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蔬菜育苗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2018-02-01刘明池季延海武占会何伟明

中国蔬菜 2018年11期
关键词:穴盘集约化基质

刘明池季延海武占会何伟明

〔1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北京 100097;2农业农村部都市农业(华北)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7〕

目前我国蔬菜集约化育苗供苗量约1 000亿株,而蔬菜种苗需求量超过6 800亿株,缺口很大,蔬菜集约化育苗在我国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建议从以下5个方面提升我国蔬菜育苗产业:优化设施结构,提高环境调控能力;提高育苗设施周年利用率、单位面积产出率;实现精量播种生产线和水肥一体化设备的精准化和智能化;提升育苗基质标准化生产和育苗专用肥生产水平;建立标准化育苗生产工艺,实现管理的人工智能化。

育苗作为蔬菜生产中的关键环节,是提高蔬菜生产综合效益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秧苗质量对栽培效果影响显著,因此培育壮苗是蔬菜产业发展的基础。随着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蔬菜育苗也由传统的床土育苗、营养钵育苗等方式向着集约化、工厂化育苗的方向发展。穴盘育苗是以草炭、蛭石等轻基质材料作育苗基质,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一次成苗的现代化育苗体系。工厂化育苗是采用穴盘育苗方式,在先进的育苗设施、现代化设备装备的种苗生产车间,将现代生物技术、环境调控技术、施肥灌溉技术,信息管理技术贯穿种苗生产全过程,以现代化、企业化的模式组织种苗生产和经营,从而实现种苗的规模化生产。集约化育苗是指育苗场地集中、技术集约标准化、资源节约的育苗方式;集约化育苗不同于工厂化育苗,其不需具备非常先进的设备,只要达到应有的技术标准即可。2007~2010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连续4年分别在河北、山西、宁夏、山东召开有关蔬菜集约化育苗会议。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原农业部联合发布的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文件中,也提出了加强蔬菜集约化育苗场建设的要求。2000年以前,由于受传统育苗观念的影响、技术条件以及产业经济发展等方面限制,我国蔬菜育苗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随着近些年我国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我国蔬菜育苗产业和技术发展迅猛,将发生新的变革。

1 我国蔬菜育苗产业发展现状

据原农业部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20年我国蔬菜播种面积将达1 566万hm2,年产量达5.8亿t,人均年占有量达400 kg(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农业部,2012)。育苗是蔬菜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蔬菜育苗不仅能节约用种,缩短田间生育期,还能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便于集中管理、培育健壮秧苗(尚庆茂,2011a)。近年来,我国蔬菜育苗产业发展迅速,常年生产的蔬菜约2/3采用育苗移栽(郭孟报 等,2015),全国育苗移栽蔬菜种苗需求量超过6 800亿株,而目前集约化育苗供苗量约1 000亿株,缺口很大(张真和和马兆红,2017);蔬菜集约化育苗在我国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我国传统育苗主要采用床土育苗方式,使用人工配制的营养土,具有取材方便的优点,但存在劳动强度大、秧苗运输难度大等问题,难以实现产业化。从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了以电热控温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育苗技术改革,成立了全国蔬菜育苗工厂化研究攻关协作组(赵瑞和马健,2001)。1982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引进大型的自动化播种流水线,在北京花乡建起了我国第1座穴盘育苗场,于1987年正式投产。该育苗场从美国引进的设备主要是穴盘育苗精量播种生产线、种子丸粒化加工设备以及72孔和128孔的PS吸塑苗盘。随后在“八五”、“九五”期间,原农业部和科技部先后把穴盘育苗研究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特别是“十二五”期间,2011年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设立育苗技术创新岗位,2013年把“设施农业高效育苗标准化生产工艺与配套设备研究与示范”列为农业行业项目,围绕集约化、规模化育苗的关键技术与配套设备,主要在标准化育苗基质生产线设备和技术、蔬菜苗期生长发育调控技术及配套设备、高效育苗标准化生产工艺与配套设备、商品苗安全贮运技术及配套设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与开发。经过多年的研究,我国在育苗设施、设备、标准化技术等方面取得许多科技成果,集约化穴盘育苗得到了快速发展,已在全国各主要优势产区建立了规模化的集约化育苗场,蔬菜集约化育苗场的建设在促进育苗环节的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生产、企业化发展,带动蔬菜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促进设施周年生产,提升蔬菜生产防灾、减灾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与蔬菜育苗相关的领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例如嫁接育苗技术、精量播种设备、种子丸粒化与引发、育苗基质和肥料、育苗温室与设备等,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科技研发体系和产业链条。

2 近年来我国蔬菜育苗产业主要科研进展

2.1 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研究进展

在我国蔬菜育苗发展过程中,菜农从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很多蔬菜育苗经验;同时,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形成了多种育苗方法和培育壮苗的技术。在穴盘育苗技术引入我国以前,蔬菜育苗方式主要有床土育苗和营养钵育苗等。1982年穴盘育苗技术引入我国(陈殿奎,2000),开启了我国集约化和工厂化育苗的实践。在尚庆茂等行业专家的努力推动下,我国先后制定和颁布了蔬菜育苗相关农业行业标准,各地也推出了一系列主要蔬菜育苗技术规范。

在穴盘育苗技术应用方面,针对穴盘育苗水肥灌溉不均一、养分调控难度大等问题,我国科研工作者开展了蔬菜潮汐式育苗技术、漂浮育苗技术和无基质营养液育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潮汐式育苗属于一种底部灌溉育苗方式,易于实现水肥耦合智能化闭合循环利用和“零排放”,节水、节肥、节工效果显著,通过对潮汐式灌溉施肥技术参数、水肥利用效率、营养液管理、适宜的基质特性、恒温育苗床设备、穴盘类型等进行研究(董春娟 等,2018),初步形成了完整的育苗体系。漂浮育苗技术在烟草上应用较早且面积较大,是一种将装有基质的泡沫穴盘漂浮于营养液上,秧苗从基质和营养液中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育苗方法。生产上已经开展了辣椒、大白菜等蔬菜的育苗研究与应用,袁艺等(2017)对辣椒的漂浮育苗营养液进行了筛选与优化研究,认为营养液中硝态氮与铵态氮比例为100∶9时有利于培育壮苗。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草炭等育苗基质的使用和开采受到了制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等最新研制开发了无基质营养液漂浮育苗技术,仅用珍珠岩作为基质,通过使用播种纸和覆盖纸,珍珠岩不与营养液直接接触,秧苗根系穿透播种纸从营养液中吸收养分。该技术不再使用草炭等资源且秧苗根部没有基质,根系直接与营养液接触,可以精确调控整个育苗过程中植株生长所需的温度、水分、养分和氧气,提高幼苗的整齐度、壮苗率、健壮度和早熟丰产性;特别是改变了传统穴盘育苗的补水方式,水分主要靠根系从营养液中直接吸收,克服了传统穴盘育苗因穴盘孔穴体积小、基质水分含量变化大难以调控等缺点;并对黄瓜、番茄等育苗的营养液配方、浓度等进行了研究。

2.2 蔬菜嫁接育苗技术研究进展

为了解决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的问题,提高蔬菜抗病和抗逆能力,开展了嫁接育苗技术以及砧木资源的研究与应用,在茄子、黄瓜和西甜瓜等作物上得到了大面积应用。在抗病方面,已筛选出番茄抗青枯病、枯萎病和抗根结线虫砧木,以及黄瓜抗枯萎病、茄子抗黄萎病的砧木(张朝坤 等,2009;王明耀 等,2010)。喻景权研究团队评价了我国主要栽培瓜类蔬菜在不同根系温度下生长、抗氧化系统和地上部光合作用的响应,并把我国主要瓜类蔬菜分为耐冷但热敏感型、冷敏感与热敏感型、冷敏感但耐热型三类(Zhang et al.,2008)。嫁接方法上,在传统的嫁接方法基础上形成和完善了一些新型嫁接方法,如套管嫁接法、双砧嫁接法和离体嫁接技术。嫁接育苗主要通过增强蔬菜作物的抗病性、抗旱性、耐冷性、耐盐性及改善根系吸收功能,达到早熟、增产、提高品质的目的。嫁接是克服设施内连作障碍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单砧木嫁接后黄瓜、西瓜等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和VC含量降低,果实酸度增高。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饮食的营养成分,因此在高产的基础之上如何提高嫁接蔬菜果实的品质成为当前要解决的课题。围绕改善嫁接后果实品质,近几年高品质砧木和双砧木嫁接研究开始得到重视;其中双砧木嫁接是利用不同品种砧木之间抗病性、耐低温能力、生长状况等差异特点进行互补,在黄瓜生产中应用增产作用明显(储昭胜 等,2010)。

嫁接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育苗的季节性和时效性需要在短时间内生产完成大量的嫁接苗。蔬菜嫁接机器人的出现,试图代替人工嫁接作业,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嫁接效率。国外嫁接机研究较早,主要集中在日本和韩国,由于技术和设备还在完善成熟阶段以及价格昂贵,在规模化育苗生产中还应用较少。嫁接机在我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相关产品仍处于样机研发阶段,缺乏实际应用。1998年中国农业大学采用贴接法研制出单臂嫁接机,后改进为双臂嫁接机,嫁接速度可达到850株·h-1。2008年华南农业大学采用插接法研制的嫁接机,嫁接速度600株·h-1,后与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研制出2JC-1000A瓜类蔬菜全自动嫁接机,嫁接速度1 000株·h-1;这些嫁接机也未在蔬菜育苗产业中得到大面积应用,其制约因素包括嫁接机械可靠性不高、适应性较差、以及蔬菜育苗生产的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低等。

2.3 种子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集约化和工厂化育苗对蔬菜种子的发芽率和整齐度要求较高,种子处理技术是一项适应精细播种需求的技术。主要有种子丸粒化和引发技术。种子丸粒化是利用机械加工制成大小均匀、表面光滑、颗粒增大的种子,能够改变种子的固有形状和大小、增强种子适种性的一种种子包衣技术(Butler,1998;Taylor et al.,1998)。目前在普通白菜(小油菜)、叶用莴苣(生菜)等小粒种子蔬菜上应用较多,并对丸粒化材料、功能性药剂等方面开展了研究与应用。种子引发技术基于种子萌发的生物学机制,可促进种子萌发,并且提高萌发时间的稳定性和萌发整齐率,提高秧苗的抗性,改善营养状况。引发主要通过渗透调节、温度调节、气体调节和激素调节等来达到目的。潜宗伟(2009)研究了引发技术在茄子砧木托鲁巴姆上的应用,对促萌药剂种类、浓度、方式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2.4 蔬菜育苗基质研究进展

蔬菜穴盘育苗,幼苗根系发育空间小,基质含水量、透气性、pH、EC很容易在短期内发生较大的变化,基质配制不好常常导致烂种、出苗率降低、幼苗营养缺乏、烂根、徒长等(辜松 等,2013)。国外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育苗基质的相关研究与应用,康奈尔大学开启了蛭石和泥炭在育苗基质上的运用。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泥炭与蛭石的混合基质应用,草炭∶蛭石=2 V∶1 V的育苗基质配方也随之被广泛运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基质等进行了研究,煤渣和沙粒是中国最早的无土栽培基质(尚庆茂,2011b)。为了明确国内外蔬菜育苗所用草炭理化特性的差异,房嫚嫚等(2012)、姬宇飞等(2018)比较分析了国外丹麦品氏、芬兰凯吉拉、德国泰林康和克莱斯曼以及国内辽宁清原县、吉林辽源县、黑龙江桦川县、黑龙江延寿县产的8种草炭的理化性质,明确了不同类型草炭在育苗上的优缺点。全国各地区充分利用本地的丰富资源,研发了以木薯渣、麦秆、菇渣、醋糟、草炭、蛭石等不同比例的混合基质来替代传统育苗基质,形成适合各地的规模化生产模式(李晓强 等,2006;邵秀丽 等,2009;刘超杰 等,2010)。

2.5 蔬菜育苗装备研究进展

播种是育苗的关键环节之一。传统的人工点播劳动强度大、播种效率低、播种周期长、播种成本高,并且难以保证播种质量,严重制约蔬菜的规模化生产需求。为提高播种效率,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和降低劳动力成本,在蔬菜育苗生产中也开始广泛采用生产效率较高的自动化生产线。精量播种不仅能节约种子,还能为种子发芽出土后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为培育壮苗打下基础。标准的生产线一般包含穴盘基质填充、填充穴盘堆叠上线、穴盘解垛、基质喷淋、精量播种、种子覆土、穴盘垛叠、解垛下线等流程(赵郑斌 等,2015)。其优点是简化了各作业环节间生产物料搬运作业,降低了作业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总体作业生产率。目前,国外的穴盘育苗播种机主要来自荷兰、美国、澳大利亚和韩国等,这些穴盘育苗播种机作业效率比较高,智能化程度较高;但价格昂贵,多功能适应性较低,缺乏适应不同种子形态的播种机(赵郑斌 等,2015)。我国对穴盘育苗精密播种机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各地的农机化科研单位及生产企业结合我国穴盘育苗播种的具体要求,研制开发出不同形式的穴盘育苗精密播种机,如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研制的2XB-400型穴盘育苗精密播种机(张宇和廖庆喜,2012)、江苏大学设计的磁吸滚筒式精密播种机(李宣秋,2006)、台州一鸣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气吸针式穴盘育苗精密播种机(秦贵,2012)。随着技术的发展,为了满足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半自动精密播种机应运而生,有效降低了设备成本,近几年我国育苗精准化自动播种生产设备取得了较大进展,浙江博仁精准化自动播种生产设备实现了系列化、批量化生产。

目前,育苗灌溉施肥的主要方式有手工灌溉、固定喷淋器、移动弦杆喷雾器、雾化、底部灌溉(尚庆茂,2011c)。

2.6 蔬菜育苗温室、环境调控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

育苗温室作为秧苗繁育的重要场所,是一种人工为秧苗生长创造适宜环境的农业设施,具有充分采光、严密保温等特点。目前主要有日光温室和连栋温室,其中连栋温室自身具备较好的环境调控能力,能够实现对温度、光照、湿度等的调控,但存在建造成本高、能耗大等问题。日光温室具有保温性能好、能耗低、建造成本低等优点,但存在环境调控能力差等问题。随着集约化和工厂化育苗技术的发展,对育苗温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集约化育苗温室应当具备良好的采光结构,较好的保温性能,完善的温湿度调控装备以及应对逆境条件的设备(加温、补光灯)。为研究温室跨度等对育苗的影响,赵瑞等(2012)研究了辽沈I型7.5、10.0 m跨度及7.5 m半地下式育苗温室对秧苗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育苗温室的构型设计上应有意识地趋向于大跨度与半地下式。为解决我国冬春季节日光温室蔬菜育苗面临低温冷害的问题,开展了冬季加温技术的研究,李衍素等(2014)研究了碳晶电热板在日光温室冬季黄瓜育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80 W·m-2敷设功率的碳晶电热板加温能使基质夜温提高并保持在18 ℃,黄瓜出苗时间短,生长较快且健壮。张红梅等(2012)利用加温线和发热膜进行冬季黄瓜育苗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温控相同的条件下加温线无论在育苗期还是植株生长期的耗电量都大于发热膜。

夏季设施内常用的降温方法有通风、遮阳、蒸发冷却与湿帘风机降温。若仅采用外部遮阳和通风的方法,室内温度很难降低,在气温高、日照强且湿度大的时候,蒸发冷却与湿帘风机降温均无法发挥效能,而且大空间的温室降温所耗能源较多,致使全面环境控制成本居高不下(赵纯清 等,2004;李霞 等,2010)。李胜利等(2014)设计了一种水冷式育苗床,采用梯形排管作为冷却管道增大冷水媒介与穴盘接触面积,可以提高降温效果。

闭锁型育苗是育苗技术发展到当前的最高形式,它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和地域的限制,有利于保证幼苗质量和特性。具有秧苗质量高(苗全、苗齐、苗壮)、育苗效率高(一般可达温室育苗的5~8倍)、可周年生产(不受季节、地域的限制)、省水、省肥、省劳力等优点。中国农业大学2010年开始进行密闭式育苗设施的研究开发工作,通过对育苗方式、光照系统、温度与湿度、过流风速、电能消耗等方面的测试和试验,现在的密闭式育苗设施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有待于在生产中应用验证。设备投资成本高与运行能源消耗大是制约闭锁型育苗发展的两大瓶颈。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如何提高植物工厂和闭锁育苗设施中光能利用率进行了大量研究,研发了以LED灯为代表的高效、低能耗人工光源,取得了较大进展。

3 我国蔬菜育苗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蔬菜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集约化育苗产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各级政府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下,规模化育苗场建设得到了持续发展,并在育苗设施、育苗设备、育苗技术、企业管理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各地育苗场也进入了有序竞争时代,育苗企业亦逐渐进入了注重育苗质量,提高区域育苗品牌建设的轨道。但是,目前我国蔬菜育苗产业仍存在着以下问题。

3.1 育苗设施、装备差,环境调控能力不足

蔬菜集约化的育苗方式对设施环境条件要求较高,低温、弱光、高湿等逆境条件对壮苗的培育影响较大。我国北方的育苗温室以不加温的日光温室为主,特别是在冬季,气温低、光照不足、湿度大、病虫害等严重制约蔬菜育苗产业的发展。因此,集约化育苗需要在温室设计、环境调控能力、管理技术水平等方面加大技术投入,克服逆境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创造适宜的温、光、肥、水、气环境,满足培育壮苗的要求。

3.2 育苗设施周年利用率不高,设施单位面积产出率有待提高

由于季节和气候限制,我国北方育苗场大多数日光温室每年只能育出2~3茬苗,夏季由于通风降温设施不完善,育苗受到一定限制。同时,育苗场培育秧苗的健壮度和内在质量主要取决于技术管理者的经验和知识水平。设施单位面积产出率亦有待提高,应通过合理布局,优化育苗方案和管理措施,尽可能提高设施、设备、温、光、水、肥、能源等资源利用效率,以提高设施单位面积产出率。

3.3 育苗方式和技术方法有待进一步提升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国在蔬菜育苗方式、方法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穴盘育苗、漂浮育苗等已逐渐普及(尚庆茂,2011a)。但由于受传统育苗观念的影响,我国蔬菜育苗方式仍以传统的床土、营养钵育苗为主。为此,各部门应大力提倡发展蔬菜集约化育苗,通过种子工程、农机购置补贴、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加快蔬菜集约化育苗场建设,提高优质种苗供应能力。

我国有逾4 000万的蔬菜种植户,大多数采用自育自用方式,导致育苗地分散、质量参差不齐。多数集约化育苗企业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各地出现了一批年育苗量1 000万株的规模化育苗场,但规模小的育苗场仍存在设施规划建造不规范、育苗技术靠经验管理,导致育苗不符合标准等问题。

3.4 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差,缺乏年轻从业者

由于育苗是一项技术要求较高且较为繁琐的工作,而多数从业人员文化水平较低,不能满足新型育苗技术的推广及育苗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目前各地育苗场技术人员普遍存在老龄化的问题,缺少年轻技术人员的加入,没有形成合理的年龄梯队,后备力量不足,将会在今后严重制约蔬菜集约化育苗产业的发展。随着蔬菜育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自动化播种生产线、信息化管理、机械化设备等新型技术的出现,年龄偏大的技术人员在知识和技术水平上,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蔬菜育苗技术的需求,需要年轻技术人员的加入,从而提高蔬菜集约化育苗产业的效率和质量。

3.5 缺少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

蔬菜集约化育苗产业具有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等突出特点,因此在实际的生产中涉及到机械设施设备、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控、农资等诸多专业领域,单独依靠一家育苗企业很难实现全方位、科学化的管理。因此,需要构建专业的蔬菜集约化育苗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专业的、标准化的服务,从而减轻企业的负担和风险。

4 我国蔬菜育苗产业发展趋势和建议

4.1 优化温室设施结构和环境调控设备,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环境调控能力

设施是集约化育苗的基础,育苗温室要为秧苗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要具备良好的环境调控能力和抵御灾害性天气的能力。因此,育苗温室在结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采光性能、保温性能、环境调控能力等,并为机械化的装备和操作预留空间。特别是北方日光温室,不仅在设计上要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保证优异的保温增温性能,有条件的还可配备加温系统。

育苗所需的适宜温、光、气等环境条件均是通过环境调控设备实现的,育苗温室应当配备齐全的调控设备,育苗等设施发展方向将是日光温室环境调控连栋温室化,连栋温室光能利用日光温室化,从而实现设施对光能最大化利用和设施内环境最优化和智能调控。日光温室配备的遮阳、通风降温装置,冬季加温装置等环境调控装备,应通过物联网技术,根据幼苗生物学特性要求,实现自动化调控。

4.2 提高育苗设施周年利用率、设施单位面积产出率

集约化穴盘育苗产业的发展需要在单位面积产出率和单位时间产出率上实现提质增效,提高土地、设施、设备、能源、人力等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种苗生产的总体生产效率,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同时,通过育苗技术和工艺标准化,实现土地、设施、设备、能源、水、肥、光、农资、人力、农机等资源高效利用,并提高设施单位面积产出率。

4.3 多学科协作,专业化分工,实现精量播种生产线和水肥一体化设备精准化和智能化

精量播种生产线能够提高育苗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我国应当提高蔬菜精密播种机的精细化程度,引进开发精密播种的新机型,实现精密播种生产线的标准化设计。在播种生产线精准化与标准化的基础上,为提高装备稳定性与自动化水平,通过生物学、材料科学、育苗生产、设备、自动化控制信息科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合作,实现设备精准化和智能化是发展必然。特别要注重对设备运行的可靠性、使用的高性能和成本等方面进行突破。

在育苗水肥管理上,应当着重对水肥高效利用和管理设备进行研发,提高设备的灌溉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4.4 提升育苗基质标准化生产和育苗专用肥生产水平

我国育苗基质一直存在质量不稳定,不同批次差异较大的问题;生产上高价值秧苗多使用国外进口基质。为缩小与国外基质差距,产学研应通力合作,建立我国育苗基质标准化参数和生产工艺,大幅度提升育苗基质质量和稳定性。

要加快对育苗专用肥的研制开发,针对不同的蔬菜种类研制不同的配方。同时,根据秧苗生长发育以及环境条件制定相应的科学施肥方案,实现施肥的科学、合理,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

4.5 通过建立标准化育苗生产工艺提质提效,逐步实现管理的人工智能化

秧苗质量主要取决于技术管理者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如何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替代经验管理,如何通过合理布局、优化育苗方案和管理措施,把种子处理、基质配制、施肥灌溉、温湿光气调控、成苗标准以及株型调控等技术进行集成,形成一个全程的标准化育苗生产工艺,从而尽可能提高设施、设备、温、光、水、肥、能源等资源利用效率,以提高作业生产率和降低劳动强度为核心目标,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蔬菜集约化穴盘育苗高效、省力化、标准化生产工艺和管理模式,从而培育出高质量秧苗,实现蔬菜育苗行业提质提效和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穴盘集约化基质
机插秧育苗专用肥——机插水稻育苗基质
金银花扦插育苗基质复配及验证
秋季蔬菜集约化育苗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桑树穴盘育苗组合配套技术要点
不同栽培基质对一品红扦插苗的影响
基于集约化的电费电价管理措施探析
关节式蔬菜育苗穴盘播后自动摆放机设计
蔬菜穴盘投放式摆盘装置的设计与仿真
浅谈园艺作物穴盘育苗技术
探究县供电企业财务集约化实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