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徽州教育的历史沿革

2018-02-03周小兰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9期
关键词:儒家

周小兰

摘要:教育思想在儒家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孔子开创的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教育的垄断局面,使教育开始下移。徽州教育在继承了儒家教育理念的同时,进一步把教育推广到徽州的孤寒子弟中,创办了义学、社学等教育机构,并促进了徽商的繁荣发展。而作为徽州教育现代化代表人物的陶行知则融贯中西,提出了平民教育、乡村教育的理念,使教育深入中国社会的最底层,对中国当代的教育发展产生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儒家 徽州教育 平民教育

徽州教育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传统的重教思想与实践,近年来不断为徽文化的研究者所重视。从一定意义上看,正是有了数百年的“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重教之风,才使得多元繁荣的徽州文化得以形成并发展。从中原迁徙至徽州的世家大族也带来了传统的儒家教育之风,并对其进行了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徽州教育。以朱熹、江永、陶行知等为代表的徽州本土教育家的出现也直接推动了徽州教育的发展,义学、社学及书院等教育机构的设立扩大了教育的范围,使教育普及到了宗族内的孤寒子弟及邑内的其他子弟。完善的教育体系为徽州人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使其以“儒术”行商,进一步促进了徽商的繁荣发展。深受徽州教育之益的陶行知引进西式教育理念,并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思想相结合,提出了平民教育与乡村教育的理念,极大地扩大了教育的普及范围,使教育深入中国社会的最底层,为中国当代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典范。从教育普及范围的扩大来追溯徽州教育的历史沿革,对当今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

一、传统儒家教育的私人讲学之风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与出世的道家思想不同,儒家是一个提倡积极人世的学派。“学而优则仕”一直是儒家学派的一个重要的政治思想。“兼济天下”的强烈的社会人文关怀使得儒家一直特别重视教育的功能,因此教育思想一直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两千多年的教育传统也是在儒家思想下发展起来的。

中国有着深远的教育历史,早在孔子之前,就存在教育制度。“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就是说夏商周三代的教育状况。从夏朝开始,统治者就极其重视奴隶主贵族子弟的教育,然而仅限于贵族阶层,平民与奴隶是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的,也就形成了“学在官府”的教育格局。

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动乱,中国古代教育的格局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奴隶制的瓦解与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地主阶层开始兴起,他们要求获得受教育的权利。随着奴隶主贵族阶层的没落,原来的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开始被打破,代之以私人讲学之风兴盛,教育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教育的普及范围扩大了,学术开始下移,孔子的私人讲学之风开创了中国教育的新局面。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私人讲学使得儒家的教育思想开始盛行,并在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中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有教无类”的思想使教育推广到商人与平民之中,扩大了教育的影响范围。此外,其“终身教育”“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也影响了中国后世的教育发展。此后,教育成为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的儒学家们都开始重视教育的发展,如孟子的伦理教育思想,他提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外,宋代儒学的大成者朱熹建立的儒家理学也注重品德教育。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教育的普及范围及其影响,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身处于以农业为本的封建社會,孔子的儒家教育思想是为当时的封建士大夫阶层的统治者服务的,不可能普及到平民与奴隶阶层。孔子的弟子樊迟去请教孔子学农,孔子斥之为小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可见,儒家的教育思想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是一种精英教育,是为统治者培养志士和君子的一种教育制度,“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治作为儒家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礼不下庶人正是说明儒家教育普及范围的局限性。

二、古徽州教育的普及化及其影响

“五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形象地反映出了徽州文化中的重教育传统,这源于徽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人口迁徙。历史上的徽州由于相当闭塞而成为中原名门望族躲避战乱的首选之地,三次移民大迁徙给徽州带来了发展的契机。这些中原迁入的名门望族受到传统的儒学教育思想的影响,其人世思想并不因避难而消失,反而想伺机而出,因此格外注重对宗族子弟的教育。传统的儒学教育传人徽州这片净土,也为徽州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这些出自显宦子弟或儒学世家的中原世家大族的入迁,使得徽州开始形成了重教崇文的风气,除了官办的府学、县学、社学以外,这些宗族还创办了书院、义学、私塾等教育机构,大大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其中,义学的创办使教育普及范围继续扩大化,除了传统的士大夫阶层,宗族和邑内的孤寒子弟皆可受教育,这是徽州教育的一大发展。义学的创办得益于这些世家大族的重教之风,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的发展,徽州宗族在文化教育上的追求更为强烈,更加重视对宗族子弟的教育。徽州绩溪的《冯氏家谱》的《祖训》上写着“子孙才,族将大”,徽州宗族已经认识到教育作为宗族强大的基础必须大力推行,教育还能培养子孙的德行,从而保持宗族的兴旺。因此,这些徽州宗族大力兴办义学、社学、私塾,给徽州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大大促进了徽州教育的发展。

徽州书院的创办也是徽州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理学的传播和研究的一个重要场所,书院是随着朱熹的回乡讲学开始兴盛起来的。徽州书院大多宗朱子之学,王阳明的心学也对这些书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宗朱的紫阳书院与宗王的还古书院曾经对峙过将近一百年,最后还古书院也宗朱了。徽州书院培养出了大批的科举人才,对徽州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徽商区别于其他商帮的一大特点是它的“贾而好儒”。对儒学教育的重视源于其宗族深厚的儒学传统,“徽商是受过正统儒学教育的有文化的商人。”四传统的徽州儒学教育使他们对业儒人仕的追求从未放弃,可以说,徽商的经商谋利只是为生活所迫,其最高价值追求仍是业儒入仕。徽州教育的普及与扩大化使得多数徽州人即使经商后,仍弃贾业儒,转向科举之途。此外,一些徽商还捐赀买官而跻身仕林,据《二刻拍案惊奇》记载:“原来徽州人有个癖性,是‘乌纱帽‘红绣鞋,一生只这两件事不争银子,其余诸事悭吝了。”这些徽州人自然是徽商。他们对官场功名的迷恋源于徽州教育中的“学而优则仕”的儒学传统。徽州教育为徽商提供了儒学的治世之道,促进了徽商的繁荣发展,而徽商在致富后也凭财力资助徽州的教育事业,促进徽州教育的发展。endprint

古徽州兴办了义学、私塾、社学等系列的教育机构,扩大了教育的范围,使教育开始普及化,为徽州文化的形成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徽州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徽商的繁荣也得益于徽州教育的普及化。相比于孔子的私人讲学之风,徽州教育使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了士阶层以下的平民,然而在封建社会里,这些平民基本局限于宗族内子弟,未能遍及整个社会。

三、近代徽州教育的平民化与乡村化

在源远流长的徽州教育文化中,历代本土教育家的出现不断推动徽州教育向前发展,除朱熹之外,郑玉、江永、许承尧等人也为徽州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近代历史上被称为“平民教育家”的徽州人陶行知更是致力于教育的普及化與大众化,虽然不是直接在家乡徽州创办各种平民教育的试点,但是他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思想仍然深深影响着徽州的近代教育乃至中国教育。

徽州故乡的求学与生活孕育着陶行知的平民意识,徽州文化是陶行知思想产生的基础。徽州文化中的重教思想使贫穷的陶行知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及初级教育,贫困的他却得以先后免费进入家乡的方庶咸和吴尔宽先生的私塾中接受教育。徽州完善的教育体系使他受到了平民教育的益处,这也使他生发了以后广泛开展平民教育与乡村教育的思想,使其平民化教育有了较强的实践性。

20世纪初,陶行知求学归国后,开始致力于平民教育活动。他声称“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此后,他组织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并与人合编了教材《平民千字课文》。在推行平民教育过程中,陶行知看到了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于是他倡导以普及成人识字教育的平民教育,他认为“今日之平民教育,就是将来普及教育的先声。”陶行知的平民教育超越了以往传统的儒家教育的普及范围,教育的对象由士大夫及宗族子弟普及扩大到了最广大的农村地区的农民,教育不再单单从小孩起步,还要对广大的乡村平民进行识字扫盲教育。除了乡村农民之外,商人、工人、车夫、寺庙的和尚,甚至是监狱的犯人都是平民教育的对象,达到了“我脚迹所到的地方就是平民教育所到的地方。”

孕育于幼时的平民意识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发展成为平民教育思想,这是在民族国家的内忧外患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思想。本着教育救国的思想,陶行知坚定地要用教育来唤醒中华民族,用教育的力量来建设新中国,这是他作为一个教育家的理想,也是对传统的儒家教育思想的超越。

从小受徽州文化熏陶的陶行知也把他的平民教育思想传播到了家乡徽州。他对家乡徽州有着特殊的关切,提出徽州人的“使命是要振兴全徽的教育,开采全徽的矿产,革新全徽的农林,发展全徽的交通……把徽州人做成中华民国的有智慧、有实力、有责任心的国民。”他常常对徽州同乡宣传平民教育思想,并说服安徽官员在省内建立多个平民教育试点。他对家乡的平民活动的支持以及对徽州同乡的关照都对徽州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本着徽州人务实的精神,陶行知倡导“生活教育”理论。他在家乡歙县的多所小学实行他的生活教育思想,使其做到教学做一体。不同于儒家教育的学术化与体系化,陶行知的平民教育理论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中国教育的新发展,对中国当代教育体制的变革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是真正为大众老百姓服务的教育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传统的儒家教育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虽然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但儒家教育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普及对象多为士大夫。继承儒学教育传统的徽州教育创办了义学、社学等教育机构,其普及对象多为宗族内子弟。到了近代,徽州教育家陶行知真正看到了中国教育的薄弱环节在于农村的广大农民及城市的底层群众,因而提出了极具普及性的平民教育思想。此时的中国教育才开始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而陶行知的一些普及性教育思想也对当今普及高等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endprint

猜你喜欢

儒家
知命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基本焦虑下的“道”之争夺战
试论中国古代音乐的艺术精神
儒家生命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
儒家思想衰落对魏晋文学的影响
切磋琢磨,乃成君子
《刺客聂隐娘》电影镜头语言中的价值传播
茶道
贝淡宁:儒家重视对社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