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图这样使用更有效

2018-01-27李勤红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嫁接调整

李勤红

[摘 要]数学教材中的情境图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它色彩鲜艳、主题鲜明,深受学生的喜欢。教学时善用情境图,能使课堂更高效。分步呈现或删减情境图、将两个或多个情境图合并、调整图中的数据信息等操作,能使学生的思路更清晰,也能使教学重点更突出、教学过程更顺畅。

[关键词]情境图;分步;删减;嫁接;调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5-0056-02

教材中的情境图,是指包含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和所要解决的數学问题,且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图画。情境图往往集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贴近生活,有人物、情节,色彩鲜艳,主题鲜明,深受学生的喜爱。情境图的应用,体现着“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教学理念,因此也深受教师的认可。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情境图的使用比较机械或随意,致使情境图在课堂上流于形式,没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笔算”一课时这样使用情境图。

(课件出示情境图,如图1)

师: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有3盒水彩笔,每盒有12支。

师: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2: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

师:你能列式计算吗?

生3:12×3=36(支)。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4:我是用笔算的。

于是,教师请学生尝试笔算,随后便脱离了情境图,开始教学笔算的方法。笔者认为,这位教师没有用好情境图。在这里,情境图不仅是问题,更是帮助学生理解“12×3”的算理和算法的载体:将每一盒水彩笔的12支都分成10加2支,10乘3等于30,2乘3等于6,再把30支和6支加起来,就是36支。

那么,情境图该如何使用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教学价值呢?笔者现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介绍几个做法。

一、分步呈现,让学生的思路更清晰

情境图如果直接呈现出来,一般都是静态的。静态的情境图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为了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需要,把情境图加工成具有动画效果的多媒体课件,分步呈现,逐步推进。

如在“连加”的教学中,教材的情境图(如图2)把先来的2只小鸡和后面来的1只小鸡一起呈现,是一个静态的画面。这样呈现,“先来”与“后来”的过程表示得不太清楚,引导学生体会或写出连加的算式会比较困难。而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分步呈现,按“原来的5只小鸡→第一次跑来2只小鸡→第二次跑来1只小鸡”(图3)的顺序逐一呈现,连续增加的过程就一目了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每一步都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并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最后,引导学生尝试将刚才的过程用算式来表示。

教师将情境图分步呈现,有效吸引了学生对信息的注意力,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事情的起因和经过,深刻体验到连加的含义。如此,学生的思路就会更清晰。

二、删减信息,让教学重点更突出

教材中的一些情境图存在着情境复杂、信息量大的特点,这给学生有效提取数学信息、集中精力突破重难点造成了一定的干扰。这时,我们可以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情境图,对于那些信息量过大的情境图进行删减,取其关键,直奔重点。

如二年级“两位数加一两位数的笔算”,情境图所呈现的是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的场景(如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去参观博物馆的一共有四个班级,每个班级分别有35人、32人、37人、34人,每个班级有2位带队教师。可以想象,如果让学生根据这么多信息提问题或列式,问题及算式就会非常多:35+32,35+37,35+34,32+37,32+34,37+34,35+2……如此多的算式,散且乱,不利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有的计算涉及进位加法的笔算,超出了本节课的教学范围。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对情境图进行了大胆的删减——遮住两个班级的指示牌(如图5)。

显然,经过删减,信息量少了,教学的方向更为清晰。教师适时引导:“请你根据二(1)班有35人,二(2)班有32人,每个班有2名教师带队,提出与加法计算有关的问题。”同时,教学的重点也更为突出——问题仅涉及两位数加一位数(或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这样的修改,可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新知的学习,并集中精力去探究加法笔算的算理及算法。

三、嫁接素材,让教学的衔接更顺畅

在教材中,一个教学内容往往配有多幅情境图,有的是引入教学的情境,有的是例题教学的情境,有的是练习题的情境。各式各样的情境图,虽然使教学的内容看起来很丰富,但是也会带来一些麻烦。如频繁的情境更迭,使教师不得不在教学的衔接上动更多的脑筋;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学习材料,教学的准备难度增加,等等。以上情况,都会对教学的推进造成一定的影响,使教学过程不流畅,效率降低。倘若在备课时能对此做出恰当处理,将情境作适当整合,就能减少一些麻烦,收获更好的效果。

如教学四年级“轴对称图形”时,教材中原来安排了两幅情境图。第一幅情境图是复习旧知,引入教学。它给出十个图案(如图6),先让学生说一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然后画出对称轴,以此唤醒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感性认识。紧接着,呈现情境图(如图7),引导学生借助直观,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性:对称点间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且对称轴上的点到相互对称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相等。阅读完教材,笔者觉得按部就班地简单使用这两幅情境图,教学的衔接显然太过生硬了——从引入到例题,是从具体图案到数方格跳跃,但是为什么要数方格呢?于是,笔者做了一个大胆的改变——在主干不变的前提下,把有关的学习材料巧妙地“嫁接”上去(如图8)。笔者用之前学过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梯形等,替换了其中的两个图案,这就使得新知和旧知间有了更好的衔接。更关键的是,笔者用一个小树图案替换了最后的枫叶国旗图案,而这棵小树恰恰不是轴对称的。这样的“嫁接”,既使得两个情境合二为一,节约了教学时间,又使得教学的推进自然无痕——判断一个图形到底是不是轴对称图形,除了用尺子来量之外,我们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这便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了牵引作用,此时教学数方格的方法就会自然顺畅许多。教师进一步在方格图中做改变,将不对称的小树变成对称的,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轴对称图形的特性。

四、调整数据,让教学的内涵更突显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尊重教材,用好教材,又要深入钻研,大胆求变。教材情境图中往往都包含有一些数据,这些数据一般都是例题教学中要用到的信息。教材编写时,预设的教学模式通常是最普通的,给出的数据或素材也是最基本的。但是,作为有理念、求发展的教师,不能仅局限于此,而应当大胆调整情境图中的数据,使教学生成更多有意义的挑战,让学生能力得到更大提升,让数学教学的内涵充分突显。

如五年级“除数是小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情境图给出的数据是7.65m和0.85m(如图9)。根据情境,学生会列出算式“7.65÷0.85”。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学生在尝试进行笔算时,”联想到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0倍,通常都懂得将7.65和0.85分别看成765和85,然后顺利地求出正确答案。然而,在这样顺利的过程中,学生对某些难点的感悟却是不够的,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为什么要先把除数变成整数,再将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呢?为了更好地突破难点,笔者将情境图中的数据改为7.68和0.8。这样做的用意在于,用竖式计算7.68÷0.8时,学生有可能将算式转化为768÷80,也有可能转化为76.8÷8。这样就能生成更多的课堂教学资源。教学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然后呈现两种方法进行对比,最后引导学生深入地交流讨论,那么“为什么要先将除数变成整数”的原因就会在对比中逐渐清晰明朗。课堂,有了不同的声音,有了思维的碰撞,自然更有魅力,也更为成功。

总之,教材中的情境图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源,但教师不能机械或随意地使用,而应该站在对学生更有意义学习的角度,站在教师更有内涵开展教学的角度,潜心解读情境图的意义,深入挖掘、合理改编、创新使用,使情境图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责编 吴美玲)endprint

猜你喜欢

嫁接调整
仔猪强弱悬殊 要及时调整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坚决堵住随意调整预算的“口子”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不同砧木对油亮型黄瓜品种生长、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西瓜嫁接砧木的筛选与研究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