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发展理念:社会发展动力论的理论新形态

2018-01-30南珊妹

理论观察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万众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南珊妹

摘 要:创新居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发展理念源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创新理念包含的万众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分别源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动力论中的主体动力、生产力动力和社会基本矛盾动力。创新发展理念基于对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的现实考察而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的中国化与时代化,指明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动力与方向。

关键词:社会发展动力论;万众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D33/3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12 — 0114 — 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发展理念居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适应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指明了中国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方向,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的高度重视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综观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创新无疑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发展的根本动力。追本溯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主要分为主体动力、生产力动力和社会基本矛盾动力,而当下的万众创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等新提法都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阐释。

一、人民群众动力观——万众创新

1.把握理论硬核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它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其中群众史观不仅是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经验的高度总结,更是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阐明了动力因素。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人出发,解释了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是人民群众,提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在他们看来,有生命且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是可以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追溯历史,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工业革命过程中众多技工做出了贡献,到人类历史是一部万众创新的历史;展望未来,社会发展依然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动力观的理论硬核,即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进而认识到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鉴于此,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靠改革创新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2〕

2.结合现实考察

万众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动力观的理论继承,这一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基于党中央对国际发展大势的敏锐捕捉和对我国当下的发展形势的深刻把握。

从国际发展大势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迅速兴起,世界上多数国家都蓄势待发,紧随科技革命热潮,以期促进本国经济的大力发展。从横向国际比较来看,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但是创新后备力量不足,不利于我国的长足发展,因此需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创新氛围,进而培养大众的创新意识,调动全民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从国内发展现状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科技发展迅猛,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改革面临更层次的矛盾,更繁重的任务。而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需要通过创新发展来实现,因此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培育创新理念,增强发展动力,树立全民族的创新发展意识,调动各方面的创新要素,进而开拓发展的新空间,最终目的是达到以创新带动经济和科技的大力发展。

习近平指出:“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3〕然而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是创新底子薄弱、創新力量相对不足,基于对国内这一发展现状的考察,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4〕、“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5〕等论断,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归根到底是把人才作为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调动全民创新积极性,积极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才能和潜能。

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论——科技创新

1.理论传承

19世纪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黄金时代,机械化大生产和各种技术发明层出不穷,马克思恩格斯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6〕马克思恩格斯以现实的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社会形态演变规律的探索与追溯,提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生产力,就没有人类社会,思想意识、上层建筑等都建立在生产力基础之上。而在生产力动力论中,马克思恩格斯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着重研究了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科技创新理念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出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倡导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7〕。这一发展理念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动力论的阐发与重视,并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动力论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适应了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且紧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潮流。这一战略举措传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理论,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在新阶段新形势下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自觉实践endprint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制定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且在综合考察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将这一发展战略付诸于实践,根据现实发展的需要进行实践创新与理论升华。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成果显著,但是从横向国际比较在一些核心科技的突破和创新方面不占优势,尤其是一些关键领域的技术仍然依赖于别国,出现了跟在别人后面跑、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因此,将科技创新的理念转化为自觉实践迫在眉睫。

习近平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8〕如何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化为自觉实践?一是要紧紧抓住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准确把握世界信息生产的脉搏,通过科技创新在空间利用、基因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在主动学习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学技术是世界性、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善于学习、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努力在科技创新领域处于领跑地位;三是坚持自力更生的根本立足点,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基点,在将科技创新转化为自觉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自力更生,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努力攻克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

三、社会基本矛盾动力论——体制创新

1.理论论证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与规律,认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人类社会就是一个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只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关系的变革要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发生变化。理论的生命力在于解释力,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矛盾原理,明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面临的诸多制度层面的新问题新挑战,明确指出:“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9〕“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10〕这一论断为创新理念落到实处提供了可行的路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创新路径

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进入深水区,体制机制改革表现在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等领域,其中科技层面的体制创新是重中之重,习近平指出:“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我们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点火系,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11〕即通过以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也只有在体制机制障碍破除之后才能得以实施与展开。

一是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体制机制。习近平指出,科技没有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新的生产力,才能发挥其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实现其创新价值。而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存在着速度缓慢、实效不强、尚未完全与国家需要、人民要求相结合等问题,因此需要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

二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倒逼体制创新,促使企业从拼能源、拼劳动力到拼技术、拼创新转化,加大企业之间的竞争,进而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打造新型发展模式。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改变多年来行政力量过多地干预科技组织构建的旧科技体制,适应新科技革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政府适当放权,让市场成为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力量,进而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以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体制的变革,实现科技体制变革与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良性互动。

創新发展理念的提出符合当下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历史契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动力论在中国发展新时期的最新表现形态。追溯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提出了生产力第一要素人的作用——人民群众动力观、生产力中劳动资料(工具)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作用——社会基本矛盾动力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当下中国化的发展动力论仅仅围绕创新这一鲜明的因素,以创新的内在源动力、创新的表现形式、创新的外在体制保障这一从内而外的逻辑体系为起点,提出万众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通过多渠道的创新路径,激发发展新动能,助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2〕韩明暖,刘传波.形势与政策〔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74.

〔3〕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6-1,(02).

〔4〕中国发展新理念: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90.

〔5〕中国发展新理念: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87.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

〔7〕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6:17.

〔8〕〔10〕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

〔9〕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5,(01).

〔11〕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5.

〔责任编辑:孙玉婷〕endprint

猜你喜欢

万众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下小微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视角下的广西精准扶贫对策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机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
电子政务: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