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视角下英汉“狗”隐喻的对比研究

2018-02-03钱佳佳项霞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9期
关键词:对比分析

钱佳佳 项霞

摘要:本文从认知的视角出发,以隐喻映射和突显原则为理论指导,针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狗”隐喻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汉英关于“狗”隐喻存在由狗本质特点得到的共性——作为忠诚及虚张声势的喻体,以及巨大的文化差异造成的个性,体现为汉语“狗”隐喻多用于贬义,而英语“狗”隐喻多用于褒义。

关键词:隐喻映射 突显 狗 对比分析

一、引言

1980年,Lakoff和Johnson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指出隐喻不仅是词汇运用上的问题,还是人类认知的一种方式。隐喻研究从此摆脱传统理论的禁锢,正式迈入认知语言学领域。可见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策略对人类语言发展的影响。

动物隐喻是人类文化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Koveeses(2002:124)从概念隐喻的层面上提出了“人是动物(human is animal)”的观点,他认为很多人类行为可以从动物行为通过隐喻的方式来理解(项成东,王茂译,2009:239)。国内外对于动物隐喻的研究较少从认知视角下展开,且研究对象多为针对所有动物,对某一动物的英汉隐喻在认知上的异同研究较为欠缺.

本文将针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狗”隐喻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汉英关于“狗”隐喻存在的共性以及个性,从而探究相应的翻译策略。对“狗”这一动物隐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于隐喻认知的深入理解并促进外语的学习。

二、英汉“狗”隐喻分析

“狗”用于比喻具有某些特征的人的根本原因,需回归到“人是动物”这一母隐喻命题。人都是通过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去认识陌生的,抽象的事物。动物作为人类历史上长久以来相互依存的生命体,身上的特点以及习性有不少与人类似,而“狗”更是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为人类所熟悉,是具体的,所以必然成为人们用于描述陌生抽象的概念时的选择。通过“人是狗”这一概念隐喻,将狗的某些特性映射到人的身上,促进我们对于人类本身的深入了解。英语与汉语这两门语言在“狗”隐喻的运用上,其共性及个性如下:

(一)英汉“狗”隐喻的共性

人类生活在一个地球上,进化发展的历程大致相同,所以尽管不同民族的文化迥异,各民族仍具有共同的认知基础。而语言作为认知的重要手段之一,必然也受这些共性的影响而有所相似。动物的本质属性虽然会受地区环境的影响而存在差异,但基本上还是相同的,因此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狗”隐喻存在共性。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用于比喻人类形象的“狗”的概念隐喻,其共性主要体现在行为特征和性格特征的基础上:

1.行为特征的映射——虚张声势

“狗”的吠叫声大但往往是虚张声势,很少真的去咬人,这一特征用于比喻l生情暴躁、看似凶狠,却因暴露在外,倒容易对付的人。反之,不吠的狗则可用于比喻表里不一的阴险小人。在英语和汉语中有以这两个特征来比喻人的用法,如:

(1)会叫的狗不咬人,咬人的狗不叫。

(2)Barking dogs do not bite.(吠犬不咬人,嘴狠者手软。)

(3)Beware of a silent dog and still water.(提防不吠的狗,小心精致的水。)

2.性格特征的映射——忠诚

狗在中国以及西方国家的认知中一般被当做是忠诚的象征,是人类的好伙伴。因此,在英汉语中用来比喻那些忠心的人,更突显了“心意之忠”,这些共性则体现了中西方国家对狗的认知在行为及性格上存在高度的相似性,如:

(1)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用于比喻那些知恩图报或忠诚的人)

(2)die dog for someone(为某人效犬马之劳)

另外,“狗”贪吃的性格特征在英汉语中都有用于比喻贪婪的人的用法,如:

(1)喂不饱的狗。(用于比喻人的欲壑难平)

(2)The dog that licks ashes trust not with meal.(舔食灰烬的狗不值得给它饭吃。)

(二)英汉“狗”隐喻的个性

隐喻作为特殊而又普遍的语言现象之一,它必然起着语言对于文化的反映与传递作用。隐喻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手段,它传递着人类的思想及文化,也就是说文化通过隐喻得到了映射。奈达认为,不同的语言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文化差异。而其中的隐喻自然也存在着差异。

因此尽管汉语和英语对于“狗”隐喻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共性,但受二者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的影响,这两种语言在“狗”隐喻的认识及运用上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从中国的文化传统上来看,虽然人与“狗”的关系十分密切,但“狗”通常被视作卑微的形象。因此在语言运用中,“狗”隐喻往往是用于卑微、凶狠、寄生、低三下四等贬义的比喻,如:

(1)狗眼看人低(用于形容一个人高傲自大,目光短浅看不起人)

(2)狐朋狗友(泛指一些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朋友)

(3)狼心狗肺(心肠像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的人)

(4)走狗(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或阿谀奉承的人)

而相比之下,英美國家受文化的影响,“狗”的忠诚使得他们把“狗”置于一个相对更高的地位。他们把“狗”当作最忠实可靠的朋友,甚至是家庭中的一员,因此在语言的运用中,跟“狗”相关的隐喻通常都是亲切、友好及欢快等中性偏褒义的比喻,如:

(1)a lucky dog(幸运儿)

(2)a top dog(位高权重的人)

(3)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

三、关于“狗”的隐喻映射的异同分析

从上述的分析及比较中可以得出,英汉两种语言在“狗”隐喻中的投射存在异同。从投射范围相同这一点来看,其根本原因是狗的形象、性格、习惯及行为等,这是在地球这一大环境下狗进化发展以来本身基本稳定的性质,体现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在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上存在着一定的共性。而这两种语言投射范围不同,主要是由于“狗”隐喻的语义突显的不同:endprint

Lakoff(1993:205-251)指出“正是允许我们把概念的一个方面看作另一个概念的这种系统性要求掩盖了这个概念的其他方面。通过允许我们聚焦于一个概念的一个方面,隐喻性概念阻止了我们去注意与这个隐喻不和谐的该概念的其他方面。”该观点即语义突显原则。概念隐喻是选择性的部分转移。而之所以选择一个概念的某个方面的含义而非其他方面,这是因为这些突显的语义通常是某一领域动物长期以来表现最为突出的特征,这在人类的大脑中形成了固定的思维特性并体现在语言当中。久而久之,人类的认知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动物认知模式。因此每个隐喻的突显语义大多来自该动物喻体的显著特征,也就是Lakoff所说的语义突显的体现。汉语中因其文化的影响,通常突显的是狗的卑微,凶狠,寄生等,往往用于贬义。而英语中则多以突显狗的忠诚,亲切等为主,含义往往偏褒义。

四、英汉“狗”隐喻的翻译策略

针对英汉“狗”隐喻存在的共性及个性,和这两种语言中该隐喻语义的突显,在进行“狗”隐喻的翻译时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一)直接搬用法

当“狗”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体现出共性时,在不影响译文作者的理解前提下,可以采用直接搬用,按照源语的说法进行直译,如:

(1)Every dog is a lion at home.(狗是百步王,只在门前凶)

(2)Barking dogs seldom bite.(善吠的狗很少咬人)

(二)替换法

“狗”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体现出共性时还有两种情况,即直接搬用不符合目标语的用语習惯或是在目标语中习惯用另一个对象来比喻时,可以用接近含义的词进行替换,如:

(1)a lazy dog(懒鬼、懒人)

(2)The dog that has been beaten by a stick is afraid of its shadows.(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三)解释法

当英汉语中的“狗”隐喻体现出个性时,有的隐喻直接搬用反而造成了曲解,也没有合适可以进行替换,此时应配合语境进行解释,以保证原句思想传达的正确与完整,如:

(1)To rain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

(2)The dog days.(大热天)

总的来说,需熟悉英汉“狗”隐喻的共性和个性,了解其中存在的文化差异,针对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才能更好地把握语言含义的传递。

五、结语

隐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思维及认知方式紧密相连。“人是动物”是概念隐喻最普遍的命题之一,“人是狗”不同的映射及语义突显都体现了认知视角下动物概念的隐喻映射模式。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动物隐喻的认知映射及语言突显是相互依存的。“狗”的隐喻在英语和汉语中的运用因为其本身的行为、性格特征等稳定因素而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又因为彼此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等的不同,“狗”隐喻在两种语言中存在一定的个性。

通过分析认知视角下英汉“狗”隐喻的异同,有助于我们在面对“狗”隐喻的翻译时,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从而深化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于语言的研究,推动外语教学的发展及外语学习的进步。endprint

猜你喜欢

对比分析
国内外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求与缺失现象对比分析
理想液体元流能量方程推导的对比分析式教学模式探索
留学生形容词谓语句的习得研究
戴·赫·劳伦斯《菊馨》三个版本对比分析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