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帝王新年更衣记

2018-01-26扬眉剑舞

紫禁城 2018年1期
关键词:常服通天礼服

扬眉剑舞

汉声出版社编辑,从事传统工艺美术调查出版与古代服饰研究

新年期间,帝王需要用到的服装几乎也是一年中种类最多、等级最高、更换最频的,各种高级服装难得能轮番登场亮相。除了轻松的便服、吉服,到各种平时穿不着的隆重祭服、朝服都会被搬出来穿用,还有一些应节应景的纹样,被用在常服、吉服、首饰上,琳琅满目……清代冠服制度发生很大变化,虽然大体继承了清以前服装制度中祭服、衮服、朝服、常服等名目,但其形制和具体穿用搭配方式都有较大调整,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品类……

古代中国是一个重礼的国家,各种礼仪活动丰富频繁。新年期间可说是一年下来各种高级礼仪庆典和娱乐活动最扎堆的日子,对于身居宫廷的帝王来说尤其如此。从除夕开始,朝廷要紧锣密鼓地准备进行朝会仪式中最高级别的「元正大朝会」,包括在宫廷正殿举行的元日朝贺,以及之后的大宴会;各处拈香和一些重要的祭祀活动也会在新年期间进行;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听戏、赏灯等玩乐活动。

所以新年期间,帝王需要用到的服装几乎也是一年中种类最多、等级最高、更换最频的,各种高级服装难得轮番登场亮相。除了轻松的便服、吉服,到各种平时穿不着的隆重祭服、朝服都会被搬出来穿用。礼仪之外,还有一些应节应景的纹样,被用在常服、吉服、首饰上,琳琅满目。

「元正大朝会」的衮冕服和通天冠服

在皇帝新年服装中,首要是「元正大朝会」所用的礼服。朝会之礼先秦已有发端,秦汉以来逐渐发展成为各种类型,包括大朝会、朔望朝、常朝几种,大朝会主要在冬至和元旦以及圣节等日举行,是各类朝会中规模最盛大、礼仪最繁杂的一种。「元正,岁之始」,元正即元旦、元日,在每年太阳初升的第一天举行的「元正大朝会」,具有最崇高的地位。此日皇帝在宫廷正殿举行大型朝会典礼,君臣际会,四方朝贺,宴飨歌舞,也是彰显帝王威仪、祈愿国运昌隆的重要方式。

大朝会通常包括「大朝」和「大会」前后两部分。元日这一天清晨,全体礼宾、侍卫、仪仗准备就绪,参朝百官就位之后,皇帝更换好十二旒冕、十二章衮服,起驾临朝升座,进行元日大朝,接受百官朝拜庆贺仪式,是为「大朝」;完毕以后,皇帝降座入内,再更换通天冠、绛纱袍而出,举行大型享乐宴会,群臣献礼、敬酒上寿、进御食、赏乐舞,是为「大会」。

阅读链接“元正大朝会”

◎ 朝会之礼发端很早,臣见君为“朝”,先秦诸侯四夷通过朝觐向天子确认臣服地位;秦始皇在当时每年的岁首十月初一举行朝贺仪,即十月朔朝;汉武帝时复用夏正,改在正月初一举行正旦朝贺仪,为大朝会的正式开端,一直延续至明清,并发展出若干种类型。

◎ 不同时间场合举行的朝会有不同的属性,大朝会和以奏事为主的常朝不同,主要内容就是礼仪性展示。尤其是正月初一举行的“元正大朝会”,又称元日大朝会、正旦大朝会,是所有朝会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礼仪最繁杂的一种。此日皇帝在宫廷正殿举行大型朝贺典礼,接着进行大宴会,是皇权的集中体现,也是展示宫廷礼仪、祈愿国运昌隆的重要方式。

◎ “元正大朝会”皇帝的服装,汉以后至宋代,大多情况为大朝时着衮冕服、大宴会时换通天冠绛纱袍;北宋曾短暂改为大朝会前后均着皇帝的朝服通天冠服;明代洪武以后由于废除了通天冠,所以各种大朝会均使用衮冕;清代则在明黄色朝袍外套穿朝端罩。

所以在这场盛大典礼的前后阶段,皇帝通常会使用到两套大礼服,即衮冕服与通天冠服。古代的礼服大体可分为祭服和朝服两类,分别适用于祭祀场合和朝会场合。在朝会时君臣本应都穿着朝服,但由于元日朝会尤其崇高特别的地位,皇帝大多改穿本属祭服而更华丽的衮冕服,以示隆重;随后的大会则改换皇帝朝服通天冠服(冬至大朝会则自始至终穿着通天冠服)。

衮冕是源于周代的上古礼服,秦汉间一度被废弃,东汉重新启用以后直至宋明千百年来,都是帝王御服中除了大裘冕之外最重要的礼服。按制度本被用于祭祀宗庙等属于吉礼的场合,也用于登基、纳后、元日受朝等属于嘉礼、宾礼的场合。虽然其细节历代一直在调整损益,但基本形制类似,全套由冕、玄衣、黄裳、蔽膝、大带、革带、玉佩、绶、中单、舄等构件组成。冕上有十二旒,衣、裳、蔽膝上有日、月、星、山、龙、华虫等等十二种章纹,满身纹样。几乎每一个构件和纹样都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帝德意味,譬如上衣为象征天色的玄色,下裳为象征地色的黄或纁色(黄而兼赤为纁),体现了皇帝作为天子的国家权威。皇帝衮冕图像极少保存下来,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有数位帝王即身穿衮冕,敦煌莫高窟二二〇窟初唐壁画中也描绘了身着衮冕的帝王与身着朝服的群臣,俨然「元正大朝会」之景。

随后更换的通天冠服则属于朝服。

朝服并非普通上朝时穿的服装,而是在大朝会以及祭还、拜表等大场合穿的礼服。服装结构和冕服类似,也包括衣、中单、蔽膝、佩绶等,但外衣为赤红色系,即绛纱袍;和祭祀冕服戴冕不同,朝服戴冠,比如天子戴通天冠;皇太子、诸王戴远游三梁冠;文官戴进贤冠;武官、侍臣戴武弁冠,御史戴法冠。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宋宣祖坐像》中宣祖所穿便是标准的宋制通天冠服,一如礼制「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附蝉十二,高广各一尺。青表朱里,首施珠翠,黑介帻,组缨翠緌,玉犀簪导。绛纱袍,以织成云龙红金条纱为之,红里,皂褾、襈、裾,绛纱裙,蔽膝如袍饰,并皂褾、襈。白纱中单,朱领、褾、襈、裾。白罗方心曲领。白袜,黑舄,佩绶如衮」。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人绘《宋宣祖坐像》轴中身穿通天冠服的宋宣祖

波士顿美术馆藏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身穿衮冕礼服的隋文帝杨坚

明代彩绘本《明宫冠服仪仗图》中的通天冠图片采自燕山出版社《明宫冠服仪仗图》

明代彩绘本《明宫冠服仪仗图》中的绛纱袍图片采自燕山出版社《明宫冠服仪仗图》

明代彩绘本《明宫冠服仪仗图》中的绛纱裳图片采自燕山出版社《明宫冠服仪仗图》

在历代的元正朝会诗中,礼服都是一大重点描绘的意象。曹植《元会》诗:「初岁元祚,吉日维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尊卑列叙,典而有章。衣裳鲜洁,黼黻玄黄。」其中「黼黻玄黄」指的便是冕服的玄衣黄裳以及其上的黼黻纹章。又如王建《元日早朝》「朝服带金玉,珊珊相触声」,卢纶《元日朝回中夜书情,寄南宫二故人》「鸣珮随鹓鹭,登阶见冕旒」,都提及在朝会时礼服玉佩相触之声以及满朝冠带冕旒的盛景。

北宋仁宗即位后,由于刘太后听政,还曾在元日朝贺之前身着常服先行上寿皇太后礼。如仁宗天圣五年(一〇二七年)的正旦大朝会:「晓漏未尽三刻,宰臣、百官与辽使、诸军将校,并常服班会庆殿。内侍请皇太后出殿后幄,鸣鞭,升坐;又诣殿后皇帝幄,引皇帝出。帝服靴袍,于帘内北向褥位再拜。……侍中奏礼毕,退。枢密使以下迎乘舆于长春殿,起居称贺。百官就朝堂易朝服,班天安殿朝贺,帝服袞冕受朝。……既贺,更服通天冠、绛纱袍,称觞上寿,止举四爵。乘舆还内,恭谢太后如常礼。」在这场大朝会中,仁宗皇帝先是身着靴袍率领身着常服的百官以臣子姿态,向刘太后拜贺,之后改换衮冕服接受身着朝服的百官朝贺,彰显皇权至高;最后再改换通天冠服,接受群臣上寿,共贺新年。

明 黄缎洒线绣大吉葫芦云龙纹袍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故宫博物院调拨

典礼之外其余新年玩乐场合的皇帝着装,文献中少有记录,但大体穿着应该和当时的吉庆或平常服装没有太大差异,以常服或便服为主。如明成化二十一年《新年元宵景图》中观赏元宵表演的宪宗皇帝,便身着各色方补或通袖膝襕曳撒,属于当时皇帝的便服。明代宫眷内臣还会在正月的服装、首饰上装饰葫芦景,元宵则装饰灯景。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明代洒线绣葫芦判官打鬼补子,在清代以前,钟馗也主要在正月期间供奉,此件补子配以葫芦纹,也是一件正月服装的应景补子。

频繁更衣的清代新年

清代冠服制度发生很大变化,虽然大体继承了清以前服装制度中祭服、衮服、朝服、常服等名目,但其形制和具体穿用搭配方式都有较大调整,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品类。比如服装形制均改为袍、褂二件,袍褂有时可分为两种属性,皇帝龙褂称为衮服,并可套穿在朝袍和吉服袍(龙袍)甚至常服袍之外;祭服和朝服统称为礼服;将在吉庆宴会场合所用的服装正式定制为吉服等。

新年期间皇帝所要参与的活动也更加丰富而琐碎,包括大小祭祀行礼斋戒、拈香拜佛、朝贺、开笔,以及宴会、看戏、看舞灯等等,如元旦的主要仪式便有明窗开笔、堂子行礼、大殿朝贺、递如意以及在宫中数十处殿堂拈香行礼和之后看戏进膳。并且形成了相当复杂的服装更换规则,几乎会用到皇帝所有的冬季礼服(实际上包括明黄色冬朝服和蓝色祭服)到各色吉服、常服,经常一日更换数次。由于清宫保存了太监逐日登记的皇帝穿戴的原始档案《穿戴档》,我们可以了解皇帝当时在各种场合的实际穿着情况,是对当时典章制度的补充。

其大体规律是,穿着礼服进行元日令节的各种礼仪和祭祀活动,穿着吉服进行宴请、看戏、元宵观灯等庆祝娱乐活动,遇斋戒、忌日则换常服。皇帝的礼服由朝冠、端罩、衮服、朝袍、朝带、朝珠等组成,端罩或衮服套穿在朝袍之外。吉服包括吉服冠和吉服袍等,吉服袍即龙袍,所用之褂和礼服相同。常服则是单色暗花的袍褂。新年期间所穿的以上各类袍褂,均衬以皮裘甚至直接以皮毛为面,为冬季专用服式。

如咸丰四年正月初一日据《穿戴档》,咸丰皇帝凌晨先穿戴一套礼服,「戴黑狐皮缎台朝冠,穿黄缂丝面白狐膁接青白膁朝袍、黄面黑狐皮芝麻花朝端罩,戴东珠朝珠系自鸣钟,束金镶珠松石四块瓦圆朝带,穿蓝缎毡䩷狼皮里皂靴」至各处拈香、明窗开笔、看时宪书,奉先殿行礼、堂子行礼、寿康宫递如意、明窗看经、太和殿受贺、乾清宫受礼等;随后更换了一套吉服,「带大毛貂尾缎台苍龙教子正珠珠顶冠,穿黄缂丝黑狐膁金龙袍、黄面黑狐皮芝麻花褂,戴正珠朝珠系内殿,束金镶红蓝宝石线纽带挂带挎,穿青缎毡䩷羊皮里皂靴」,看戏、进酒膳、办事。

其中的端罩,是一种皮毛在外的对襟裘皮大褂,「十一月朔至上元,皇帝御端罩,黑狐或紫貂为之,明黄缎里,左右垂带各二,下广而锐」。由于保暖性强,被作为清代皇帝冬季穿在朝袍外面的礼服褂,为礼服中等级最尊者,一般只在十一月朔(初一)至上元(正月十五)穿用。中国古代祭天时有「大裘而冕」的制度,清代端罩便颇有古时大裘遗风。

清代衮服和前代不同,是一件石青色的对襟平袖外褂,胸背两肩有四团五爪正面金龙(在《穿戴档》中一般称为「金龙褂」),其间饰十二章纹,仅保留了衮服的标志性符号。冬季所用衮服内衬以裘皮。「皇帝衮服,色用石青,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其章左日右月,前后万寿篆文,间以五色云,春秋棉袷,夏以纱,冬以裘,各惟其时」。如康熙石青色缎缀四团缉米珠云龙银鼠皮衮服,左右后开裾,用珍珠、珊瑚珠及猫睛石缉缀四团云龙纹,服内镶银鼠皮里,即可用于新年期间。

清 冷鉴、黄门等合绘 皇朝礼器图册之“皇帝衮服”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石青色缎缀四团缉米珠云龙银鼠皮衮服故宫博物院藏

清 石青四团彩云金龙妆花缎男袷衮服故宫博物院藏

清 石青缎绣四团五彩云蝠缉米珠棉龙褂故宫博物院藏衮服左右肩团龙饰日、月,前后团龙饰万寿篆文

清 冷鉴、黄门等合绘 皇朝礼器图册之“皇帝端罩”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藏清人绘《万国来朝图》中的乾隆帝乾隆皇帝身着端罩、内穿朝袍,抱着皇孙看放爆竹

清 冷鉴、黄门等合绘 皇朝礼器图册之“皇帝冬朝服”故宫博物院藏

清 “冬朝袍后式”纸样故宫博物院藏

清 “冬朝袍前式”纸样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 明黄妆花缎织彩云金龙纹貂皮边天马皮男朝袍故宫博物院藏

端罩或衮服内穿的是朝服,圆领、紧身、窄袖、马蹄袖端,带披领,下裳有襞积。皇帝在新年期间所穿为有皮草衬里的冬朝服。冬朝服有两式,一式用于九月十五或二十五日后,仅在披领、袖端、下摆加海龙皮缘边,八章在衣、四章在裳;另一式外露皮毛面积更大,保暖性更强,「披领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薰貂,绣文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襞积行龙六列,十二章俱在衣,间以五色云」。色用明黄,也只用于十一月朔至上元。这种明黄色朝服几乎相当于清以前的衮冕服的功能。如康熙明黄妆花缎织彩云金龙纹貂皮边天马皮男朝袍,衣身边缘及披

领镶紫貂,马蹄袖口镶薰貂,袍内以天马皮衬里,很可能即康熙皇帝在新年期间的朝贺、行礼时等场合穿用过的礼服。

清人绘 胤禛朝服像轴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雍正皇帝身穿冬朝袍,头戴冬朝冠,戴东珠朝珠

清雍正 黄色缎绣云龙狐皮龙袍故宫博物院藏

另外如果新年期间孟春(正月上辛日)皇帝亲自到天坛祈穀时,还需根据礼制换上相应的蓝色朝袍参加祭祀典礼,在道光以前的《穿戴档》中还保留了「祭服」的旧称,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年)《穿戴档》正月初九日记,皇帝戴碎松石斋戒牌,祈穀坛亲诣行礼。戴黑狐皮朝冠,穿蓝缎绣五彩貂皮边青膁祭服,青金石方祭带。祭礼前拜佛时,皇帝先穿朝袍、端罩、朝珠、朝带、朝靴等,但头戴吉服冠(正珠珠顶冠),拜完后再换上朝冠前去祭祀。重大祭典前的斋戒期及先帝后忌辰时,还需换常服冠和常服袍褂。

如咸丰四年正月十一日,当日祭祈穀坛,又是孝全成皇后忌日。据当日《穿戴档》:「上戴小毛本色貂皮缎台正珠珠顶冠,穿蓝缂丝面貂皮边白狐膁解青白膁朝袍,黄面黑狐皮朝端罩,戴金镶松石斋戒牌,戴东珠朝珠系自鸣钟,束金镶珠青四块方祭带,穿蓝缎毡䩷狼皮里皂靴。拜佛后,珠顶冠下来,换戴黑狐皮缎台朝冠。……至坛内祭毕,还坛内斋宫,朝冠、朝袍、斋戒牌、方祭带、蓝皂靴下来,换戴中毛本色貂皮缎台正珠珠顶冠,穿油绿江绸面貂皮袍、貂皮黄面褂,仍戴东珠朝珠自鸣钟,束金带头线钮带,穿青缎毡里皂靴,至关帝庙拈香毕,至弘德殿,珠顶冠、蓝缎夹袍、黄面褂、朝珠下来,换戴大毛熏(薰)貂缎台冠,仍穿油绿江绸面貂皮袍、青缎面黑狐膁褂,束金带头线钮带挂带挎青荷包,穿青缎毡里皂靴。至钟粹宫孝全成皇后御容前拈香行礼毕,还养心殿办事。」从戴吉服冠穿蓝朝袍、方祭带拜佛,到换朝冠祈穀,再换吉服冠、黄面褂关帝庙拈香,最后换常服袍褂至孝全成皇后御容前拈香行礼,一上午更换了三四次冠服。

清 明黄色彩云金龙纹妆花缎上羊皮下银鼠皮男龙袍故宫博物院藏

大型典礼之余的各种看戏、看掼跤和元宵看舞灯玩乐,则主要穿着吉服,如乾隆二十一年正月十五日《穿戴档》,皇帝穿着一套吉服— 「戴大毛熏(薰)貂缎胎苍龙教子珠顶冠,穿黄缂丝万字锦地黑狐膁龙袍,貂皮端罩,松石大鞓带,正珠数珠,白布棉袜、厚棉套裤,青缎羊皮里皂靴」在圆明园各处游玩、拜佛、

吃桌子(元宵饽饽桌),以及看灯会、放花炮盒子。吉服主要用于筵宴迎銮等吉庆场合,吉服袍为圆领马蹄袖长袍,皇帝吉服袍明黄色,也常直接称为龙袍。如雍正黄色缎绣云龙狐皮龙袍,裾四开,在明黄色缎地上彩绣祥云金龙及七章纹样,袍内镶白狐皮里,袖口镶紫貂皮,即雍正皇帝冬季或新春期间所用吉服袍。

清 石青缂丝八团庆寿灯笼纹棉褂故宫博物院藏

新年期间皇帝所用的吉服袍通常均为龙纹,《苏州织造局志》中记录有「上传特用」的「三润色阔满装元旦袍」,图案即「前后身五爪龙二尊,膝龙四尊」,但元宵前后三日的吉服有时也特别以灯景、「五谷丰登」为饰,如同册中还提及灯景花样的「三润色满装灯景袍」,乾隆二十一年《穿戴档》也记录「正月十四日起栓五谷丰登荷包三天」,属于自宋明以来的吉服应景装饰传统。灯景类帝王吉服袍褂尚未发现存世,但故宫博物院有一件石青缂丝八团庆寿灯笼纹棉褂,饰八团灯笼纹,每团灯笼织「海屋添筹」,两旁为谷穗纹,黄签「嘉庆十三年十二月十七日收造办处呈览石青缂丝八团花有水棉褂」,应即嘉庆十三年为来年嫔妃元宵所织的应景吉服褂。

猜你喜欢

常服通天礼服
动物身穿白礼服
宋代服饰“褙子”的形制及其功能考释
皇帝的礼服
蝴蝶礼服
以衣载道·修身明德:中小学校服的价值省思与未来趋向
清帝服饰分类述略
1907年晚清学堂服制考
“交接”
通天石柱
MY DREAM WEDDING高定礼服旗舰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