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自信海外建立研究
——以沿线孔子学院发展为视角

2018-02-06杨丽梅贺春花代浩廷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倡议孔子一带

杨丽梅 贺春花 代浩廷

(1.四川行政学院,四川成都 610072;2.3.乐山师范学院,四川乐山 614000)

在21世纪经济政治格局纷繁复杂的背景下,中国为世界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是中国共产党“四个自信”的集中体现,其文化自信是这一战略的重要支撑。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也为中国文化自信的海外建立提供了良好契机,本文以“一带一路”沿线孔子学院的发展为研究视角,提出中国文化自信海外建立的思考。

一、文化自信是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

(一)文化自信是“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重要名片

“一带一路”倡议并不是简单的经济的发展,而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如何打开发展的局面,迈出成功的第一步,文化作为“一带一路”的精神先锋,率先前行,这不仅仅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继承和传扬,更是通过文化的交流增强“一带一路”的吸引力。文化本身所包含的内涵和外延将中华民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紧密地连接起来,以文化人,以文聚人,既可以促使中华文化“走出去”,实现文化的涵化、聚化、内化和转化功能,又能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连接起来,增强国家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

“一带一路”是一条互尊互信之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一条文化互鉴之路。在这条道路上,中国应紧紧抓住“文化自信”这张名片,从经济的合作到文化的合作,再到文化战略的实施,充分利用多种传播媒介、传播方式进行对外传播,用更加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的方式浸润周边地区和国家,包括一首歌曲、一段舞蹈、一部文学作品来讲好中国故事,从而让文化在周边地区和国家落地生根。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尤其利用双边建立的现有的官方的文化交流平台,巩固既有的友好关系,创造新的平台与交流方式,注重中国元素和社会价值观的融入和传承,在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出时代感召力,促进文化事业大繁荣,真正将文化自信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不可取代的重要名片。

(二)文化自信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在精神凝聚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既是我国对外开放、对外交流的主旋律,更是体现了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文化自信的充分体现,是“一带一路”精神的内在凝聚。“一带一路”并不是简单的经济的发展,更深层次的应该是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之旅。“一带一路”如果离开了文化这个无形的外衣,实施的过程就会难上加难,尤其面对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难免会被曲解和误会,甚至将其政治化。和平,体现了我国在“一带一路”下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景,充分体现了“和为贵”的儒家文化精神;合作,体现了我国实施“一带一路”的初衷,是与周边地区和国家充分合作,资源共享,达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开放,体现了“一带一路”的实施方式,我国将用最真诚的态度和最大的诚意与周边国家进行互动交流,不藏着掖着,不带任何有损其他国家利益的企图;包容,体现了“一带一路”的态度是“有容乃大”的、不计前嫌的、兼容并包的;互学互鉴体现了我国在“一带一路”中的谦卑与坦诚,是大国胸襟的充分展现;互利共赢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最终归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能够获得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建立长期合作,成果共享。这几个层面都充分体现了文化自信。

在“一带一路”的推进进程中,我们将面临比预想更多的困难和阻碍,地缘纷争、政治博弈、中国威胁论等都一个比一个更具挑战性。面对这些质疑和挑战,我们拿什么来凝聚人心?用什么来令质疑者信服?文化自信无疑是最好的精神支撑和凝聚。以坚不可摧的文化自信扬起“一带一路”进军的旗帜,展现我国文化的强大魅力,在周边地区和沿线国家中兼容并包,促进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以文化互信、文化互鉴、文化互融代替文化互疑、文化互斥,用文化的凝聚建构起与周边地区和国家的友好关系和文化认同,进而彰显“一带一路”和平、包容、共赢的发展理念。这种内在的精神凝聚不但可以凝聚国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信心和勇气,更可以凝聚周边地区和国家接受、支持、融入“一带一路”的信心和勇气,以充分的文化自信“包裹”和“聚合”在“一带一路”倡议中,这是文化自信的本质体现和现实表现。

(三)文化自信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有效手段

就其本质而言,“一带一路”并不单单是经济的发展,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发展。而文化既作为输出的“产品”,更作为一种手段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一种独特的无形资产和力量。“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这个倡议是基于平等、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之上,它不同于西方某些发达国家,强制运用技术封锁和霸权主义,表面上是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质上是为了推行其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并不会真的为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做出贡献和牺牲。为了区别于其他某些国家的“战略性质”,“一带一路”倡议应该选择一种和谐的方式打开国际经济合作的大门。无疑,树立起文化大国、文化强国的形象对沿线国家来说,对我国实施这一倡议是至关重要的手段。我们要让“一带一路”区别于西方国家的单边经济侵略和有目的性、有企图心的经济援助。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做一条船,那么文化就是船桨,它在这个过程中担任着驱动船舶向前的角色,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注入“一带一路”倡议中,既是润滑剂,又是助推机。

二、“一带一路”倡议为文化自信海外建立提供契机

“一带一路”倡议本着以发展经济为基础,广泛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合作,尤其是文化的交流。沿线国家多地域、多民族、多宗教的特点表明文化的多元性,外来文化并不能简单机械的融合进去,“一带一路”倡议恰好为我国文化的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一)“一带一路”倡议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对外表现

“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关系到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1]文化自信,简单的四个字,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博大精深的生动体现,尽管已经过去几千年,但它的生命力却是经久不衰的,它跨越时间、空间的维度,不断蜕变,历久弥新,在新时代以新的表现形式绽放着永恒的魅力。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对文化的坚定信仰和信念。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是在新时期新环境下提出来的,它所包含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在传承古丝路精神的基础上的时代创新,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期待,更是全世界人民的福音。中华民族几经磨难,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已经向世界证明千年古国开始重新站在世界的中央。党中央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国力自信。中国一直主张“和而不同”理念,对文明的异质性和多样性展现出博大的包容和接纳。“一带一路”倡议在平等自愿原则上,中国承诺坚定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永远不称霸,不干涉别国内政,以真诚互利共赢的态度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这本身就彰显着强大的文化自信。

(二)“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为建立文化自信提供契机

几千年前,中国先人就已经通过“古代丝绸之路”将丝绸、瓷器等传入国外,开启了东西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往与交流,打通了一条光耀千古的文明之路。而今的中国,以新的物质文明为载体,以新的时代为契机,提出伟大的“一带一路”倡议,这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来说无疑是注入了新的细胞和元素。这些新的细胞和元素如何融入世界文明体系,如何通往其他国度,它需要一个推手,这个推手就是“一带一路”倡议。众所周知,“一带一路”沿线经过60多个国家和地区,无论是陆海、东西、南北,都连接着多个国际文化中心。这一明显的地缘优势,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大好时机。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毋庸置疑,而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其辐射力和影响力应该是巨大的。然而,战争的破坏让中华文明褪去了昔日的光辉,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近现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文化附庸”,文化在某方面出现了一定的沦丧。要想国运兴隆,国祚长久,就一定要实现文昌、武胜、国富、民强,现在的中国国富、武胜是基本实现了,文昌依然是短板。所谓文昌就是文化昌盛繁荣,文化的繁荣程度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和人民的富强程度。我们的文化,还是处于单向进口为主的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让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而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能力和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再次得到世界的认同,全球文化中心经历了从东方转移到西方又逐渐回归到东方的变迁。在经济全球化视域下,我们的国家另辟蹊径,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开辟亚欧大陆新的机遇,建构以中国为中心的经济文化圈。这正是我国优秀文化“走出去”的大好时机,也是重塑我国文化大国、文化强国的大好时机。以经济建设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所期盼的发展之路。

(三)“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跨越文化差异,建立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体系,扩大文化话语权。

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故步自封,而在于交融并包、互学共鉴、共同繁荣。文化之间的碰撞就是新的生命力的孕育和生长。所以,“一带一路”倡议中,并不是单向的输出自己的文化,而是“有出有进”,将我国优秀的文化“输出去”,将别国和地区优秀的文化“迎进来”,这才是文化大繁荣的本质体现。立足文明共享的理念,依托深厚的历史基础,利用沿线地缘优势,实现文化交融,建立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体系,是建设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议题。“一带一路”途经国家和地区来自不同的地域、民族和宗教,虽然会存在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甚至是文明冲突,但是它体现的文化间的交融是永恒不变的主线。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过程中,沿线国家之间有着实实在在的合作、发展、共赢的历史和现实基础,“利益共同体”在新的时期被赋予新的内涵和希望,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彼此接纳,更是推动“命运共同体”的孕育和形成,区域性的开放合作新格局,提升全球经济文化融合的新境界。历史不止一次证明,文明并不会因为国家的强弱、民族的优劣、历史的长短而在交融中受到歧视,每一种文化都是文明历史上不可或缺的角色,只有在大千世界中吸收不同地区、民族的文化,取长补短,互学互鉴,共同发展,在多元文化体系中不断裂变、重生,孕育新的生命,才能够始终保持文化的永恒生命力。也只有在永恒的生命力中,我们的文化才会在世界之林中立足,才会真正牢固文化话语权。目前,我们国家的文化话语权一直处于相对薄弱地位,文化研究进步空间还比较大,“一带一路”可以通过文化的交流拓展文化研究领域,增强文化话语权。

三、以孔子学院为平台的中国文化自信海外建立实践

由中外高校联合办学的孔子学院,属于非营利性的教育机构,主要致力于在全世界开展汉语言和中国文化的教学,让喜欢中国文化的世界人民进一步加深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的了解。那么,孔子学院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如何扮演着“冲锋战士”的角色,在中国文化自信海外建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于2016年12月10日在第十一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上说,“孔子学院”要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培养语言人才和了解当地政策信息等优势,为中外企业合作搭建平台,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好各领域合作,以语言互通促进政策沟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2]

(一)孔子学院为文化自信海外建立打下语言交流基础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与国之间交流的中心枢纽,没有畅通的语言,国与国之间就无法无障碍的交流合作,“一带一路”所有的合作发展都要建立在双方能够畅通无阻进行语言交流的基础上,是人心相通的铺路石。而语言机构的建立通常也是一个国家实力的彰显。戴蓉通过对孔子学院的深入剖析,提出“孔子学院的语言文化外交功能,进而彰显出孔子学院在推进文化软实力提升方面的功用。”[3]“一带一路”倡议沿线途径60多个国家,而这些国家中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甚至是贫穷国家,他们的人均收入偏低,人口结构却比较年轻,这是一个优势,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展开,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合作也将全方位打开,那么年轻人的接纳程度、学习能力等都具备一定的优势。他们可以通过学习汉语到中资企业工作,到中国旅游、留学、与中国企业合作等,现在很多中东国家与中国都有互派留学生的交流合作。这些潜在的需求和国际趋势必将推动孔子学院的建立。“截至2016年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已有51个国家建立了134所孔子学院和127个中小学孔子课堂,2016年注册学员达46万人,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近8000场,受众270万人。94%的孔子学院和课堂开设了汉语学分课程,93所大学在孔子学院带动下开设了中文专业,10所大学开设了汉语师范专业;还有20个沿线国家已将汉语教学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4]“一带一路”建设的开发,必将加快中文成为国际性语言的进程。

(二)孔子学院为文化自信海外建立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孔子学院建立之初,主要提供语言教学服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交往不断拓展,人文交流的频繁对孔子学院进一步拓展综合文化交流平台提出新要求。孔子学院不断从单一的语言教学向多元服务功能发展,开展了许多高质量的文化交流活动。乌兹别克斯斯坦塔什干国立东方学院孔子学院成功举办十三届“汉学暨丝绸之路研讨会”;亚美尼亚埃里温“布留索夫”国立语言与社会科学大学孔子学院举办“21世纪丝绸之路:合作与展望国际论坛”;塔吉克斯坦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与中国驻塔使馆举办“中塔一家亲”大型文艺演出。俄罗斯、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格鲁吉亚、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孔子学院开设中医、武术、太极类特色文化课程和讲座,深受当地人民欢迎;斯洛文尼亚、黑山、保加利亚、吉尔吉斯斯坦、亚美尼亚、老挝等国孔子学院,邀请所在国领导人参加活动,全面提升影响力。同时,孔子学院也积极为各国优秀文化来华交流牵线搭桥。

(三)孔子学院为文化自信海外建立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孔子学院是中外教育文化交流合作的纽带,围绕着孔子学院有众多机构都参与到其中,如教育部、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国内外高校、企业等,形成了一个发散的文化交流网络。借力多机构的参与,孔子学院为文化自信海外建立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持。匈牙利罗兰大学成立“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大连外国语大学成立中国首家亚美尼亚教育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成立土耳其研究中心,与土耳其海峡大学联合出版《土耳其蓝皮书》;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孔子学院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匈牙利赛格德大学孔子学院帮助上海外国语大学匈牙利语本科专业建设。文化距离的远近会影响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企业往往会选择与母国文化距离、心理距离和制度距离比较相近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经贸合作。[5]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孔子学院除了传播中华文化外,还可以充当建设“一带一路”的智库、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信息共享的平台,增加申办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和信任,促进经贸合作,发挥文化反哺经济的作用。

结 语

孔子学院在全球出现蓬勃发展之势,目前已经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孔子学院。孔子学院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学习汉语言、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汉语言和中国传统文化一度受到追捧。尽管如此,外国人头脑中的中国文化也大多是大熊猫、长城、太极、中医、茶道、美食和中国功夫等符号,而这与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相差甚远。除了建立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以外,还要建立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海外自信。这就要求孔子学院在教学内容上加以创新,可以通过邀请高校以外的专业研究学者开展讲座、访学的形式来传播这些重要内容,让外国人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精准地解读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注重利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手段,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孔子学院对外交流的方方面面,以文化自信的心态向沿线国家讲好中国故事。

孔子学院的建设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有力途径,在有孔子学院的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到目前为止,孔子学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没有完全覆盖,有些地区和国家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一带一路’沿线宗教众多,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数量最多为29个(44.62%),主要信仰是东正教的国家数量为12个(18.46%),主要信仰为佛教和天主教的国家数量一样多,为 9 个(13.85%)。”[6]佛教、伊斯兰教、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各种宗教的习俗和民众的思维习惯以及可接受度不同,同时每种宗教对外来文明的包容度也不一样,所以在传播的内容、方式上,要特别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

中国文化海外自信的建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要汲取探索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2014年9月,美国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就宣布与中国孔子学院停止合作;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也曾宣布将关闭开办于2005年的欧洲第一所孔子学院。总有一些国外的政客与学者戴着有色眼镜审视孔子学院,批评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宣传意识形态的工具,有违学术自由。我们应当以坚定的文化自信阐释“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一带一路”是和平、互敬、共赢,是平等、互利,共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自信的力量,多种途径实现文化交融,激发沿线各国的热情,让中国的优秀文化成为人类和平发展的思想利器。

猜你喜欢

倡议孔子一带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一带一路”倡议需人才护航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