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

2018-01-29镇磊

考试周刊 2017年59期
关键词:学科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摘 要:结合当前高职教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的学习状态,本文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探讨:在学科教学中力图除旧革新,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系统理解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使之适应时代需要,为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作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

关键词:学科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笔者认为作为教师不但要研究怎么教,把课讲好,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课堂上讲授越多,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就越少,久而久之势必导致学生思维活动迟钝,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贫乏,这与时代赋予教师神圣使命格格不入。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简单的被加工对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原理、技能,学生都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学”,“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本文就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 构建直观启发式教学方式,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在的高职生大都是从普通高考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他们没有接触过临床实践,其空间想象力、空间分析能力有所欠缺。在学习《正常人体结构》时,面对那些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内脏,总觉得这门学科复杂难懂,课堂上表现出思维迟缓,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中注意创设启发式教学情境,充分运用直观教具,恰当地选择人体模型、挂图、多媒体视频、演示等把人体结构的客观形态再现出来,使学生在头脑建立空间形体与平面形体相互转化,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由此我认为运用直观教学方式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它可使抽象的教学方式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智力,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 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免疫与病原生物》课程的“细菌的革染氏染色”实验课时,首先让学生明了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以及所运用的基本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报告的完成。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有目的、有条理、抓住事物的特点(如:革染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的染色区别)进行观察。我们的实验课要求学生有次序地掌握实验的全过程,同时注意事物(图像、参数等)变化中的重要因素,以便形成典型表象。如同政治课教师要求学生复述某一社会现象的观察过程时,都要教学生学会在头脑中“过电影”。科学的观察方法是一切学习方法的基础。善于突出其中的主要因素,抓住典型表象,抓住重点,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 加强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

思维对各门学科特点有不同,记忆的方法也不尽一致,但发展记忆力的首要一条是相同的,这就是理解。诚如列宁所说: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记忆。“理解是思维的机能,又是思维紧张劳动的成果,正因为通过了亲身紧张劳动,再加以有意识地努力记忆,这个成果就易于贮存。”在《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教學中体会较深,当学习“结晶技术”这一章节时,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结晶技术原理的同时,综合运用相图分析、工艺流程、结晶操作的基本计算的三大要素来加深对结晶原理、方法、基本操作的理解以及对结晶过程与产品质量控制。其三大工具的运用,旨在强调系统理解思维。实践证明,虽然多花了一些功夫,但易于突破难点,学生易于记住一些原本枯燥乏味的原理与公式。这也验证了教学论上关于系统理解记忆能作用于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

四、 引导学生学会合乎逻辑的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合乎逻辑地思考并进行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否则不能发展科学的抽象思维能力。基础医学课程逻辑性强,作为医学专业课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如在学习《医学遗传学》“临床遗传学”这一章节时,讲述“染色体病主要有哪些”,“哪些染色体畸变可以导致染色体病?”一些综合应用题时,注意通过讲述案例来论证方法与程序、一步步运用已知条件寻求问题结论。在指导学生论述问题时,如:“通过染色体病来推断染色体畸变的类型”,要求学生特别注意思路明确、条理清晰、表达准确。高职生一般都已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和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因为这种逻辑思维来自逻辑的客观性,所以推理进程是有客观标志的,是可以加以形象化的。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严格进行思维逻辑训练,发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教学全过程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杠杆。

五、 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作为人类不同的思维方式,各有各的功能,都是人类健全理智的要素。”高职学生已有相当的科学文化和感知基础。在这个前提下,注意训练他们的“想象”、“直觉”与“灵感”这类非逻辑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十分必要。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教育观念正在迅速转变。我们培养的不再是“知识型”人才,而是“智能型”、“素质型”人才。教学过程中不能再满足于知识的灌输,教师要善于设疑,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例如:在《医学遗传与优生》课程学习结束后引导学生对“四川凉山傈僳族近亲婚配导致这些人群中先天性疾病发生率高达14%”进行社会学的因素分析而非纯医学角度进行探讨。帮助学生通过直觉建构思维方法即“思维五步法”,要在问题的发现、模型的建立、解决的构思上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学科教学中我们力求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实践,创造性的进行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产生创造的冲动,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以适应现代社会对高职培养人才的需要。

作者简介:

镇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职业技术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科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策略与方法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浅论师范教学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