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go的语义结构和汉译模式认知研究

2018-02-03沈蒙超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9期
关键词:延续性对比分析

沈蒙超

摘要:运动无处不在,而运动同样也存在于语言中。go作为英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动词之一,对其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译者更好地掌握动词意义用法以及翻译英语文本。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采用对比分析法,借助语料库和词典,重点研究go的语义结构和汉译模式。研究发现,go并非完全是传统定义上的短暂性动词,事实上它在某些句子中的意义是延续性的。通过这一发现,找到有延续性意义的go在对应句子中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对比分析 语义结构 汉译模式 延续性

一、引言

运动是绝对的。在我们所处的客观世界里,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运动在人类思维中有着特殊的作用,研究运动对于揭示语言的本质和人类认知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习掌握动词是关键。动词根据动作发生的方式和发生过程的长短,可分为延续性动词和非延续性动词。如今,现有教材中对实义动词的归类是确定的。这就导致某些运动动词在实际中理解起来会有偏差。对译者而言,理解上的偏差会使译文呈现与原文不一致的意思。所以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出发,采用词汇化理论,借助英国国家语料库以及第五版朗文当代高级词典中的例句,采用对比分析法,着重分析go的语义结构和汉譯模式,期望能为英一汉翻译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词汇化研究

瑞士语言学家Saussure最早开始研究词汇化,但关于语言中的词汇化现象,语言学界至今尚未给出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且有关名称大相径庭(王文斌、周慈波,2004)。现今对词汇化的本质研究观点众多,但词汇化本质的考察应立足于语言的演变,结合共时和历时语言事实,兼顾过程与结果,充分考虑各类形式一意义组合方式(罗思明、徐海、王文斌,2007)。当代词汇化研究主要从分析语义成分人手,认为词义不是最小的意义单位,而是由语义成分按特定规则构成的网络系统(Talmy,2000:21-25)。在语言中,由于动词所体现的运动在人类认知和语言表征中彰显着重要性,所以近年来较多的认知语言学家对运动的概念化和运动事件的词汇化进行了研究,其中Talmy和Slobin在这一类词汇化研究中最为著名。Talmy认为:“运动事件是‘一个包括运动和状态的持续的场景”(Talmy,2000b:25)。运动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位移运动,即物体空间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和自足式运动,即物体空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的运动。在这个事件中,六个认知要素起到重要作用:运动、动体、背景、路径、方式和起因。他将动词的主流词汇化模式归为三大类型:“动作+路径”词化模式;“动作+方式”词化模式:“物象+动作”词化模式。而Slobin则在Talmy的理论框架内,从语篇等角度进一步研究了认知对语言使用和习得的影响(罗杏焕,2008)。但是,现如今鲜有人对某一种语言的全部词汇化模式进行穷尽的研究,这一研究现状无疑制约了词汇化研究的发展(罗思明、徐海、王文斌,2007)。

三、go的语义结构

go在传统定义上被归类为短暂性动词,一般在汉语中翻译为“去”“走”。在此类翻译中,go表示实行这个动作的人发生了空间上的变化,即位移运动。

(1)Let's go home.

(2)Were going to Canada in the summer.

句(1)中主体“我们”做了“回家”这个动作,空间上的位移变化是从主体说话当前所在地转变成家。句(2)同样如此。虽然句(2)中使用了进行时,表达了将来的意义,但是可以理解为在时间上已确定或安排好的事情,所以这句话中的位移运动是确定的,即到了夏天的时候,主体“我们”从当前居住地移动到加拿大。在以上两句话中都没有交代动作的时间长短,只是交代了的动作的开始和结束地,那么可以认为go这个动作一开始便结束了,符合短暂性动词的定义。

(3)He went alone.

句(3)不同于前两句,没有表述动作完成的最终场所,而是用副词alone来修饰go这个动作。这句话所突出的是主体“他”孤独地走了,强调“他”从当前地离开那一刻的感受,所以同样符合短暂性动词的定义。

Talmy认为一个运动事件中六个认知要素起到重要作用:运动、动体、背景、路径、方式和起因。动词go单独运用在句子中,缺少方式和起因,只涉及到了运动、动体、背景和路径(高原,2008)。除去动作完成时间长短的争议,完成一个动作需要时间是肯定的。时间与动作是同一事件的两个方面,动作过程需花费时间,两者密不可分(Langacker,1999:249),所以研究动作时,应将时间作为必要的认知要素归入考虑范围。这也意味着空间到时间的转变。

从时间看一个运动事件,不仅动作需要花费时间,而且动作发生后会对主体产生影响,这影响有的是短暂性的,有的是持续性的。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主体”不等于“动体”,两者在某些语境中指示的不是同一物。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go不是一个简单定义上的短暂性动词,go根据不同的语境会呈现短暂性和延续性的意义。大多数情况下,go表示“去往某个地点”时,发生的是短暂的运动,而go在表示“转变,状态”的情况下,发生的则是持续性的影响。

四、go的汉译模式

在英—汉翻译中,动词go经常被翻译为“去”、“走”。例如:

(3)Where are you going?你要去哪儿?

(4)She went over and put her arm around him.

她走过去伸手搂住他。

动词go与to一起构成动词短语,后接地点名词以及直接接表示地点的副词,译为“去某个地方”;后接动词的-ing形式,译为“去做……”;后接介词by+交通工具,意为“用某种交通方式出行”。以上是g0在生活中最常见的用法和意义。在这些用法中,go都可以用汉语“去”来表现这个短暂性的运动,并且不会造成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理解上的偏差,但是有延续性意义的“go”就不能如此简单地翻译了。endprint

由于有延续性意义的go在生活中运用相对较少,从而使有延续性意义的“go”大致分为两种模式,下面举例分析。

(一)“物象+go”模式

在该模式中,句子的侧重点在物象,比如对物象描写得更加具体。而汉语与英语之间存在形式差异使得此时译者不能按照句子本身的顺序去翻译句子,否则会造成读者在理解上的偏差。因此,译者要考虑如何在汉语中去凸显物象而不是运动。将运动作为物象的修饰是一个好的翻译方法。

(5)Crowds of people go shopping.购物的人很多。

从英语角度看,这句话在“people”之前还用“crowds of”來修饰,重点突出了人多。按语句顺序翻译,汉语的传统翻译是“很多人去购物”。对比英语句子发现,汉语翻译的句子不能直观有效地突出人多,读者无法直接注意“人”这一物象。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着重“go”的动作发生者“很多人”,将运动“购物”转化为“人”的形容词从而有效地突出人多。这符合了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的理解习惯。

在这一模式下,“go”可以作为状态来修饰主体。

(二)“go+结果”模式

在该模式中,虽然“go”表达了动体做出了运动这个变化,但是汉译时为了符合汉语的理解,将运动变化的结果直接代替运动比较好,即直接译为运动对主体造成的影响,用有关状态的词去表现。

(6)He went crazy and tried to kill her.他疯了,想把她杀掉。

(7)The old man has gone bald.那老人谢顶了。

句(6)中,“and”连接了两个动词,两者之间有递进的关系。按照单词意思直接汉译为“他发疯了并且想要杀掉她。”读者不能直接了体会到这两个动作之间微妙的关系,再加上字数比例句字数多,不能很好地展现语境中的紧张感或者是不可置信感觉。直接用“疯了”两字去修饰主体,表现主体的状态,更能将读者带人情境。

句(7)中,动体是老人的头发,运动是头发的减少,背景是老人的头,路径则是头发离开老人的头。这句话从句面可直接翻译为“那老人变秃头了”,但从汉语角度看,它突出的是一个时间点.即老人从有发到无发的那一刻。然而,这与英语所想传达的有所差异。这句话用了现在完成时,表示状态的延续,更强调的是掉完头发后的状态,

“go+结果”主要说明状态的变化,大多数是强调状态变化后的结果。因此,在这一模式下,“go+结果”汉译时要使用有延续性状态的词语。

五、结语

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采用词汇化理论,借助相关的语料,对英语动词go的语义结构和汉译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教材中对某些单词的归类是错误的,这在一定程度会影响译者的理解和翻译。事实上,单词的语义根据使用的语境可以进行延伸。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如果句中出现“go+形容词”或物象突出描写的情况,要注意动词go隐含的延续性意义,可以使用修饰或表示状态的词语,使句子与英语原句意思和重点一致,以准确地表达原句内容,让读者准确理解原文内容。本文对“go”延续性意义的翻译做了概括,列出了两个翻译模式,但由于语言其本身内容庞大复杂,对具有延续性意义的go还存在着许多其他翻译方法。译者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剖析go的语义,并结合译文整体风格内容,寻找到更切合的翻译。endprint

猜你喜欢

延续性对比分析
延续性服务在产褥期母婴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延续性护理对宫颈癌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延续性动词和非延续性动词的用法解读
戴·赫·劳伦斯《菊馨》三个版本对比分析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Unit3单元知识中考链接
非延续性动词与延续性动词之间的转换
延续性动词与非延续性动词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