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兴安岭野生蜜环菌人工驯化种植初探

2018-02-01李贵春许延敏庞启亮梁秀凤胡海冰李宏涛刘昕哲

食药用菌 2018年4期
关键词:环菌原种大兴安岭

李贵春 许延敏 庞启亮 梁秀凤 胡海冰 李宏涛 刘 柱 刘昕哲



大兴安岭野生蜜环菌人工驯化种植初探

李贵春 许延敏 庞启亮 梁秀凤 胡海冰 李宏涛 刘 柱 刘昕哲

(大兴安岭地区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黑龙江 大兴安岭 165000)

采集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区蜜环菌菌株多个,利用PDA培养基分离、纯化获得优良菌株Ar1603和Ar1604-2,制作三级菌袋,在大棚内进行人工驯化种植,实现当年出菇,Ar1603平均产量为2.84 kg/m2,Ar1604-2平均产量为3.42 kg/m2。

大兴安岭;野生蜜环菌;分类;分布;人工驯化种植

蜜环菌()是一种兼性寄生于多种木本、草本植物的食用菌,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等温带地区,中国的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浙江、福建、广西、陕西、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省(自治区)也有分布[1]。大兴安岭地区在夏秋季节大量发生。蜜环菌隶属于担子菌纲、伞菌目、白蘑科(),又名榛蘑[2],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由于每年气温及降雨时期的不同,野生蜜环菌产量呈现周期性大幅度波动[3]。

1 蜜环菌分类

蜜环菌最先是1766年丹麦植物学家Martin Vahl以种名在《Flora Danica》上发表,当时仅有一个漂亮的图和简短的描述。1819年瑞典植物学家Elias Fries在属中建立一个新族。从Fries到现在的200年间,基于形态学的蜜环菌属的分类一直比较混乱,蜜环菌属所包括的种类和数量,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之一[4]。

自1973年,Hintikk发现蜜环菌的四极性性别系统,借助于交配测试的帮助,研究该属的互交不育性成为可能。利用互交不育群即生物种(每一个互交不育群为一个生物种)的研究,对蜜环菌进行鉴定。交配测试表明,依据子实体形态鉴定为蜜环菌的菌株中存在着许多互交不育群(生物种)。说明蜜环菌是一个由多个生物种组成的复合种。我国对蜜环菌分类始于20世纪90年代,利用交配测试方法,经秦国夫[4]、孙立夫[5]、贺伟[2]等的研究,先后发现14个蜜环菌生物种,其中东北地区常见有5个生物种,即芥黄蜜环菌(),高卢蜜环菌(),奥氏蜜环菌(),黄盖蜜环菌()和中国生物种F(CBS F)。是在黑龙江省境内分布范围最广、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生物种;其次是CBS F,在小兴安岭和黑龙江东部的完达山脉有分布;则局限于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地区,出现的频率不高;而和则出现于小兴安岭的伊春林区[5, 6]。

2 蜜环菌在大兴安岭的分布

2.1 地域分布趋势

蜜环菌是黑龙江省一种重要的食用真菌,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分布呈现地域差异,于本区东部和南部,即在加格达奇区、松岭区、呼玛县等地分布较多,新林区、塔河县两地多分布于南部及东部,呼中区偶见分布,漠河县未见分布。

2.2 时间分布趋势

大兴安岭地区,因每年气温变化和降水的不同,蜜环菌出菇期大致分为两个高峰,如加格达奇区第一个出菇高峰期在7月20日至8月10日,第二个高峰期在8月20日至9月25日。2016年至2017年在两个不同区域(相距30 km)的同一地块分别采样,2016年采集到大量蜜环菌,而2017年则仅采集到零星几个蜜环菌子实体。说明野生蜜环菌的发生不具连续性。

3 蜜环菌人工驯化种植

3.1 母种获得

分别于2016年9月6日和9月10日在距加格达奇区市中心向北、向南各13公里区域采集到野生蜜环菌子实体,选择个体较大、质地饱满肥厚、尚未开伞、无病虫危害的幼菇,按照采集先后顺序暂定名为Ar1601、Ar1602、Ar1603和Ar1604-1、Ar1604-2。

采用组织分离的方法获得纯菌种。将种菇带回接种室后,在超净工作台内用75%酒精棉擦净子实体表面,然后用手术刀将子实体纵剖成两半,在菌盖与菌柄交界处切取0.3~0.5×0.3~0.5(cm)大小的组织,置于PDA培养基中,于25 ℃恒温箱中培养,所得到的菌株为F0代。

3.2 优势菌株选择与纯化

(1)培养基配方。采用PDA培养基,以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磷酸二氢钾3 g、硫酸镁1.5 g配制。

(2)优势菌株选择与纯化。对蜜环菌分离后的优势菌株选择,主要视其分离后子实体组织萌发速度和菌索的发生势进行优胜劣汰。选择其中分离组织生长势强的进行转管。转管时切取长势旺盛、幼嫩的菌索(长0.2~0.3 cm)转接到培养基表面,获得F1代菌种,并将其置于23~25 ℃恒温箱中培养。当长出新菌索后,再次选择菌索生长健壮的试管种进行转管,获得的F2代菌种继续培养至菌索长满试管保存备用。经过上述选择与纯化,获得表现优良的菌株Ar1603和Ar1604-2。

3.3 原种制作

于2016年12月26日制作原种,培养基配方为阔叶木屑77%、麸皮20%、蔗糖2%、石膏粉1%,含水量62%~65%,pH自然。

在无菌条件下,将母种F2代转接于原种培养基中扩大繁殖,每支母种试管转接5袋原种。然后置于25 ℃条件下避光培养,约30天长满全袋。

3.4 栽培种制作

于2017年3月2日制作栽培种,培养基配方为阔叶木屑78%、麸皮20%、蔗糖1%、石膏粉1%,含水量63%~65%,pH自然。每袋原种转接40~50袋栽培种,置于温度20~25 ℃、湿度30%~40%培菌室内培养,定期检查菌袋生长情况并进行通风管理,防止培养室温度过高过低、湿度过大或通风不良。

3.5 出菇栽培试验

于2017年5月24日至8月20日,在大棚内进行驯化种植。采用半脱袋立式划口地栽模式。具体方法是做长2 m、宽1.2 m的畦床,床土为普通草甸土,厚15 cm;将栽培种菌袋接种口一侧脱袋14 cm,埋于地下,地上部分为6~7 cm,划4个V形口。袋间距为15 cm,每平方米摆16袋。床上和袋上覆3 cm厚干树叶。

温度管理:棚内前期扣大棚膜,温度保持在15~28 ℃,6月10日以后扣6针遮阳网,温度控制在26 ℃以下。

湿度管理:从5月26日开始,每天向棚内的栽培床浇水2~3次,每次30 min,使土壤含水量达95%以上。6月16日以后,棚内每天早晚各浇水20 min,保证栽培床内土壤湿度90%左右,夜间空气湿度达85%以上。

光照管理:6月2日在畦床上覆盖草帘遮阴、降温。6月16日将草帘撤去,换成2层遮阳网。8月初,菇蕾形成期揭去畦上遮阳网,保留大棚上的遮阳网。

3.6 不同菌株的产量与子实体形态

自8月10日开始有原基形成,并很快出菇,8月15日子实体长至九分熟时采收。产量采用随机调查方式,每个菌株调查3组,每组调查1 m2内所采收的子实体鲜重,并观察记录子实体形态。结果为:Ar1603平均产量为每平方米2.84 kg,子实体较小,丛生,菌盖直径3~5 cm,有鳞片,褐色,有菌环;菌柄上部白色,根部褐色。Ar1604-2平均产量为每平方米3.42 kg,子实体菌盖直径4~6 cm,淡黄色,中部有鳞片状小斑点;菌褶延生、稍密、不等长,菌环初期有膜质,后期变薄;菌柄细长圆柱形,褐色,根部色深。

4 结 论

利用当地的野生蜜环菌资源,经过一年的试验研究,初步筛选出优良蜜环菌菌株Ar1603和Ar1604-2,并通过采用春季大棚内立式半脱袋床栽模式成功实现了当年种植、当年出菇,出菇较整齐。但其生物学效率不够理想,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

[1] 王秋颖, 郭顺星. 天麻人工栽培技术[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34-36.

[2] 贺伟, 秦国夫, 沈瑞祥. 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蜜环菌生物种的研究[J]. 真菌学报, 1996, 15(1): 9-16.

[3] 刘琳, 林源晓, 陈智明, 等黄绿蜜环菌的研究进展[J]. 福建轻纺, 2013(8): 23-28

[4] 秦国夫. 中国蜜环菌的遗传学与系统学研究 [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2.

[5] 孙立夫. 黑龙江省蜜环菌生物种的研究[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2003.

[6] 李向前, 黄永青, 程东升. 中国北方地区蜜环菌生物种的初步研究[J]. 菌物系统, 1998, 17(4): 307-311.

李贵春(1962—),男,汉族,黑龙江省望奎县人,高级农艺师,农学学士学位,主要从事蔬菜和食药用真菌栽培及推广工作。E-mail :xym200065@126.com。

S646

B

2095-0934(2018)04-256-03

猜你喜欢

环菌原种大兴安岭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家蚕原种繁育微粒子病防控措施及成效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红杆天麻共生蜜环菌筛选初探
来一口“超级蘑菇”嘛
全方位管理 提高原种整体质量
大兴安岭不会忘记你
液体培养富硒富锗蜜环菌的探讨
大兴安岭的铁道兵
2架增雨飞机为大兴安岭送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