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能”?

2018-02-06姚巧华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特色制度

姚巧华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郑州 451000)

站在新时代的潮头,回眸历史,总能看到别样的风景。1978年在拉开改革开放大幕的同时,也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岁月。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茧化蝶、凤凰涅槃、展翅翱翔,一路探索、一路前行、一路凯歌。40年来,从历史维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开创和持续推进,使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复兴的光明前景。从世界视野看,它焕发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和活力,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由谷底走向复苏并酝酿出新一轮高潮的情势;它致力于探索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路,为正在苦苦寻求现代化之路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此时此刻,我们需要驻足回眸,循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演绎轨迹,悟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以“能”的奥秘,探求其中的规律,给出坚守初心、继往开来、扬帆续航的理由、信心和力量。

一、党的英明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的决定因素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党的英明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为鲜明的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1]。“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2]40年来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和执着,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党的领导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原则

政党政治是当代世界政治的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共产党宣言》曾明确规定,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共产主义。为此马克思恩格斯将坚持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一条根本原则。这表明共产党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目标一体相连。离开党的领导,科学社会主义就没有组织保证;偏离社会主义轨道,党就迷失了前行的。20世纪80年代苏联共产党进行宪政改革、取消苏共领导地位的同时,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也很快随之烟消云散,“亡党”与“亡国”宿命相连。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坚守者,没有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谈不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改旗、不易帜、永葆本色的根本原则。

(二)党的领导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保证

事物的性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根本属性和内在规定性。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并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有:铲除资本主义依靠剥削、攫取高额利润的私有制,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建立并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夺取并掌握国家政权,最终实现人的解放等。而在这些基本原则当中,有一个最高原则,那就是要实现“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些原则科学诠释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论,是对社会发展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科学认识。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创造性地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的最高领导地位,既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平稳发展,又确保了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的目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3]。改革开放40年来,正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无论是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行、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我们都始终保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

(三)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歌猛进的法宝

何为法宝?佛教意为心法、规则、智慧和修行解脱的法门;道教神话中是指降妖除魔的宝物;通常指能产生非凡效果或奇迹般威力的神奇宝贝,后来引申为特别有效的工具、方法或经验。改革开放40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取得极不平凡的成就,关键在于我们找到了一个重要的致胜法宝即党的英明领导。党的建设不但被毛泽东视为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而且视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致胜法宝,“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可能胜利”。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又将党的领导看作是现代化的领导核心和致胜法宝。他说:“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今天党的建设依然是我们迈向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致胜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明,“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古人讲的‘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在当代中国,没有党的领导,这个是做不到的。”[4]40年的历史和现实,中国共产党是改革开放的倡导者、设计者和开拓者,“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先进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中国人民就无法打败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派,中华民族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我们的国家就无法团结统一、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繁荣富强。”[5]“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世所罕见的巨大成就,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之所以能够大幅度提升,都同我们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作用是分不开的。”[6]

(四)党的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能”的关键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书写新的华章。党的十九大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制订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特别是到建国100年时,我们要实现中华现代化强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是一宏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意识到“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警醒全党,“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虽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今后还要跋山涉水”。我们只有重塑好党的建设这个伟大工程,使党更加坚强有力,我们才能披荆斩棘、锐意进取,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过去“能”,而且继续“能”、一直“能”、永远“能”。

二、道路正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的根本原因

在汉语释义中,道路的本意是指供人马车辆通行的路、两地之间的通道,后比喻事物发展或为人处世所遵循的途径。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国家大业、民族兴衰、人民幸福。道路的选择在事物发展中具有“定大方向”的决定意义,道路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事物的成败。改革开放40来发生的巨大变革在于我们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被实践检验为高效正确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7]这条道路的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8]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找准了兴国之要

对一条道路的诠释,不是学理的演绎,而是基于发展的客观事实。与改革开放前“以阶级斗争为纲”取向不同,40来我国发展的主旋律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40年来,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以美元计算,中国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14.5%。中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9]这一历史成就具有多重意义,不但直接导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的转化,国际地位获得“前所未有提升”,党、国家、人民、军队、中华民族五大面貌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迎来伟大飞跃和复兴的光明前景,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的硬实力。

(二)坚持“改革开放”,走对了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成为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根本就在于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40年来,神州大地因改革开放而大放异彩:经济实力先后超越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总量超过10万亿美元的第二大经济体;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被网友热捧的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新四大发明”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已经成为中国一张张亮丽的名片,也见证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跃升……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总结道:“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10]中国人民从改革开放中尝到了甜头,也更加坚定了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今年10月份,习近平总书记专程赴广东考察,他说:“党的十八大后我考察调研的第一站就是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再来这里,就是要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实践证明,改革开放道路是正确的,必须一以贯之、锲而不舍、再接再厉。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改革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关键在于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

(三)致力于“现代化”,卯足了无限干劲

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日子曾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人的渴望和奋斗动力;脱贫致富奔小康又成为改革开放后点燃亿万人民奋斗热情的不竭动力。在全国人民奔小康的路上,我们经历了“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个阶段性步骤。多年来,中国人民怀揣着小康的梦想和对未来生活图景的无限期待,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而今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即将实现,党的十九大又与时俱进谋划了未来30年追求现代化的新蓝图,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建成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把这个目标概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以预言,这一新的现代化目标必将激励中国人民为理想而努力,推动中国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获得了力量之源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和根本立场。当年马克思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著书立说,就是寻找一条让广大的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的途径。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做了总结。他说,“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11]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马克思的初衷,建党之初就把党的宗旨确立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规定为人民立场。习近平任总书记后,更是明确地将“为人民服务”作为他的执政理念。他说,“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12]他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在十九大报告中,他更是明确地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凝练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是始终不渝贯彻和坚持人民初心,努力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使我们党赢得了民心,获得了力量之源,激起亿万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

三、理论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的思想灯塔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说过:“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出现在雷鸣之前一样。”纵览古今中外的发展,思想理论往往在社会大变革中都发挥了“先行军”的作用。回望改革开放以来波澜壮阔的历程,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再到新中国的成立;从革命到建设,再到改革开放……一个曾经衰落的东方大国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奇迹的背后,无疑是真理的力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正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性、实践性发挥了巨大的引领作用,使我们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逐渐走向“顶层设计”,提高了“战略思维能力”,增强了工作的 “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是根本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高高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之所以如此,其深层次的理由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依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97年来,中国共产党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苦难走向辉煌,“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3];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也在于“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14]2017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对此总结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15],“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6]。

(二)党的创新理论是直接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对他们理论中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我们所进行的都是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和伟大实践,亟待用创新理论来回答。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17]如何实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并用创新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在思考和探索。97年来,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并取得了两大创新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我国顺利完成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特别是涵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直面回答了我们遇到的困惑和疑难,指导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三)正确理论指导下的伟大斗争是生动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18]中国共产党不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更在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开展伟大的实践。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曾告诫全党:“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40年来,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紧紧与中国发展的具体阶段、具体国情相结合,先后推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探索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等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发展办法,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

四、制度优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的根本保障

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在社会发展层面,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范围内统一的、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习惯、道德、法律、戒律、规章等的总和。在社会基本结构中,制度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制度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环节,使之成为相互协调、有机运行的整体。在社会系统结构中,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经济的增长、政治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社会的进步、生态的改良,均依赖于制度及其制度变迁。在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的诸因素中,制度发挥了“根本保障”功能。2011年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概念,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更加倚重制度的力量,“进入理性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规律的自觉建构状态”[19]。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20]

(一)这一制度遵循了人类社会更替的一般规律,是迄今为止最为先进的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站到了制度前沿

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大体上循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大制度形态的依次向前更替,体现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运动合规律、合目的的一种必然结果,是迄今为止社会形态更替序列中最先进、最有前途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据对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社会更替规律的科学认识,紧紧立足于中国特定的国情,历经97年艰难曲折的持续探索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一制度体系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21]这些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之上的各项具体制度,都是基于中国特定历史现实而形成的。它不仅在于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更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以及依此为据的制度自觉,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22]

(二)这一制度遵循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获得了40年的平稳高速增长

人类社会发展表明,高效的经济增长离不开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在经济绩效方面,制度框架起着主要的作用,……制度框架对于那些相对成功(无论是国别比较,还是做历史阶段上的比较)的经济体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23]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私有产权的建立、国家对私有权的保护,是“西方世界兴起”的根本原因。而近年来中西经济发展的对比恰恰表明:摒弃私有制,建立适合中国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乃是中国不断超越西方主要经济体、快速拉近与美国距离的秘笈所在。当年,马克思在讲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时,指出了这样一个道理:资本主义由于现代化的大生产与生产资料大资本家私人占有存在着严重矛盾,这种矛盾注定资本主义世界会不断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而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对资本主义致命打击。如特朗普竞选总统时曾讲到过:过去30年美国打了13场战争,花了14万亿美元;而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就损失19万亿,造成当今的美国十分虚脱。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国家宏观调控,有计划地开展生产,既从根本上避免了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强力破坏,使我国实现了平稳的发展,同时又发挥了私营经济在促进生产力、加速物质财富积累的积极作用,显示了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巨大比较优势。40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同期名列世界前茅,也远远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让联合国都称赞。[24]这种比较优势,正如俄罗斯著名经济学家弗拉迪米尔·波波夫所说,“中国良好的转型绩效恰恰是因为在国家的制度能力方面,即国家制度现代化的程度。”[25]邓小平则更加直接地指出制度对于解放生产力的意义,“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制度优越。它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26]

(三)这一制度具有强大整合能力和动员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以“中国速度”赢得了比较优势

我国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安排将人民当家做主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诉求。同时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这样的制度设计,首先保证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权威性,能够集体决策、快速拍板,以远远高于西方三权分立的效率抢抓机遇、力促发展。正如新加坡《联合早报》评价的:“环顾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像当今中国这样,以一种说到做到、只争朝夕的方式全面推进改革进程。”同时,这一制度又体现出了鲜明的人民性。保证人民作为国家主人翁的地位,最大限度地“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27],为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事业奠定了制度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既创造了惊艳世人的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也集中力量办成了许多大事,先后建成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建设了遍布全国的高速铁路网、公路网,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还有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天眼系统、“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国产大飞机C919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以及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建立等,都是在这种高效决策、全民动员、全员参与的制度模式下实现的。

(四)这一制度具有先天与时倶进的品质和强大的自我革命能力,因时而变,永葆持续发展的动能

与时俱进、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变化和实践发展进行理论、制度的完善是马克思主义一贯的、事实求是的优秀品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曾经为其所著的共产主义者第一个党纲《共产党宣言》写过七篇序言,这七篇序言就是对《共产党宣言》四章正文所进行的修正、补充、丰富和发挥;而且在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特别交待,对于基本原理“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七篇序言和特别交待可谓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也正在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不断修正自己、强化自我革命因而获得强大的续航动能。目前,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经成型,也展现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显著的制度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制度的静止、终结或永恒,它还需要保持常用常新、常完善、常发展,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由于时代在变,制度优越性发挥的环境也时刻在变,因而制度的生命力正在于根据时代发展而不断地进行完善,实现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改革开放的基本逻辑精神,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与时代条件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正如邓小平说的,“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习近平总书记也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28]“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29]党的十九大专门从优越性发挥的角度出发,提出“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30]

五、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的精神之源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要认识今天的中国,必然要深入到中国的文化血脉和文化土壤的深处。文化被称为“软实力”,它是一国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内在支撑。“如果物质硬实力不行,这个国家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文化软实力不行,这个国家难免不打自败”[31],这是“软实力”一再证明的“硬道理”。一些学者曾将改革开放40年来发展成就称为 “中国之谜”,并将谜底归结为柔性的文化,认为“在中国社会中,柔性的东西运作得非常好”[32]。的确,相较于道路、理论、制度的作用,文化作用更为基础、更为广泛、更为深厚。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明确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33]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精神命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和崇高的价值追求。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34],砥砺了中国人的志气和骨气,培育了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和不屈精神,使得我们在面临外侮和淫威,能够同仇敌忾、共赴时艰,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不屈不挠的奋斗姿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蕴含着大量的治国理政的思想资源。“天下为公”“为政以德”的为政箴言,“亲民仁政、民贵君轻、民水君舟”的民本思想,“和而不同”、“尚中贵和”的和谐思想等,成为加深民族记忆、培育中华民族认同感、彰显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的纽带和道德洋溢,是我们治国理政鲜明的底色,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革命文化是优秀基因

“孕育和成长于战斗岁月中的革命文化,是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发展的深厚土壤,是中国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优秀基因。”[35]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中,不仅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且沉淀出以革命理想、牺牲精神、忠诚意识、红色基因为核心的革命文化。如,在党诞生之日形成的“红船精神”、政权初建时的“苏区精神”、历史转折关头的遵义会议精神、“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伟大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这种革命精神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血脉,凝结为中国人特有的红色江山、红色文化、红色基因、红色禀赋,红色透露着我们共产党人革命理想主义者的浪漫情怀,代表着先锋队对民族前途命运的赤诚、标示着中国人民大无畏的牺牲。这些透露着独具红色气质的革命文化日久积淀为强劲的文化软实力,注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

(三)先进文化是精神先导

永立时代潮头、紧扣时代节拍是先进文化的鲜明特色,它流动着生机、洋溢着活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谱系中,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先进文化同时兼备了科学性、时代性、人民性的特征,特别是作为先进文化的浓缩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核心价值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它承载着民族、国家的精神追求,发挥着是非曲直社会评判功能。“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它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道德基础;作为一种理想信念,它指明人们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作为一种精神纽带,它统一人们思想、维系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稳定。“[36]事实表明,每到重大历史关头,先进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总结道:“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六、中国人民努力奋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的磅礴力量

“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37]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社会历史是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着的人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伟业也是人民创造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过程的积极主体,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当年马克思看到,资本主义由于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根本矛盾而导致了周期性经济危机,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激起了工人运动一浪接着一浪,他预言这个资本主义一定会灭亡。到底谁能够推翻这个资本主义呢?马克思发现,欧洲的工人阶级中蕴藏着巨大的革命力量。这一群人,虽然一无所有,但是苦大仇深,人数多力量大,又跟机器大工业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是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阶级。因此,马克思热情地讴歌道,工人就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马克思认为,在欧洲大地上,工人才是社会多数,工人才是主体,才是真正的主人,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马克思的这一人民史观传入中国后,就被我们中国化了。毛泽东第一个发现了中国革命的主体力量,他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奥秘,他说,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一)中国人民始终奋斗、顽强拼搏,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天道酬勤,春华秋实。几千年中勤劳的中国人民革故鼎新、顽强拼搏,开发和建设了祖国锦绣河山。今天中国人民依然坚信,“幸福奋斗是奋斗出来的”,40年如一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秉持“发展才是硬道路”的理念,以经济建设作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摸索出了包括家庭联产承包制、经济特区、市场经济等在内的路子,释放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巨大动力,使GDP总量先后超越了法国、英国、德国与日本,当前又在快速拉近与美国的距离。今天,中国人民拥有的一切,凝聚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浸透着中国人的辛勤汗水,蕴涵着中国人的巨大牺牲,是中国人民“5+2”“白+黑”、撸起袖子加油干结出的硕果。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38]

(二)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团结,是中华民族赢得独立的基石。近代以来,在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各族人民手挽手、肩并肩,同心协力打败了侵略者,共同抒写了捍卫民族、保卫祖国的壮丽史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我们曾找到了三大法宝,排在首位的就是“统一战线”,其意在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战胜敌人。毛泽东对此有过精辟的总结,他说: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的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今天,团结仍然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本前提、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并非都是平坦大道,我们遭遇过洪涝、地震、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面对过非典的肆虐,经历过改革的阵痛、反腐败的严峻考验,国际敌对势力的打压等。但在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在每一次重大考验面前,中国人民都能与党中央保持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了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39]“今天,中国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更是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的结果。”[40]

(三)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充分彰显了中国精神

中华民族是具有梦想精神的民族。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见证着远古先族们心怀梦想、不懈追梦的执着精神。自近代鸦片战争中国沦落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中国人民又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寻梦、圆梦的旅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70年来,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坚忍不拔,以同仇敌忾的气魄、以光复旧物的决心、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为实现这个伟大复兴的梦想持续奋斗。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逐渐构筑起了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成为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41]“有这样伟大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民族,有这样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42]

结语

恩格斯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正是历史合力的结果,它是集党的坚强领导、道路正确、理论科学、制度优越、文化先进、人民奋斗于一体并“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种合力天然浑成、有机协调,共同滋养、培育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支“绚烂之花”。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党的十九大为我们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盛世图景,也揭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灿烂、更加辉煌的全新篇章。此时此刻,我们“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43]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启迪我们,只有常反思、善总结、长比较,才能心明眼亮、胸有成竹,才能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特色制度
特色种植促增收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特色小镇”看“浙”里
某些单位的制度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