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研究生创新实践竞赛的探索与成效——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2018-02-03罗志增王胡英贺武华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电子科技竞赛研究生

罗志增 王胡英 贺武华 徐 红



推进研究生创新实践竞赛的探索与成效——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罗志增 王胡英 贺武华 徐 红

分析了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对培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意义以及研究生参加创新实践竞赛面临的问题与困难,介绍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支持研究生参加创新实践竞赛的政策和措施:实施创新实践活动的项目化管理;将创新实践竞赛纳入培养环节;健全创新实践竞赛奖励体系;健全导师指导竞赛活动的工作等效机制;构建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

研究生;专业学位;创新实践竞赛

一、创新实践竞赛活动及其对研究生培养的意义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针对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差异,提出要“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1]。这就意味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目标,并且在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培养中各有侧重。实际上,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政府主管部门及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近年来已开展了诸多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2-6]。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与美欧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与国家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机制。

“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联合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等单位,在原有的部分全国性研究生创新实践赛事的基础上,自2013年起统一开展的一系列面向全国在校研究生的重大赛事活动的统称。活动开展五年来,得到了政府、行业、企业和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积极参与,赛事种类、参赛单位和参赛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2017年系列竞赛包括9项主题赛事:①全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②全国研究生移动终端应用设计创新大赛;③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④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⑤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⑥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⑦中国研究生石油装备创新设计大赛;⑧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⑨中国MPAcc学生案例大赛。系列竞赛既是对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全面考察,也是对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同时也为培养单位探索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自2013年以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在开展竞赛的组织、政策和制度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在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让参与竞赛的师生获得了较高的成就感,同时,将竞赛从个人自由参与发展成为有组织、有制度的全校性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环节,将创新实践活动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促进了学校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的改革和完善。

二、研究生参加创新实践竞赛面临的困难

竞赛作为创新实践活动的方式,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一方面他们迫切希望展示自己,通过实践和创造来获得成就感;另一方面,许多学校的评奖评优制度把竞赛成绩纳入其中,加上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常把竞赛获奖情况作为考虑因素之一,这也激发了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尽管学生参加竞赛积极性很高,但稍作调查就不难发现下列现象:①报名者多,真正参加竞赛者少;②学生对取得创新成果的难度、要求认识不足;③缺少实践场地和实验条件;④经费不足;⑤找不到合适的题目;⑥没有指导教师,导师不赞成甚至反对,等等。

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例,每年报名参加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竞赛的队伍达到200~250支,平均每支队伍3人,参赛学生总数在700人左右,约占学校每年招生数的70%,但最终实际参加竞赛的队伍数在150支左右,近三分之一的队伍未能成功参加竞赛。如2016年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报名队伍86支,经过校内选拔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报了名,并未实质性开展相应的工作,最后参加全国比赛的只有43支队伍。虎头蛇尾或半途而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这是因为参加竞赛需要分工开展大量的文献查阅,通过研究发现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这些工作都是需要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去解决的,尤其困难的是需要将创新思想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完成创造,有些队伍碰到困难就退缩了。通常第一次参赛的同学,这方面的能力是比较弱的,需要指导教师的指导、有经验同学的传帮带,同时需要具备足够的毅力和勇气。有些同学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有的还指望导师直接提供成果,这就涉及学术诚信问题了。尽管各项大赛都规定参赛作品必须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但每年总会出现参赛学生对作品并不十分熟悉的情况。许多学校将竞赛成绩与奖励挂钩,导致部分师生为获得奖励铤而走险。

缺乏实验场地、仪器资源和竞赛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参加创新实践系列竞赛面临的另一大困难。高校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随着近几年的持续投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大量开展竞赛活动势必冲击教师原有的科研场地、实验设备等资源,而且许多竞赛作品的创作需要经费支持。同时,如果竞赛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导师交代的科研任务,导师就可能会对学生参加竞赛持反对态度。竞赛本来的目的是检验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实践系列竞赛涉及多个学科门类,完全可以与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相得益彰,但部分学生为竞赛而竞赛,或参加与本学科领域无关的竞赛,这样做不但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还会影响正常学业,此种情况下要求导师对学生竞赛给予场地、实验条件和经费方面的支持则更不可能。

三、支持创新实践竞赛的政策和制度措施

为了引导并推进研究生参加创新实践竞赛活动,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政策和制度设计上作了一些探索与尝试,主要开展了如下工作:

1.实施创新实践活动的项目化管理

学校每年划拨一定的资助经费,设立研究生创新项目,并将其纳入学校整体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之中,这既促进了研究生的科技创新研究,也解决了部分研究生参加创新实践竞赛的经费问题。创新活动可以围绕导师课题开展,也可根据社会需求自行设题,要求完成一件具有一定创新性、面向某类创新实践竞赛的作品,或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在项目验收要求中,成功参加创新实践竞赛是其中一项。在校级研究生创新项目的基础上,鼓励各研究生培养学院设立学院一级的创新项目,结合浙江省专门为研究生设立的创新推广/孵化项目,形成多个层次的研究生创新项目供学生选择申请,从而确保参与的学生尽可能多、竞赛的受益面尽可能大。通过几年的大力推广,研究生在学期间参与过各类竞赛的比例达到70%以上。

2.将创新实践竞赛纳入培养环节

按照有关规定,研究生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一定的专业实践,获得实践类学分,同时还须参加一定数量的学术交流活动,也有一定的学分要求,而且都是必修学分。通过组织研究生参加创新实践竞赛,学校认为研究生创新实践竞赛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科研实践活动,通过参加竞赛,研究生可以了解工程问题的全过程解决方法,培养学术研究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参加创新实践竞赛完全可以替代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环节。因此学校规定,研究生参加创新实践系列竞赛,可以替代学习期间的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等必修实践环节,可以免除一定数量的学术交流活动要求,获得实践类必修学分。

3.健全创新实践竞赛奖励体系

为激励学生积极参赛,学校推出了多项措施,将参加竞赛、竞赛获奖与研究生的奖助体系挂钩。在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荣誉称号、创新项目立项等评定体系中,纳入研究生本人取得的各种科研成果、创新实践竞赛成绩、学术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积分,其中对创新实践竞赛赋予相应权重,提高学生参加竞赛的积极性。此外,对参赛并获得奖励的研究生,学校还会根据获奖等级直接给予物质奖励,比如,对获得国家级竞赛一等奖的团队,给予8000元的奖励。

4.建立导师工作等效机制

竞赛成绩好坏与指导教师是否积极指导、是否精心指导有非常大的关系。为鼓励导师积极投入对竞赛活动的指导,学校首先旗帜鲜明地指出,教师指导创新实践竞赛与课堂教学、指导论文一样,属于人才培养的范畴,改变导师“竞赛是一种学生业余活动”的思想;其次,将竞赛指导以一定方式折合计算成教学工作量,承认指导教师的劳动贡献,认可竞赛组委会发放的优秀指导教师奖,对指导工作优秀、获得竞赛奖励的教师给予指导奖金,比如,对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创新实践竞赛一等奖的指导教师(团队)给予2万元的奖励;再次,承认教师的竞赛指导成果是教学科研活动成果的一部分,在指导成果与教学科研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之间建立一定的等效关系,将重要指导成果纳入教师岗位聘任、职称评审等指标体系。

同时,学校还将研究生参与创新实践竞赛的成绩纳入学校对学院工作的整体考核,充分调动学院组织参加创新实践竞赛的积极性。

5.构建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

竞赛需要实践活动场地、仪器设备条件、文献资料等,当参赛队伍多的时候,就会产生场地或条件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校、院、所等管理部门协调落实。学校通过构建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在理念先行、制度推进的前提下,较好地实现了研究生参加创新实践竞赛相关条件的协调和落实。同时为体现对赛事的重视和对参赛师生的人文关怀,对参加全国总决赛的选手和指导教师,报销其参赛的差旅费;对竞赛地离学校较近的,则派专车接送。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多层次多方位的政策和制度的推动下,创造了有利于研究生参与创新实践系列竞赛的软硬环境,形成了科研带动实践、竞赛促进创新的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新机制。

四、创新实践竞赛活动的成效

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竞赛开展四年来,在学校相关政策和制度的要求与激励下,研究生、导师和各培养学院积极参与,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构建了由专业学院承担品牌赛事组织工作、全校研究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竞赛的格局

每年的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竞赛通知发布后,学校以专业学院为单位组织各类创新实践竞赛的前期选拔与培训,有力地提高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同时,形成了由特定的专业学院承担特定品牌赛事组织工作的格局。例如,理学院组织全校研究生参加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由其组织教练组并协同报名参赛学生的导师共同完成数学建模竞赛的指导;电子信息学院组织研究生参加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完成华东赛区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评审工作;计算机学院组织研究生参加ACM程序设计大赛、华为软件精英挑战赛等。由于学校的政策、制度激励和专业学院的积极参与,形成了全校研究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竞赛的良好局面。2010年学校推出相关政策以来,学校已有5000余名研究生参与了10余项重要的创新实践竞赛活动。仅以2015年为例,学校参加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队伍就有204支,出现了“两个四分之一”现象:获奖学生占参赛学生的四分之一;不参赛的学生只有四分之一。在学期间,研究生参加竞赛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尽管获奖的比例不高,但参加竞赛所进行的训练过程,使研究生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有效地提高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2.竞赛成绩位列全国前茅

2014~2016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在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全国研究生移动终端应用设计创新大赛和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中,共获得全国一等奖10项、二等奖60项、三等奖84项,优秀指导教师14人,优秀组织工作奖10个。其中优秀组织工作奖数量位列全国第一,综合成绩位列全国前五,如表1所示。

3.促进了研究生创新创业和高质量就业

创新实践竞赛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有力地促进了研究生的就业工作,许多研究生正因为拥有竞赛的经历和获奖证书,获得了理想的工作。近几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尤其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幅提升,毕业研究生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在就业市场成为“抢手货”。浙江省教育厅对2014届毕业研究生的就业质量调查结果表明,学校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达到100%,薪资水平高出全省同类高校平均水平1635.21元[7]。近年来,每年有超过一半的毕业研究生到世界500强及知名IT企业就业,在华为、百度、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就业的比例每年都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平。表2是学校近两年部分研究生就业情况。

表1 2014~2016年学校在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竞赛中的获奖情况 单位:个

表2 学校近两年研究生就业情况举例

指导教师和研究生从参赛的经历中获得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期,更好地从事科研创新和社会创业,其中不乏通过竞赛,引入风险投资并成功创业的例子。

2016年7~8月间,学校对在华为、网易、海康威视、宇视科技、恒生电子、同花顺等企业工作的毕业研究生进行了回访,了解其工作、学习及职业生涯发展情况,当问到“在母校学习期间是什么对你的职业发展影响最大?”时,十之八九的毕业生提到了参加创新实践竞赛的经历,认为正是竞赛的训练及取得的成绩使其有机会进入著名的企业工作,是竞赛教会了他们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竞赛使他们进入企业后对承担工程项目不再胆怯,同时,参加竞赛使他们查阅资料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些知识和技能使其在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受益匪浅。

[1] 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http: //www.moe.edu. cn/srcsite/A22/s7065/201701/t20170120_295344.html.

[2] 石中英.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造就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3):9-14.

[3] 唐继卫. 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全面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9):1-3.

[4] 魏红梅. 新常态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创新探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3):15-20.

[5]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探索规律创新机制加强实践——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一年总结[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1):12-18.

[6] 谢本亮,陈勃,谢志勇. “赛学制”与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10):10-15.

[7]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各专业毕业工资排名[EB/OL]. http: //www.gxeduw.com/gaokao/2014/11301133112014.html.

(责任编辑 刘俊起)

10.16750/j.adge.2018.01.006

罗志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杭州310018;王胡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副教授,杭州310018;贺武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教授,杭州310018;徐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副教授,杭州310018。

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选课题“科研带动实践和竞赛促进创新的培养机制改革探索与实践”(编号:2016-ZX-233)

猜你喜欢

电子科技竞赛研究生
西安展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宝鸡市普瑞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S1广州弘傲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13B广州市码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