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研究生生态化资助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18-02-03卢铮松马德刚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天津大学生态化资助

张 颖 孙 鹤 卢铮松 马德刚



高校研究生生态化资助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张 颖 孙 鹤 卢铮松 马德刚

通过分析构建研究生资助体系的困境,遵循教育发展规律,运用生态学原理与方法,提出了生态化研究生资助体系的构建思路,即:调节资源投入,保障供需平衡;识别相关者需求,管理利益矛盾;尊重个体发展意愿,激发群体竞争意识。基于此思路探索出行之有效的与培养质量共生共荣的资助生态管理模式。认为调动研究生的内在动力,促进其自主性发展,发挥资助制度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生态化;研究生;资助体系;培养质量

研究生资助体系构建作为投入机制改革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教育资源的配置与优化,关系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与成果。我国研究生资助体系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人民助学金阶段、普通奖学金和优秀奖学金并存阶段以及以奖代免阶段。2014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了若干文件,从奖励资助比例、标准与基本条件、评审组织与程序、资金管理与发放监督、工作机制和政策宣传等方面下达做好研究生奖助工作的有关规定,要求各高校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的同时,建立健全研究生多元奖助学金体系。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名称、分类、等级划分、资助标准、覆盖范围等维度设计了形式和功能多样的奖助学金方案,突出特点是:①设立与学费等额的学业奖学金,凸显了资助体系的保障性功能;②设立不同级别和标准的学业奖学金,提升资助体系的激励性功能;③设立校长奖学金和学校奖学金等,有效发挥资助体系的导向性功能;④规定导师助研费最低标准,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天津大学通过分析研究生资助体系构建困境,从教育发展规律出发,构建了适合人才培养的生态化研究生资助体系,探索了行之有效的与培养质量共生共荣的资助生态管理模式。

一、研究生资助体系构建困境

构建研究生资助制度是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在整体资源制约、各方利益冲突情况下,构建平衡高效的资助制度,客观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1.资源制约性致供需矛盾凸显

高校研究生资助制度设计受可用经费总量的影响和制约,若资源分配不合理,将导致供需矛盾凸显。2014年国家下达的一系列研究生投入机制改革与奖助学金改革文件指出,研究生奖助学金的资金来源以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为主,部分经费需要高校统筹资金,其资助比例、额度、评价办法等由高校自定[1]。有限的资源并非能完全满足每个研究生的需求,资金供给存在缺口。在供小于求的条件下,虽然实行了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高校经费依然紧张,不能无限制地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因此,如何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是制度构建面临的困境之一。

2.多方利益相关致管理存在难度

研究生资助制度设计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包括人员、群体和组织。资金需求相关者包括数量庞大的研究生,资金供给相关者包括国家、社会、学校、学院和导师等,资金管理相关者包括研究生院、学工部、学院和财务处等部门,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同类院校的竞争者、研究生家长和潜在考生。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需求存在矛盾和冲突。因此,如何在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和高校发展战略基础上,满足各方期望,管理其间的利益冲突,有效调动各方参与决策和执行,是制度构建面临的困境之二。

3.体系设计不科学致发展受阻

高校研究生资助制度将保障性、激励性与导向性相结合,不科学的资助体系设计将阻碍个体乃至群体的发展。资金需求者是该制度的最大“顾客”,体系设计要满足研究生生活、学习的需要,同时又应具备激励和导向作用。然而在体系构建过程中,往往存在设计的资助额度不足导致难以实现保障性功能,资助标准不科学导致难以发挥激励性作用,评价机制不健全导致难以达到导向性效果。如何整合学习成绩、科研能力、实践锻炼等多个方面,在不同专业的研究生评价考核中发现各方面的优势[2,3],是体系设计的瓶颈。如何科学地设计研究生资助体系,引导研究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激发整个群体的竞争意识,是制度构建面临的困境之三。

二、生态化研究生资助体系构建思路

为解决资助制度构建困境,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律以及由此抽象出的哲学思想来考察教育制度,将会产生新的思考方向,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也会更为现实、高效和长远[4]。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主要研究教育资源的分布以及个体对教育资源分布的反应,目的是揭示教育发展规律和生态机制[5]。资助体系是教育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生态系统的“泛生态元”之一,构建友好的资助体系对开展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意义重大。为此,我们提出了生态化研究生资助体系的构建思路。

1.调节资源投入,保障供需平衡

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外部资源输入的制约,构建研究生资助体系是要受可用资源总量制约的。由于资金需求量远高于供给量,即使资金总量达到平衡,也有可能出现局部的供求不平衡。因此在制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资助体系内部各资助项目的金额及其相互关系,保证体系内部的一致性。同时,对于不同资助项目的重要性和价值进行排序,使设计方案兼具激励和保障功能[6]。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调节投入的规模和方向,达到供需平衡和持续发展,打通螺旋上升通道。

2.识别相关者需求,管理利益矛盾

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行有赖于其中各部分的有序稳定,因此,构建研究生资助体系应注重识别、规划、管理和控制利益相关者需求,对需求层次化分析和需求重要度排序,化解矛盾冲突,最大限度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研究生资助体系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他们的利益期望、参与度、重要性及影响力,是资助体系设计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资金需求者的研究生,直接参与制度实施过程,其权力、利益在资助制度中是最高的,体系设计质量绝大部分取决于研究生的满意度,同时要兼顾其他相关者的利益。因此,研究生导师、各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学校各部门,均应对研究生资助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并对自身利益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渡,从而实现矛盾的调和。

3.尊重个体发展意愿,激发群体竞争意识

生态系统中的个体在适宜的条件下具有自我增长的特性,因此,构建资助体系应尊重研究生自身发展方向和意愿,注重个体与群体发展关系,充分利用群体效应的积极作用,激发整个群体的竞争意识。注重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奖助学金影响和改变研究生心理和行为,促进、提高、带动研究生自主地向更符合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并引导其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使资助效益最大化,避免群体效应中的致弱、惰化和从众影响。群体积极向上的氛围有利于产生事半功倍的政策执行效果,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成效,进而提高培养质量。

三、天津大学生态化研究生资助体系特点

研究生资助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成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7]。天津大学研究生资助体系构建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在设计中渗透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突出整体、动态和关联的特点,追求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8],构建了奖、助、勤、贷、补“五位一体”的生态化研究生资助体系,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统筹兼顾,构建多元化资助体系

首先,对于开放性生态系统,资助体系需积极拓宽外部资助渠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拓展并吸纳社会资源,如开拓校外勤工助学市场或实践基地,鼓励校友和企事业单位在高校设立专项奖助学金,将更多的社会资金汇聚到高校资助体系中。如2016年获校友捐赠人民币890万元,设置了有研究生参评的41项奖学金和专项奖励金,5项专项助学金,共有536研究生获得资助。其次,生态系统结构的整合效应,源于其有序性和整体性。资助体系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有序排列,提高系统的整合效应和投入产出比。从科学性和系统性出发,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统筹兼顾多方资金构建多元化资助体系。其科学性体现在资助体系为培养目标服务,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系统性则体现在多元化设计,构成奖、助、勤、贷、补“五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将学校、导师、研究生串联起来,构成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国家和社会构成生态系统的外部组成,如图1所示。

图1 天津大学生态化研究生资助体系的多元化设计

通过统筹兼顾国家拨款、学校自筹、导师科研经费等多方资金,调节资源投入规模和方向,达到资助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和供需平衡。在持续改进优化资助制度的基础上,形成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自我优化的相对平衡状态,合理利用资源,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与培养质量提升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三助”报酬中的助研资助和具备奖优激励功能的奖学金。由此,将资源重点配置给高水平导师,鼓励导师增加优秀学生的助研资助;2016年,天津大学各项资助金额总计达2.29亿元人民币,其中学校自筹4899.57万元,导师科研经费出资超过4300万元。

2.满足需求,谋求资助生态系统平衡

生态系统平衡是生态系统调控的终极目标,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维持的协调状态。研究生资助体系通过构建动态的资助项目循环生态环、导师助研循环生态链以及资助体系循环生态圈,满足多方利益相关需求,实现各相关利益方的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熊川武在全面激励理论中提出全员激励、全程激励和全素激励[9],全部利益相关者都参与资助制度设计中,充分运用多种激励方式和手段,将激励作用落实到研究生培养的各环节,变资源整合为资源聚合,促进生态系统内源稳定和资助效果最大化。

首先,构建资助项目之间的循环生态环,平衡协调资助资源,优化资助结构。奖、助、勤、贷、补自身构成内部的环形结构将学校、导师、研究生串联起来,互相补充,相互依存。多元多层次的研究生资助制度中,资助项目发挥的功能各异,保障、激励、导向功能同等重要。从而保证资助生态环内部各成分间资源相对平衡,结构稳定,具有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并逐步加大对提高培养质量项目的资助力度,优化结构布局。

其次,构建导师助研循环生态链,动态调节资助额度,强化激励效果。导师助研额度可动态调整,与研究生的学业和科研表现直接挂钩,既增加了导师的自主权,又满足了研究生自我实现的需求。通过助研资助能够吸引优质生源,激励产出优秀成果,形成良性循环生态链。该制度促使导师根据市场需求开展课题研究,还有利于提升研究生就业能力,体现制度对人的选择方向的引导作用。同时,对于经费资源不足的学科,设立基础学科资金,连续三年投入200万元用于配套支持基础学科的导师发放助研费,平衡学科差异。

再次,构建资助体系循环生态圈,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生资助体系改革并不仅仅局限于自身体系的构建,还与招生制度改革,导师制度改革,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共同组成有机的结合体,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闭环系统[10],构成质量保障循环生态圈。天津大学的导师动态竞争上岗机制和招生计划指标动态调整要求导师的岗位和招生数量,与其研究生培养质量、科研能力、科研经费以及对研究生的资助能力直接相关。资助能力不足的导师,将扣减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2017年有7个学院被扣减博士生招生计划,3个学院被扣减硕士生招生计划。

3.以人为本,协同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

现代化的“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认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至臻完善,使每个人自由发展。生态化理念坚持以人为本[11],生态化资助体系的构建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人的行为是对制度的反应,制度规范并引导人的行为,好的资助制度起到正向激励作用[12]。立足于研究生教育的特点,生态化资助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研究生成长成才规律,将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相结合,通过精准资助满足不同个体需求,进而激发其更高层次的追求;通过资助制度加以引导,激励研究生勤奋学习、潜心科研,规划和指导研究生自主性发展[13],引导研究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将资助过程与德育过程合二为一;通过奖助学金激励作用推动整个群体的竞争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态模式。

精准资助应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的资助力度,从而达到超越单纯的生活保障功能,兼顾培养功能[14],引导研究生真正认识到资助的内涵所在。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是精准资助的前提。如运用大数据分析了的研究生“一卡通”的消费数据,不仅达到精准分析的目的,同时有效保护了贫困生的隐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受助的家庭经济困难生应参加素质拓展的培训,量身定制“丰羽工程”,将“授之于鱼”与“授之以渔”相结合,提升素质能力,做到自立自强。同时,将精准资助与资助育人相结合,应突出生本教育思想,从资助的各个环节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伦理关怀。资助过程本身就是德育过程,将在资助中“育人”与在育人中“资助”相结合[15],提高资助活动的德育效果,引导、培养研究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励志、诚信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培养研究生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和勇于担当的品质[16],使研究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康的人才。当然,还必须加强引导,防止出现恶性竞争,真正促进研究生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如天津大学组织的“资助育人活动专项”,共确立8个重点项目和77个基础项目,选题范围包括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还有面向家庭经济困难生的生涯教育和素质教育等,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制度规则应以社会最优的方式引导行为,增加制度的稳定性[17]。生态化资助体系充分利用群体效应的积极作用,适当引入竞争机制,激发整个群体的竞争意识。资助体系要有一定的差异化分布,既不让受资助的研究生过分集中,又不能滋生平均主义式无效率的伪平等。因此,天津大学在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的设计中要求突出奖优,不允许平均分配。在此基础上,学院再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自行制定学院学业奖学金方案。通过竞争达到自然分流,才能将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在刀刃上,实现良性、有序的资源配置[18]。此外,为引导和促成研究生更高层次的需求,还设立了优秀人才培育基金和高水平论文奖励,为研究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将激励效果持续推进。

注重信息流通,重视反馈调节,促进研究生资助制度呈螺旋上升式发展。生态系统的稳定离不开顺畅的信息传递和反馈调节,信息流通的顺畅程度直接关系资助体系的效能,是生态系统反馈外界调控的依据。在资助工作中,天津大学搭建了资助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使校发资助和导师助研费的审核和发放便捷高效,反馈更加及时准确。此外,对资助工作做好前期评估、过程评估和后期评估,健全评价制度,衡量资助效果并形成组织过程资产,使整个资助体系具有一定自控制、自调节和自发展的能力。完善监管体系,做到机构健全、人员到位、权责分明,严格程序,消除公平缺失。

四、天津大学生态化研究生资助体系资助效果分析

为了验证生态化资助体系对研究生培养的效果,天津大学在数字化教学(e-Learning)平台开展了一定规模的研究生资助制度满意度与激励保障效果问卷调查,初步探讨生态化资助体系对研究生行为模式的改变。此次调查对象涵盖了工科、理科和文科的435名研究生,收回400份有效问卷,其中博士生62人,硕士生338人,硕士生中有推免生116人。调查问卷在设计过程中克服了被调查者的选择偏差,调查组通过对比分析生态化资助体系实施前后研究生行为的不同,发现原资助体系与生态化资助体系对研究生行为模式产生显著影响,如实验室工作时间每天在8小时以上的人数从20.0%增长到60.6%,与导师进行学术交流讨论的频率每周一两次以上的人数从43.5%增长到49.4%,学习阅读学术文献所花的时间每周5天及以上的人数从8.8%增长到14.5%。

在问卷调查中,有73.2%的研究生认为生态化资助制度可以促使其主动投身学习和科研,促进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有利于培养质量提升的行为体系。在诸多的行为模式中,在实验室工作的时间、与导师交流学习的频率、阅读文献的时间直接影响学习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研究生行为的改变足以说明生态化资助制度具有奖优激励的效果,能有效调动研究生的内在动力,促使其自主性发展,对提高培养质量切实起到了导向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和成果。

生态学重塑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视野与思维方式,具备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哲学性质[19]。戴明认为94%的质量问题都是因为设计不完善造成的,只有6%是因为粗心、忽视和坏脾气引起的[20]。天津大学构建的与培养质量共生共荣的生态化研究生资助体系及闭环管理模式,从管理的角度入手,统筹各种生态因子,切实发挥制度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形成有效的研究生资助体系治理结构,建立健康的资助生态系统[21],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在后续工作中,天津大学将进一步完善生态化研究生资助体系,呈现出既阳光普照,鼓励“小草”、“灌木”成长,也促进“大树”等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进取,争取更多阳光雨露,最终形成生态复杂但平衡的“热带雨林”。

[1]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A/OL]. (2013-02-28). http://www.gov.cn/zwgk/2013-03/04/content_2344351.htm.

[2] SMITH K M, CROOKES P A, ELSE F, et al. Scholarship reconsidered: implications for reward and recognition of academic staff in schools of nursing and beyond [J]. Journal of nuraing management, 2012, 20(2): 144-151.

[3] 于仲鸣. 项目设计与计划[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4] 高志强,郭丽君. 学校生态学引论[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1.

[5] 马婷婷.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普通高中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W市普通高中为例[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6.

[6] 孟卫青. 研究生奖助体系设计的理念、模式与策略[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2):57.

[7] 王敏,侯喜林,姚志友. 新形势下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3):60.

[8] 曹盛华. 论教育生态学理论及其实践意义[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08.

[9] 熊川武,江玲. 学校管理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10] 白海力,赵美蓉,孙鹤,等. 基于i-PDCA模型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设计与实践[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2):6.

[11] 周光明,谢美航.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高校发展性教学评估理论[J]. 湖南社会科学,2008(4):159.

[12] 梁小民. 寓言中的经济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17.

[13] 金一波,钭娅,陈光旭,等. 新奖助体系下研究生自主性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24.

[14] 于晓彤. 如何兼顾资助与培养功能:硕士研究生“三助”工作研究——以H大学为例[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15] 张毅. 生态学视阈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析[J]. 高教研究,2014(2):26.

[16] 财政部,教育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 关于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通知.财科教﹝2017﹞21号. 2017-03-28.

[17] 谢矜,王晓莉,肖宝华. 审核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生三助制度设计的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5):51.

[18] 潘峰,张立迁. 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的自治路径探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3):17.

[19] 杨天志. 教育生态理论的背景及其研究价值—《教育生态理论研究》序言[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8):1-6.

[20] 张凤荣. 质量管理与控制[M]. 第二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02.

[21] GOODLAD J I E. The ecology of school renewal: eighty-six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Part I[M]. Chicago Illinoi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241.

(责任编辑 赵清华)

10.16750/j.adge.2018.01.008

张颖,天津大学综合管理办公室助理研究员,天津300352;孙鹤,天津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天津300352;卢铮松,天津大学综合管理办公室助理研究员,天津300352;马德刚,天津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副教授,天津300352。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课题“高校研究生资助制度对培养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编号:B2-2015Y10-075)

猜你喜欢

天津大学生态化资助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简介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学生写话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总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