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蒋卫杰博士:聚焦生产一线(五十三)临安雷竹早出覆盖生产技术

2018-02-01邵香君周菊敏王明芳徐萌张有珍余宏军蒋卫杰

中国蔬菜 2018年11期
关键词:谷壳竹鞭竹笋

邵香君周菊敏王明芳徐 萌张有珍余宏军蒋卫杰*

(1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 100081;杭州市临安区林业局,浙江杭州 311300)

浙江杭州的临安区为“中国竹子之乡”,当地从1991年开始推广雷竹早出覆盖生产技术,该技术通过在地表覆盖有机物料,提高土壤温度,使出笋盛期提早2~3个月,且早出雷笋的价格比自然雷笋高5~10倍,极大地提高了雷竹栽培的经济效益。

杭州市临安区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天目山区,竹类资源非常丰富,现有竹林面积6.5万hm2(97万亩),被誉为“中国竹子之乡”。临安雷竹竹笋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丘陵缓坡开发开始,每年以近万亩的速度发展。1989年雷竹早出覆盖技术试验成功,1991年开始推广,使雷竹的出笋期提早2个多月,竹笋经济效益提高10倍,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植雷竹的积极性,雷竹种植开始从山地栽培向农田非林地发展,2007年临安被浙江农业吉尼斯认定为全国最大的雷竹竹笋基地。据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2017年“天目雷笋”的品牌价值达22.62亿元,进入全国农产品区域价值百强榜。

临安1991年开始推广雷竹早出覆盖技术已27 a(年),全区每年保持覆盖面积3 333~4 333 hm2(5.0万~6.5万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早期雷笋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近年来,售卖早期雷笋的收入比自然雷笋高5~10倍,早期雷笋不仅可以让人们在冬日里吃到新鲜的春笋,还能大大提高农户的收入。如雷竹现代园区核心区临安秧田弄竹笋专业合作社,13个示范户于2014年采用早出覆盖技术种植4.43 hm2(66.5亩)雷竹,平均每667 m2竹笋产量2 144.8 kg,产值43 812元。2015年早出覆盖栽培3.5 hm2(52.5亩),平均每667 m2竹笋产量1 713.2 kg,产值31 684元。

1 雷竹建园技术要点

1.1 造林地选择

1.1.1 气候条件 影响雷竹生长的气候条件主要是降水和温度,引种区与原产地气候条件相同或相近的地区都适宜发展。

1.1.2 土壤条件 雷竹生长速度很快,根系部分(竹鞭和竹根)很强大,要求造林地的土壤深度在50 cm以上,土壤pH值在4.5~7.0之间,最好选择土壤质地肥沃、湿润、排水和透气性能良好的壤土或砂质壤土地块。过于黏重瘠薄的红土、黄土以及盐碱土等,土壤贫瘠浅薄、石砾过多,不利于雷竹生长,一般不宜发展雷竹。

1.1.3 地形条件 浙江地处于散生竹生长分布的中心地带偏北,雷竹造林地应选择海拔250 m以下、坡度15°以下、光照充足、背风向阳的低山、近山。

1.2 造林地整地 整地可分为全垦整地、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3种方法。如果造林地坡度在20°以下,应尽量采用全垦整地;如果造林地坡度在20°以上,为防止水土流失,应当采用带状或块状整地法。对于已经种植过农作物的地块,因其土壤质地疏松,可以不整地而直接挖大穴种植。整地一般可提前2~3个月进行。

1.2.1 全垦整地 主要包括劈山、开垦、开沟、挖穴4道工序。① 劈山。如果造林地选在荒山或灌木丛生的地区,应先进行劈山,然后清理林地。若所选地区为荒山,且荒山上灌木不多,主要为茅草、芒秆、狼蕨等,就可以先将杂草等割除,然后再进行开垦。② 开垦。全面翻地,翻地深度在40 cm左右,将底层土壤翻到土壤表面,表面的土壤和柴草等翻到土壤中,以清除土壤中的石块、树桩、柴根等。③ 开沟。如果准备在平地和地势低洼的地区种植雷竹,需要先降低地下水的水位,整地时应先对种植园进行开沟。如果选用的造林地不积水且有坡度,就可以在坡上开挖宽20 cm、深20 cm的浅沟,用这种浅沟将林地划分成块状,沟间距为10~20 m。如果选用的造林地为地下水位高、土壤质地黏重、面积大、易积水的平地,则将林地每隔5~6 m开1条沟做畦,沟宽40 cm、深50 cm,总沟宜宽、深,支沟可略窄、浅。④ 挖穴。每667 m2造林地可种植100株雷竹,种植株距为2.5 m,行距3 m,或株距2 m,行距3 m。挖穴的尺寸为:长60 cm,宽40 cm,深40 cm。如果造林地有坡度,则挖穴长度应与林地的等高线平行,穴与穴之间的形状可以采用梅花形、三角形等。注意挖穴时要将挖出的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分别放置在穴的两侧。

1.2.2 带状整地 带状整地是将选取的造林地开垦成长条形。如果选取的造林地为山坡地,最好选用水平带状整地,开垦长条带的方向应与山坡地的等高线平行。在进行带状整地时,步骤可参考全垦整地。开垦种植带的宽度和带与带之间的距离应为2~3 m。

1.2.3 块状整地 块状整地是将选取的造林地开垦成块状。主要用于坡度在20°以上的坡地以及劳动力不足的地方。块状整地应该先确定雷竹的种植点,依据的是造林密度和种植雷竹的株行距;然后将栽植点周围2 m左右范围内的杂草、灌木移除,随后再整地;最后按照规格要求挖穴。

1.3 母竹选择与起苗

1.3.1 选择母竹 一般选择1~2 a(年)生,胸径2~4 cm,生长健壮、分枝低、小年竹、不开花、无检疫性病虫害的竹作母竹。

1.3.2 挖掘母竹 一般在竹林边缘或新长成的竹林里挑选符合种植标准的母竹,母竹最下面一层枝条的伸展方向要与竹鞭的方向大致平行。挖掘时先用锄头轻轻挖开距离母竹根部30~40 cm的土层,找到竹鞭,截去鞭长15~20 cm。在留下的竹鞭上保留5个以上健壮芽,如果竹鞭上有发黑和霉烂的老鞭,则要一起去除。切除竹鞭时,应注意锄头切口向外,切口平滑,同时注意不要损坏鞭芽,挖母竹时要沿竹鞭平行两侧挖起,千万注意不要损伤母竹与竹鞭的连接点(俗称“螺丝钉”),以免影响母竹的成活率。

为避免损坏鞭芽与鞭根,维持母竹的水分平衡,挖出时母竹根部应尽量多带土。每株母竹带土10 kg左右。母竹挖起后应立即砍去竹梢,留枝4~7档。运输距离远的可适当少留枝叶。砍梢时选用锋利的竹刀,以保持切口平整,刀口与母竹呈45°,切勿劈裂竹梢。如果母竹较为健壮,则一株母竹有1个根盘即可,若1个根盘上存在2株距离较近且长在同一条竹鞭上的母竹,可以一同挖起。若2株或3株连在一起的母竹一同被挖起,宜适当在其根部多带宿土,并减少枝叶的保留,每株留枝3~4档较佳。

1.3.3 运输母竹 运输距离较短时不必包扎,但在工人搬运途中,要十分注意保护鞭芽与“螺丝钉”,切勿损伤,尽可能地减少宿土的震落。搬运时可将绳子绑在母竹根部的宿土外围,工人搬运母竹时应将竹竿直立,不可横扛于肩上。远距离运输时必须包扎,装车后最好盖上篷布,以减少水分蒸发。遇到天晴风大、路途较远的情况,应在盖上篷布前,用浸透水的湿稻草覆盖母竹基部。采取以上措施后尽量减少运输时间,尽快定植,提高母竹成活率。1.4 造林季节的选择 雷竹一年四季均可种植。

1.4.1 春季种竹 春季2、3月温度适宜,春雨绵绵,种植竹子成活率较高。

1.4.2 梅季种竹 在梅雨季节种竹,特别是出笋早的雷竹,可以利用当年的新竹作母竹,种植后能立即发鞭,前期生长的新鞭翌年就能出笋成竹。

1.4.3 秋季种竹 9月以后,地面水分蒸发减少,土壤较为湿润,有利于新种母竹的成活。从竹子的生理活动和生长特性来看,9月新竹的内含物已相当充实,木质化程度加强,叶色浓绿,地下竹鞭仍在继续生长,笋芽开始分化,积累了较丰富的营养。因此,9月种竹后能立即发鞭,容易成活。

1.4.4 冬季种竹 冬季11月,即农历10月,有一段时间气候回暖,降水较多,被称为“十月小阳春”。这一时期由于竹子处于半休眠状态,鞭根内贮藏的养分多,竹子消耗的养分和水分较少,从而有利于母竹成活。同时种植园的土温适合竹子生长,有利于母竹鞭根伤口愈合,再加上母竹种植后在新的环境有几个月适应过程,鞭根扎实,开春后就能出笋,抽枝放叶,成活率高。

1.5 种植技术

1.5.1 穴底要平 穴的大小可根据标准挖掘,种植时根据母竹根盘的大小进行修整,穴底要平。

1.5.2 注意鞭向 种植母竹时应考虑各个竹鞭之间的方向,应当交互排列,使新生竹林均匀分布。于坡地种植时,母竹的竹鞭应与造林地的等高线平行。栽种母竹时,要求竹鞭水平且鞭根自然舒展。当母竹与竹鞭不垂直时,一定要先保证竹鞭是水平的,而竹竿则不需要一定是直立的。

1.5.3 适当浅栽 种竹宜浅不宜深,一般以竹鞭在土中20~25 cm为好,并根据母竹大小、立地条件进行适当调整。竹小宜略深,竹大宜略浅,山地、沙土宜略深,平地、黏土宜略浅。

1.5.4 鞭土密接 在栽种母竹时要做到根部土壤下紧上松,鞭土要结实紧密。特别注意不要在竹子根部的下部留出空隙,种植时可用木棍或者锄头柄将根部下面的土壤墩实,然后填上表土,每一层土壤都要踩实。切忌用锄头将土块敲碎,以免损伤鞭芽。最后在最外面的土壤上覆盖松土,将整个土壤培成馒头状。

1.5.5 适当施肥 施肥有2种方式,一种是种植前在土壤中施入底肥,另一种是在种植过程中追肥。底肥每穴可施磷肥250 g,与土壤拌匀,覆层土后种植,在覆土2/3时,施入浓度为20%的稀薄农家有机液肥,每株5 kg左右。不宜施用大量未腐熟的有机肥。

1.5.6 酌情浇水 竹子的需水量比较固定,一般每株需水15 kg。当降水不足、土壤比较干燥时再适当浇水。

1.5.7 设立防风架 由于母竹栽种时根系下扎不深,为避免有风时竹子摇晃或被吹倒,必须打木桩来固定母竹的根部,设立防风架。

1.6 幼林管理 第1年是幼林成活的关键阶段,这一年栽培的重点是保持植株体内的水分平衡,使母竹能够在定植后成活。在第2至第3年郁闭成林阶段,栽培重点是让地下的竹鞭快速生长,增加竹林的密度,促进幼竹能够迅速成林。幼林管理的主要措施如下。

1.6.1 及时补植 母竹新栽后会因天气干旱、带土过少、“螺丝钉”受损等原因枯死,应及时补植新的母竹。如果母竹的竹叶只是枯黄或有少许落叶,但枝条依然是绿色且枝条上还有幼芽,这只是母竹为了调节植株内的水分平衡而产生的“假死”现象,等到第2年,母竹的枝条上就会抽出新叶。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摘去黄叶,保留绿色的枝条,待日后确定母竹死亡后再进行补植。

1.6.2 水分管理 种植后如连续5~7 d(天)都是晴天,会导致土壤干燥,竹叶出现失水现象,此时可以对母竹进行浇水,浇水后用杂草、秸秆、稻草等覆盖,以保持土壤湿度。多雨季节时,如果造林地地处平地或低洼的地势,会导致地下水位升高,应及时开沟排水,防止母竹根部积水引起竹鞭溃烂。1.6.3 除草松土 新造林每年松土除草2~3次。栽后2~3个月可进行第1次松土除草,6个月后进行第2次松土除草。2月宜浅翻;5~6月可深翻土壤;9~10月,在母竹周围有竹鞭部位浅翻15 cm左右,为引导竹鞭迅速向外生长,促进竹林提早长成,可以在新竹鞭未达到的外围深翻土壤25 cm左右。

1.6.4 合理施肥 前3 a(年)每年施肥2~3次,结合松土进行,施肥量逐年增加,第4 a(年)按成林标准施肥。① 第1年。种植3个月后进行第1次施肥,每株母竹沟施竹笋专用复合肥(N-P-K为15-5-10,有机质15%,下同)0.1 kg。6个月后进行第2次施肥,每株母竹施竹笋专用复合肥0.2 kg,撒施后松土。② 第2年。分别在2月、5~6月、9~10月进行3次同样的施肥,每667 m2全年可施竹笋专用复合肥60 kg。③ 第3年。依然在2月、5~6月、9~10月进行3次同样的施肥,每667 m2全年可施竹笋专用复合肥120 kg。④ 第4年。施4次肥,分别在3月穴施尿素10 kg,5~6月施竹笋专用复合肥80 kg,9月施竹笋专用复合肥30 kg,12月施生物有机肥100 kg。

1.6.5 合理留养种竹 留养时间:第1年,可在出笋前期(约3月15日前)开始留养;第2年,在出笋中期(约3月15~28日)开始留养;第3年,在出笋中后期(4月)开始留养,前期出的笋可以挖去。

留养数量:第1年,每株母竹留养1~2株种竹,每667 m2留养100~150株;第2、3年每株母竹留养2~3株种竹,每667 m2留养200~300株;第4年按成林标准留养。

留养方法:采用疏笋养竹法,留远的,挖近的;留强的,挖弱的;留稀的,挖密的。在幼林阶段,散生竹类留养的新竹离母竹距离越远越好。

1.6.6 竹林保护 在整个母竹定植后到生长成林阶段,要注意保护竹林,尤其是在种竹当年,应有专人看管造林地,并禁止牲畜入内。如果遇到暴雨天气,导致母竹露根、露鞭,要及时培土,并固定母竹根部,以防母竹被风吹歪。在有台风及冬季有大雪的地区,留养新竹后应砍去1/4的竹梢,以减少水分蒸发,促进母竹尽快成林。

2 雷竹早出覆盖技术要点

一般6月雷竹地下的竹鞭开始生长,8月笋芽开始分化,9~11月笋芽膨大生长,翌年3月气温上升,竹笋开始出土。冬季温度低且雨水少、空气干燥是影响雷竹出笋的主要原因。要实现雷竹提早出笋且高产的目标,主要的技术要点是覆盖增温、浇水保湿和施肥补养。

2.1 覆盖增温 雷竹出笋的起点温度为9~10 ℃,临安地区12月至翌年2月的平均气温只有3~5℃,有时极端天气的最低气温甚至达-13 ℃。当地采用覆盖增温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土壤温度,满足雷笋生长对温度的需求,而且操作简便、节约成本。2.1.1 选择覆盖材料 覆盖材料选用增温效果好、保温期长、成本低、就地取材容易、来源丰富的有机物料。高热型材料发热快,温度高,但持续时间短,一般碳氮比小于20,如菜饼为3.2,豆饼5.5,猪粪15,青割大豆16,紫云英17.3;中热型材料碳氮比在20~30之间,如麦壳为20,羊粪20,蕃薯藤20,米糠22,牛粪23,树叶24.5,玉米秸秆26,厩肥26,马粪28,松针叶30;低热型材料发热慢,温度低,但持续时间长,一般碳氮比大于30,如稻草为70,麦秆72等。如果要提早出笋,应选择碳氮比适中的低热型材料为宜。如使用碳氮比较高的覆盖材料,为提高增温效果,可适当掺施豆饼、菜饼等高热型材料。

2.1.2 覆盖方法 应进行2层覆盖,即下层为发酵增温层,上层为保温层。下层使用比较容易发热增温的材料,如竹叶、稻草、麦壳、新鲜的猪牛厩肥等,为使微生物充分繁殖,下层材料应保持一定的湿度,覆盖前应施足肥料、浇足水;上层为干层,宜使用不易吸水、较容易保温的材料,如谷壳等。选择晴天覆盖,尤其是雨后的晴天最好。覆盖物须干燥,特别是上层覆盖物。竹叶、谷壳既适宜作为下层增温材料,也可以用来作上层保温材料。稻草比较适合用来作下层的发酵材料,而不适合作上层的保温材料。用稻草作下层的发酵材料时,要先将稻草摊铺均匀,但不能摊铺太厚,铡成几段更好。

覆盖厚度要适中,如采用稻草、竹叶+砻糠(谷壳)覆盖,增温层和保温层的覆盖厚度以30 cm左右为好。如采用麦壳+砻糠(谷壳)覆盖,则厚度控制在23 cm左右。覆盖过薄(10 cm左右),则保温增温效果不明显,达不到雷竹出笋的起点温度。覆盖过厚(40 cm以上),虽然可以显著提早出笋,使竹笋的生长期较为集中,但竹林容易早衰,笋期会提前结束,母竹难以保存。竹林边缘最易受冷空气侵害,应适当加厚覆盖,或用塑料薄膜围住竹林边缘,以增温保温。正常情况下,雷竹在清明前后出笋量达到最大,这时就可以将母竹留养起来,但此时偶尔还会有晚霜出现。在进行保温覆盖之后,会让出笋盛期提早2~3个月。具体覆盖方法如下。

方法1:稻草+谷壳,下层每667 m2用稻草2.4 t〔约0.4 hm2(6亩)稻田的稻草〕,铺平后浇水10~20 t,1~2 d(天)后,上层覆盖新谷壳10 t(1 000包,覆盖厚度15 cm);如用上一年覆盖过的旧谷壳,铺设稻草后不浇水,旧谷壳覆盖厚度22~23 cm。

方法2:鸡粪+麦壳+谷壳,下层每667 m2用鸡粪砻糠1.5 t(60包),加麦壳2.8 t(140包),铺平;20 d(天)后再加麦壳0.6 t(30包),在这20 d(天)中,如无降水可适量浇水,加麦壳时竹林四周边缘宜略厚,上层再覆盖新谷壳8 t(800包)。

方法3:竹叶+谷壳,下层每667 m2用竹叶3 t,浇水10 t,将竹叶翻一翻再浇水5 t,然后上层覆盖新谷壳6 t(600包)。

2.1.3 覆盖时间 覆盖过早,出笋过早,母竹留养困难,不利于持续经营。覆盖过晚,气温较低,竹笋已开始休眠,不利于提早出笋。因此,覆盖的最佳时间以12月上旬至中旬,即冬至前完成为好。如果温度、养分、水分条件都很合适,覆盖竹叶30~40 d(天)后就可以出笋,在春节前后批量上市,此时气温最低,春笋价格也较高。

2.2 浇水保湿 竹笋出土生长需要大量的水分,如果竹林缺少水分,雷笋的竹鞭就会延缓生长,笋芽分化受抑,数量少、质量差,地下竹笋生长缓慢,出笋延迟。冬季12月至翌年2月是临安地区全年降雨最少的时期,因此需对雷笋进行人工浇灌。灌水宜在覆盖有机材料之前进行,每667 m2浇水10~12 t,浇水之后立即进行覆盖,如果覆盖之后再浇水,水分难以迅速渗透到地下。

2.3 施肥补养 推广科学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氮、磷、钾要与中微量元素配合施用,增加有机质,补充适当的氨基酸、腐殖酸、中微量元素和生物菌肥等功能性肥料。具体施肥量:① 产后肥。4月笋期结束,在雨前每667 m2施土壤调理剂氰氨化钙50 kg。② 长鞭肥。5月20日至6月初,在下雨前,结合深翻,每667 m2撒施竹笋专用生物有机配方肥(N-P-K为20-5-10,下同)100 kg、腐熟有机肥700~800 kg。③ 催芽肥。8月20日至9月初,每667 m2喷施竹笋专用液体肥(N-P-K为20-5-10)20 kg。④ 孕笋肥。10月20日至11月初,在干旱年份,灌溉2次淡水,并在第1次灌溉后,每667 m2施竹笋专用生物有机配方肥100 kg,隔日融化后再灌溉1次水,然后撒施腐熟的有机肥1 500~2 000 kg。⑤ 叶面追肥。出笋后30 d(天)左右,日产量接近高峰期间,土壤中的养分大量消耗,不能满足后续竹笋生长所需养分,因竹林地面覆盖物的隔离而不能追肥,每667 m2可用竹笋专用叶面肥(N-P-K为20-5-10)250 g,兑水75 kg喷洒竹叶,共喷洒2次,每次间隔7~10 d(天)。

2.4 挖笋与养竹 一般在12月覆盖有机物料后30~40 d(天)就可以出笋。由于覆盖物较厚,一般竹笋都被掩埋在覆盖物中,应注意及时挖笋。人在覆盖物上走过时,如发现脚下有异物,就可拨开覆盖物挖出竹笋,然后将土盖回原处,再将覆盖物盖好。初期可隔几天挖1次,然后逐渐缩短挖笋时间。当竹笋被挖取大半时就可以减少覆盖物的厚度,降低土壤温度,延迟竹笋的出土时间,以便留养母竹。除去覆盖物后,可全部挖除已露出地面的笋,在气温回升时留养母竹。留养时间一般在3月底前,每667 m2留养新竹250~300株,并对留养的种笋采取保护措施,防止霜冻。4~5月及时挖去4 a(年)生以上的老竹。

3 竹林的病虫害防治

3.1 笋泉蝇 于养种竹初期,可用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1 000倍液+80%灭蝇胺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为提高防治效果,可再加1支银针(2 mL)或1包有机硅(5 mL,下同)助剂,兑水配成一背包(15 kg,下同),每隔7 d(天)喷1次,连喷2~3次,整个园区统防统治效果更好。

3.2 笋夜蛾 于养种竹初期,可用3%甲维·高氯微乳剂20 mL,或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10 g,或44%氯氰·丙溴磷乳油20 mL,加入1包有机硅,兑水配成一背包,均匀喷雾。每隔7 d(天)喷1次,连喷2~3次。

3.3 蚜虫 可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7 500倍液,或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3 000倍液,分别加入1包有机硅,兑水配成一背包喷雾。

3.4 竹螟 发生初期可用3%甲维·高氯微乳剂20 mL或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10 g,分别加入1包有机硅,兑水配成一背包,均匀喷雾。

3.5 金针虫 每667 m2可用5%二嗪磷颗粒剂,或3%辛硫磷颗粒剂,或2.5%氯氰菊酯颗粒剂10 kg,于翻竹园时撒施。

3.6 竹小蜂 于5月中旬8:00~10:00,可用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 mL+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10 g,再加入1包有机硅,兑水配成一背包,全园均匀喷雾,连喷2次,每次间隔7 d(天)。

3.7 竹疹病 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0 g,或40%腈菌唑水分散粒剂15 g,或30%多·酮可湿性粉剂25 g,兑水配成一背包,均匀喷雾,连喷2~3次,每次间隔7 d(天)。

3.8 丛枝病 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40 g,或40%腈菌唑水分散粒剂10 g,或30%多·酮可湿性粉剂25 g,兑水配成一背包,均匀喷雾,连喷2~3次,每次间隔7 d(天)。

猜你喜欢

谷壳竹鞭竹笋
高节竹竹鞭空间分布及其数量特征
引种竹子竹鞭扦插繁育技术体系优化研究
天然苦竹林竹鞭及根构特征研究
竹笋
竹笋
红哺鸡竹不同施肥方法与地下竹鞭生长关系的研究
种子?谷子?米?
种子?谷子?米
关于燃煤工业锅炉改烧谷壳的探讨
竹笋见到阳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