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泥疗对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2018-01-30范少华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13期
关键词:夹脊腰腿痛气滞

范少华

(山西省忻州市中医医院护理部,山西 忻州 034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腰腿痛疾病之一,主要是因为椎间盘组织退化,加之外力作用诱发,是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而引起的以腰痛并向臀部及下肢放射性疼痛为特征的病变[1]。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痹证”的范畴,经过研究得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中医症候类型是气滞血瘀,主要发病人群是31~60岁的青中年[2]。症状为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痛处拒按[3]。由于其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使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降低。中药泥疗在改善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本文主要针对中药泥疗治疗气滞血瘀腰椎间突出症方面开展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住院患者100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版)中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症状、证型标准。将患者按住院顺序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18~59岁,病程3个月~28年;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22~54岁,病程6个月~2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1纳入标准

(1)满足诊断的标准并已知情同意者;(2)可保守治疗者;(3)自身无其他严重疾病者;(4)治疗期间不使用有关本病的其他治疗手段者。

1.1.2 排除依据

(1)不满足诊断标准的患者;(2)对若干药物过敏;(3)处于妊娠或者哺乳期;(4)心脑血管疾病;(5)有皮肤炎症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护理外还进行针灸治疗,物理治疗有微波(日本)、干扰电(翔宇)两项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由红粘土与川芎、没药、当归、红花等中药制成的中药药泥。具体做法:将中药川芎、没药、当归、红花等炮制加工后制成细粉备用。取向阳处红粘土约2~5 kg,将红粘土磨成细粉后,进行暴晒1周后与中药粉混合搅匀备用。将备用的红粘土中药粉按1:1的比例混合,加开水300~1000 mL,加食用醋250~500 mL,和成稀糊研制成中药药泥,温度在40~50℃,涂抹于患者的腰部夹脊穴,涂抹厚度2~3 cm,后加保鲜膜覆盖,并用毛巾包裹保温,以患者不觉烫、局部微红为度,1次/d,30 min/次,15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情况,防止烫伤。

1.3 疗效判断[4]

根据腰腿痛的情况可以划分为已治愈、有所好转及未治愈三种情形。当腰腿痛感不明显,且可以直腿抬高70°,同时可以连续行走2公里的情况下为已治愈;若腰腿痛只是相比之前有所减轻为有所好转;如果症状或体征均无显著改善为未治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次实验中仅通过传统中医护理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0%;在传统中医护理基础上加以中药泥疗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0%。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是常见病、多发病,以腰背部疼痛、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为主要症状,属于中医“痹症”“痿症”范畴。泥疗法在我国的应用历史悠久,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灶黄土、土、井中泥、久溺中泥、冻土等泥疗的记载,属于中医外治法,具有多种作用,而其中一种是中药泥加热后在热力和药力的作用下,促使局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加快局部血液循环,提升组织的再生功能和增强白细胞吞噬活力,促进炎性细胞吸收和清除。另一种是中药泥中当归、红花、没药、川芎等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没药可化瘀、活血、定痛;川芎既可活血化瘀,调经,又能行气、开郁、止痛,具有开通气血之功效;方内主要药物都有活血祛瘀,祛寒除湿,温通经络之功效。夹脊穴最早的记录见于《素问•刺疟篇》,夹脊穴位于膀胱经与督脉之间,彭建民等[5]临床观察均认为夹脊穴的镇痛效果优于背俞穴,能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疼痛,增加患者的依存性,提升患者的满意度。通过研究得出中药泥疗具有易操作、费用低、效果好、较安全、易接受等优点,值得在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推广。

[1]曾 丽,张 华.4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传统中医治疗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9):352-353.

[2]杨文斌,陈海云,林 玲.272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住院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9(2):117-119.

[3]蔡成君,李亚平,颜文才,等.腰椎间盘突出中医证型与旋切治疗[J].辽宁中医杂志,2001,(06):324-325.

[4]王和鸣.中国骨伤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97.

[5]彭建民,曾少平.电针夹脊穴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6):2454-2455.

猜你喜欢

夹脊腰腿痛气滞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医针灸综合治疗颈肩腰腿痛的临床效果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治疗腰腿痛验方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案
七制香附丸加味治疗卵巢囊肿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颈夹脊穴注天眩清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