极开展文化项目招商引资,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

三是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引导多元主体投入。加快实施一批具有产业拉动作用和示范效应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尽快形成我省文化产业的规模优势和拳头产品。

四是鼓励和引导股权投资。即符合条件的省内外股权投资基金特别是四川产业振兴发展投资基金,对四川省重点领域的文化企业及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进行股权投资,提升骨干文化企业整体竞争实力[7]。

3.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改变管理方式

针对文化企事业单位传统管理体制而言,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10]”。如果说政府文化部门转变职能,要求加强宏观管理,那么企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主要涉及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

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内部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文化事业单位类别众多,涉及各种专业文化工作者的切身利益,改革内容十分庞杂,因此其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逐步推进。大量的国有文化企业拥有各种资源,存在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问题,要按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精神,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11]。国有文化企业要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有文化企业应当积极推行股份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四川文化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移动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