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爱与信任的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探析

2018-01-31刘丽丽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转化成因学困生

刘丽丽

摘 要:学困生长期被视为教育的“短板”,但学困生的存在是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个班级都无法回避的现实。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各具特色”的学困生个体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整体效果。因此,澄清小学学困生概念,以爱与信任为基点,探寻转化策略,进行心灵与灵魂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每一个教育者的职责与使命。

关键词:小学;学困生;成因;转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11B-0119-02

一、学困生的概念提出

“学困生”这一概念由英文“Learning Disability”转译而来,源自1896年西方摩根的研究,我国对其进行正式的、大规模研究始于近几十年。

学困生的转化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国内外学者对学困生的关注从未停止过,但由于划分标准的多样性以及学困生群体的复杂性,对学困生的界定尚处于探讨阶段,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本文将小学学困生定义为处在小学阶段,身体没有缺陷、智力正常,由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因素导致学习效果低下,学习成绩无法达到教学要求的学生,也可简单理解为在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但此处我们必须澄清一个事实,学困生仅仅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其他学生而言的。

二、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找出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有效转化学困生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依据。马克思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那么,对于小学学困生的形成我们也应从内部和外部同时寻找成因。

(一)内部原因

小学学困生形成的内部原因即指学生自身,学生的自身原因是形成学困生的根本原因,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以为教师进行“因材施教”打下坚定的基础。

1.身心发展差异导致“落后”。

小学是孩子智力迅速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在此阶段,他们之前的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这一转变是小学中高年级学习的基础。但是,每个孩子的身心发展存在差异,有的孩子也许在三年级就具有了抽象逻辑的思考方式,可有的孩子在五年级也没有完成这一“质的飞跃”,随着学习年级的增加,学习内容的难度也在呈现递增趋势,未完成转变的孩子就自然而然地沦为了学困生。

2.缺乏成功体验导致的自卑。

小学阶段的孩子拥有着非常强烈的自尊心,处于“好孩子”定向阶段(特指9岁到15岁)的他们对成功的渴望毫不逊色于成人,此时,他们已经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急切地想要塑造一个被人赞同的形象。然而,对于学困生而言,他们成绩低下,得不到老师、家长的重视与表扬,得不到同学的赞许,很少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久而久之,内心的那颗“自卑的种子”就悄悄生根发芽,最后严重到自暴自弃,难以摆脱“学困生”的代号。

3.良好学习习惯的缺失。

学困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绝大多数学困生的形成与缺乏良好学习习惯呈现出密切的相关性。大多数小学学困生群体都具有如下共性:课前不预习、课上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及时复习、习惯性拖拉、懒惰、意志薄弱、不肯吃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每天一点小小的差距积攒起来就变成了日后无法跨越的鸿沟和障碍,于是陷入了“越是学不会就越不爱学”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外部原因

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在現今的家庭教育中,往往会表现出两种极端的倾向:过度重视和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将自己的“大学梦”一味地强加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教育要求,以一种强制的外在形式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从而抑制了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另一部分家长则是采用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学习缺少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这样,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孩子而言则会以“破罐子破摔”的方式对待学习,安于现状,在发展的路上渐行渐远。此外,单一、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也会使孩子成为“学困生”。

2.学校评价标准和教学方式单一。

虽处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但大部分学校依然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兴趣,采用“精英教育”模式,评价标准一元化,教学方式单一。很多教师忽视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以考试分数为参考要素来评价学生,强行给考试分数低的学生戴上“学困生”的帽子,导致这些学生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学生作为独立个体,所具有的智能不尽相同,如若片面地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标准则会极大地挫伤学习积极性,势必扩大“学困生”群体。

3.社会教育观念出现偏差。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贫富差距的日益加大,大量扭曲的社会教育观念不断滋生,“读书无用论”“文盲发财”等负能量意识在社会上日益抬头,人们对“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的质疑与日俱增。这些片面的教育观念或通过家长影响着学生,或直接作用于学生,然而小学生的“三观”尚未形成,缺乏理性分析能力,很容易受此影响,失去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这也是学困生出现的重要原因。

三、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学生的成才成长离不开教育者,同样学困生的转化依然需要教育者。作为转化过程中“中流砥柱”的教育者,无论是在人文关怀方面还是在教育技巧方面都需要切实掌握转化策略,提高转化技巧。

(一)了解与尊重

对学困生的了解首先要做到“听其言”。孔子曰:“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增加与学困生的沟通交流,以尊重为基础进行非判断性理解,少一些滔滔不绝、义正言辞的训导,多一些安安静静地倾听,多一些自由平等地对话交流。

其次,是“观其行”。教师要以欣赏的态度“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对学困生的欣赏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尊重,更重要的是把他们当作正常学生来对待,不仅仅欣赏他们的优秀品质,更是欣赏他们的缺点和失误。

(二)关心与爱

教育是一种以爱为基础的灵魂唤醒,而不是知识的堆积,教师需要以爱唤醒学困生内心的斗志。

当前不少学生虽生活富足,但内心缺爱,关心与爱则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对学困生的关心与爱则会驱赶他们内心的自卑,唤醒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希望与信任

希望与信任是教育的重要条件。学生是一个正在成长且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群体,对他们保持一份希望与信任是一种莫大的智慧。

希望指的是对孩子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的耐心和忍耐,希望和信任。这种希望与信任在学困生身上的作用尤为突出,对此有所体验的学困生会受到激励,对自己充满了信任。

(四)因材施教

学困生也是“材”,一种“正待开采的材”,教师对于学困生这样的“材”应该施以什么样的“教”,这是学困生转化的关键。

第一,合理目标的确定。学困生在学习方面与学优生相比有着一定的困难,教师需考虑到具体差异,针对学困生制定“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而不是与学优生整齐划一,同时将大目标具体细化为阶段性的小目标,循序渐进,使学困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第二,教学方式的选择。针对小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清楚易懂的口头性语言,列举贴近学生实际的事例,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多鼓励少批评,有趣味性的导入课堂,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可以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补足他们的基础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小学学困生的转化是一场持久的革命性战役,转化的历程固然艰辛,但无论是对学困生、学校还是社会都意义重大。明确成因,掌握转化的策略,发挥教育者的教育机智,学困生的转化一定会获得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李渊.有效促进学困生转化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

[2]郑学明.中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探寻[J].现代教育科学,2009,(4).

[3]毛凯敏.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形成与转化[J].基础教育研究,2017,(4).

猜你喜欢

转化成因学困生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