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帝服饰分类述略

2019-09-10张正义

关键词:礼服

张正义

摘 要:清代宫廷服饰种类多样,繁复详备。皇帝服饰分礼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戎服、便服等类,分别用于祭祀、朝会、节庆、出行、大阅、日常闲居等不同场合,既具有礼仪性、制度性的一面,也具有实用性、装饰性的特点。辨识清代帝后服饰,使学人对清代帝王服饰的种类、用途、形制、面料、装饰、纹样、寓意,以及清代不同时期的审美特征等诸多方面有一定的了解,以使我们服装专业学人开拓视野,提升现代服装的传统文化价值,提高传统文化的竞争力。

关键词:清帝;宫廷服饰;礼服;吉服;常服;行服;便服

中图分类号:TS94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6(2019)04-0044-10

在中国古代,衣冠被赋予明礼仪、辨尊卑的政治功能,并且在历史上王朝更迭后必制定有别于旧朝的冠服制度,作为新王朝的象征和外在标志。有所继承、有所发展是服饰发展的客观规律,任何朝代的服饰都不可能孤立存在。清王朝一统天下后,借鉴吸收了中原传统服饰文化诸多方面的精髓,同时又融入本民族骑射文化特点,确立了上下有别、尊卑有序、贵贱有级、服位有等的严格的服饰体系,以达到“辨等威,昭名秩”的统治目的。清代宫廷服饰种类多样,繁复详备。皇帝服饰分礼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戎服、便服等类,用于祭祀、朝会、节庆、出行、大阅、日常闲居等不同场合,既具有礼仪性、制度性的一面,也具有实用性、装饰性的特点。本文以沈阳故宫清宫织绣文物20余件为例,对清代帝王各类服饰从种类、用途、形制、面料、装饰、纹样、寓意等方面做概括性、综合性的介绍。

1    礼服

是在祭祀、朝会等重大典礼时穿用的配套服装与配饰,等级规格最高。皇帝礼服有朝冠、朝袍、衮服、端罩、朝珠、斋戒牌、朝带、朝靴等类。

朝袍,用于元旦、万寿、冬至、登极、御殿、文武状元金殿传胪、阅奏书、阅时宪书、上皇太后徴号、进册宝、颁诏受贺、四孟飨太庙、岁暮袷祭太庙、太庙亲诣行礼、天坛祭天、祈谷、雩祀、地坛祭地、月坛朝日、月坛夕月、祭先农坛、祭社稷坛、祭先师孔子、坤宁宫祀神、祭历代帝王庙、入斋宫、祭堂子、祭文昌庙、祭白马关帝庙、坤宁宫还愿、皇后玉册玉宝入太庙、接皇后神牌入太庙等朝祭活动。衣袖颜色装饰为石青色的为朝会穿用,衣袖颜色装饰同衣色的为祭服。朝袍有明黄、红、蓝、月白4种颜色,分别用于不同场合:明黄色,用于元旦、冬至、万寿及祀太庙等典礼;蓝色用于祀天(圆丘、祈谷、常云);红色用于祭朝日;月白色用于祭夕日。朝袍饰十二章纹样,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在上衣,宗彝、藻、火、粉米在下裳。十二章各有取义,象征帝王的风操品行。

衮服,皇帝祭圜丘、祈谷、祈雨等场合套于朝服或吉服之外。形制为圆领,对襟,平袖与肘齐,略短于朝服、吉服。《清会典》规定衮服“色用石青,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其章左日、右月,前后万寿篆文,间以五色云”。皇帝穿用的称衮服,皇子所穿者减日月纹样,称龙褂,亲王以下至九品官所穿则称补服。

端罩,为清代皇帝、宗室,及近臣、侍卫所穿的裘皮服饰,在冬季需要穿用外褂的正式场合可代替补服或常服袍穿用。圆领,对襟,平袖,袖长及腕,长及膝下,毛皮外翻,有衬里。清帝的端罩为紫貂皮制作,内衬明黄缎里,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穿用黑狐皮端罩。皇子端罩为紫貂皮,内衬金黄缎里。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的端罩为青狐皮,内衬月白绸里。

清代礼服既继承了中原传统冠服制度中的色彩及龙、凤、十二章纹样等诸多方面的精髓,内涵深厚,寓意丰富,也融入了满族顶戴花翎、马蹄袖、尚裘等骑射民族传统文化特点。

图1为清《嘉庆帝朝服像》轴。图2为清明黄江绸绣金龙出锋夹朝袍。该袍服身长136厘米,腰宽73厘米,下摆宽124厘米,袖长84厘米,袖口宽23厘米。圆领,大襟右衽,裾左开,马蹄袖,披领与袍相连,背垂明黄绦背云。明黄色江绸地上彩绣十二章,金龙及海水江崖纹样,衣缘及披领镶紫貂皮镶边,袖端熏貂皮镶边,内衬织银蓝绸里。缀鎏金錾花圆铜扣5枚。

图3为清石青江绸彩绣平金团龙衮服。身长115厘米,腰宽77厘米,下摆宽114厘米,袖长76厘米,袖口宽29厘米。圆领、对襟、平袖,左右及后开裾。在石青色江绸地上彩绣纹样。前后及两肩绣四团五爪正龙,周围彩绣云蝠、“卍”字、桃、八宝、海水江崖等纹样。左右两肩团花内列日、月二章,前后胸团花内列星辰、山二章。内衬月白绫里,内絮丝绵。缀鎏金铜花扣5枚。

《啸亭续录》谓:“旧制,亲王服四正龙补服,郡王服二正二行龙补服。乾隆中,傅文忠以为与御服无别,乃奏改亲王服二行龙二正龙补服,郡王服四行龙补服,以为定制。諸王有特赐四龙者,许服用焉。异性初无赐四团龙者,雍正中,年大将军羹尧特赐四正龙补服,不久即以骄败。乾隆中,傅文忠公以椒房优宠,兆文毅公惠以平定西域功,阿文成公桂以平定两金川功,福文襄王康安以平定台湾功,皆赐四团龙补服。”

图4为清明黄绸貂皮端罩。身长100厘米,腰宽63厘米,下摆宽86厘米,袖长63厘米。圆领,对襟,平袖,衣长至膝下。貂皮制成,皮质柔软有光泽,皮面镶饰白毛团10余处。领口石青缎缘边,内衬明黄江绸里,其上织暗花海水江崖、“卍”字和飘带等纹样,寓意“江山万代”。缀鎏金錾花圆铜扣5枚。

《清稗类钞》谓:“带膆貂褂,胸及两肩均有白色毛,即貂之膆皮也。咸同间,得蒙恩赐者仅二人。一徐相国郙,南斋供奉,上解以赐之,酬其笔墨之劳也。一李文忠公鸿章,则以穆宗题主,文忠襄提于侧,故叨异数。至光绪朝,则孝钦后常以之赏赐臣下矣。”

图5为清玛瑙朝珠。为108粒红玛瑙珠串成,间以4个翠珠佛头,佛头塔一,系委角方形金累丝嵌随形翠背云一,背云下系翠坠角。

《清稗类钞》谓:“五品以上文官皆得挂朝珠。珠以珊瑚、金珀、蜜蜡、象牙、奇楠等物为之,其数一百有八粒,悬于胸前。有小者三串,两串则男左女右,一串则女左男右。又有后引,垂于背。本即念珠,满洲重佛教,以此为饰,故又曰数珠。”

2    吉服

等级略次于礼服,具有礼服和吉服的双重属性,在一些由皇帝主持的重大典礼、祭祀场合,龙袍与朝袍都可穿用,包括重大吉庆节日、筳宴,以及祭祀主体活动前后的“序幕”与“尾声”阶段。皇帝吉服包括:吉服冠、吉服带、衮服、龙袍,穿用于元旦、万寿、冬至、除夕、先农坛耕籍礼、筳宴、大婚、中秋节、七夕节、端阳节、上皇太后徴号、太和殿阅视祝版、中和殿阅视祝版、长春宫祭殿神、坤宁宫磕头、坤宁宫祭新月神、奉先殿行礼、寿皇殿行礼、药王圣诞、坤宁宫还愿、颁诏受贺、大高殿开光等场合。这些场合,帝后龙袍既可与衮服或龙褂配套穿用,也可单独穿用。龙袍为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四开裾的直身式长袍。清代帝后龙袍共有20余种颜色,根据不同时令节日里花衣期的不同需要及帝后的喜好穿用。装饰纹样上,除龙纹外还有“寿”字、汉瓦、团花、团鹤、五福捧寿、博古、喜相逢、暗八仙、龙凤同合、五谷丰登等纹样。

图6为清《胤禛帝读书像》轴。图7为清明黄纱彩纳云蝠平金龙袍。身长135厘米,腰宽72厘米,下摆宽108厘米,袖长97厘米。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裾前后开。明黄色纱地上纳纱绣十二章、云蝠、桃、“寿”字、八宝立水等纹饰,领、袖、襟镶石青色“卍”字织金缎边。缀鎏金圆铜扣5枚。

图8为清蓝绸彩绣平金龙单袍。身长147厘米,腰宽80厘米,下摆宽132厘米,袖长113厘米,袖口宽23厘米。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裾四开,蓝素绸地上平金龙9条,彩绣如意云纹、蝙蝠纹、牡丹纹等,前后心彩绣花篮,花篮内打籽绣牡丹花。下幅彩绣海水江崖、八宝立水。石青色素缎接袖,领、袖、襟镶饰石青色海水、云龙、蝙蝠纹缎边。缀鎏金圆铜扣4枚。

图9为清红色纳纱彩云蝠金龙袍料(衣料其它附件略)。前后幅全长152€?厘米,宽150厘米。大襟右衽式,红色纱地上以彩色丝线及金线纳纱绣云龙、海水江崖、团寿等纹样。

关于清代官员的补服,《清稗类钞》谓:“凡有庆典,百官皆蟒服,于此时日之内,谓之花衣期(如万寿日,则前三日后四日为花衣期),花衣期内,官署皆停止刑事,大臣递遗疏及请恤等事,亦不得于期内递进,违者严责。”《大清会典》记载:“蟒袍,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片金缘。亲王、郡王通绣九蟒;贝勒以下至文武三品官、郡君额驸、奉国将军、一等侍卫,皆九蟒四爪;文武四、五、六品官、奉恩将军、县君额驸、二等侍卫以下,八蟒四爪;文武七、八、九品未入流官,五蟒四爪。裾:宗室亲王以下皆四开,文武官前后开。”

图10为清黃皮钉云头尖底靴。全高43厘米,底长30厘米。靴底为粗布缝钉。靴腰及靴面为黄色羊皮,镶以棕色云头状皮条装饰。轮廓边饰为香色皮条,镶绿色皮夹条。此袜为乾隆帝朝靴。

图11为清白布香色边高靿棉袜。高43.5厘米,底长22.5厘米。棉袜高靿式,袜底为白色棉布。袜口镶石青色勾莲云龙织金缎边,袜靿为香色缎,其上以捻金线绣金龙,以彩色丝线绣如意云纹等。袜内絮丝绵。故宫所藏清代皇帝的袜子,一般以织金缎缘口边,有的通绣纹彩,有的在袜筒上段施加彩绣。下段多以素色丝绸材料缝接,因棉布吸湿性好,穿着舒适,也有使用棉布为材料的。此袜为皇帝吉庆典礼时穿用。

棉花原产于印度,元代起在中原普及,明清时期均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清稗类钞》谓:“《会典》开载,凡农家许著绸、纱、绢、布,商贾之家只许著绢、布。若农民之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许著绸、纱。由此可见吾国之贱农商,而商尤轻于农也。”可见,棉布为清代农商等普通劳动者的主要衣料。沈阳故宫藏清代帝后服饰以棉布为面料或里衬的并不多见。里衬内需充絮保暖材料的,也大多内絮丝绵。丝绵为黄斑茧、双宫茧等不适合缫丝的次茧剥绵兜后制成,保暖效果优于棉花。

3    常服

清代帝后常服包括常服冠、常服袍和常服褂,多用于一般性较正式的严肃、庄重的场合。在恭上尊谥、恭奉册宝、经筳大典、丧期内的吉庆节日、节日期间先皇帝后的忌辰等场合帝后都要穿着常服,以示至敬。在清代的政治生活中,祭祀斋戒活动占据了其中的大部分时间,因而常服在帝后的日常生活中穿用较多。常服袍为圆领,大襟右衽,窄袖有马蹄袖端,四开裾式直身长袍,颜色花纹不限,多以大小团花纹的素色或暗花的纱、绸、缎、罗、绒等材料制作;常服褂为对襟,平袖,长至膝下的外褂。皇帝及百官常服褂多为石青色,花纹不限,不缀补子。清代冠服制度规定:“皇帝常服袍,色及花纹随所御,裾四开,绵、夹、纱、裘惟其时”、“皇帝常服褂,色用石青,花纹随所御,绵、夹、纱、裘惟其时。”由清代宫廷绘画及画像可见,清代帝后常服的穿着和搭配方式一致,既可单独穿用,也可在各色常服袍外套穿常服褂。

图12为清石青暗团龙缎常服褂。身长114.5厘米,腰宽72厘米,袖长79厘米,袖口宽26厘米。圆领,对襟,平袖,左右及后开裾。石青色缎地上暗织团龙纹。缀鎏金圆铜扣5枚。

图13为清绛色红绸暗团龙貂皮常服袍。身长135厘米,腰宽68厘米,下摆宽113厘米,袖长91厘米。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左右开裾。绛色绸地上暗织团龙纹,内衬貂皮里。缀鎏金圆铜扣5枚。

4    行服

满族先民为适应狩猎、骑射生活方式,创造性地设计出方便实用、自成一款的服装,后世称为行服。随着满族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行服退居次要地位,只在围猎、征战、巡幸、谒陵时穿用。清代行服包括行服冠、行服带、行服褂、行服袍、行裳。

行服褂为圆领,对襟,平袖,袖长及肘,身长及坐,门襟有5个纽扣的短外褂,上至皇帝、王公大臣、官吏,下至扈行人员均可穿用。行褂在颜色上有严格的规定,皇帝、亲王、郡王、文武品官用石青色,领侍卫大臣、御前大臣、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健锐营翼长等用明黄色。黄马褂面料有缎、纱、绸等,素色或有暗花,不施彩绣。

行服袍,又称“缺襟袍”,制如常服,长减十分之一,为大襟右衽,窄袖有马蹄袖端,四开裾,右衣裾下短1尺,以便骑马。《清稗类钞》谓其起源于隋文帝征辽之际。通常颜色朴素,暗色素面,纹样简单。皇帝、臣工扈行、行围人员、庶官等均按例服用。这种行袍也可作礼服穿用,例如文武官员出差、谒客时不必外加外褂,于行袍之外套穿对襟的大袖马褂即可。

行裳,满语称“都什希”,左右各1片,如随侍甲裳之制,上有一横幅以带系之。皇帝、王公、官员、随从扈行及庶官都可穿用行裳。穿着时行裳系于行服袍之外,骑马时既御寒又耐磨,以保护腿部。按季节不同或毡或夹,贵重者用鹿皮、黑狐等面料制作。《清稗类钞》谓:“《会典》所云‘行袍、行裳,色随所用,行裳冬以皮为表’,盖即缺襟袍也。行裳,俗呼战裙。”

图14为清《康熙帝读书像》轴。图15为清藤编夏行服冠。直径28厘米,高21厘米。冠式如斗笠,为藤条编制,冠沿缘饰石青色花卉纹织金缎边,帽前缀1颗大东珠。饰大红色丝线盘花冠顶,即“红绒结顶”,四周垂洒红丝拈线。冠内衬大红色绉绸里。皇帝夏行服冠。

图16为清黄直径纱团龙单马褂。身长73厘米,腰宽76厘米,下摆宽82厘米,袖长75厘米,袖口宽36.5厘米。圆领,对襟,窄袖。直径纱地上织团龙纹样。缀鎏金圆铜扣5枚。

《啸亭续录》谓:“凡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乾清门侍卫,外班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前引出十大臣,皆服马褂,凡巡幸,扈从銮舆以为观瞻。其它文武诸臣或以大射中候,或以宣劳中外,上特赐之以示宠异。”

图17为清湖色团花事事如意织金缎夹马褂。身长70 厘米,腰宽74 厘米,下摆宽92 厘米,袖长59 厘米。圆立领,对襟,平袖,左右及后开裾。湖色冰梅纹暗花缎地上织金柿蒂形开光,开光内织柿子、如意纹样,寓意“事事如意”。镶石青卍字织金缎边,衬蓝色素纺绸里。缀铜鎏金錾花扣1枚,银鎏金团龙纹扁圆扣4枚。

清代,对襟马褂初为行服,后亦作便服穿用。《清稗类钞》谓:“得胜褂,为马褂之一种,对襟方袖。初仅用于行装,俗称对襟马褂。傅文忠征金川归,喜其便捷,平时常服之,名曰得胜褂,由是遂为燕居之服。”《清稗类钞》谓:“燕居无著行衣者,自傅文忠公征金川归,喜其便捷,名得胜褂。其后无论男女,燕服皆著之。色料初尚天蓝,乾隆中,尚玫瑰紫,末年,福文襄王好著深绛色,人争效之,谓之福色。嘉庆时,尚泥金,又尚浅灰色。”

图18为清蓝江绸暗团龙行服袍。身长111厘米,腰宽67厘米,下摆宽107厘米,袖长81厘米,袖口宽19.5厘米。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裾前后开。正面右襟下短1尺。蓝江绸地上织暗团龙纹。前身缀鎏金圆铜扣9枚,后腰两侧铜扣各2枚,共13枚铜扣。短襟上有扣,騎马时将衣襟扣于腰际,不骑马时缺襟与掩襟相扣可作常服袍穿用。后身腰下位置左右有扣,便于骑马时将后下幅自后开裙处左右分开扣上。左右上臂各设扣鼻2枚,可与外面所穿行褂或雨服相扣。

图19为清绛色素呢行袍。身长113厘米,腰宽67厘米,袖长79厘米,袖口宽19厘米,下摆宽112厘米。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裾前后开。右襟下短1尺。面料为绛色素呢。前后身缀鎏金圆铜扣13枚。

图20为清梅花鹿皮行裳。长96厘米,腰围115厘米。梅花鹿皮为面,式如围裙,分左右两幅,左右各有一暗兜,前部正中开裾。上部以石青色棉布两块缝缀,细长部分为系带,穿着时系于腰际。内衬灰春绸里,两侧分别缀丝带,穿着时系腿上。梅花鹿皮斑点美观,皮质柔软,毛锋茂密,保暖性好。

5    戎服

清代典制将甲胄分为皇帝、亲王、贝勒、督抚、文武品官用甲胄等五六十种,等级森严,其中御用甲胄级别最高。清代的胄,有梁,额前正中有遮眉,其上又有舞擎及复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铜管或铁管。胄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及护耳,其上绣纹饰,并缀以铜或铁泡钉;清代的甲按质地和功用,大致可分为即铁叶甲、绵质甲和锁子甲3种。清代,无论是铁叶甲还是绵甲,均为上衣下裳式,由上衣、下裳、左右袖、左右肩、前遮缝、左遮缝等部份组成,由钮扣、丝绦连缀成一整体。铁叶甲的甲面以缎为之,上面等距遍布金属钉,内敷铁叶,衬里为绸或布,用于实战,重达十数斤、数十斤不等。铁叶及丝织物对于外来的冲击起到较好的保护及缓冲作用。出于实战需要,铁叶甲以坚固为先,华丽美观次之;绵质甲的甲面以缎为之,上面等距遍布金属钉、片。内敷绵,衬里为绸或布。清入关后政权稳固,战事渐少,即便皇帝亲征,也不会亲临最前线,因而皇帝的甲多为绵质甲,礼仪性、轻便性、装饰性增强,实战性降低,这一点在清代皇帝的大阅盔甲上体现的最为明显;锁子甲在古罗马时期的欧洲就已使用,历史悠久。一般认为发明者为古凯尔特人。锁子甲由金属环套扣互联制成,金属环越细密则防护效果越好,且对穿用者肢体活动的限制较小,防护效果优于同等重量的其它种类金属铠甲。锁子甲辗转传入我国西域、吐蕃地区后又传入中原,《唐六典》中将锁子甲纳入甲制序列。清代,锁子甲大量制造,用于实战。

图21为清《乾隆皇帝大阅图》轴。图22为清乾隆大阅用黑累丝铁锭鎏金胄。全高51厘米,盔高19厘米。头盔为铜鎏金制成,表面抛光,制成兽面缨络纹、花卉纹等图案。盔顶为貂尾,下饰红缨,其下为累丝云龙纹,以擎托盔缨。盔前后各有一凸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均为累丝鎏金云龙纹。盔下部左右侧为风挡,颈后部及颏下为护颈,均为黄色织锦缎制作,表面饰铜鎏金泡钉,边缘镶饰黑绒边,左右护耳有镂空花饰。

图23为清大阅用金索子锦面绵甲。甲长76厘米,肩长42厘米,袖长37厘米,护心镜径19厘米此绵甲为上衣、下裳式,表面为黄色织锦缎,边缘处镶以黑绒边,内衬月白绸里。甲面间隔缝嵌鎏金金属片,护肩下部有云龙纹双页片。下裳分左、右两幅,前后开裾,表面由5组鎏金片间隔组成,穿时以黄带系于腰间。各配件之间均以铜扣相联。此绵甲为乾隆皇帝于大阅等典礼时穿用。

图24为清锁子甲。身长67厘米,胸围112厘米,袖长24厘米,袖口宽18厘米,重5.5千克。圆形,加厚领口,半袖,前片下摆中间开小襟。

6    便服

是清代宫廷日常闲居穿用的服装。皇帝便服有便袍、马褂、坎肩、袄、斗篷、衫、裤等。便服见于清代皇帝起居注和穿戴档等文献记载,不见于《大清会典》和《皇朝礼器图式》等典制,在清宫服饰实物中大量存在。便服不受冠服制度制约,穿着搭配较随意,种类及款式多样。面料多为绫、罗、绸、缎、纱等丝织物,多以刺绣、缂丝等工艺技法装饰,所饰图案多为传统吉祥图案。清中期以前多为暗花面料,团龙、团寿等纹样居多,清中晚期,各类纹样丰富多彩,寓意吉祥。皇帝便袍为圆领,大襟右衽,无接袖,平袖端,左右开裾的直身式袍,是满族传统日常服饰。通常贴身穿用于寝宫,强调舒适,因而不拘泥于典制,袖口为平袖,没有满族服饰特有的马蹄袖,以方便手部的活动。便袍之外可套穿马褂、坎肩;马褂圆领,平袖端,左右及后开裾,身长及胯,由行服褂演变而来,穿于常服袍、便袍或衬衣之外,是皇帝、后妃都可穿用的便服;坎肩圆领(晚清有立领),无袖,左右开裾,身长及胯,有大襟、对襟、琵琶襟、一字襟、人字襟等款式。坎肩是皇帝和后妃皆可穿用的便服。

图25为清《光绪帝读书像》轴。图26为清蓝缎平金福寿帽头。全高12.6厘米,帽高10.5厘米,帽直径17.5厘米。以蓝缎为面,由6片缝缀制成,各片之上以圆金线平金绣“福”“寿”字,以彩线绣蝙蝠纹样,6片之间及帽边以织金缎缘边。帽顶正中缀红绒结顶,结下缀红色长丝穗。

红绒结顶冠为清帝燕服时所戴,极为尊重。《啸亭续录》谓:“国朝定制,皇上燕服,宫中冠红绒结顶冠,凡皇子皇孙皆以是为礼服,甚属尊重。近支王、贝勒得上赐者,许常冠戴。辅臣间有赐者,皆不敢戴。惟张文和公蒙特旨许元旦日冠戴,时以为非常之荣。成王尝戏谓余曰:‘吾帽冠只值清钱百文,然胜汝辈数百金之顶多矣!’时红宝石顶价甚昂,故王以为戏云。”这种样式的便帽,若为黑色缎、纱制成,且无红绒结顶,即为小帽。《清稗类钞》谓:“小帽,便冠也。春冬所戴者以缎为之,夏秋所戴者以实地纱为之。色皆黑,六瓣合缝,缀以檐,如筒。创于明太祖,以取六合一统之意。国朝因之,虽无明文规定,亦不之禁,旗人且皆戴之。”

图27为清黄色绸绵斗蓬。身长15厘米,下摆宽134厘米。斗篷是皇帝冬日外出穿用的一种便服,始于清中期。圆领,对襟,后开裾,长及膝下。此斗蓬面料为黄绸,其上暗织缠枝莲纹。里层小绵袄及外层斗篷各缀铜鎏金圆扣5枚。清代斗篷内层为一宽平袖小绵袄,外层为宽大的斗篷。两层在领口和绵袄后摆处缝缀成一体。领口处外层做襞积,打褶,上窄下宽。将小绵袄穿上,随意系上斗篷内、外两层扣中的任意一排,斗篷便自然披在肩上不会滑落。

图28为清蓝素羽纱便袍。身长143厘米,腰宽72厘米,下摆宽118厘米,袖长97厘米,袖口宽21厘米。圆领,大襟右衽,平袖,左右开裾,光素平纹蓝色羽毛纱面,黑缎缘边。缀铜鎏金錾花扣5枚。便袍,又称衫,是皇帝回寝宫穿用的服饰,无马蹄袖。此袍面料为羽毛纱,是毛和羽毛捻线织成,手感虽粗糙,却不易濡湿,可防雨雪。

图29为清绿缂丝蓝团寿白狐肷皮马褂。身长49厘米,腰宽49厘米,下摆宽56厘米,袖长48厘米。立领镶饰灰鼠皮出锋、琵琶襟右衽。绿色丝地上缂织蓝色团寿字纹样。内衬白狐肷皮里。领口缀鎏金錾花圆扣1枚。襟缀机制铜鎏金币式扣4枚。

清代大襟马褂为便服。《清稗类钞》谓:“马褂之非对襟而右衽者,便服也。两袖亦平,惟襟在右。俗以右手为大,因名右襟为大襟。其四周有以异色为缘者”,“马褂之右襟短缺而略如缺襟袍者,曰琵琶襟马褂。”关于古代狐裘之类别,《清稗类钞》谓:“古所谓狐白裘者,即集狐之白腋也,后名天马皮。集狐之项下细毛深温黑白成文者,名乌云豹。其股里黄黑杂色者,集以成裘,名麻叶子,则为全白狐,皮粗冗,不为世所重。”

图30为清深蓝缎织金团寿字夹坎肩。身长67厘米,下摆宽78厘米,肩宽36.5厘米。深蓝色缎地上织金团壽字。镶边3道,由外至内分别为黑色卍字织金缎,石青缎平金团寿,黑色卍字花绦。内衬浅蓝绸里,缀扁圆铜扣3枚。

满族统治者取代明朝统治全中国后,废除了中国古代汉族具有上千年历史传承的冠冕制度和宽衣博袖式服饰,强制推行具有骑射特色的本民族窄袖紧身式服装,奠定了清代服饰迥异于历朝的鲜明特色与时代风格,也反映了清统治者对本民族服饰文化传统的重视和坚持。但是,满族统治者置身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承数千年的汉文化氛围之中,清代宫廷服饰也继承和吸收了大量的传统汉民族服饰文化的特点及元素,体现出满汉服饰文化相互影响交融的特点。清宫织绣,是为满足封建统治者豪华奢侈生活的需要而制作出来的,无论是工艺质量还是花色品种都代表了清代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它们是历史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我们传承传统服饰文化的媒介,是我们有志于传统服饰创新发展的服装专业学人的艺术源泉。

本文通过对30件清代帝王服饰的介绍,展示宫廷服饰工艺及装饰之精致,使学人对清代帝王服饰的种类、用途、面料、纹样、装饰、寓意、穿用场合,以及清代不同时期的审美特征等诸多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对我们这些未来服装艺术从业者来说不无裨益。仅以传统纹样方面来说,清宫服饰纹样所反映的传统吉祥文化,寄托着国人向往和追求吉庆与祥瑞的精神需要,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审美观,其中的大部分仍能为现代中国人理解和接受。现今,越来越多的服装设计作品与传统文化、传统元素、传统纹样相结合,表现出了中国特质。国人服饰审美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人们穿着舒适得体,表现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人民的精神风范。同时,中外服饰文化互相影响是国际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西方服饰文化也产生了许多积极正面的影响。但是反过来,西方服饰文化却给我们带来了服装上的或短小暴露、衣不蔽体,或男作女装、女作男装,或破烂零散、破洞露体,或思想内涵另类的文字或符号。西方服饰文化极力追求表现人体美,却轻视服饰伦理,给我们带来了可称作当代“服妖”的服饰文化糟粕,在个别人心中却已然成为流行时尚,这必将在精神道德层面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贻害无穷。所以,我们服装专业学人应努力学习传统服饰文化,在未来的服装设计工作中结合当代审美观念,以恰当的、合乎时宜的艺术手段表现传统文化元素,提升传统文化价值,以进一步提高传统文化的竞争力,只有民族的才有文化竞争力,才能走向世界,才能抵御西方服饰文化糟粕对我们优秀传统服饰文化的侵蚀。

參考文献

[1]严勇.清宫服饰图典[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6.

[2]陈娟娟.中国织绣服饰论集[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

[3]严勇 房俊宏.天朝衣冠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服饰精品展[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Emperors’ Dress in Qing Dynasty

---Taking the collections in Shenyang Palace Museum as examples

ZHANG Zheng-yi

(Exhibition and Display Department,Shenyang Palace Museum,Shenyang,Liaoning,110011,China)

Abstract: The court dress in Qing dynasty is diverse, complicated and detail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occasions such as the sacrifice,holding court,the festivals,the travels,the circulation and the daily leisure,the emperors’ dresses are classified into ceremonial wear,fortune wear,travel wear,informal dress,rain wear,military wear and casual wear.The clothing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ability and decoration as well as etiquette and system.To recognize the royal dresses in Qing dynasty helps people know the style,shape,fabric,decoration, pattern,the implied meaning and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imes in Qing dynasty so as to make the clothing professionals broaden their horizons,enhance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value of modern clothing and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emperors of Qing dynasty;ceremonial wear,fortune wear;informal wear;travel wear;casual wear

猜你喜欢

礼服
取色于美国国旗的礼服
一模一样的礼服
一模一样的礼服
沉寂时刻
以“礼”服人
我不想让离别拧出泪水
婚纱比车贵