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与政策演变

2018-01-29陈新文周志艳

职教论坛 2017年34期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社区教育

陈新文+周志艳

摘 要: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是大职教观下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主要以终身教育理论、学习型社会理论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在政策上经历了以中小学生为主要关注对象、以青少年道德教育为目标到以全体社区成员为关注对象、以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为目标再到以全体国民学习为关注对象、以建立学习型社会为目标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人本主义教育

作者简介:陈新文(1970-),男,湖北襄阳人,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周志艳(1975-),女,湖南湘潭人,襄陽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社区教育。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大职教观下高职院校建设社区教育学院的路径与支持体系研究”(编号:DJA150249),主持人:陈新文。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34-0010-04

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不仅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让我们看到其融合的可能性,社区教育的实践也证明了,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不仅是当前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创新需要,也是未来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变革方向。从职业教育角度来讲,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不仅是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也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要求,更是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政策的发展演变既受其理论基础影响,又受社区教育改革与实践创新影响,表现出了不同时期的特征。

一、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在《教育大词典》中这样规定职业教育的定义:“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一方获得生活之供给与乐趣,一方尽其对职业之义务,名曰职业教育。”[1]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有四:“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简单地讲,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分析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我们发现,其关于职业教育目的的论述不仅是中国大职教观的发轫之思,而且也是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相互融合的重要依据。“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既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同时也规定了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即职业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职业学校教育,因为学校教育只能解决“使无业者有业”的问题;而“使有业者乐业”的问题则超出了职业学校教育的范畴,但仍是职业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在当前甚至未来很长时间,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有机融合将是解决“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重要途径。而这正是终身教育理念下,我国深入推进全民教育、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迫切要求。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还有着更广泛的理论依据。

(一)终身教育理念促进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紧密联系

终身教育理念始于1965年,由法国教育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处处长保罗·郎格郎在向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提交的报告《终身教育导论》中提出来的。他指出:“数百年来,社会把人们一生机械地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前半生的时间用来积累知识,后半生一劳永逸地使用知识,这是毫无根据的。”[2]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是《终身教育导论》的主题,他指出:“使教育从纵的方面贯穿人的一生,从横的方面连结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使今后的教育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随时都能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3]终身教育理念从提出到现在,一直都是世界各国改革国内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在各国关于教育改革的政策性文件中都能随处可见,尤其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代表的国际机构与组织更是大力倡导和积极推行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理念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更是深远,因为它最初就是以“终身职业教育思潮”的面目出现。“起初大家把终身教育当作是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同义语。谈到终身教育,总是和职工的继续教育连在一起。”[4]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出版《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之后,得到了世界经合组织的肯定与支持,富尔在报告中指出:“终身教育这个概念,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来看,已经包括整个教育过程,终身教育变成了由一切形式、一切表达方式和一切阶段的教学行动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关系时所使用的工具和表现方法。”世界经合组织于1973年提出,要“克服学习与工作之间的障碍”,“传统职业教育形式未能培养学习者的自我意识和自主决定能力等素质。”世界经合组织的这一提议,直接将终身教育理念与职业教育的改革需求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应该看到,无论是保罗·朗格郎、埃德加·富尔,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经合组织,他们运用终身教育理念改革职业教育的思想,都与几十年前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的思想有若干相似,黄炎培所要构建的职业教育体系应该就是这样的。在1999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上,“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被作为大会主题提了出来,在这次大会上提出的还有“职业技术教育是终身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观点,而且对如何改善所有人的受教育机会也提出了一个方法,那就是“创造一个学习型社会”,以突出新的世纪“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新模式。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我们面临的生存挑战之一就在于,能否觅得新的合作伙伴(行业、企业、社区等)和授业对象(学习者),以改善所有人的教育机会。在这方面,社区教育学院或大有作为,建设社区教育学院甚至会成为职业院校的必然选择。

(二)学习型社会理论促进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协调发展

学习型社会理念是由美国人文主义思想家、法律学者和教育家哈钦斯在其于1968年所著《学习化社会》一书中提出来的,他在这本书中指出:“学习化社会不仅为处于人生任何阶段的每一个成年男女提供闲时的成人教育,而且社会的价值成功地实现了转变。学习化社会的目的是学习,是自我实现,是成为人,而学习化社会的所有机构或制度都以这一目的为指向。”根据哈钦斯的学习化社会定义分析,学习型社会至少有三个基本特征:为人生不同阶段的所有人提供闲时的成人教育;学习、自我实现和成为真正的人是学习型社会的目的;一切社会机制都以此目的为指引方向。学习型社会的本质要义集中体现在学习是每个人的一项权利;拥有终身教育体系,奉行终身教育制度;超越学校教育范畴,社会共同参与教育;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既要求有个体对学习的参与,又要求有群体对学习的参与;既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又有利于社会发展。endprint

学习化社会的理论让我们看到了教育与社会结合的趋势,尤其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将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路径,因为现代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为了人人的教育”、“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教育,这符合学习化社会中教育的基本理念和目的。当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之时,即可“为人生不同阶段的所有男女提供闲时的成人教育”,而这正是学习型社会的特征之一。同时,哈钦斯在提出学习化社会理论时对职业教育的批评又让我们对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如何结合并服务于学习化社会的建设有了新的看法。因为学习化社会的本质并不只是为所有成人提供闲时的成人教育的社会,也不是一个把教育视为所谓追求国家繁荣或个人前途的手段的社会。“其本质,在于对教育目的和价值的重新认识和发现,在于对教育本真的呼唤,在于对普遍人性、理性和智慧的追求。简言之,学习化社会的本质就是要让所有的人能够通过终身学习实现人格的完善,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并去追求睿智、愉快和美好的生活。”[5]这种反思让我们感受到了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以及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协调发展中的社区教育学院改革的压力。

(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促进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深度融合

根据《外国哲学大辞典》的解释,人本主义一般是与“科学主义”相对应,指某些西方哲学理论、学说或流派。有时也指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的和以人为尺度的思潮[6]。中国有学者认为,“无论作为理论倾向还是作为理论体系,人本主义的实质都是由人出发,以人为最终根据的最高目的去考察、去说明、去处理一切问题。即人本主义反对离开人去考察,去说明事物本身是什么,反对离开人仅仅就事物本身去处理事物。”[7]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是人本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从西方哲学的演变来分析,它被称为人本主义传统,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是在传统人本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与传统人本主义哲学又有很大不同,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也有一些区别。人本主义意即通过教育(教化)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与训练。在人本主义后来的发展中,也曾出现了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虽然在观点上有分歧,但都是研究人,所以,在很多时候,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与人本主义这几个概念被视为同一个内涵,导致理解上的混淆[8]。这里不准备来区分它们的异同,只为分析当代人本主义教育的大致特征。这几个概念或有共同的含义,那就是“以人为本”。从人本主义最主要的哲学基础存在主义来分析,人可以改变自己、塑造自己,人性具有未完成性、开放性和无限可能性。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人的存在,强调个人自由、个人选择、个人责任,认为教育的出发点、归结点在于人的“自我创造”,无论是海德格尔“自我设计”,还是雅斯贝尔斯的“自我超越”都表明了一点:“教育是发展关于自我选择及对选择的意义和责任的认识。”[9]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認为,“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性的形成,是人种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10]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则说:“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知识、惟有寻求知识的过程的人才是可靠的人,有教养的人。现代世界中,变化是惟一可以作为确定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是取决于静止的知识。”[11]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最终目的是突出发掘个人的发展潜能,使他们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强调教育目标设计中的变革因素,这既有利于推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还有利于推动教育内部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深度融合。职业教育要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就必须要加强与社区教育的合作,通过职业院校建立社区教育学院,进一步拓展职业院校的服务职能,体现学习型社会建构的要求,更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也符合大职教观的基本思想。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基础,为了人、依靠人、发展人是现代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和目标所在,职业教育发展社区教育学院就是在大职教观指导下促进个人自我实现的基本途径。

二、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的政策演变

通过社区教育政策文本的分析,我们发现“社区教育”概念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从指向狭窄到内涵丰富的过程,反映了社区教育政策的时代特征和演变规律。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同样经历了从分离到结合,再到融合的政策演变,主要表现为社区教育政策关注点的不同,反映了职业教育在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作用和影响力的变化。

(一)以中小学生为主要关注对象,以青少年道德教育为目标的社区教育政策

“社区教育”一词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城市的社区或街道可以通过试点,逐步建立社区(社会)教育委员会一类的社会组织,以组织、协调社会各界支持、关心学校工作,优化社会教育环境。”这里并没有在文件中明确“社区(社会)教育委员会”的性质和职能。只是指出建立“社区(社会)教育委员会一类的社会组织”,它所能发挥的职能和现在的“社区教育”还是有本质的不同,因为它的主体是城市的社区或街道,方式是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内容是关注中小学德育问题。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通知》(以下简称《发展纲要》),《发展纲要》提出:“支持和鼓励中小学与附近的企事业单位、街道或村民委员会建立社区教育组织,吸引社会各界支持学校建设,参与学校管理,优化育人环境,探索出符合中小学特点的教育与社会结合的形式。”在这里,社区教育仍然只是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而且是中小学的补充,是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的完善方式,其对象是中小学生,内容是完善教育管理体制。从这两个政策文件来看,社区教育组织所关注的只是一个特定的群体,只针对中小学德育与中小学管理,并不针对社区其他成员,更与职业教育无多大关联,但这应该可以被看作社区教育政策的起始,是学校教育与社区(社会)结合的重要政策基础。endprint

(二)以全体社区成员为关注对象,以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为目标的社区教育政策

社区教育关注对象的转变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1996年,教育部发布《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九五”计划),在“九五”计划中,国家明确提出:要“积极进行社区教育试点”,为之后开展的全国社区教育试点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也为在中国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开辟了新的有效形式与途径。尤其是1999年,教育部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要“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行动计划》的出台,正式拉开了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序幕,为了落实好《行动计划》关于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要求,教育部职成教司于2000年专门下发了《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社区教育实验的通知》),对“社区教育”的性质、职能等进行了界定。《社区教育实验的通知》指出:“社区教育是在一定领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建立学习化社会的基础。”这应该是国家政策文件中最明确的关于社区教育的解释,它完全突破了之前社区教育作为中小学学校教育补充的说法,且在目标上也有了新的转变,不再只关注中小学德育问题,而转向提高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这意味着社区教育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将会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在运行的机制和合作机构上也会有不同。2001年,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再次强调了,要继续扩大社区教育试点工作,推进城市教育的综合改革。

(三)以全体国民为关注对象,以建立学习型社会为目标的社区教育政策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教育进入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而推动这项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社区教育,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与社区的有效融合。2004年12月,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非常明确地提出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保障等,这是我国关于社区教育最系统全面确切的表述,是我国社区教育面向21世纪提出的战略目标。文件提出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終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高度上,充分认识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各类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和各种文化体育设施都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区开放,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特别是要依托社区内普通中小学和各类职业学校、成人学校面向居民开展教育培训服务,使其成为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力量。要在整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基础上,形成以区(县)社区教育学院或社区教育中心为龙头,以街道(乡镇)社区教育学校为骨干,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至此,建设“社区教育学院或社区教育中心”的思路正式提出。与此同时,发展职业教育也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的国家战略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表现,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政策文件的颁布,尤其是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重要政策文件的出台,都对职业教育加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更是明确提出:“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可将社区教育中心或社区教育学院建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这是第一次在政策文件中明确了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相互融合的方式,即建设“社区教育中心或社区教育学院”。在此之前,社区教育一直坚持立足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的指导思想,开展与成人高校的合作,高职院校介入社区教育并成立社区教育学院,这尚属首次。

参考文献:

[1]欧阳河,等.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78.

[2][3](法)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5:15.

[4]顾明远.终身教育——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思潮[J].职业技术教育,2001(1):5-7.

[5]周晟.哈钦斯“学习社会”理论的本质与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1(23):30-34.

[6]冯契,徐孝通.外国哲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0.

[7]刘永富.关于人本主义的若干问题——为考察世纪之交的哲学走向而作[J].武陵学刊(社科版),1996(4):2.

[8]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73.

[9]崔相录.二十世纪西方教育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7:186.

[10][11](美)马斯洛.人性能达到的境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169,440.

责任编辑 韩云鹏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社区教育
关于高校教师对终身教育认可度的研究报告
我国终身教育立法的特点、偏差与改进
开放大学: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载体
学习型社会视野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之思考
数字化阅读:社区教育的创新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
论高等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互动合作
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的对策分析
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研究
学习型社会下对职业教育学生培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