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择善固守 以侍来者
——以北京风雷京剧团为例谈戏曲院团的人才管理

2018-01-31

内蒙古艺术 2018年1期
关键词:风雷京剧团院团

孙 亮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管理系 北京 100710)

北京风雷京剧团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区板章胡同12号。从它成立至今,已有80年的历史,是行业的标杆院团。它的发展是地方基层院团的缩影:经历了初创时期的探索,也经历了戏曲行业曾经江河日下的困顿,再到今日的日渐蓬勃……但无论在怎样的艰苦条件下,剧团始终立足于“弘扬传统经典”“振兴京剧”的理念,不忘本业,特别是在人才的开发和管理方面,扎实工作,成效显著,值得业界思考和借鉴。

一、剧团的发展历史

北京风雷京剧团的前身是1937年成立的天桥天乐园,由张起担任社长,梁益鸣承担主演任务。1952年发展壮大成为“鸣华京剧团”,后更名为“风雷京剧团”,归宣武区直接领导。宣武划归西城之后,北京风雷京剧团便成为了北京市西城区的区属剧团,现有人员50余人。

2017年,风雷京剧团成立80周年。在近些年间,剧团在坚持传承传统的同时,扎实做好京剧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同时大胆创新,推出了京话剧结合的全新形式类型,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走进了剧场,了解背后的京剧文化,为地方基层戏曲院团的发展探索了一条有益之路。

二、剧团的人才管理经验

2017年10月,中央戏剧学院戏剧管理系的调研小组在查阅书面资料的基础上,先后多次走访剧团,并对松岩团长进行了深度采访,概括起来,我们认为北京风雷京剧团有以下几条管理经验值得借鉴:

1.大胆尝试剧目创新,让人才有用武之地。

对于当下戏曲艺术的发展而言,观众是基础。团长松岩认为:“京剧普及不是生硬地让年轻人去看,需要在情境中寓教于乐,最为关键的是产生互动。”

近几年来,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走入剧场,风雷京剧团敢为人先地做过多种尝试:在剧场内开辟专门场地,用还原真实的传统科班情景,让观众得以有机会亲临京剧演出后台;提供勾画脸谱、试穿戏服、亲学程式等兼具专业性和趣味性的文化体验活动;让观众走上前台,过表演京剧的瘾……此外,他们还与东方人文苑合作开办京剧沙龙,聚拢各行各业的京剧爱好者。

2015年,风雷京剧团在市场推出了京剧与话剧相结合的原创剧目《网子》,得到了极大的成功。剧目主要讲述了一段发生在上世纪初京剧戏班的故事。传统京剧“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的艺术元素,以及“戏比天大、以德培艺”的价值精髓,借由话剧的表演形式、现代的舞美设计,被巧妙地展现出来。剧目演出时,几乎场场座无虚席,且80%是年轻观众,赢得了观众口碑和市场收益的双丰收,为戏曲院团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也使得剧团的演职人员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团长松岩表示,以独特的视角做这样的创新,初衷是想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进一步了解京剧,更多的是追求社会效益,没想到却实现了“双赢”。他进一步表示,京剧作为一种活的传统艺术,需要演员和观众共同传承,不接地气不行,关起门来孤芳自赏更不行。为此,北京风雷京剧团积极转变经营战略,由过去的“我排你看”转向“你看我排”,在不违背京剧艺术高品格的原则下,根据受众需求打造剧目,尝试灵活多样的舞台表现形式,从而为传统京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做好人才的“选育用留”四部曲,保留好京剧艺术发展的“种子”。

对于戏曲剧团而言,人才是根本,因此做好人才的“选、育、用、留”至关重要。在这方面,风雷京剧团有自己独特的做法。

多年以来,北京风雷京剧团新人占比很高,且多是应届毕业生或实习生。这些学生舞台经验欠缺,有些只会唱一出戏,专业水平好一点儿的也不过会唱个两三出。对于这些演员,风雷京剧团在其入团后,都会开展二度深化教育,为其设定为期三年的培养计划。同时根据演出计划,以戏带练,让演员丰富自己的剧目储备和演出经验。因为每个人都有相应的工作任务和激励机制,使得演员必须集中精力快速提高自身水平,从而加速了演员的成长。

对于演员的发展,北京风雷京剧团采取了相对较为开放的管理方式,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不限制演员去学习或者进修来完善自己。在人才使用上,他们也没有好高骛远,不追求一定要有多少个一级演员或者获得多少个奖项,而是更加注重实用性,强调演员的全面发展,更看重“一专多能”。

“人往高处走”是人之常情,因此顶尖人才在面对事业选择时,必然会首选更高级别的院团,基层院团留下优秀人才非常不易。对此,北京风雷京剧团并不强求:五年签约到期后,演员可以自行选择何去何从。有更好发展的演员离开,剧团会祝福;如果有一天选择再回来,同样会敞开大门欢迎。

为了尽可能地留住人才,剧团允许演员在完成工作的前提下,自行在外进行其他演出以增加自己的收入;同时剧团自己也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来拉动收益,让演员能够获得更多的酬劳,从而更加愿意留在剧团中工作。

3.团风传统朴素,“择善固守,以侍来者”。

松岩团长认为,保持传统朴素的作风,对于剧团来说特别重要,北京风雷京剧团一直都坚持着“择善固守,以侍来者”的宗旨。在日常排练和演出中,剧团文化氛围要像家一样,要遵守老戏班的一些良好规矩,要讲礼节,见到长辈甚至师哥师姐应该问候;要区分“您”与“你”;要拜师学艺、尊师重道。

三、对于其他基层地方戏曲院团的启示

文艺院团作为我国文化领域的重要细胞,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曾经有一段时间,戏曲院团总体发展情况并不乐观,尤其是地方基层院团惨淡经营,在夹缝中求生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戏曲加大扶持力度,许多基层院团的现状有所好转,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与创新,北京风雷京剧团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通过分析和考察,我们发现这是一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主动进行剧团机制改革,持续激发演职人员动力的地方剧团。作为最基层的文化组织,自身定位十分清楚,紧扎地方,不盲目追求高大全,扎实做好普及和基础工作;与此同时,不断创新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和表现形式,对于全国的地方基层院团的发展和管理提高,有一定的示范和推广意义。

结合北京风雷京剧团的经验,我们对于基层戏曲院团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提高人才开发水平。

进一步拓宽人才输入渠道。选拔与培养艺术人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专业艺术院校作为输出单位,在人才培养上应该更加贴近院团需求,更加符合现实情况;而院团也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拓展人才来源途径,寻找更适合的人才。

调整人才培养体制。有条件的院团可以通过“定向委托培养”“校团联合办学”“团校一体化”“以团代训”“学馆制”等形式来培养所需人才,改善当前戏曲人才匮乏的境况。

提高戏曲人才质量。通过“团校联合培养师资”的方式,鼓励研究类或传承保护类机构专业人员参与到基础教育实践教学中,从而提高戏曲人才质量。

2.进一步激发文艺工作者的工作动力。

院团和一般组织不同,普遍来说,对于从业者,对于行业的热爱和投入是保证他们留守剧团和坚持创作的根本动力。因此必须要保护演员的热情,持续激发文艺工作者的创新动力。

首先,要硬件和软件建设并重。剧团的硬件建设、工作环境以及内部文化氛围和情感纽带,对于剧团的稳定和发展都很重要。如排练室环境是否整洁舒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演员的排练心情和创作热情,所以剧团应该注重排练室的前期修建和后期维护管理;团员关系和日常生活琐事都可能成为影响团队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剧院团管理者要对这些不列入运作流程的“软性”工作特别重视。

其次,要重视精神激励。我们认为,对于剧团演职人员的激励,不应该仅仅通过一级、二级专业能力的评审来进行,还应该给予更多社会荣誉以及社会美誉评价,从而让文化艺术工作者获得工作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以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为荣,以此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最后,剧团应帮助成员做好职业规划,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一个扎实发展的剧团,是离不开一个相对固定的演职人员群体的,因此根据个人特点做好相应的职业规划,会使演职人员更加安心工作,专心于剧团的建设和发展。例如,当下国内的戏曲教育急需发展,特别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优质老师极度匮乏。如果剧团能通过建立机制,帮助实现从演员到教师的转变,这对演员来说将是一件大好事,因为这不单是职业身份的简单变更,更是演员自身素质的再度提高和专业技能的传承。

3.进一步完善行业人才管理政策。

首先,基层文艺院团还需要更多的人才政策,尤其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更为符合行业特点、更为灵活的政策,需要更多的培训,从而使得演艺人员能够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比如现在演员的主要收入是按场次领取的演出费,因此为了解决自己生活需要,大部分演员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跑演而忽视基本功练习,这对院团发展和剧目质量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其次,建立符合专业和岗位特点的招聘方式。例如,对急缺的专业技术人员,可采取直接考核的方式;对武戏演员,学历要求可放宽至中等职业教育。建立引进高级专业人才的长效机制,将戏曲类人才有条件地纳入地方引进人才的重点范围内,通过提供安家补助、岗位津贴等措施,促进高水平人才向有需求院团流动。

猜你喜欢

风雷京剧团院团
风雷顶 响姥爷讲故事
风雷顶 上学了
梨园蓓蕾初绽放,百年灯小薪火传
铭记来时路 赓续永向前
体制改革对艺术表演团体财政补贴效率的影响*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垂直风雷”直-8
国家优秀院团丑角专场演出暨丑角表演艺术学术研讨会综述
遵义的京剧传播者
对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