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公民新闻”的实践探析

2018-01-30叶倩倩

记者摇篮 2018年1期
关键词:公众参与自媒体

叶倩倩

【摘 要】公民新闻又称参与式新闻、市民新闻,是一种公众参与度较高的新闻报道形式,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美国学者谢尔顿·冈纳特拉尼从不同的来源为公民新闻提出了若干定义,他指出,在新闻报道中应将受众的内容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给公民更多的发表意见和看法的自由。目前来看,公民新闻的核心要素主要包含:公众、现代传播手段、公民主动参与。

【关键词】公民新闻 自媒体 公众参与

一、公民新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主流媒体获取信息的方式

在自媒体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传播者,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是新闻从业人员”。因此,以公共信息的“传播者”来定义显得更加贴切。自媒体时代使得发布新闻的自由度显著提高,传统媒体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但事实上,公民新闻与传统新闻各得其所,相辅相成,在许多时候公民新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主流媒体获取信息的方式。

今天随着微信的普遍应用,以微信朋友圈为代表的自媒体极大冲击了传统媒体。很多时候,公民新闻成为主流媒体的重要新闻来源。2004年12月,东南亚海啸发生,许多在现场遭遇海啸的人用他们手上的摄像机、录音机等设备记录下周围发生的一切。因现场条件限制,传统媒体的新闻记者不能及时到达灾难现场,有许多传统媒体记者都是通过在机场借用到东南亚旅游的人所拍摄的画面和音视频来完成新闻报道。在许多重大灾难的发生过程中,公民新闻以目击者自身的亲身经历,达到了使受众身临其境的目的。

二、公民新闻是记者“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民“记者意识”的强化

公民新闻是一种公众参与的新闻,其作用是提升公众的新闻意识和新闻素养,让公民能够形成一种自觉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大众提供一个自由交流讨论的平台,公民可以不受限制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而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媒体记者“公民意识”开始觉醒,公民的“记者意识”得以强化。

记者“公民意识”的觉醒应该从1988年的美国总统竞选开始,当时的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从竞选者所说的言论转变为对所发表言论背后的心理学、社会学分析,总统竞选成为由言论而猜测日后他所奉行的政策、措施的根据。媒体越位,由客觀公正的报道者,转变为主观臆测的评论员。长此以往,媒体失去了权威性和公信力。公众的强烈不满引发了公民新闻运动,公民新闻运动时期的记者不得不顺应当时的环境趋势,使自己以公民的身份来报道和描述事实,来赢得大众的尊重和喜爱。从这时期的公民新闻运动开始,记者的主动性极大提高,他们尽量以公民的身份来贴近生活实践,其目的就是挽救新闻及新闻媒体在社会中的声望、地位。在公民新闻运动中,记者们开始明确强调,新闻记者这份职业是依托于公民而成立的,由此,迫于舆论压力,记者的“公民意识”开始觉醒。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媒介生态环境进行了调整,自媒体应用逐渐广泛,公民的传播权利进一步激活,公民开始在新闻报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受众创造和生产新闻内容,另一方面受众分享和消费新闻信息,记者不再把受众当成单一的产品消费者。肇始于网络技术的自媒体时代,为信息的创造、分享和消费提供了便利,这种大众都可以参与的“草根新闻”方式,使得公民新闻成为一种常态,一种时尚潮流,公民的“记者意识”得以强化。

三、公民新闻在“重构事实真相”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新闻传播学的重要理论,事实上,公民新闻的产生也是因为传统媒体无法在内容上即时地满足受众需要,然而,公民的普遍性和技术的便捷性却可以使公民新闻在重构事实真相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

第一,有关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由于记者无法亲临每个事件的现场,所以很多时候,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都是由公民完成的。传统媒体人员派遣、新闻审核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许多突发事件很可能转瞬即逝,如果没有受众能够第一时间看到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和现场景象,许多事故并不能引起巨大的反响和重视,所以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公民新闻能够很好地发挥其作用。

第二,有关社会热点的跟踪报道。传统媒体人力、物力受限,不可能对某一重大事件或热点进行全面跟踪,而往往采取的是轰炸式的报道,对待热点事件一窝蜂似的集中,又一窝蜂似的散去,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重大事件虎头蛇尾,不能得以长年地追踪,由于精力所限,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往往会将更多的注意集中于其他热点问题上。但如果一个新闻事件的主体是公民本身,公民就可以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及其后续的情况,真实、详细地反映给公众,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深受众对事实真相的了解。

第三,健康科技类节目的趣味性报道。目前公众所用的DV小视频就是一种公民新闻的形式,自导自演获取点击率,往往能给人带来更多的触动,更具有说服力。这在一些健康类节目当中应用得尤其广泛,并且饶有趣味,许多新闻都是利用这种方式拉进与公众的距离。

第四,社会类新闻(包括民生新闻)体现“三贴近”原则。许多民生新闻报道较好地诠释了公民新闻的优势。如报道一则校园暴力事件,最了解学校情况的当数学生家长和学生自己,如果学生本身是一名“公民记者”,那么他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去采访他的同学和家长、老师等等,有时候,这种方式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获得意外的收获。

当然,公民新闻发展到现在,也会有一些无法回避的弊端和问题,但不可否认,现代自媒体时代使公民新闻具有更多的实践意义,公民新闻是公民表达权的实践,是民主社会的必然产物,是体现民主国家行使人民民主专政和舆论监督的有效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国家法制的进步,促进社会整体发展。公民新闻在自媒体时代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可以作为传统媒体应对突发重大事件时的有力补充,但公民新闻无法取代传统媒体,目前我国的公民新闻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应该提醒公众在评论、转发新闻时应该更加理性和谨慎,要加强对事实的客观辨识,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进一步加强对公民新闻的舆论引导和有效监控。

(作者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台)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众参与自媒体
论公众参与立法的利弊与保障措施
互联网背景下公众参与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的对策研究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